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女性网紫竹阁 http://www.sw5000.com - X34n0638 法华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2:15:38
新纂续藏经 No. 638 法华经玄赞要集 http://www.sw5000.com/archive/index.php?t-42199.html31卷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卷第一  ·自释疏卷一疏主叙(至)释叙经起之意
  ·卷第二  ·自释叙经起之意(至)释破疑执
  ·卷第三  ·自释后破执(至)释后彰行
  ·卷第四  ·自释利今后(至)释施鹿林
  ·卷第五  ·自释四种种性(至)释第三解经品得名
  ·卷第六  ·自释第三解经品得名(至)释第六释经本文
  ·卷第七  ·自释论说序品等(至)释经我闻
  ·卷第八  ·自释经一时(至)释经阿罗汉下第二总别相门
  ·卷第九  ·自释一应受饮等(至)释疏卷二经皆得辨才等文
  ·卷第十  ·自释皆得陀罗尼乐说辨才(至)释迦楼罗王
  ·卷第十一  ·自释人王众(至)释眉间白豪相光
  ·卷第十二  ·自释照境(至)释颂境所见分齐
  ·卷第十三  ·自释颂照境所见六事(至)释经演大法义文
  ·卷第十四  ·自释经即说大法(至)于序品终
  ·卷第十五
  ·自释疏卷三方便品始(至)释八甚深中第三果行甚深
  ·卷第十六  ·自释果行甚深(至)释解脱三昧之总标
  ·卷第十七  ·自释八解脱总名(至)释解脱体性(已下逸失)
  ·卷第十八  ·自释是法不可示(至)释疏卷三终
  ·卷第十九  ·自释疏卷四一乘章(至)释第二疑(经所以者何至无有是处)
  ·卷第二十  ·自释第三疑(至)释无数法化门其实为一乘
  ·卷第二十一  ·自释诸佛两足尊等文(至)于方便品终
  ·卷第二十二  ·逸失(经卷二譬喻品疏卷五)
  ·卷第二十三  ·逸失
  ·卷第二十四
  ·自释经而告之言至皆当与汝(至)释疏卷六经墙壁圮坼等文
  ·卷第二十五自释经泥涂阤落等(至)释八寒八热处所(经其人命终至至无数劫)
  ·卷第二十六
  ·自释八寒八热果相(至)释信解品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等文
  ·卷第二十七
  ·自释经所以者何等文(至)释疏卷七药草喻品诸树大小至各有所受等文
  ·卷第二十八
  ·自释经一云所雨至华果敷实(至)释化城喻品时诸梵天至唯愿垂纳受等文
  ·卷第二十九
  ·自释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当演深远音(至)释十二缘起中第五诸缘生摄门(经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
  ·卷第三十  ·逸失
  ·卷第三十一
  ·自释(经卷四疏卷八)五百弟子受记品其后得成佛至亦无诸恶道颂文(至)释见宝塔品尔时佛前至住在空中等文(已下逸失)
  ·卷第三十二  ·逸失
  ·卷第三十三
  ·自释(经卷五疏卷九)安乐行品但以因缘有至故说(至)释寿量品
  ·卷第三十四  ·自释分别功德品(至)释药王菩萨本事品烧身行
  ·卷第三十五  ·自释烧身行(至)释劝发品终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终)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一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栖复自大和末。罢律讲后。屡涉京师。辄厕经论末行。多戴星霜。不惮寒暑。然精神曚昧。巡历数度先辈法席。随记得少善言。集成一家之说。冀其易见云尔。
  今此妙法莲华经。本末前后。一十六译。若真伪相兼。一十七译。若约全部而论。总有六译。六译之内。传于汉国。三本流行。正法妙法添品法华。今此讲者。是后秦弘始七年。鸠摩罗什三藏。译出妙法莲华经七卷。或八卷。六万九千七百五十四言也。然造疏。前后十九余家。盛传于世者。即天台纪国嘉祥慈恩也。天台疏名文句。纪国名赞述。嘉祥疏名义记。慈恩疏名玄赞。今之讲者。即慈恩疏也。西国有千部论师。造论解法华经。即天亲菩萨。唐国有百本疏主。造疏解法华经。即慈恩和尚。古来诸德。科判此经绝多。今且道安和尚。科一切经为三分。暗合西天佛地论亲光菩萨。科一切经三分。将释此经。大分三段。初一品序分。序者始也由也。即三根声闻。大乘之性已熟。世尊集十五类徒。先谈无量义经莲华体性。后入定雨华动地。放光照境。弥勒发问。文殊为答等。皆是欲说正宗之渐由。名序分。第二从方便品。至授学无学记品。为第二正宗分。即是佛出定。三请已后。如来法说。喻说。宿世因缘。说于一乘。令声闻舍小归大。授菩提记。化彼二乘。出浊水故。正为二乘。傍为菩萨。名正宗分。第三从法师品。至普贤劝发品。一十九品。是第三段名流通。即是显于此经书写供养。施他听闻。乃至思惟修习。十种法行。若人若法所得功德。流通此经。正为菩萨。傍为声闻。是为第三流通分(境行果三科)。今且依初八品。为正宗分。所释之经。既分三段。能解之疏。分三亦然。初从盖闻。至觉权真已下。疏之序分。将释此经略以六门料简下。第二正宗分。某谈游之际。徒次传陵已下。疏主流通分。之段不同。初序中有二。初解疏题目。后释本文。且解题目。言题目者。即是经题。目者即是疏目。故言题目。然今疏本。多云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一。妙法莲华。即是本名。玄赞即是疏语。既有本名。今当略释。
  言妙法莲华经者。上之四字。即是别名。唯此经故。经之一字。即是通名。不异诸经故。初中分二。初妙法二字是法。莲华二字是喻。妙法如莲华。莲华是能喻。妙法是所喻。故先解妙法。后解莲华。先总解妙法。二别解妙法。先总解妙法者何义。答即是甚深难解。微妙希有。无上殊胜。故言妙法。妙法者。是一切有情心心中有佛性。佛性即名为妙法。本在有情妄想心。犹如何等。如木中有火性。地中有水性。壁中有金性。镜中有明性。即验有情心心中有佛性。见即虽然不可见。佛性元居各自心。人人身中有佛性。佛性即妙法。妙法有二。一理妙法。二行妙法。理妙法所谓真如。行妙法即是菩提。菩提者是圆满报身。言理妙者。即清净法身。即此法身。是此经题妙法体。究竟穷其妙法处。各自心中法报身。既说有情各各心中。一一心中有妙法。未审遣修何观行。即得心中妙法生。有人若要矿中金。炼矿之时金自现。有人若要木中火。钻火之时火自生。有人若要镜中明。磨镜之时明自出。有人若要地中水。穿地之时水自来。应是有心有识人。人人若要心中佛。闻思惟修慧断烦恼。障。尽心中佛自生。闻教思惟修学人。贪心嗔心痴心薄。一二三僧祗劫满。法报化佛果周圆。欲得成佛。但修心修净。则心生佛。善恶由心。心是主。修心决定得菩提。佛遣修心敢不修。实有心中妙法否。妙法在心元不见。何以修心妙法生佛道。佛性实居各自心。见则元来不可见。只为甚深难解了。分明举喻况莲华。莲华性在莲子中。开破子时华不见。不以开时华不见。谓言莲子里没莲华。有人于彼有情心心中。觅或佛时不曾见。不以觅时不见佛。谓言佛性不居心。一一众生五蕰身。便共莲华池不别。各各心中有烦恼。即同池内有淤泥。佛性只居烦恼中。便似泥中有莲子。莲子因缘未和合。长时且在淤泥中。若到因缘会遇时。莲子里莲华自生长。我等心中有佛性。要须必假耳闻经句。闻经句是因缘。滋润心中佛种。渐渐心中能悟解。只向心中佛自生。故将妙法喻莲华。所即莲华如妙法。妙法即一乘。一乘即宝所。宝所即妙法。妙法即名佛性。故云妙法。  二云。妙法两字属佛身。俱合理智。通因通果。因理果理皆殊胜。因智果智悉幽玄。因果理性名法身。因果智相称报佛。究竟穷其妙法体。是各身中法报身。故名妙法。妙法难解难明。莲华则易知识。不识心中理及智。相似池中莲与华。莲者况果。表三身之果圆。华即喻因。彰万善之因满。莲华淤泥不染。妙法烦恼不不侵。莲华既生淤泥。妙法亦混于烦恼。烦恼之中有佛性。淤泥池内有莲华。莲华缘会自开敷。妙法因圆必成佛。欲使人人识佛性。故将妙法。况莲华也。
  三云。经亦得名中。三师解。初唯取行果名莲华。行为华。果为莲。第二师。唯取教理名莲华。教为华。理为莲。第三师。教理行果。总名莲华也。教理行俱是华也。理果俱是莲也。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也。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理出水也。入佛知见。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论令证不退转地。并第二周牛车。此乘此宝乘直至道场。行开敷也。开示悟三。并第三周宝所。即果出水也。教有能敷妙理之功德。理有所敷出水之力。行有因敷趣果之用。果有结实酬因之能故也(上总明妙法次别明妙法)。
  先解妙法。后解法。且妙者。初依疏主十玄门中。五义解妙。后依北京瓒法师。十义解妙。一根本妙。二枝末妙。三摄末归本妙。四绝待妙。五无粗妙。一根本妙者。谓华严会中。明一乘因果究竟法身。彼云。欲令众生生欢喜故。说王宫生。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双林灭也。上名粗。又经云。如来实不出世。亦不涅槃。何以故法身常住。同法界故。亦同此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义。又经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等。名根本妙。二枝末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中之二。目之为粗。佛乘为胜。故称枝末妙。三摄末归本妙。此经所诠一乘。究竟圆满。故称为妙。四绝待妙。上之三义。皆以对粗称妙。未辨不对于粗自体之妙。今约妙体。本自离言。强叹为妙。何所有文。答涅槃云。不因少涅槃。名大涅槃。又智论云。十八空为相待空。独空独空非相待空。既有待不待空。妙宁无待不待妙。罗什弟子慧观。着法华经序云。称之为妙。而体绝精粗。寄华宣教。而道玄象表。下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什叹云。善男子。若非深入经藏。不能作如是说无待名绝。五无粗妙。即净土法门。故香积佛品云。我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是即无粗也。唯有清净大菩萨众。即是妙。智论云。七宝世界。纯诸菩萨。亦同于此(上根本枝末摄末归本绝待无粗五妙了也)。
  次依瓒法师十义妙。一对扬妙。二补翼。三说处。四长时。五法多。六名定。七中道。八威力。九利益。十挍量。一对扬妙者。余经化众生。唯现在一佛身说。此经通十方三世佛共说。三世者。多宝世尊是过去佛。经言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等。释迦如来是现在佛。八万菩萨未来。又文殊即过去佛。慈尊即未来佛。本师即现在佛。又现在中。通十方故。经云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师子座。皆遣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词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稳否。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共化一会众生。不同余经唯一佛化。故言对扬妙。二辅翼妙者。前后二十一众。初十五众。一释种清高众者。经云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等。二已圆未满众者。经云复有学无学二千人。三承恩入道众。经云摩诃波阇比丘尼。四曩结深恩众。经云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五圣难思众。经云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六帝释临天众。经云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七属护舒晖众。经云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八小大自在众。经云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九跨柅娑婆众。经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十翳虚令洒众。经云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十一清歌雅乐众。经云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等。十二胜芳烈乐众。经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等。十三动山涌海众。经云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等。十四吞龙啖毒众。经云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等。十五仁王自在众。经云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上十五众)。后六众者。一宝塔陵空众。经云。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纵广正等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等。二质影殊形众。十方分身诸佛。集在八方三变土田八方严净等。三涌海承莲众。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四裂地星形众。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等。五鸾歌迥发众。经云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等。六御象遐方众。经云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等。是诸众等。莫不云奔鹫岭雾拥灵山。同嗟昔处二权。共喜今闻一实。虽鹿园趍道之众。双树闻经之徒。方此来能过也。故云辅翼妙。三说处妙。且诸经说处。各各不同。或在虚空。如胜鬘。佛于空中现。仰惟佛世尊。普为众生现。或唯在地。或居秽土。或处净方来。若此经三处皆说。初居秽土以陈说。欲令舍权而厌俗。次居净方以宣唱。欲使忻乐于宝方。后处空中。毕竟归于真性。是故称说处妙。四长时妙。且说诸经时节。各各不同。只如过去灯明佛。满六十小劫。为人演说。经云日月灯明佛。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等。又妙光法师八十小劫。为人演说。大通智胜如来。八千劫未曾休废。经云佛说是经。于八千劫。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演此经。我今释迦文佛。序正之中。不言时节。涌出品内。菩萨赞叹。满五十小劫。及说三身寿量时节极长。是故名时长妙。五法多妙。且华严十万颂。大梵本三万偈。今所传本。才七十千颂。未若此经。如威音如来说二十千万亿偈。大通如来说法时节既远。久亦应长。日月净明德如来所说法华经。六百八十千万亿那由他等偈。以此菩萨具数多意。欲显其义广。故云法多妙。六名定妙。且诸经名非一定。如涅槃经。俱留孙佛六。万岁出。名曰法镜经。拘那含牟尼佛四万岁出。名甘露鼓经。迦叶佛二万岁出。名分别空经。释迦牟尼佛百岁时出。名涅槃经。名皆不定。此经不尔。灯明佛。大通智胜佛。威音王佛。日月净明德佛。皆同名妙法莲华经。云名定妙。七中道妙。如下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无二者无第二独觉乘。无三者无第三声闻乘。计二乘为究竟。即是遍计所收。即是空也。唯有一乘法者。即是一乘理智二事。依圆有也。不有者即空识义。即二乘无。不空者即有义。即一乘有。不空不有。远离二边。故云中道妙。八威力妙者。如龙宫海会等龙女道成。由经胜力。智积问文殊师利言。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云云)。又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等。又不轻品云。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等。九利益妙者(如利今后中说)。十校量妙者。如药本事品十二喻挍量胜。经云药王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等。如清凉地等。故挍量妙也。上别解妙。一对扬。二辅翼。三说处。四时长。五多法。六名定。七中道。八威力。九利益。十挍量(上解妙十五义毕)。
  次解法者。可执义。可持义。夫言法者。必具斯义。且如世出世法。悉备持轨之义。水有湿性。火有暖性。是其持义。人闻水火。作湿暖解。即轨义。又如因明论中。佛弟子对声论师言。声是有法。是持义。亲证皆许。佛弟子以无常故为宗。作无常解。是轨义。外道以常为宗。即作常解。是轨义。佛弟子声是有法。定无常故。宗因之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异喻如虚空。即同品有。异品非有。又所为喻作取。无常远作之性。外道量云。声是有法。定常故。宗因云。所量性故。同喻如虚空。异喻瓶盆。亦同品有。异品非有(广如因明论说)。然此法者。贯一切有为无为。若色若心。有漏无漏等法。今此言法者。唯取一乘相应教理行果四种。名之为法。言教法者。即能诠之文。总摄三乘之教。教有根本方便。方便教者。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胜鬘经云。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等。根本教者。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也。理法者。即二乘所证生空理。菩萨所证二空理。皆是所摄。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胜鬘经云。声闻知有作四圣谛。佛知无作四圣谛。法华论云。念观者。声闻人观人无我等。行法者。即六度四摄。七地四菩萨行。皆是行也。经云乘此宝车。直至道场。又胜鬘经云。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受具足戒。此六处为大乘。故说教是行所依此处。故法华论。声闻人观阴界入。厌苦离苦。得解脱故。果法者。即法报二身。方便品中。前三知见。及牛车宝所。寿量品中。皆明三佛出现于世。又云是法住法位。果法也。及彼二乘自昔所证。亦此所摄。故胜鬘云。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由上所引。教理行果。根本方便。能成佛德。皆号一乘。咸有运载之功能故也。此之四法。皆具轨持。总名为法。一乘相应。故名为妙。此四法体上。有此一乘相应之妙用。法体能持此妙用。故言妙法。持业释。问妙法是教。经亦是教。何名持业。答经即所说之经。是体。妙法即是声名句文。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是经上之业用。故名持业。问妙法是理。何名为教。答将理就教。俱得名教。能诠所诠。总得名理。能诠所诠。总得名教。理为言生因也(上解法解妙。后解法。初总解妙法。后别解妙法。解妙法二字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