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翔与吴虹飞事件相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8:22:18
狷狂黄健翔
2006-11-23 10:37:30 来源:南方报业网网友评论 131 条进入论坛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吴月花 记者 师 欣
11月16日,黄健翔辞职。在过去的一周里,这似乎是新闻界、体育界和娱乐圈最热闹的事。
辞职前的头天夜里11点,他对10天内两次约访的本报记者说:“我这样的人能在体制内活到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而这个引发无数争议的男人,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制造了足够多的噱头。
11月6日和15日夜里,黄健翔两次接受本报专访,重新审视“中卡风波”、“解说门事件”,他的个性、他的专业、他的爱好、他的理想;本报记者也大量采访了他的朋友、同事和同行,试图为读者展现黄健翔真实的内心世界。
进入央视与“中卡风波”
“中卡之战”后,黄健翔就变了,他的热情不在了,在解说中他可以容许自己有三五分钟不说话
“我们这辈人,基本上没吃什么苦,和大跃进年代的那些人不一样的——像余华的《兄弟》里写的。”回溯历史,黄健翔进入央视,成为体育解说员,可谓是一帆风顺。
“大学毕业后做了三年导游。那时刚毕业,找一个收入高点的工作,带外国团,先解决生存问题,导游收入很好的——那个旅行社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他乐于提及的是,1993年11月的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的事业的起点,令他兴奋之极,“被录用的那天下午,在雪地里走了5公里,从我们台一直走到了西单……”
黄健翔在1996年解说欧锦赛时突然走红。他的一名同事说,“之所以被大家捧红,被大家传颂,是因为他第一次能够声嘶力竭地喊出比尔·霍夫,喊出那些人的名字,能够表现出作为一个中国解说员的热情。”令人激赏的当然还有他的非科班出身,却以专业的知识,过人的激情大获球迷青睐。
《足球》报资深记者李承鹏的赞誉也许有着某种夸张:“和黄健翔同时代说球是悲哀的。”而同为朋友,足球评论员董路的评判则相对保守些:“只是因为央视在特定的时期,没有一个人比他强。”
“我就是行业标准。”这是广为人知的、黄健翔用于自诩的话。自信、自我,正如他的新书所展示的,一张占据了整个封面的大脸庞,“像男人那样去战斗”,“战斗”两个字是经过放大处理的,挑畔,惹眼。
作为名人他尽量友好。他几次提醒本报记者去看他的书。是的,他尽量真诚了,尽量坦诚了,他走进了某网站办的校园行……这时候他谈笑风生。在著名的清华大学里,他以一个央视主持人的风范,微笑着,提及马约翰先生,提及民族和体育的精神,给莘莘学子们留下亲切、美好的印象。
“他有亲和力,那种邻家大哥的形象……”董路说。
他更是这样的一个人:过度敏感,过度自信,过度防卫。作为一个“名人”,他过度地“表现激情”,面对公众,面对敌意,他不知道如何承担这些口诛笔伐。公众对于有表演欲的男人,往往不留情面。早在2001年,黄健翔就栽过一个大跟头。在“中卡之战”的解说中,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一时之愤,当众抨击当时的国家队主教练米卢,激怒了他的衣食父母——广大的球迷,“一夜间,黄健翔成了‘过街老鼠’。”李承鹏不无调侃地说。
辞职前夜,黄健翔对本报记者这样评价那次风波中的自己:活该!
时过境迁,董路认为,“从那一件事来讲,他多半是个失败者。这种失败和成功不是纯粹对与错,而是建立在米卢最终率领中国队出线的情况下。40多年,米卢是惟一带着中国队冲进世界杯的人。”
黄健翔的一位同事说,“从中卡之战后,黄健翔就变了,他的热情就不在了。而在这之前他会非常认真地想每一句话怎么说,怎么拆分资料。我认为,他是伤了心嘛,球迷伤了他的心。他过去非常成功,就是因为把自己想说的,把自己的热情说出来。但结果,所有的人都在骂他,所有的人都觉得他说得不好。他后来就在怀疑,究竟还应不应该这样说,球迷到底想不想看他说的球。他对待足球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解说中他可以容许自己有三五分钟不说话,他可以允许自己犯一些错误,可以允许自己记不住球员的名字了。”
重提“解说门”
“让黄健翔承认错误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是个活得很自我的人”
不曾想5年之后,他遭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凭什么我掏钱买的电视机,我付费的电视信号,要成为你黄健翔个人情绪的发泄场所?……身为体育解说员如此严重偏向一支非本国的球队,这不叫激情,而是叫职业素养不及格。”知名网民和菜头愤然写道。
在今年夏天的世界杯“解说门”事件中,黄健翔的激情解说,引起轩然大波。
一位资深球迷在自己博客上不无讥讽地说,这种发飙事件跟激情关系不大,跟表演天赋倒是关联紧密——他这是“表演过度”。
11月15日的夜晚,北京东城区一家咖啡厅里,他斜靠着身后的红色沙发。我们终于再次谈及那个令他不愉快的、已经有无数媒体问过的相同问题。
“是的,我承认那次解说,是一次‘技术性失误’。”
“还有70%的原因,是事后和张斌做的电话连线,我做了辩解,画蛇添足地说了许多话,如果当时我什么也不说,也许就不会给人添了许多口实,引起那么多人的歪曲……”
“我宁肯是,把名字叫错了,或者把情况看错了。但我犯了一个高级错误。我宁肯只是些口误——这样还能够得到原谅。”
——对澳大利亚队有没有一种不尊重?
——完全没有。你以为我平时说话都像疯狗一样吗?你应该去问一问我的同事,言谈举止,行为,我是什么样的人。
“当时,极度疲惫,极度亢奋,往返奔波十几个小时,几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严重地疲劳和透支。体育解说需要高度地集中精神,其实耗能挺大。有时出现类似强迫症的状态,生怕自己忘记了什么。神经兮兮地问,我的手机呢?其实手机就在手里。”
“第一句声音出来,一下子就劈了——疲劳对声音有致命的伤害——你又停不下来。”
——那时候的状态,是否和破裂的婚姻有关?
——我没有想过,也许有关系。那是3月份了吧。很失落。可能一个人的离异,丧偶,或者是父母离世,都会让心情有些负担……
关于“意大利的那些伟大的左后卫们”,对大部分看了十几年球的人来说只是一种常识,其实无须解释。记者说。
这时候,专业人士黄健翔的自我辩解,听起来诚恳并且合乎情理:“足球也带给我痛苦。”董路事后惊讶地说:让黄健翔承认错误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是个活得很自我的人。
事实证明,董路对朋友的判断相当准确,黄健翔还是没有掩饰自己的骄傲,他补充了一句令人莞尔的话:
“一个天才做的事,一万个蠢才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蠢才提的问题,一万个天才也想不出答案。”
“你可以把他看成范冰冰”
新晋单身男子,在体制内存活,夹着尾巴做人,又张扬个性,当然矛盾重重
经过2001年的“中卡风波”,以及2006年夏天的“意大利激情解说”之后,狷狂的、自我的黄健翔在和公众的交流和对接中,出现了障碍。
正如一些体育记者不喜欢黄健翔一样,黄健翔同样对记者们充满戒心。
在辞职信里他写道:“一些缺乏善意的、以恶搞和滥炒为目的的媒体,始终没有放过我,故意在我身上不断制造各种假新闻,还在我的正常的解说工作里断章取义歪曲捏造,刻意杜撰骇人听闻的所谓独家消息,给我造成极大压力和痛苦。”
黄健翔刚刚和一个记者不欢而散,如果谈及他是否参与赌球,他会认为那个记者“找抽”。他说,有一次,我差点和一个女记者打起来……
作为一个“名人”,黄健翔有他的委屈和逻辑:“你看看章子怡、赵薇、冯小刚、张艺谋,总有人对他们泼脏水。你再看看窦唯所承担的。”他认为,这是媒体在欺负“名人”,拿这些人“开涮”,而“抵抗欺负是天经地义的”。
他已经把自己等同于这些明星,而远不止一个“体育评论员”、一个媒体工作者。在他心里,有着一个无穷大的“自我”,在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充满警觉。“如果你不理解他,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范冰冰。”他的朋友董路说。
这是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骄傲而自我。当成年男人表现“失当”,必然会产生冒犯和对峙。当世界失去耐心,媒体和公众形成了共谋,疏离和敌意产生。过去是体制异化了人,现在还包括媒体。
用朋友的话来说,黄健翔“年少得志,一步登天”。他实际上在这样的一个照本宣科的、要求近于苛刻的体制里面是一个“异数”:不够收敛,过于敏感和骄傲,导致伤害产生和过度防卫。新晋单身男子,在体制内存活,夹着尾巴做人,又张扬个性,当然矛盾重重。“我什么都不怕!”犹如少年疾呼,高声呐喊。有时,他会用别人发给他的短信来宽慰自己:很多人对你表示厌恶,仅仅是因为有更多的人喜欢你。
“解说门”事件之前,他在自己的新书里写道:“在过去几个月,我的生活分崩离析一片混乱,感受到人性的种种复杂与不堪,同时又突然要面对很多的琐碎家常,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因而一直十分压抑悲观,甚至有些厌世。”
11月11日,这个光棍的节日,他在博客上,沾沾自喜地宣布,自己和刘德华、金城武等人名列“金牌王老五”,“鼓励下自己”,有些炫耀,有些自嘲。
当亲人也开始反目,因为财产问题对簿公堂,黄健翔未必处在常态之中。他在中央台的辞职信中表示自己接近了“崩溃”,也许只是强调这样的情势以表明自己离去的决心。而实际上,在辞职头天的夜里,他面带微笑,心情愉悦。
辞职后,他给朋友发短信,欣喜地表示:我自由了。
从此纵身娱乐圈?
在几年前,他就认为体育解说应该是一种娱乐和表演,而现在,他要摆脱这个给他带来极大声誉的行当
黄健翔“自由”后的第二天,网上公布了所谓央视内部的匿名“检举信”以及黄健翔的“回应信”。
媒体的爆炒使得央视和黄健翔事先默契的“低调处理”成为泡影。黄健翔给本报记者发短信说:“第一波爆炒都是假消息,没有真声音。”
一名资深的足球记者说,“如果说今年的世界杯之前,黄健翔只是一个体育人物的话,世界杯之后,他就注定成为一个娱乐人物。这是他个人名气急剧增大的转折点。从一名中产阶级向娱乐明星转化,他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这些名声转化为财富和地位。”
网易新闻频道的编辑们在制作黄健翔专题时,也在为把此专题放在体育版块还是娱乐版块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黄健翔在接受采访时说,娱乐化不是我的主动选择,不是我的个人愿望所决定的,是世界杯之后媒体的恶炒放大造成的后遗症,我是被动的,身不由己。
某些朋友认为黄健翔是一个血性、单纯、直率的人,而董路认为,“黄健翔虽然在解说中是一个冲动和感性的人,但他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却很有谱,很细腻。在辞职这个事情上,他肯定是经过认真盘算的,他并不是一个浑不吝的人。他的决定也不会是一时冲动。”
黄健翔说,我们解说的工作,无论干多干少,拿的都是那么多的钱。央视会说,你已经这么有名了,还在乎这点钱吗?可是,当你想在外面挣点钱的时候,他们又要来管你了。
董路说,“他是矛盾的,在体制内小心翼翼地生存。辞职后他再也不必想:我是去解说呢,还是去参加一个活动呢?以后参加公众的活动,是不是还要注意自己央视主持人的形象呢?他也是苦闷了挺久。”
“在‘解说门’事件之后,黄健翔苦闷中也曾经想到过辞职,但央视相对宽容的态度让他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令他心存感激。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他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娱乐界的新宠!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也令他兴奋不已。他过去,有着一些演艺圈的朋友,如华谊兄弟的老板,如孙楠、那英、景冈山,但实际上他并不属于他们这个圈子的。他曾经说过,‘一个足球解说员再出名,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众范围内的所谓名人。’可是现在机会来了。在娱乐派对上,在赞助商和大众的眼里,他俨然已经是一个明星了。”董路说。
实际上,前几个月黄健翔刚刚经过了一次娱乐圈的热身。
2006年8月开始,黄健翔参加《时尚》杂志“时尚先生”的评选活动并出席相关仪式;2006年10月,黄健翔参加TOM网站的“校园系列活动”;2006年10月29日,黄健翔出席第1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并担任主持人。
“他可能觉得自己还算游刃有余,就打算脱离这个已经开始束缚他的体制和解说工作,正式投身娱乐圈。他辞职只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去处。如果用婚姻来比喻,就是同住一个屋檐下,强作欢颜。现在‘离婚’了,又没有财产和孩子的事情,应该是皆大欢喜的。这和过去程前、曹颖、赵琳、方宏进、刘仪伟、文清等主持人的离开是一样的。”
“你知道他的工资单上是多少吗?3500元。但是你知道他以后出席一个娱乐活动的出场费是多少吗?可能是十几万!” 董路说。
11月16日中午辞职完毕,黄健翔说,我先去睡一觉,晚上要参加《墨攻》的首发,要光彩照人。
在几年前,他就认为体育解说应该是一种娱乐和表演,而现在,他要摆脱这个给他带来极大声誉的行当,义无反顾地奔向能给他带来更大利益的娱乐行业了——那绝不是一个体育解说员所能得到的。
“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投向更适合其发展的娱乐圈的怀抱呢?他都想明白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来干扰他的自由了。”董路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辞职这事也很简单,而黄健翔其实也并不复杂。”
要么喜欢他,要么厌弃他
他是电视时代的产物,依赖足球在这个国度的无上权重,以个人才华一步登天
“解说门”事件之后,黄健翔和董路、徐德亮一起说相声,“为着好玩”。自己出钱置装,成功地把足球、把自己开涮了一把。在获得笑声和掌声的同时,也无意中解决了自己的部分公关危机。
“我的辞职和离婚没什么关系,和央视是和平分手。目前我的心情很平静。”黄健翔说,“我的生活很普通。我原来的家已经不在了。早晨起来送女儿去幼儿园,然后看看书上上网,有事出去会朋友,踢球,吃饭;下午接女儿放学,跟她玩;晚上等她入睡了,自己再看看电视;或者有些应酬,也有些外面的活动,比如前一段时间排练相声,周末看球,更新博客……”
他骨子里有着天真、传统、温柔的一面。在讲述女儿的事情时,眼睛闪着光。那天杨晨婚礼,他开玩笑说,哪天我闺女出嫁,真想打女婿一顿。女儿是心头的一块肉呀,怎能横刀夺爱?他每天7点半开车送女儿去幼儿园。每次和朋友打电话,结束语都是,我得睡了,明天早晨还要开车送女儿呢。
这是他的一面,另一面,他从不掩饰一个男人的自负和虚荣。
——你最喜欢的解说员是谁?
——我自己。
——你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吗?
——看不同的心情。
——你觉得自己业务水平蛮高的?
——不对,是最高的,惟一的。
——好多人会认为你恃才傲物。
——恃才傲物有什么不好吗?
作了更多的了解,你会发现,对这个人的评价,毁誉参半。“他把职业上的成功带进了生活,而无视旁人是否接受。”他的一位同事说:“他比较孤傲,不愿意主动跟别人进行交流。你一见他,就会觉得,呃,这人怎么不爱搭理人呢?”
“他的缺点,我也很痛恨。”他另一位同事说,“他有很多的弱点、缺点,非常多,而且很明显,他自己克服不了。如果你要攻击他的话,就很明显,因为就摆在眼前。但是他又能够创造奇迹,在某个时刻,他能够让你记住,能够吸引眼球。就像他的偶像马拉多纳一样,在球场上是无敌的,他能够打败很多对手。要么你就喜欢他,要么你就厌弃他。他不是一个中间派。”
当然关于黄健翔——从不少人的嘴里可以得知,他自负,偏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很难和周遭人相处良好。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有谁不以自我为中心呢?他是不会在意这些的。他在意的是:我是一个艺人,曾经是解说行业的巅峰,我有艺术家的敏感气质,不害人,自食其力,孝顺父母,喜欢音乐,崇拜搞音乐的人,对电影、音乐、时尚,都有着自己的品位。他同时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是因为出过两本书的缘故吗?)
这是黄健翔,38岁,正当壮年,刚离异,有女四岁。不抽烟,不喝酒,仪表堂堂。大部分时候,他是坚强的,外向的,乐观的,审时度势的,趋利避害的。日前,他是一个成功摆脱体制,全面向娱乐化转型的尖锋人物。本质上,黄健翔是电视时代的产物。他依赖足球在这个国度的无上权重,以个人才华一步登天,这与时代欣欣向荣的娱乐产业一脉相承;他作出的选择,和过往大多数脱离央视,脱离体制,彻底娱乐化的主持人,并无二致。
辞职前的那个晚上,他偶然翻开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第202页:“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
他轻轻地说了一句:这个,和我没什么关系吧?
(实习生林霞虹对本文也有帮助)
“一个人抵抗体制当然遭人讨厌”
本报特约撰稿 吴月花 记者 师欣
不是每件事情都有理由
记者: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
黄健翔:解说是一种娱乐,是一种表演。职业体育,跟江湖卖艺是一样的,也是一种表演。我可以比别人跳得高,我跳到的最高的高度,别人达不到。我天生是干这个的。
记者:你比较喜欢抛头露面,秀自己。
黄健翔: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只是每个人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机会。现在这些真人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疯狂?
记者:你或许更加突出?
黄健翔:不是每个人都承担得起。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得到一些就会失去(一些),名人会失去自由,失去隐私。像有人觉得世界杯我出了很大风头,那时候许多中国人扮演了一个道德法庭的角色。他们不知道我承受了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压力。事实上,调查表明,中国人最喜欢的除了中国队之外,还有意大利队。
记者:那你为什么还要在解说里这样说呢?
黄健翔: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果知道就不会这样做了。那你说齐达内世界冠军都不要了,去顶人是为什么?不是每件事情都有理由的。我有时候对一些事情很敏感,很细腻,反而出了这样大事,我会特麻木,特平静。
记者:以前你有类似的状况发生吗?
黄健翔:没有。再有一次就该成仙了。
记者:发生了世界杯的解说事件,你居然还保住了你的位置?
黄健翔:是啊,我要感谢领导。
记者:你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黄健翔:自由。
我本来就是一个奇迹
记者:有人曾经拿你类比过NBA的解说员巴克利,认为巴克利不掩饰好恶,以敢说话赢得观众。
黄健翔:我不知道巴克利。
记者:你解说一直都怀着激情?
黄健翔:我也有例行公务的时候呀。
记者:你这样的性格,在中央台这样的体制内,怎么可以活下去了?
黄健翔:如果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帽子只有一个脑袋能戴进去。一个人红了,会有很多人眼红。一个人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就不要指望得到公众的宽容。这是麦克·斯马克的传记上写的。知道麦克·斯马克吗?是打网球还是打桌球的?
记者:我……是不是搞传播的?(联想到了麦克卢汉)
黄健翔:你是给我开玩笑吧?不错,有点幽默。别人在做事,他在做别人。有很多这样的人。我这个行业,业务上的争夺是很极端的方式。就是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以此为乐。他们只看到了风光,看不到人为这个行业付出的痛苦和代价。
记者:你觉得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呢?
黄健翔:没有人要学你,每个人都要做新的自己——你没看电视广告呀?
记者:韩乔生说过,现在的环境对你挺宽容的。
黄健翔:韩乔生是宅心仁厚。我们已经有2个月没见面了。他是我们的前辈,他有扶持过我们的,他厚道,没有倚老卖老。不像有些人,在业务上不钻研,在人际关系上搬弄是非。我从来不害人。
记者:你说过,你就是行业标准。非常肯定?有无过度自信?
黄健翔:过度不过度要让别人说了。别人爱高兴不高兴的。
记者:你不是挑衅别人的承受力吗?
黄健翔:别人也在用他们的方式挑衅我。
记者:你在体制内就是一个奇迹怎么说?
黄健翔:奇迹就是奇迹,没道理可言。
我有艺术家气质
记者:一个在工作上这样意气用事的人,在感情上是不是也比较脆弱?你一直拒绝媒体采访。
黄健翔: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很敏感,感情冷漠的只能做政治家。我可以做一个机器,但最终我做不了。我是有艺术家气质。解说员是不可排练不可预知,你能依靠的,就是你的知识和文学修养。
记者:你最钦佩的解说员是谁?
黄健翔:我自己。
记者:有人说过你自恋的。
黄健翔:自信的人都挺自恋。我肯定是有点自恋的。
记者:你会害羞吗?
黄健翔:当然会。
记者:你对什么比较敏感?
黄健翔:我对人际关系就很不敏感,我不会看别人脸色。
记者:你好像看过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听过很多的音乐?
黄健翔:任何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都这样吧。
记者:你是知识分子吗?
黄健翔:我本科毕业,勉强算吧(笑)。我们家世代是读书人。你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余华的《兄弟》,上部是只有他写出来的,但是下部别人也能写出来。我喜欢《活着》。
记者:那你还挺知识分子的。
黄健翔:我最崇拜搞音乐的人了。音乐是我能够找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体育解说。如果人身上有按钮,如果不用说话,而是放出一段摇滚乐,或者打击乐,再狂暴的音乐,别人也不会给你找出问题来。
记者:你的名声和收入是否成正比?
黄健翔:完全不成正比,我连一个三流歌手、一个三流的文艺主持人都比不上。我们大量的主持人在外面做节目,做歌舞晚会,我们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他们都不会想到你。别的频道早就可以按劳取酬了。我们频道干多干少,从工资单上的体现是一样的。多干活也没有多拿钱,我的工资单上是3500元。
记者:我还以为你的收入挺高的。
黄健翔:我有过抗议。一个人抵抗一个体制,当然遭人讨厌。
过度防卫与过度阐释
吴月花 师 欣
一开始,我们可能高估了一个人的坦诚程度,以及一个话题性事件进行深度解读的可能。
尽管黄健翔在足球解说这一专业领域有着出色的成就,但这终究是个人的职业轨迹,他多被提及的,广为人知的,还是他“惹”出的几起风波和争议。谈到这些话题时,与黄健翔的采访往往形成某种对峙,不留下太多对话空间。“因为你们媒体没有(更多)自由去指责监督官员,所以只能敌视富人和名人,拿富人和名人做靶子,给穷老百姓解闷,开心”话都给堵上了——他表现出一种“过度防卫”。
谈话中,他不停地收发短信,传递给记者的信息是:他厌倦这些提问,没有与你进行真诚沟通的可能。可是之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黄健翔对本报记者说:全国上万名记者都在羡慕你,你却在问蠢问题。记者的回答:国外一家著名报纸的总编说过,没有愚蠢的提问,只有愚蠢的回答。
而他听不到了。他已经不需要听,因为一切都已经决定好了。第二天一早,他就会办理好所有的离职手续。
黄健翔辞职事件,最终造成了令人瞠目的公众狂欢。黄健翔的形象被定义为“激情”的、为着“自由”而产生的无意识的、微妙的反抗。而央视,作为一个有着国家政治色彩和实际上具有至高影响力的媒体单位,迅速成为了被舆论攻击的靶子,黄健翔成了“反抗体制,追求自由”的符号。
在不断寻访真相的过程中,我们一再发现实际情况和预设的“黄健翔与体制的对抗”并不完全对应,类似“捍卫自由”、“追求个性”等一厢情愿的公众话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具体的事件,变成了一种“过度阐释”。黄健翔本身也许无法担当起这样鲜明的符号意义,恰恰相反,他是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他或许有着利益上的考量?
就这样,黄健翔摆脱了央视,摆脱体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娱乐的洪流之中,只不过是再次证明了发达的中国娱乐新闻,已经成为了当前一枝怒放的“奇葩”。
吴虹飞采访黄健翔实录
2006-12-20 09:34:10 来源:南方报业网网友评论 47 条进入论坛
核心提示:吴虹飞在《南方周末》的文章引起了黄健翔的极为强烈反应。那么,吴虹飞当时采访情况是怎样呢?比照吴虹飞的《狷狂黄健翔》,本文是吴发在《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过程
引起口水事件的报道:狷狂黄健翔《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黄健翔报道:“失范”新闻人物之后的集体无意识再次“失范”
小服务生抱歉地说:对不起先生,我们这里只有柠檬绿茶,和柠檬红茶,没有柠檬茶。黄健翔错愕,又忍不住笑了:我被你打败了
黄健翔:比我有性格的多的是,还是要真本事。这个解说,又不是体育比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说王菲唱得好还是那英好呀?你说是汤姆·克鲁斯好呢,还是布拉德·皮特好呢?
黄健翔:需要我跟你求证呢,还是需要我去辩解?我没法回答。一个公众人物是不可能指望大众给予宽容的,也没有权利指望,随便你们怎么听,怎么想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吴虹飞 发自北京
阿飞姑娘(资料图)图片来源:新华网11月15日晚上10点。黄健翔坐在北京东城一家咖啡厅里接受记者采访。他在毛衣外面套了一件白色背心,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上带着倦容,但依然带着笑,依然是一副自信的样子。他不停地向外界发着短信,看着短信,又忍不住笑。他心头藏着大事。
那一晚,黄健翔要的是一杯柠檬茶,不冰的。
小服务生抱歉地说:对不起先生,我们这里只有柠檬绿茶,和柠檬红茶,没有柠檬茶。
黄健翔错愕,又忍不住笑了:我被你打败了。
11月16日凌晨,黄健翔和过去一样睡下。早上很早起来,在这天的11点之前,他办完了所有的辞职手续。他说,我自由了。接着,他又说:心情很平静。而2天前,他的MSN上写着:是时候了。
第二天早上,足球报爆出了黄健翔向央视辞职的新闻。旋即,24小时内,黄健翔成了各大媒体网站的头条,继六月份的“解说门”事件之后,再次处于风口浪尖。
黄健翔辞职的消息传出,网上很快就公布了所谓央视内部的匿名“检举信”以及黄健翔的“回应信”。
这样的爆炸新闻,使得央视和黄健翔再难以保持事先默契的所谓“低调处理”。坊间议论纷纷:是谁写了这封信?又是谁把信放到了网上?
几名足球记者同时指出,鉴于信末的“以上是体育频道编辑部对于黄健翔同志近期行为的呈报和相关处理意见”云云,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封检举信,而只是一封内部会议讨论后,向上呈报的一份报告书。而目前出现的各种真假消息,其手法更像是娱乐界的炒作。
11月19日下午1:00-1:50,黄健翔本该如约出现在某网站的聊天室,为辞职事件作出解释。无数网民坐在电脑前,兴奋地等待解开心头之谜。
但黄健翔失约了,或者说,视频推迟了。无法猜想是什么力量阻止了这次延迟,但这和黄健翔一贯的小心谨慎、精打细算有关。
最后他只给了一些看起来无懈可击的解释:“我离开的时候心情很平静,台里的领导,我们体育频道的领导对我也爱护有加,对我非常好……”
一名资深的足球记者说,目前,他要做的也许只是,怎么把这些名声转化为财富,和地位。
关于中卡之战
我现在只有2个字:活该!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的足球解说很有性格?
黄健翔:比我有性格的多的是,还是要真本事。这个解说,又不是体育比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说王菲唱得好还是那英好呀?你说是汤姆·克鲁斯好呢,还是布拉德·皮特好呢?
人物周刊:中卡之战,是不是让你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你一直认为自己是跟球迷站在一起的?
黄健翔:我现在只有2个字:活该!
人物周刊:你有失落?
黄健翔:是的,很失落。
人物周刊:有无失败感呢?
黄健翔:没有。
人物周刊:事后也有很多机会解释?
黄健翔:有什么可解释的?就像苏东坡看见了佛,说你看到了什么?苏东坡说,我看到了一坨屎。佛说,那是你心里……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业务水平蛮高的?
黄健翔:不对,是最高的,唯一的。
人物周刊:你是狂傲的人吗?
黄健翔:不是。
人物周刊:可是给很多人的印象如此。
黄健翔:我比较直率。
人物周刊:会得罪人吗?
黄健翔:什么样的性格都会得罪人。我只得罪小人。
人物周刊:你算不算一个愤青?
黄健翔:不算。
人物周刊:你奉行中庸之道吗?
黄健翔:分不同的事情。
人物周刊:你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吗?
黄健翔:看不同的心情。
关于相声风波
拿自己开涮娱乐大众,有什么不好?
人物周刊:跟体育解说相比,说相声是不是让你更加放松?
黄健翔:从来没有人说体育解说是一个艺术行当,也从来没有人把体育解说员当成演员,当艺术家。相声毕竟是表演艺术行业。相声有剧本,可以事先排练,体育解说无法事先排练,体育比赛不一定按照排练本子来进行。不具备可比性。
(再次重复,声音低沉,语速缓慢)我没有想着这两个事情有什么联系或者相关,就像很多同行前辈喜欢唱京剧一样,甚至到电视台去穿上戏服参加票友活动,你能说那跟本职工作有什么联系吗?
人物周刊:相声里有句台词:解说员说话多了,受的都是内伤,表面看挺好,里面都碎了。显得一副很受伤的样子,还把自己最近的热点事件都在相声里面做了一个盘点。
黄健翔:你可以看视频,因为文字和我们的演出有10-15%出入。是这样,我们要创作一个新段子,如果模仿以前经典老段子也可以,但是我们创作一个新段子,把自己的故事和笑料加进去效果会好些。
所以从创作开始,三个人都按照这个思路编写。把一些生活中的笑料加进去,为了相声本身效果好些。
人物周刊:但是感觉主题就是围绕你。
黄健翔:因为我名气大嘛。
其实,相声的线索就是以我和董路为了抢着说相声,抢着说自己日子混不下去,说自己苦,到最后说自己更适合说相声是因为自己更坏,线索就是这样。其实董路也有拿自己开涮的地方,如说自己坐在马桶上写稿子。
人物周刊:有些人觉得,你和董路说相声,是公关上的一种策略。你化解了你的公关危机,让你化险为夷。
黄健翔:我只是觉得这样好玩,这样会好笑。我不犯法,不缺德,其他不想那么多。这些揣测别人的人,一辈子都在替别人想,真是受累了,都是雷锋。
我们创作这个相声,只是考虑观众乐不乐,不然这个相声就不会这么好笑。有人在网络视频上数了,20多分钟里面,观众笑了78次,爆笑七八次,说明我们相声创作是不错的,剧本就不错。主要是我们的素材比较真实,鲜活,独家,敢于拿自己开涮。
人物周刊:平常生活里你经常这样自嘲吗?
黄健翔: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觉悟吗?这是很正常的。我的书里都是这样的自嘲。
关于世界杯解说
我这次感觉没有那么切肤之痛
人物周刊:你在道歉信中说,对世界杯的解说有偏颇之处,不恰当地混淆个人喜好和岗位冲突,这是你由衷的理解,还是情非得已呢?
黄健翔:这个你自己去理解,我无法回答。
上次(中卡之战)更多是抵触情绪,我明明很认真,一片赤诚做该做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很专业,很到位,居然会有这样的声音出来,那时,特委屈特冤枉。甚至觉得周围很黑暗。这次觉得很好笑,跟我无关。
人物周刊 :是不是两件事情程度不同。
黄健翔:我也不知道,超出我个人认识水平。应该让别人去说。我这次感觉没有那么切肤之痛。
关于离婚
随便你们怎么听,怎么想
人物周刊 :听说在离婚这件事上,你不是很仗义,为财产等一些问题和前妻对薄公堂。
黄健翔:需要我跟你求证呢,还是需要我去辩解?我没法回答。
一个公众人物是不可能指望大众给予宽容的,也没有权利指望,随便你们怎么听,怎么想。
人物周刊:你如何化险为夷?肯定前后有很多危机潜伏吧?
黄健翔:没有什么事情,真的,不然我还能这么风光地去说相声吗?我还能这么风光地去参加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吗?还有很多地方活动。我觉得是因为别人、社会各界对我的认可,我才有那么多潇洒风光的机会。
人物周刊:也许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活动?
黄健翔:那么什么样的活动应该拒绝呢?像说相声这样的活动应该拒绝吗?
人物周刊:例如去沈阳和田亮他们一起做活动。
黄健翔:那个活动是商家帮我搞的一个现场签售活动。
人物周刊:可能喜欢你的人希望你能更加专一和纯粹一些。
黄健翔:我不可能为别人活着。我来不及想这些事情,只要活得开心愉快就好了。
南方周末黄健翔报道:“失范”新闻人物之后的集体无意识再次“失范”
江华(作者为前南方周末记者 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1、这个平台并没有辱没自己以往的标准,也没有矫情地提升,也没有脱离新闻本质。高度的提升反倒是南方周末在矫情,但是这个报道,的确是中国媒体对黄报道的充满野性而且具有张力的报道。从传播力量上说,是一个优劣的分野。
2、编辑的判断并没有错误,公共人物的新闻判断基本上和八卦新闻没有什么区别,新闻点价值点也没有什么区别。并不能认为是南方周末,必须要他们做出来的牛肉必须是驴身身上的牛肉。
3、记者的操作,基本上是没有失误的。
我们每个新闻人在每次设计采访时,每一步都是环节,用一些采访人的话叫陷阱。
黄的解说,多有精彩,他解说的每一个精彩,都是互相球队提供给他资源,他们用脚或者失误给黄制造陷阱,成就美妙的解说。比如倒霉的澳大利亚足球队。
4、这是新闻规律,阿飞的错误在于,遇到了一个聪明的对手,陷阱太大,黄遇到了一个聪明的记者,这些陷阱让他促不及防。从采访本身说,针对黄的采访,是成功的,阿飞没有因为黄的气势和名气压倒而失去他的范,黄失去了。
黄说的对,阿飞在成千上万人的羡慕中采访他。不错,如果不是阿飞和南方周末,我不敢说别的万人中被黄临幸的记者,能否做出这样的报道,也许纯粹的是第二天就淹没或者被黄认为是浪费时间的采访。当然,也许有意外。
5、对周末来说,对阿飞来说,这次采访是一个创新,新闻规律没有因为黄的独特和公众性而改变。
记者的进入是独绝的。
编辑的手段也是独绝的。关于事实,没有人否认黄面对阿飞表现的事实。
在承认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如果有人指出阿飞的失实,就可以告她。
6、三个文章中的基本事实是无可辩驳的。黄的攻击多在人身上。
7、之所以是规律,请参考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著名记者的采访路径,看看60分钟,看看20分钟等等。看看法拉奇——邓小平为什么不动用国家舆论机器骂她呢?就如我们动用口水骂南方周末?
8、关于预设和判断,诸位新闻人,做新闻有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推理?你从国外的优秀作品中看到过这些记者个人的智慧是如何展现的。如果否定,那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不是胡扯?是不是放屁?难道这个集中营真的没有新闻吗?
9、大家如果认为还不过瘾,就再看看卡尔和他的搭档在欧洲做报纸当记者的时候,是怎么做新闻的,说实话,我们没有谁能狠过这两个颠覆我们国家的老前辈。
10、黄的反击,在新闻的效应上来说,他无意有意地为阿飞和南方周末对他的判断提供了扎实的证据,从黄的个人逻辑本身,非常合理地推演出了这个文章传播效果上的真实性和推理的合理性——一次采访是不能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的,那么黄后期的行为,弥补了新闻的这个缺陷。
11、这里面反映出媒体的几种悲哀:
南方周末已经失去了过去存在的土壤,变态的社会里产生的这个变态(并非贬义,而是褒义)的报纸,仍然在逐渐严格的管制中左冲右突保持品质;如果一味地要求他象一个傻子一样去冲杀,那么她的喉咙早已断掉。
在麻木中的同人,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南方周末和自己面临的同样问题:要么当一个一心要从良的婊子,要么做一个烈女。强权下的慰安,不是一个女人的错。
12、吵架要聚精会神,吵架要有理由。仔细看过报道的人,才可以能认真地发言。
可以喜欢黄,没有错,黄也可以反击,大家却失去理性,黄的失范,让大众跟着失范。
失去体制之范的黄,得到了自由,这个失范之人,就应该以公共人物的范来要求自己。
他不是认真地引用了开汽车跑着玩的哪个人的名言吗?
13、总之,南方周末在新闻上的尝试创新(其实就是复制)也好,表达的极端记者个人主义也好,都可以从新闻规律上得到理论上的支持,也能得到新闻实践中的支持。时政新闻是严肃的八卦,严肃的八卦是真正的新闻。从这一点上说,南方周末把握了这一点。至于记者的讥讽和嘲笑,大家从外国新闻对中国新闻的描述中,看看吧。
14、这种现象看起来是针对一个报道的,一个记者的,一个媒体的,从另外的角度看,证明着我们记者群体里真正新闻人学识的缺乏,理性的迷乱,方向的模糊。
15、这是新闻人的危险,也是我们新闻界的危险,在新闻管制下,大家拿这些事情激动,那新闻就彻底地去球了。
注意,不是黄解说的那个让我们激动过的足球,是韦小宝裤裆的卵蛋叮当乱响,走进皇宫时候的卵球。
萧峰死了,英雄时代结束。世界难道就这样开始改变?
所有的东西都在失范。
2006年11月30日紫荆书房
一封感谢信
(2006-12-10 15:01:59)转载
首先非常感谢黄健翔老师。他让我认识了麦克.舒马赫,他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除了我在学校的小课堂,还有社会这么一个丰富的大课堂,这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我会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时时保持警醒、谦逊和反思。
整个采访事件中,我自始至终对媒体表示:不愿意回应。
唯一的一个讲述采访过程的文章,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经过编辑同意,发表在我的搏客:
http://blog.sina.com.cn/u/474243c80100069g
关于采访本身,请参考发表11月23日的南方周末上的文章:
南方周末:狷狂黄健翔
南方周末:“一个人抵抗体制当然遭人讨厌”
南方周末:过度防卫与过度阐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g9.html) - 一封感谢信_吴虹飞_新浪博客
对于本次采访做出的结论请参考
“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
除了对“不接电话”一段没有向我本人完全求证,小存异议之外,其余没有任何异议。
而11月23日以后,所有以匿名方式发表的言论,没有经过我的允许,我永远不希望其传播;拒绝一切与此相关的采访.如有影象传播,也是从来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和授权。如我有发言必要,则请以新浪博客为准。
黄健翔在采访发表之后的各种言行,恰恰证明了我采访中的结论。这使得采访在逻辑上更为成立。
我虽然不赞成黄健翔老师的另一个朋友的许多说法,然而他的仗义执言,让我深深感到了友谊的伟大力量。
同时我始终尊重黄健翔的个人才能以及在人生道路上的个人选择,但我对他的不负责任的谩骂以及造成的恶劣的公众影响感到震惊。在我一生之中,我从未承受过如此多的谩骂和误解,到今日为止,我依然无以用言辞表述我的感想。对我而言更艰难的是,我需要用更大的勇气面对内心的消极和挣扎,用更多的毅力来支撑自己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我唯一感到困惑和难以释怀的是:当我已经为自己的职业付出不必要代价的时候,我所钟爱的事物却依然在很远的地方。
我希望黄健翔党同其朋友为其发出的带着女性歧视和针对记者行业的侮辱性质的言语作出道歉。当你学会了尊重别人,你才会懂得尊重你自己;当你学会了尊重女人,你才会懂得如何尊重这个世界。
关于黄健翔在其TOM博客上发的攻击本人和《南方周末》,并对公众和传媒进行误导的文章,已于11月27日在北京市公证处做了“证据保全”公证,保留起诉权。
愿一切平息如常,愿我们学会宽容和遗忘。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名《南方周末》记者的信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时间将证明一切。
吴虹飞   2006年12月5日
黄老师
(2006-11-19 12:39:05)转载
黄健翔的稿子我已经写了12个小时了,今天还要继续写下去。
我觉得都要崩溃了。好几次我就想,只要我写完这个,我再不做记者了。
问题不是这个人难做,而是这个人本来就简单,然后当你想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问题就复杂了。
这个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心世界的,大部分人,成功的人,都是单线条的,枯燥的。
我虽然阅历不多,这一点看人的本事,还是有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4t.html) - 黄老师_吴虹飞_新浪博客所以说,很多材料,不知道怎么用,都是零碎的,都是不指向中心的。罗列材料容易,组织一个文章。难。
我不能够要华丽文笔了,能多简单,就多简单。
关于这个人已经工作了5天了。我觉得支持不下去了。
但我肯定的是,我的文章会最接近他本人。
其实看怎么写。我一直反对那种深入人心的写法.那样太主观。而周末的许多记者,都是靠主观取胜,靠才华,靠自己强大的主观和强大的刀笔取胜.
做为一个记者,这些都太多余了。虽然我们说,形式即是内容。那说的是,文学。不是新闻。
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4t.html) - 黄老师_吴虹飞_新浪博客
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
(2006-11-26 12:42:15)转载
黄健翔的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双重角色:他不但是一个娱乐名人,而且他自己也充当了媒体角色(博客),既是表演者,又是对自身和他人进行评判的判官。对自身和对他人加以了很多倾向性的评判。
编辑让我去采访黄健翔,然后他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唾骂:你做那个(烂)人做什么!
编辑说,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他?
最可笑的是,半夜四点钟,另一个NBA的解说员听说我采访了他,非常愤怒地,把我大骂了一通,认为我失去了良心!
作为一个前理工科学生,我很清醒,不是说很多人骂他,就是他值得骂的理由。
另外,我想公允地看待这个人。这是我所有的初衷。我甚至这样假设:那些关于黄健翔的炒作并不是他想要的。而那些骂他的人,只是因为没有真的接触过他而产生的误读。大家都误解他了。就好象我相信,超女们只是陪朋友去参加超女然后不小心得奖一样。对于一个从不参与娱乐新闻的记者来讲,我偏向于相信一切。
于是我接了这个单子。对我来讲,这和我过去接的单子是一样的。除了做黄健翔的专访外,我做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当然,这也有另一名记者的很多劳动在内。不是我一人所为。我们主要采访他的朋友为主。至于中央台的人,他们基本上已经封口。一个举足重轻的人给我发短信:我不想参与这么无聊的事情,对不起,请为我保密。几乎所有的人都请我保密,除了李承鹏和董路。
我当然是带着目的去的,我的目的是想让他敞开心扉,友善地谈他的往事和内心世界。比如,他是如何热爱足球的,又如何在婚姻中,受伤并且尽力做好一个父亲的,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承担这么多的误解,中央台有无对这么有才干的人进行压制,他有什么委屈,然后我会把这些录音了,连带标点符号都写下来。如果他愿意谈及音乐那就更好了,如果他说,我从小就想当一个摇滚歌手。。。。。。我也许会立刻忘记自己的中立立场都不一定。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如同一个记者说,和他的任何对话都会被立刻堵上。
这样的小聪明,我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过度防范,一种对他人的不信任造成。
后来为了怕他难受,我甚至连让他澄清自己是否赌球,以及离婚的官司的事情,我都不问。
他在此之前,他已经和一名记者不欢而散了。我觉得我们的交谈虽然不到推心置腹,至少还算愉快,我也很愿意照顾他的心情。不提让他太难受的事情。这时候我想,他会不会觉得,这样已经是对一个记者,很好,很好了呢?他是不是应该认为我已经感到很荣幸了呢?
我怀着感激之心回来,写稿子,大概连续写了三天。为了保证大部分材料是一手的,准确的,我基本上,保证所有的引言都有出处,我写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跟我写随笔的跳跃文风大相径庭,简直是写一个论文一样小心,就差标出注解了。我写了一部分,又再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打了很久,反复打,到了他认为我实在不够聪明为止(是的,一个理工科学生也许是不够聪明灵活)。仔细求证一些传言。所以,我文中写的,属于基本事实。另外,我基本上是用,别人的话来讲话。记者,不过是一个中介,中介是不大搀杂个人色彩的。
可以很诚恳地声明的是:我对他没有任何的好恶,我也一直力求公允。那么实际上在采访中我听到关于他的更大的缺点,这个缺点,主要可以几个贬义的成语表达,我如果想故意让他难过,我就把这个成语写上去,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吧,就放弃了,清除了一些对他更不利的话,而把说他好话的拿进来,做了一个平衡。这个文章,我也不打算丑化他,更不打算美化他。论语说,巧言令色,鲜仁矣。我当然不能太谄媚了,失去公正的立场。所以在报道里,是没有我的声音的。那个自我要消失了,与这点相比,我要比黄老师更为公允些的。
我一直申请和他进一步的交流,但是他实在太忙了,我在TOM的网站等他聊天等了2个多小时。我当然愿意再次沟通。每天我都会主动和他联系,一直到发稿的前一天。在我们整理了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录音之后,我始终因为没有等到他的最后一次采访而感到遗憾,因为我始终相信,那会更加深入,和有趣。而他,也一定是因为消除了戒心,而变得更友好,我很愿意再做一次采访。这时候,编辑他要发稿,记者是不应该不执行的,不然,《南方周末》也许会出现一个大天窗,那样也许很另类,很特别,但确实不大美观!
在写稿子的过程中,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这个世界上,大家以为摇滚乐是疯狂的,但是我认为,在这样的无聊炒作游戏中,其实更无稽,无聊和疯狂。大家都开始烦这个事情了,我更是如此,我巴不得这个事情赶紧结束。我始终认为一点:在这个事情上,那些 “捍卫自由”、“捍卫激情”等一厢情愿的公众话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具体的事件,变成了一种“过度阐释”。黄健翔本身,并未清晰认识到这样无聊的,琐碎的娱乐化,他自己也并不加以反省,除了怒气冲冲地指责媒体,好象一个摇滚歌手一样。有一个话我一直想说,这个娱乐时代,并不缺乏“激情”,更多的是缺乏自我克制和自我反省。
在这里我想顺便谈谈“自我认知”这个问题。我当然不会武断地认为他的“自我认知”和别人对他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别,但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这么骄傲和自信,当然是可以理解,这个世界的很多男人都这样的,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漏洞。妇女们只有微笑了。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主流就是这样的,自信,大声喧哗,占据话语的制高点,尽量地颐指气使一些。这是一个强人时代,大家都不甘示弱,吵吵闹闹,男人开始象菜市场的妇女一样,超翻了天,与GDP的增长全无好处。黄健翔的这个问题更为明显些:夸大的自我——我就是这样的,你们爱怎么说都行。可是一旦真的说了,他又未必能够接受。
说实话,当我看到标题“狷狂黄健翔“的时候,我感到编辑实在是太好心了,因为狷狂这个词,在我的心目中,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词。我知道每一个艺术家内心,都有一个很大的自我。狷狂,实在是很适合魏晋南北朝的名士气质。这么好的词,用在我身上,我会高兴都来不及。
关于文章有一个细节补充如下:当董路要求看采访文章时,我把他说的所有话都传给了他。为了让他疑心我断章取义,我把含有他的话的整段话,以及上下文,都发给了他。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作了少部分的修改,主要是补充状语,但意思没大改,我们按照他改的,发表了。
我一直认为,玩个性,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注意玩得是不是恰如其分。当别人问我,你不想反击吗?我说,我不想。作为一个记者,我始终会对我的受访者表示友好。以我三年47万字的专访为证。所谓的辩解并不重要,我有录音。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9g.html) - 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_吴虹飞_新浪博客
吴虹飞,广西侗族人。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中文系双学士,现当代文学硕士。作家,幸福大街乐队主唱。曾为《新京报》记者,现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
出版过小说,随笔《小龙房间里的鱼》《阿飞姑娘的双重生活》《征婚启事》《木头公仔》。摇滚唱片《幸福大街》。即将出版名人访谈录《这个世界好一些了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9g.html) - 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_吴虹飞_新浪博客
马晓春九段为访谈录写的序
(2006-11-27 02:24:34)转载
一个“笨”记者
马晓春
认识吴虹飞大概是在2004年夏天。那时《南方人物周刊》刚创刊不久,同时我也刚刚出了一本新书,《黑白之间——十二败局反思》。杂志社让她来采访我。而她并不认识我,绕了几道弯才找到我。我们约了在棋院见面。
看得出她不懂围棋,因为她一边拿着我写的书,一边拿着密密麻麻的采访提纲,有时提的问题的确很外行,不过还算顺利。
后来访谈发表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据说非常成功,有不少杂志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通过这篇报道,吴虹飞在体育界,至少在棋界是变得小有名气了。
她是一个诚实的记者。就当今的体育界而言,她往往要吃亏。我记得她去年有一次飞到湘西凤凰,奉命采访李昌镐,当时记者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问题,第二天反正都见了报,吴虹飞却不知所云,半天没有吭声。我嘲笑她说,有人根本就没采访,也能编出一整版。她却很认真地说,我听了那些问题了,都是不中要害的,我觉得还是要坐下来好好谈。那一次因为李昌镐太忙,她没能约到专访,结果据她说,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自己出了路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9x.html) - 马晓春九段为访谈录写的序_吴虹飞_新浪博客
其实,在现在的记者尤其是体育记者圈里,不要说问几个问题,就可以编出一个长文章来,还有些根本没有此事,就完全造假的报道。而吴虹飞是问了很多的问题,也不是很懂得引经据典,自由发挥,做了许多“无用功”,实在是有些“笨”。
也许正是因为笨,有些人不好采访到的,她做到了。我想,不管初衷如何,她对待职业的态度是诚恳的,充满耐心的。《南方人物周刊》近几年成为了一本很受读者欢迎的刊物,我想和吴虹飞他们的努力和诚恳,是分不开的。
去年的夏天,她去了美国旅行。我就很奇怪,她是单身女子,没有任何公派,是最难通过签证的那类人,不知老美是怎么放心让她去的。后来她告诉我,她一进去就对签证官说,我是一个摇滚歌手,和一个作家,我想希望去美国看摇滚乐演出。因为别人看到了她的诚实,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签过了。
11月份她过生日,给我打电话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她月同日生。我就开玩笑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我知道,我看过他的《罪与罚》。但你的小说,一会这个死了,一会那个死了,我都没看明白,看来你和陀氏太沾不到边了。
在这个浮夸的年代,大家都需要有主动“秀”自己的勇气。我觉得她其实有些偏内向,不是很善于表现自己。至于她的采访写得怎么样,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访谈录。这是从她三年45多万字里精选出来的。书中除了棋界,还写了许多文学、音乐、电影,学界里的知名人物,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她尽量生动,贴切、翔实地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她的第一本访谈录,我认为她写得非常精彩。希望以后能够看到她的第二本,第三本。
2006年11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243c80100069x.html) - 马晓春九段为访谈录写的序_吴虹飞_新浪博客
吴虹飞同事:黄健翔语言肮脏 已丧失道德底线
2006年11月29日17:07 潇湘晨报我来说两句(21)

她做张钰的机会快到了
“你知道谁是麦克·斯马克吗?我看了这篇东西几乎笑破了肚子。这就是来采访我的记者的素质。我说的是迈克尔·舒马赫啊!她竟然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的变态和病态可以从她的采访里看得很清楚……”
“此人居然为了稿子的轰动效应,就把一篇未完成的采访发了。 良心都被狗吃了啊。你就不怕你遭报应啊?人品低下的自私的人能够有这样大的能量吗……”
“完全像是在发动一场针对我要从人格人品上彻底消灭我的阴谋……无耻!诬赖!无聊!”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没被她用来实现她作‘张钰’的理想的道具——到此为止,再搭理她就是抬举她。她的博客终于被某网站重点推荐了。她做张钰的机会快到了。”
董路,男,足球专栏写手。《狷狂黄健翔》采访的引见人。但报道见报后,董路本人对报道极为不满,他在个人博客中直接攻击吴虹飞,“做鸡”、“张钰”之类的恶性词汇层出不穷,成了此次事件中的直接参与者。
(文章源自董路博客)
[吴虹飞引火] 玩个性注意场合和分寸
“黄健翔的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双重角色:他不但是一个娱乐名人,而且他自己也充当了媒体角色(博客),既是表演者,又是对自身和他人进行评判的判官。对自身和对他人加以了很多倾向性的评判。”
“这个文章,我也不打算丑化他,更不打算美化他。我当然不能太谄媚了,失去公正的立场。所以在报道里,是没有我的声音的。那个自我要消失了,与这点相比,我要比黄老师更为公允些的。”
“我一直认为,玩个性,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注意玩得是不是恰如其分。当别人问我,你不想反击吗?我说,我不想。作为一个记者,我始终会对我的受访者表示友好。以我三年47万字的专访为证。所谓的辩解并不重要,我有录音。”
[董路发飚] 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
“稿子刊登前的一天,我又给你打电话,你还是不接也不回;稿子刊登后的一天,我再打你还是不接,这次给你打电话倒不是因为我看到了你写的稿件,而是看到了你在大功告成之后写的一篇“自白”(附后),让我震惊!不过这一次你终于回了条短信,俩字:何事?”
“乖乖!以前听说‘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的事,我还不相信;不曾想类似的事情现在终于得见了——之前哭着喊着采访我的时候,你怎么一连几天不知繁琐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来呢?”
“你按照我的要求将一部分稿件发给我,我依据我原本表达的意思做了相关的还原、补充、修改,请问最后见报的时候,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按照我修改过的发表了吗?”
“‘做记者还不如做鸡,做鸡还能挣钱呢!’请问,这是你自己在电话里对我说的吧?如果是你说的,(按照你的中介笔法)这算不算——自白?”
陈海:我吃惊于他的举动
本报长沙讯 作为《狷狂黄健翔》一文的编辑,陈海这段时间也选择了缄默。但沉默是诉说的前奏。昨日,一直没有向外界表态的这位《南方周末》人物版的编辑,也首次表达了他对此次事件的看法。
陈海告诉记者,在黄健翔辞职事件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准备对他做一个采访,“他是一个优秀的足球解说员,作为个人,我对他是比较欣赏的。”陈海表示,对黄健翔的采访共进行了两次,在第二次采访结束后,黄健翔突然辞职,于是在报道的呈现上就进行了一些侧重,“因为我们发现,黄健翔被一些媒体推到了一个个人对抗体制的高度,为了更真实和客观,我们肯定要多听听一些其他人的声音,但在我们更深入不断的采访中我们却得知,他的辞职和其他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并没什么不一样,他是在向娱乐圈转型。我们做的就是一篇冷静、客观的报道,自始至终都是如此。”
对于黄健翔事后的勃然大怒,陈海表示很吃惊,“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这样,作为我们尊敬的一个电视解说员,一位公众人物,他用如此肮脏的语言对记者进行羞辱,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我比较吃惊、失望。作为这组报道的编辑,我向被黄健翔用低俗的语言进行恶意攻击的记者吴虹飞和师欣表达我的敬意。她们这篇优秀的人物报道,会得到新闻同行和大众公正的评价与认知,迟早的事。”陈海还表示,在明日的《南方周末》中,报社会就此事件作出自己的回应。
记者王路
(陈海,《南方周末》人物版编辑)
黄健翔吴虹飞"口水战"升级 博客上"骂街"(图)
2006年11月27日 14:27

黄健翔(资料图)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自从11月16日正式从央视辞职以后,外界就对黄健翔一顿疯炒,连黄健翔前妻、央视门卫等边缘人物都不放过。黄健翔说关于他辞职的报道都是假新闻,因为他闭上了自己的嘴,他或许是希望息事宁人,或许是以沉默对抗外界的打扰。
不过日前黄健翔终于发怒了,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对《南方周末》的特约撰稿人吴虹飞发难,用词相当火爆,其中一篇用标题为《“名鸡”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照片贴出来了》的文章中写道:“一个宁肯去当‘鸡’的记者,请问你除了录音,还有录像带么?”而另一篇标题为《很抱歉我没帮你作成张玉(钰?)》的文章中则说:“这是那个名‘鸡’的自述……不幸中的万幸,是我没被她用来实现她作‘张钰’的理想的道具……”从辞职央视风波,到中年待业被疯抢的娱乐风波,黄健翔在短短十天的时间中,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四处“转战”,眼前就是一场激烈的“骂街”风波。
“口水战”升级
黄健翔与吴虹飞的网络舌战昨日再次升级,达到了一个高潮。两位当事人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像女人一样去战斗”了两天的吴虹飞在昨日12时42分15秒———12时58分45秒这短短十多分钟的时间内,连续更新三篇博客,这显然是“有备而来”;紧接着,黄健翔用一些肮脏甚至不堪入耳的词作出了强势反击。
“飞”言蜚语
-12:42:15
吴虹飞在其博客中写了一篇名为《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的文章,对黄健翔进行反驳:“我一直认为,玩个性,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注意玩得是不是恰如其分。当别人问我,你不想反击吗?我说,我不想。作为一个记者,我始终会对我的受访者表示友好。以我三年47万字的专访为证。所谓的辩解并不重要,我有录音。”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吴虹飞直言:“黄健翔的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双重角色:他不但是一个娱乐名人,而且他自己也充当了媒体角色(博客),既是表演者,又是对自身和他人进行评判的判官。对自身和对他人加以了很多倾向性的评判。”
-12:51:28
也许是认为自己的回击或者说回应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吴虹飞直接转载了一篇南都社论———《让我们爆炒黄健翔辞职央视》:“黄健翔辞职央视,想低调是不可能的。消息传出的第一天,辞职的原因还很模糊,这条新闻还是被很多媒体作了重点处理。本来,这条新闻就和半年前王菲生女差不多,主要价值在于娱乐群众,没什么可以深究的。最多,不过是再次证明了中国娱乐体育新闻一枝独秀地开放和发达。”
文章除了强调黄健翔逐渐“激情”和“娱乐”的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黄健翔鲜明的明星个性。
-12:58:45
紧接着吴虹飞又援引了另一位记者的采访手记———最终黄健翔“翻脸”了,直言对媒体没好印象,没有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也没有职业技能。
“健”招拆招
-14:07:13
黄健翔首先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了好友董路的文章:《〈南方周末〉的记者,您采访完了就不认人啦?》,并写下了一段话———董路对那个所谓记者的伎俩,已经分析得很到位了。一个宁肯去当“鸡”的记者,请问你除了录音,还有录像带么?
-14:12:23
黄健翔再次转载了董路的文章。不过题目却改得很“火爆”———“名鸡”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照片贴出来了(董路博客原文:论《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公允”)———你说不怕不怕啦,因为有录音;那么好的,我现在就结合几天前我与你通话中你的一句话语(如果你不剪辑,这句话一定在你的录音带里。)来尝试写下两小段“人物采访”,然后你告诉我: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更真实,哪一段更公允,好吗?第一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她说。第二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当我和她聊起这份艰难的时候,她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说完,电话那头的她,自己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18:09:53
黄健翔再次发表文章,题目更加吸引眼球:《很抱歉我没帮你作成张玉(钰?)》文中说:我只能说,遇到这样的报纸、这样的记者,算我倒霉。不幸中的万幸,是我没被她用来实现她作“张钰”的理想的道具———请大家不要就此问题采访我了,我已经被彻底地恶心了,连苦胆都要吐出来了。到此为止,再搭理她就是抬举她。这不,她的博客终于被某网站重点推荐了。她作张钰的机会快到了。
编造?
在最新一期《南方周末》中,吴虹飞对黄健翔深度专访,发表了名为《狷狂黄健翔》的报道,对黄健翔本人以及辞职事件有较为深入的分析。但黄健翔认为该报道有编造的成分,有对他本人诋毁的成分。
在博客中黄健翔写道:“南方周末的记者,编造的本领真强。我从来没在谈话里提起过同事,不对,是前同事。”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曾提及黄健翔的“原话”:“如果是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这或许就是黄健翔所说的“编造”的地方之一。
有一个细节很有趣。黄健翔在接受采访中反问吴虹飞是否知道迈克尔·舒马赫(前F1车王),但吴虹飞此前是玩音乐的,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她听成了“麦克·斯马克”,从而答非所问。这也让黄健翔“笑破了肚皮”(黄原话),“这就是来采访我的记者的素质。我说的是迈克尔·舒马赫啊!她竟然完全不知道。”但是,吴虹飞也在采访中提到了改作解说员的前NBA球员巴克利,而黄健翔也说自己“不知道巴克利”。
刺痛?
吴虹飞是否编造,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对体育外行,吴虹飞也没有太大罪过。所以,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黄健翔发飙的原动力,黄动怒的原因可能就在他博客中所说的那样:“后来,我答应她过些日子再见面,把采访做完,此人居然为了自己稿子的轰动效应,就把一篇未完成的采访发了。良心都被狗吃了啊。还极力要把我描绘成一个乖僻孤独自私的人,你就不怕你遭报应啊?”此外,黄健翔还以一种接近宣战的方式表态:“我从来没有这样直接地攻击一个具体的采访者或者记者,但是,这位不知道迈克尔·舒马赫的,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和立场,几乎是想当面来侮辱我的所谓狗屁记者,我实在没法忍受,我会因为你,拒绝你所供职的媒体的一切采访,哪怕你们可以把我彻底妖魔化。好在,世界上不只有你们一家报纸。而且,我好歹也有说话的地方。”在博客的另一处,黄健翔还写道:“这家报纸的记者,最好躲远点……完全像是在发动一场针对我,要从人格、人品上彻底消灭我的阴谋……无耻!诬赖!无聊!”
在这期《南方周末》中,吴虹飞还有一篇带有倾向性的手记。主要观点是:黄健翔表现出一种过度防卫,不容易真诚沟通,他的辞职配不上追求自由的意义,他是深谋远虑地为了利益……关于黄健翔的假新闻此起彼伏,但黄健翔却一直没有出声,为何《南方周末》的文章面世之后,黄健翔却很不爽了呢?原因或许是,此前的假新闻都是一些表面现象的呈现,没有涉及黄健翔的性格,或者黄不太为人知的另一面。而且,这些假新闻大都有利于黄健翔本人,比如,指责孙正平。但是,《南方周末》的报道却跳出了事件的表面,其中一些不太正面、不够积极的评价性文字可能刺痛了黄健翔。
炒作?
黄健翔的勃然大怒,或许还有一种解释:自我炒作。他辞职时就说:“接受采访,要等第一波炒作过后,第一波全是假新闻。”如此说来,现下就已经是第二轮炒作了。究竟是不是炒作,吴虹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事不予置评,却在其他地方分析道:“这说明他知道会有新一轮的炒作。”而记者发现大部分网友对此番黄健翔的暴怒并不支持,反而认为这是最近娱乐圈著名炒作事件的惯用伎俩。这是娱乐的年代,谁知道是真是假?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张建群
黄健翔博客里辱骂女记者 被骂者低调回击(图)
时间:2006年11月27日10:48我来说两句(312)


有奖评新闻
【来源:扬子晚报】




黄健翔竟称女记者为“名鸡” 吴虹飞再度回击
自从“辞职事件”曝光后,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都缠绕着黄健翔,沸沸扬扬甚嚣尘上。刚开始黄健翔还能故作镇静、作壁上观,后来终于沉不住气,浮出水面见招拆招。到现在,有迹象显示,黄健翔似乎有点不堪重负,逐渐开始失去理智。
昨天下午,黄健翔在自己的博客上,对采访过他的《南方周末》女记者吴虹飞冠以“名鸡”这一带有歧视和侮辱性质的用语,并以“‘名鸡’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照片贴出来了”为题,转贴好友董路的博客文章,借以说明吴虹飞的人品是多么的不堪,职业道德是如何的低下。
无独有偶, 早在黄健翔发帖子前两个钟头,吴虹飞从中午12:42开始到12:58结束,短短16分钟内,在她自己的博客上连发三篇帖子,集结自己的采访说明、《南都》的社论和另外一名记者的采访手记,形成对黄健翔的集中轰炸之势。
也许受刺激过大,黄健翔在炮轰吴虹飞为“名鸡”后4个小时,也就是昨天18:09,黄健翔又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很抱歉我没帮你作成张钰》一文,再次揭露吴虹飞的“名鸡”面目。并表示,“到此为止,再搭理她就是抬举她。”
起因 吴虹飞再度回击
在黄健翔以博文的方式怒斥《南方周末》记者吴虹飞两天之后,后者终于在自己的博客里打破了沉默,只不过回应的方式非常委婉和低调。
不做沉默的羔羊
从北京时间11月26日12点42分15秒—12点58分45秒这短短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吴虹飞连续更新三篇博客,这显然是“有备而来”,尽管其中第一篇博客文章的标题是“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文章的内容也与之前《成都商报》发表的《被斥记者回应黄健翔:辩解并不重要 我有录音作证》这篇文章大同小异,但在这篇博客文章的倒数第三、第四段,如今身处舆论漩涡的吴虹飞还是对有关指责自己断章取义的言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且直截了当地表态并不想为此反击,“我一直认为,玩个性,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注意玩得是不是恰如其分。当别人问我,你不想反击吗?我说,我不想。”
博客原文摘录:
——关于文章有一个细节补充如下:当董路要求看采访文章时,我把他说的所有话都传给了他。为了怕他疑心我断章取义,我把含有他的话的整段话,以及上下文,都发给了他。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作了少部分的修改,主要是补充状语,但意思没大改,我们按照他改的,发表了。
——我一直认为,玩个性,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注意玩得是不是恰如其分。当别人问我,你不想反击吗?我说,我不想。作为一个记者,我始终会对我的受访者表示友好。以我三年47万字的专访为证。所谓的辩解并不重要,我有录音。
搬出“南都社论”
转载记者采访手记
显而易见,引发黄健翔与吴虹飞“口水大战”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专访稿件某些内容的真实性上,尤其像“如果是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这样的敏感话题,黄健翔更是怒斥吴虹飞纯属编造。当然,除了当事人之外,当时采访的真实情况也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也许是认为自己的回击或者说回应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吴虹飞在第一篇博文“关于黄健翔采访事件的一些说明——并非反击檄文”发表后仅仅10分钟之内,直接转载了一篇南都社论——“让我们爆炒黄健翔辞职央视”,文章除了强调黄健翔逐渐“激情”和“娱乐”的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黄健翔鲜明的明星个性。几分钟之后吴虹飞再次在博客里“发难”,直接转载了一篇其他记者有关黄健翔的采访手记,文中更是直白地描述了黄健翔在接受采访过程中翻脸的全过程。
不难理解的是,吴虹飞转载南都社论和采访手记除了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黄健翔辞职事件的台前幕后原因之外,也在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黄健翔孤傲的个性。站在自己的立场出发,吴虹飞肯定也希望通过借助媒体的力量,让相对弱势的自己能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博客原文摘录:
——其实谁也不能否认,是中央电视台给了黄健翔明星的身份,而他的所谓个人生活中,能够有那么多让同事嫉妒的机会,也是因为这个身份。这种类似父子关系的伦理,实在很难梳理清楚。只是,黄健翔是个性格鲜明的明星,而中央电视台又太具隐喻性,因此他们的关系才可以拿出来作丰富的解读。人们并不会无端小题大做,总有一些更宏大的感怀,只能找到一些不堪重负的寄托。
——除了收发短信,很多时候他的心思也不在谈话上。传递给记者的信息是:他厌倦这些提问。除了厌倦,还有问题的答案只有我知道,任凭你们猜测,我黄健翔坐观事态。
——最终黄健翔“翻脸”了。缘起在离婚,因财产分割等问题与前妻对簿公堂。问题一出口,黄健翔的脸瞬时拉下来,当即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你要不来采访我,随便可以写些什么,猜想什么。一个公众人物是不可能指望大众给予宽容的,也没有权利指望,随便你们怎么听,怎么想。他急了。直言对媒体没好印象,没有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也没有职业技能。他还说:因为你们媒体没有自由去指责监督官员,所以只能敌视富人和名人,拿富人和名人做靶子,给穷老百姓解闷,开心。
——最后他声明,有的记者想要采访他,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也就20分钟。对于记者而言,应该知足了,有这样的机会。毕,黄健翔戴上帽子匆匆离开了。 徐 文
骂街 黄健翔歇斯底里
下午2:12,黄健翔开始反击,他先引用董路的博文,标题是《“名鸡”迫不及待把照片贴出来了》。并质问:“一个宁肯去当“鸡”的记者,请问你除了录音,还有录像带么?”接着,在晚上6:09,黄健翔又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很抱歉我没帮你作成张钰》,再次对吴虹飞冠以“名鸡”的称谓。文中,黄健翔引用了吴虹飞的一段博文,作为对方想当张钰的例证——
这是那个“名鸡”的自述。我只能说,遇到这样的报纸、这样的记者,算我倒霉。不幸中的万幸,是我没被她用来实现她做“张钰”的理想的道具———请大家不要就此问题采访我了,我已经被彻底地恶心了,连苦胆都要吐出来了。到此为止,再搭理她就是抬举她。这不,她的博客终于被某网站重点推荐了。她做张钰的机会快到了。(下面是吴虹飞的一段博文)
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足球是男人的话语。一个女记者,一个从来没听过黄的声音,从来没看过足球的人,来写这个,多少有点划时代意义。
我忽然觉得,一切结束了,苦行结束了。我是认真的,手机24小时开机。夜晚没有男人逗留我家。我无需做爱。我用大家做爱的时间来钻研业务了。放弃我过去所学,所坚持,钻研琐碎的业务。
我本来很想做张玉(钰)的。因为我刚看过些大众心理学,我想用这个解释,她和公众的关系。我总是有些小小的、不合适的想法。
添乱 老榕力挺黄健翔
黄健翔的魅力果然不一般,他和吴虹飞的“口角”不仅惹得普通看客驻足留步,就连著名网友老榕也主动跳出来为黄健翔呐喊助威。老榕在他的博客中公开表态:旗帜鲜明地挺黄健翔。不过记者注意到,这篇博文发表于25日夜里,当时“黄吴口角”还没有升级,不晓得现在老榕先生作何想法,是不是还坚持原来的立场——
我这人,结交的人还真是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然而我这人还一直有点“帮亲不帮理”的名声,尤其在非业务领域。
黄健翔当然是我最喜爱的足球评论员了,而且算认识吧。而阿飞(就是今天突然成为阿黄愤怒战斗的对象的女记者),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话,也起码算很认识的。大周末的看他们开打,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几句。不过,这次虽然二边都是“亲”,我不拉架了,嘿嘿。这一次,我一如既往:旗帜鲜明地挺黄健翔。
“当然关于黄健翔,从不少人的嘴里可以得知,他自负,偏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很难和周遭人相处良好。”
看到这里我是有点生气。阿飞(吴虹飞)不应该这么写,作为记者。记得很多记者说过、你自己也说过,要报道,要“中介”,不要观点,不要评论。何况这样评论一个人。而且这个评论,我看肯定不符合事实。
对了,我不止挺黄,也挺一切敢于冲破体制自己靠自己吃饭,自己要实现自己价值的人。包括摇滚歌手,不在报社拿工资和出差补贴的自由撰稿人,业余作家,艺人,民营企业家,非CCTV纪律约束的电视人……包括黄健翔。
当然,阿黄可能有个缺点,就是略有一点点大男子主义,这估计是和一向比较女权的阿飞MM谈不投机的根源吧,嘿嘿。这句纯粹八卦,只供参考,说错了我先向二位预先道歉。
我认识阿飞MM的时候,她正在为她的学生摇滚乐团而投入。记得她和我说过,很想见见大佑。不久后有一天和大佑喝酒,突然想起来了,用短信把她叫来,她真的很激动很激动。我能理解,一个喜欢摇滚、致力原创摇滚的北大女硕士,对偶像大佑的那种心情。所以,你应该也会理解我们球迷对黄健翔的心情。
希望健翔:健步走自己的路,然后飞得更高!如果真的需要一群“健翔”迷,我们就是了。
帮腔
董路“路见不平”
昨天下午率先回应吴虹飞的其实不是黄健翔,而是黄的好友,也是吴虹飞采访对象之一的北京体育评论人董路。
董路其实不能说是“路见不平”,他作为黄健翔要好的朋友,当黄健翔受到吴虹飞的“攻击”时,他自然要拔刀相助。更何况,吴虹飞描写黄健翔的文章中,很多语句都是他嘴里的“原话”。这种情况下,董路跳出来声讨吴虹飞,合情合理。
董路声讨吴虹飞的理由主要是认为这名《南方周末》的美女记者对他的话“断章取义”,而且“过河拆桥”——采访结束后,死也不接他的电话,特别是稿子出来前一两天,根本不给他董路再商量、探讨的机会。大约是因为有这些事情,董路自己在博客中也写道:“我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帮任何人骂你(吴虹飞),是我自己想骂你!因为你最初的伪善和事后的无耻!”
下面是董路博客的节选:
你说不怕不怕啦,因为有录音;那么好的,我现在就结合几天前我与你通话中你的一句话语(如果你不剪辑,这句话一定在你的录音带里)来尝试写下两小段“人物采访”,然后你告诉我: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更真实,哪一段更公允,好吗?
第一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她说。
第二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当我和她聊起这份艰难的时候,她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说完,电话那头的她,自己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上面两段文字里的引用都是真实的(认为我是在实施“肮脏比喻”的人,您太高看我的胆量了),话都是对方说的,但所能传递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大相径庭。前者是貌似的公允,后者才更趋于真正的公允。
而称自己“站在公允的立场上”的《南方周末》记者,通篇采访稿件所运用的正是第一段的笔法。
接下来,董路又列举了几条吴虹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的地方:
——引用我的表述并不完整,比如第1句
——语气情绪也没有真实地传递,比如第4句
——个别地方着实在断章取义,比如第5句
1 《足球》报资深记者李承鹏的赞誉也许有着某种夸张:“和黄健翔同时代说球是悲哀的。”而同为朋友,足球评论员董路的评判则相对保守些:“只是因为央视在特定的时期,没有一个人比他强。”
4 这时候,专业人士黄健翔的自我辩解,听起来诚恳并且合乎情理:“足球也带给我痛苦。”董路事后惊讶地说:让黄健翔承认错误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是个活得很自我的人。
5 “如果你不理解他,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范冰冰。”他的朋友董路说。
……
归结起来:我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但记者(吴虹飞)却只对我说的一半的话“负责”。
头晕——想吐
“头晕——想吐!”
一句普通的台词被周星驰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稍加演绎,立马变得搞笑十足。尽管,这句话还不是从星哥嘴里吐出。同样的,辞职这样一个普通的事情,被黄健翔稍加演绎,立马也变得口水四溅、沸沸扬扬,犹如炸锅(假如口水变成油水的话)。在某种程度上,黄健翔正在向星哥靠拢——从“口头上”的娱乐大众到身体力行,全方位献身。
不知道普通读者怎么想,反正作为一个记者,特别是一个体育记者,我已经腻烦了层出不穷的“黄健翔风暴”。这个曾经的同行,越来越明星,越来越“娱乐”,“娱乐”到忘乎所以——一面攻击女记者是“名鸡”,一面强调自己是本科毕业,好歹也算个知识分子。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者是我跟不上形势,难道说“知识分子”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公然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形容别人,就是很“知识”?如果是这样,我宁愿不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看来看去,几乎所有的同事都说黄健翔的这些破事太乱、太杂,“有点晕”。看完了都“想吐”。
南方周末回应“采访门” 坦言黄健翔已不被尊重
2006-12-01 13:39:14 来源:南方网网友评论 5 条进入论坛
黄健翔:
你好。今天又是本报与读者见面的日子。
自上周本报发表了特约作者吴虹飞撰写的报道《狷狂黄健翔》之后,你的失当反应令我们感到震惊和遗憾。黄健翔曾经像无数普通人一样拥有我们的尊重,但现在,这尊重已
经动摇。在博客上,你对这篇正常报道的无端指责,用歧视女性的语言对女作者进行的辱骂,处处针对“南方周末记者”这个群体的不可理喻的毁谤,都足以导致这尊重的动摇。
你是一位名人,你的名气足以使你的怒骂通过博客,通过其他媒体的广泛传播,给这份报纸,以及那个弱女子带来伤害。但,请珍惜你的名气,请不要滥用它,请不要这么任性,也许你过分高估了一位名人任性可以被容忍的程度。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就表示,从萧伯纳那里,他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因此,真正让我不欣赏你的,其实是你的不负责任的夸张。作为前媒体人士,你应该了解,你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与本报沟通,而不是到喧嚣的网络中去逞匹夫之怒。在任何纷争中,这都不是一种让对方产生信赖感的做法。
在此,我亦明确表示对吴虹飞那篇报道的支持。以本报的标准,它在技术上或有瑕疵,但“失实”之类的指责决不恰当。作为记者,我决不赞同我的同事或者特约作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但我也不认为,为了润滑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就要在报道中不写符合客观事实的“坏话”。
据我所知,南方周末记者团队中的任何一人亦不曾鼓励吴虹飞以个人名义在网上做出各种回应。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更欣赏“木讷近仁”,行重于言。我们不赞同你的一位朋友的某些关于“名气”的言论,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名气”甚至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南方周末记者主观应该追逐的目标。
如果脱离一个多年来为你带来无数光彩的平台令你感到害怕,那么请你像男人一样害怕。如今,缺少了你的解说,托蒂的射门依旧精彩,而你的同事也依旧面带微笑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这个世界有变化吗?
有一点儿。
一个最受欢迎的足球解说员失去了让他迸发光辉的舞台,几近疯狂地向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宣泄着本应发泄到别处的怒火。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之一,作为被你指责的“南方周末记者”,我们的工作恰恰是为了使类似的悲剧越来越少。
仅此一次,我和我的同事向你和读者解释:《南方周末》不是一份可以被娱乐化的报纸,“南方周末记者”的这个群体亦不会受物议困扰。虽千万人耽于娱乐与浮华,我们将与《南方周末》一道,往她的使命去。在过去数年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漫长、孤独、时而会被误解的旅程中前行。
时间将证明一切。
南方周末一名记者2006年11月30日
“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
本报2006年11月23日“黄健翔专题”发表后,反响巨大,并引发社会争议。为厘清这一社会争议,“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启动调查程序,对该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了解、核实,并依据本报的新闻职业规范标准,进行了认真比照,现形成书面意见,予以公布。
一、报道动机
本报自创刊以来,从未将“搞垮、搞臭某个人”作为报道的目的或终极目的,相反地,本报倡导并实践这样的职业伦理:即使是报道大奸大恶之徒,亦要保护其“作为人的尊严”,亦要发掘其“作为人的复杂性”。
审视“黄健翔专题”的策划与选题管理的全过程,本委员会未发现任何不道德的动机。
经了解,在选题策划与操作中,参与操作的编辑、记者,对作为报道对象的黄健翔在专业领域表现出的水准和个性,基本上都持欣赏态度。
该选题的启动,源于对人物“纯粹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报道的目的,是想展现一个有个性的人真实的内心,以及他折射出的这个变动的社会的若干现实。本报的报道没有否认黄健翔的个性与刻板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对他本人,既表达了赞誉性的评价,也表达了一些同事和朋友基于亲身经历给出的负面评语。报道避免了“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呈现了人性的复杂,符合本报的认知理念。
二、消息源
本报新闻职业规范要求:尽可能穷尽所有能找到的采访点,以使报道更接近于真实。
从“黄健翔专题”的操作过程来看,采访者采访了大量的消息源,基本事实和基本事实判断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核心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充分采访上的。在基本事实与基本事实判断层面,本委员会未发现诸如无消息源的个人主观意见作为报道内容之类的新闻操作硬伤。
本委员会认为,此组报道对黄健翔辞职事件作了本质的还原,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负责任媒体应有的清醒的声音。这是这组报道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深入、多向度的采访,黄健翔辞职这一个人选择,被发现是“过度阐释”,部分媒体给黄健翔附丽了“反抗体制”、“捍卫自由”等过于宏大的寓意;事实真相用董路的原话“他辞职只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去处” 大致即可概括。
三、技术水准
该报道的采访者采访勤勉,写作流畅,较好地还原了一个焦点事件与焦点人物。但在中性客观方面,略有瑕疵:
1、叙述
本报鼓励作者叙述的个性化,但不能有违新闻技术指标。
该专题的主稿,特约撰稿人在个别叙述中不够克制,掺杂了个人评判,尽管个人评判并未违背客观事实,但如能以更佳的新闻技术予以处理,将更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和叙述的客观。如 “11月11日,这个光棍的节日,他在博客上沾沾自喜的宣布……”,其中的“沾沾自喜”不应以记者之口在主语是“他”的陈述句中出现;再如“他同时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是因为出过两本书的缘故吗?)”,括号中的语句是不应有的轻佻。对此类问题在见报稿中出现,编辑亦负有重要责任。
2、求证
本报要求采编各环节都需对报道所涉事实进行尽可能多的核实。
在该专题对话稿中,作者、编辑对个别硬知识的求证应更严谨。如“麦克.斯马克”到底是谁,记者、编辑应该摒除采访对象的发音和“是打网球还是打桌球的”的干扰,更耐心地求证。
3、与采访对象接触时的言行
本报向来鼓励采编人员在采编过程中突现个性,并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呵护、激励采编人员的个性;在突现个性的同时,本报也要求采编人员应以尊重新闻职业的尊严、尊重本报和新闻共同体的价值观为底线。
本次采访者之一的特约撰稿人是一位个性鲜明、自有文风的女性,为了采访的顺利,为了体现亲和,曾有自嘲式的表达,表达内容有触底线之嫌。但本委员会认为,自嘲是一种口语修辞,其内容当或不当,当事各方可仁者见仁,但不应成为事后人身攻击的理由。
四、社会争议涉及的问题
在尽量充分地了解对该专题报道的社会争议之后,本委员会认为,在所有的争议中,对此报道的基本事实——报道对象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此报道的基本事实判断(即辞职事件的本质),都没有基于具体事实的反驳,这也说明该报道的基本事实和基本事实判断并无硬伤。
因此,本委员会着重对牵涉到新闻职业规范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是否对采访对象的话断章取义?
据了解,采访结束后相关采访记录就发给了采访对象董路确认,并按董路要求进行了修改,其中有两处未按照董路意图修改。
这两处是:“你现在可以把他看成是(类似)范冰冰(那样的娱乐明星)”;“40多年,米卢是唯一带着中国冲进世界杯的人。(至少中国足球领域里相信一个真理,胜者王侯败者寇)。”其中,括号内文字为董路所加,未见报。
编辑解释的理由是:前一处不照加是为了照顾上下文、保持口语化,且无损原意,又更加精炼。比如“你现在可以把他看成是范冰冰”一句,“范冰冰”在语境中一看就知道是个比喻,就像说“你是雷锋”,读者即知其意乃为“你是类似雷锋那样的先进人物”。后一处是因为董路加上的是一句评述,没有增加新的信息,也没有文意的调整,考虑字数限制,没有加上。
本委员会认可编辑的解释,并认同编辑正当地行使了其对稿件的处理权。但同时提请所有编辑注意:此类不取确认者意图处,应该在发稿前同采访对象沟通、再沟通,力争共识,以免除不必要的误解。
2、采访结束后,采访对象为何联系不上采访者?
经调查,特约撰稿人在采访后因“怕麻烦”,多次未接采访对象的电话,此属事实。
本委员会认为,特约作者此举有违本报新闻职业规范,建议采编中心给予批评,并提请本报所有记者编辑以此为鉴。
综上所述,“黄健翔专题”报道在基本事实、基本事实判断方面没有问题,是一组质量较好的新闻报道;见报稿及作者、编辑在工作中存在某些瑕疵,作为一个素有责任感、公信力的媒体,理应在这些细节上精益求精。此次事件引起的社会反响较大,外界的批评、非议乃至攻击,不管对错、真假,都是我们自省的机会,前进的动力。
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
2006年11月29日
0
董路:本人关于《南方周末》“人物报道事件”的终极说明
2006-11-30 18:50:48
背景:
今天,“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公开发表了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
我的说明
1,作为南方周末该专题数天内先后接受该报一名记者和一名特约记者数次长达数小时电话采访,并有10段话语将近1000字被最终直接或间接引用于见报稿件中的一名被采访对象,我本人具备对相关稿件与相关采访人发出质疑的理由和资格;
2,我曾经在11月26日一篇题为——《请南方周末“划时代”记者回答6个问题》的博文中有过如下表达:如果你(注:指该报特约记者)不正面回答我的提问,即使未来你说得再多,这也将是我就此事的最后一篇文字。
事实上,该特约记者此后多日没有以任何形式正面回答我上述的提问,但在“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公开发表了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中对相关问题做了间接的回答,故我决定再度撰文对此事发表看法。
3,感谢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在相关专题引发广泛争议之后,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启动调查程序,对该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了解、核实,并依据本报的新闻职业规范标准,进行了认真比照并形成书面意见予以公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读者与关注此事件的人们还原了一部分事实真相,纠正了一度被混淆的是非。
4,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观点可以与无数种,情绪可以有无数种,谎言也可以有无数种,但事实真相只应该有一种——在与事实相关的所有问题上的答案只能有两个——“是”,或“不是”。
比如,该特约记者是否在采访之前承诺“稿件发表之前一定要经新闻当事人(黄健翔)核对”?该特约记者在发稿之前又是否履行了此承诺?该特约记者是否在采访结束后长时间不接听不回应被采访对象的电话?以及类似“如果刘**像我一样,早就被开除600次了”的话语是否真的出自黄健翔的口中,包括突兀引用我一大段相关话语中的最后一句——“你可以把他(黄健翔)看成范冰冰”是否存在人为设计的断章取义?
上述问题只不过是该记者采访过程、写作过程中所暴露的诸多技术、操守问题中的一小部分,所有的问题本都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遗憾的是,在此之前,至少被采访对象心中的类似疑问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明确回答,这也直接造成该事件日趋混乱的舆论形势的呈现。
5,该特约记者究竟是如何采访黄健翔以及其他人的,我本人无从知晓也无从考证,一直以来,我只是依据我个人接受该特约记者采访前后的切身感受提出相关质疑,我坚持以为:该特约记者采写过程中存在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手段;有着不恪守承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品质;而事后其在个人博客以及接受相关媒体采访中又体现出文过饰非、避重就轻甚至满口谎言的特征,对于上述判断,本人均有相关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
6,我欣慰地看到,一直以来以追求新闻真实性为己任的南方周末在此事件的处理与表态上,并没有一味相信与维护一位缺乏诚信与诚实的特约记者,彰显出大报的大家风范;尽管在诸多更为关键性的点上,该报或许考虑到该特约记者此前的突出贡献与未来的生活前途没有给予更直接、更切实的调查、求证乃至批评,但作为一位被采访对象同时也是一位新闻同行,我对此表示足够的理解并放弃继续深究。
7,现在,任何一位有头脑的旁观者都应足以认清事件争议的根源,一个最最简单的问题是:所有涉及此风波中的人当中,究竟谁在说谎?究竟谁失缺诚信?究竟谁有炒做之嫌?
8,我本人在该事件过程中,因没有更平和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愤怒之下写过类似“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以及曾直接引用该特约记者对我亲口所言“关于做记者与做鸡”的自嘲话语,尽管并无点名道姓,也并非无端指责,但还是感觉有失体统,故在此向我博客的阅读者真诚道歉。
9,最后我也想真诚地对该特约记者说一句话:今天你在“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公开发表了关于“黄健翔专题”的意见之后,依旧在某网站搬弄是非为自己做着所谓的辩解,请你继续你的表演,好让更多人能看清你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10,祝南方周末越办越好!坦白讲,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我们都不小心遇到了我们本最不愿意遇到的人,这是我们共同的不幸!
PS:那些认为是我还在没完没了的人,那些认为是我在欺负一个“弱女子”的人,那些认为一切本该安静下来的人,那些不相信一个女人会丧心病狂的人……请你们看看,今天下午5点的时候,在南方周末报社已经做出相应回应之后,谁还在继续满口谎言兴风作浪——
没办法,一个特约记者,大不了不干了或者饭碗丢了,恼羞成怒的时候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
如此无赖言行,扪心自问你对得起培养、重用你的南方周末吗?
非常奇怪,一个口口声声说自己有全部采访录音的人,为什么如今只在论坛上用笔名破口大骂而不索性将其公之于众呢?
一张曾经隐藏很深的丑陋嘴脸正在越发明显地暴露ING……
*疯子 发表于:2006-12-1 10:20:22第5楼
今日南方周末职业委员会发表了一份貌似严肃权威的声明,在我看来真是可笑之极,作为这整个事件的旁观者,我真的很想请教那位记者和南方周末的编辑们几个问题。
你们的声明中写到,
一、从“黄健翔专题”的操作过程来看,采访者采访了大量的消息源,基本事实和基本事实判断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核心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充分采访上的。在基本事实与基本事实判断层面,本委员会未发现诸如无消息源的个人主观意见作为报道内容之类的新闻操作硬伤。
我倒想问问,这个记者文章是否存在硬伤?如果没有硬伤,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和业内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议?这篇报道写出了辞职的本质么?
事实上你们两次采访黄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他要辞职。15日晚,你们的所谓记者跟黄谈了3个小时,当时宣称是写一个人物专访,不是写辞职的事件。11月16日,黄辞职的消息轰动全国,你们的记者后悔不迭,为了制造热点话题的轰动效应,所以在采访素材与写作目的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下,炮制拼凑出这样一篇东西来。居然好意思说你们的报道写出了辞职事件的本质?无耻啊!你们的标题是《狷狂黄》不是辞职黄,尊重事实的话,不妨可以做个调查,有多少读者认为你们的报道是揭示了辞职的本质,还是在蓄意攻击黄的人格人品?
针对一次采访,当事各方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应成为事后人身攻击的理由。到底是谁在人身攻击?
声明中还写道:“也表达了他的同事和朋友基于亲身经历给出的负面评语。”这个负面评语是谁说的?是黄健翔的朋友和同事说的吗?这个记者敢出来跟他采访过的黄的同事和朋友对质吗?她曾经采访过的黄健翔的同事们都表示要揍她,这是为什么?这可是你们的信息源啊?而且这个记者在过去对黄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只跟黄健翔见一次面,3个小时,就能确信自己了解他吗?这个记者自己也说了,她根本不认识黄健翔,不看球,更没听过他说球,那3个小时就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并且向公众展示一个人?你们的记者是神啊?
二、本次采访者之一的特约撰稿人是一位个性鲜明、自有文风的女性,为了采访的顺利,为了体现亲和,曾有自嘲式的表达,表达内容有触底线之嫌。但本委员会认为,自嘲是一种口语修辞,其内容当或不当,当事各方可仁者见仁,但不应成为事后人身攻击的理由。
我再次想问,你们的记者说话可以是自嘲,黄跟他朋友和同事说的话就不能是自嘲了吗?你们派出的这个所谓记者有记者证吗?能采访吗?自由撰稿人是不能写新闻稿的,有明文规定,南方周末就是这么用人的吗?
既然你们的记者喜欢用自嘲的口吻与采访对象沟通,对话气氛是在那样带有玩笑的对话语境里的,那么断章取义的引用对话的片段,当然会产生很阴险的后果,因为被采访者已经在按照你们的话语方式在半开玩笑了,你们却当作正襟危坐说的话给摘录出来。
最可恨的是她把董路说的话编造成是黄健翔说的,真的是无耻啊,你们不是有录音吗?为什么不贴出来?黄根本没说过刘建宏的名字,你们就这样恶意栽赃,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啊?而且黄已经答应她过几天再见面把采访做完,但是她为了赶黄辞职的热潮一定要在23日发稿,黄健翔不是不让她了解,是她根本不需要了解采访对象,只要耸人听闻抢新闻,根本无视报道内容的真实。
三、本委员会认为,此组报道对黄健翔辞职事件作了本质的还原,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负责任媒体应有的清醒的声音。这是这组报道最有价值的地方。
请问你们对黄辞职事件的本质还原是什么?如何证明你们还原的才是事件的“本质”?众声喧哗中,有什么根据沾沾自喜地觉得只有自己才是清醒的?这组报道的最有价值处是报纸因此提高了发行量?还是你们因此被舆论广泛关注?黄健翔用普通话说了两三遍的迈克尔.舒马赫,你们的记者都听不明白,而且非要污蔑黄不知道巴克利,其实黄的原话是,他没看过巴克利的解说。黄不可能不知道巴克利是谁。《三联生活周刊》的苗炜曾多次采访过黄,并用黄与巴克利作对比。今年7月的那期杂志中,就有题为《黄健翔不是巴克利》的文章。请问你们指派一个体育知识如此匮乏的记者(其实就是个无证的自由撰稿人)去采访黄健翔,而且对黄一无所知,这就是你们的专业态度吗?这是作为一个“素有责任感、公信力的媒体”的一贯做法吗?
看过你们的声明,唯一可以证明的就是你们心虚了,那个所谓记者今天也不再摆出清高的姿态,而是换了一副狗急跳墙的嘴脸,生怕自己被人遗忘,又冒出惊人之语,不惜跳出来找抽,这就是她标榜的“一贯对受访者友好”?作为女人,我以她为耻,作为一个公众,作为一个曾经对这份报纸怀有感情的读者,我以有这样南方周末的媒体为耻!
吴虹飞细说黄健翔采访门事件 我做人很厚道
2006年11月30日11:00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来说两句


因为《狷狂黄健翔》一文
及其后黄健翔等人的激烈反击,南方周末女记者吴虹飞一夜成名。
她在28日表示:“我现在感觉压力很大,但不是因为他(黄健翔),这个事情我没有一丁点的错。我的压力是来自工作、单位、生活、创作方面的焦虑。

我很厚道,没有断章取义
黄健翔包括他的朋友,都认为吴虹飞的稿子断章取义甚至杜撰,但吴虹飞表示,这篇稿子没有断章取义“我有1万字左右的录音,但变成稿子我是不是只能取其中的2000字?年轻记者也许会断章取义,这是个经验问题。我是一个有公信力的记者。”
吴虹飞接着说,“稿子我是给董路(黄健翔好友)看过的,他还改了的。举个例子,有一句话:这个事件原本就是简单的,而黄健翔也并不复杂。他改成:这个事件本来就很简单,但是对于辞职这件事情来讲,黄健翔也并不复杂。他加了这个有必要吗?因为整个稿子就是在讲辞职这件事。”
一次实验,爆炸不关我的事
黄健翔在博客里称,吴虹飞极力要把他描绘成一个乖僻孤独自私的人?“我是说了他偏执,这叫缺点吗?”吴虹飞解释道:“这不是缺点,这是性格。这年头做事谁不自负?谁不偏执?在和他的采访中,倒是有些他的缺点我都没有写出来。我从头到尾对黄健翔都是有善意的。”
吴虹飞认为,对黄健翔的采访只是她的工作而已。“比如做一个化学实验,实验做完了,爆炸了,关我什么事,这就是一次作业。”
但正是这次爆炸,引起了黄健翔在他的博客上出现了“名鸡”、“张钰”等词。“黄健翔太好笑了,我都觉得就他这种说法去评价他是在抬举他。”吴虹飞说。(潇湘)
陈海:黄健翔丧失基本道德底线
作为《狷狂黄健翔》一文的编辑,陈海近日表达了对此次事件的看法。陈海说,“我们在不断的采访中得知,他的辞职和其他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并没什么不一样,他是在向娱乐圈转型。我们做的就是一篇冷静、客观的报道,自始至终都是如此。”
对于黄健翔事后的勃然大怒,陈海表示很吃惊,“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这样,作为我们尊敬的一个电视解说员,一位公众人物,他用如此肮脏的语言对记者进行羞辱,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我比较吃惊、失望。作为这组报道的编辑,我向被黄健翔用低俗的语言进行恶意攻击的记者吴虹飞和师欣表达我的敬意。她们这篇优秀的人物报道,会得到新闻同行和大众公正的评价与认知,迟早的事。”(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