有些灵魂应该凝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12:28
[一封婉拒采访的回信] 陆键东:
有些灵魂应该凝视 本报记者 李福莹

  记者在搜索资料时,发现这本被人冠以极高评价的书的作者陆键东,几乎一直保持着沉默的姿态。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没有在此书出版后再发表过太多的言论,似乎他想说的一切,都已经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里书写尽了。

  记者辗转找到陆键东的电话,冒昧地拨了过去,陆键东耐心地听完了记者有点过长的陈述,表示要考虑几天才能答复我,语气极其谦逊诚恳。放下电话,记者为了说服陆键东,写了一个长长的采访提纲,试图以自己的诚恳说服陆键东。

  翌日,记者收到陆键东的回信:

  

  感谢您与晚报的厚爱。年来一直在忙着一个课题的研究,身心俱疲。今天突然接到您的电话,谈及寅恪先生等事,有身如梦幻之感。尝过试图迫使自己重新进入当年的“情景”,很可惜,竟茫然无头绪……

  十数年来已不断印证心头一个难以公开言说的感觉:在我,谈论先生,必待内心情宁静与纯然之时。这种感悟,令人想起古人观先贤“瑰宝”,总需先焚香沐浴,方不致亵渎……这里丝毫没有“伪”的成分。有些灵魂应该这样凝视。

  目下我“很不在状态”。多年前采访过不少陈先生的生前学生或友朋,这些前辈中的一些人总要先作一段日子的准备方肯与我一谈。当年不解,现在我似乎读懂了他们。陈先生是百年中国知识分子难觅第二例的一个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生前,还表现在他身后——谈论他总有压力,这是思想的压力、灵魂的压力……

  我本很想配合您做这个访谈,但直到这刻,仍是未能重返陈先生的世界。陈氏有一很鲜明的历史印记:无论生前或身后,他都不是焦点人物,但如河流中的一块磐石,岁月的奔流,丝毫不能改变它的位置。这一点是可以预言的。

  很抱歉最后这样回复您。为免耽误您的工作,只好这样直言呈上;也因为这样,再次对未能接受您的采访深表歉意。

  

  “陈寅恪”这个名字,对于陆键东来说,似乎是一种信仰。当内心没有进入宁静与纯然之时,他说自己无法谈论陈寅恪。身为记者,本职当继续说服自己的“采访对象”,但面对着陆键东这样的回信,我不能那样做,否则就是亵渎了陆键东对陈寅恪先生的敬意。采访不到陆键东固然遗憾,但草率地打破他的那份“信仰”,会更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