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和18年未完工的核工程·都市快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53:51
他们和18年未完工的核工程 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 两个月上万人参观拦下副总理的船 拿到大化肥项目 2010-06-06   洞体第9层为中央控制室,内有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先进的计算机组   816地下核工程入口   巨洞分13层,深不见底,从第8层向下望去,能看到底层积水的反光。

  6.1儿童节,重庆。在城市的文化地标——重庆大剧院内,上百个穿白衬衣、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开始朗诵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时,距重庆主城200公里外的涪陵麦子坪一栋苏式宿舍楼内,曾参与816地下核工程建设的技术干部曾永江,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小学生朗诵这首他那个时代最熟悉不过的词。

  “老人家是这样的,怀旧。”他的小女儿说。

  位于涪陵的地下816核工程汇聚了当时中国顶尖知识分子,除了名校毕业,还要政审查三代,当时,他们被称为最纯正的红色知识分子。见习记者 汪再兴 文/图  发自重庆涪陵

  “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

  今年4月24日,位于重庆涪陵深山中的816核工程遗址、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向国内游客开放。这个工程始建于1966年,主要生产核裂变材料钚239,原子弹的核心材料。

  6月2日,旅游项目部的工作人员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已超过一万人。

  导游李红再三提醒游客不要拍照,因为“这套水冷反应堆在一些落后的国家里还算先进的”。在她的解说词里,816核工厂的兄弟厂,曾制造出中国第一个原子弹的甘肃404厂,被“西北某厂”代替。

  “领导不让说,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李红说。

  816工程的洞体以及核反应堆在2002年解密,这是我国唯一解密的核反应堆。重庆本地一位核专家直言不讳地说:“洞体本身毫无秘密可言。”

  

  建筑工地老板惊叹:

  这里的预制板外包钢板

  李红一遍又一遍地向游客夸巨洞建造质量之高:“如果2012来了(指地球毁灭,世界末日来临),我就选择躲在这里。这里能抵御100万吨TNT当量氢弹的空中爆炸,被誉为人工奇迹。”

  这个洞体共有13层,主隧道位于其中第6层。李红带记者走进主隧道,拾阶而上,来到第8层,走上一个观景平台,就能观看核反应堆大厅。

  这里是816工程最大的洞室,高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大。

  离开观景台,上至第9层,为中央控制室。在那里,能看到一些圆形的巨型显示仪表,那是当年中国最先进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组。

  楼梯回旋处,李红顺手指着一处掉漆的自动电梯:“这部电梯是当时最先进的进口电梯。”

  她又指着自动铅门说:“这些铅门由光电控制,只要核爆炸闪光一出现,就会自动封闭。这在当时是最新的技术。”

  她的意思是,门自动关上后,即使门外的人都死光了,门里面的人也死不了。

  参观时,一个来自开县的建筑工地老板发出惊叹:“这里的预制板真厉害,竟然都外包钢板。”

  李红笑了:“你以为是豆腐渣工程啊,这个洞能抗八级地震。”

  乌江水已渗入底楼

  除了工程质量好,李红也没忘记夸奖工程施工人员的细致——他们给所有计算机的焊接口镀银和镀钛,以防止氧化。

  尽管这个巨洞被描绘成钢筋铁骨,尽管当年的口号是“人定胜天”,但这个混着水泥的钢铁巨物终究无法长期抵挡自然界的侵蚀,外边的乌江水已渗入底楼(三峡水库蓄水使乌江水位上涨)。

  记者从8楼的楼梯缝隙向下望去,下面水汪汪、闪亮亮一片。李红说:“下面已经透水了。”

  以上就是这个洞体目前所开放的所有部分,也是816厂的核心部位,但面积不到这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要进816 先去农场锻炼

  《816核工厂建厂史大事记》记载:“1967年12月,专门负责核武器开发制造的国务院二机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前身)发给我大学生,178人,这些人分别来自清华、北大、浙江大学等名校。”

  来自重庆大学机械系的张德施就是其中一位大学生。

  但张德施这批重庆大学毕业生直到名单下发两年后才进入816核工厂报到。此前的两年,他们一直在石家庄一军垦村接受劳动再锻造。老照片上的张德施小脸冻得通红,站在雪地里微笑,当年他30岁。

  “那个时候,毛主席说,知识锻造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思想上和身体上接受工农阶层的改造。”时至今日,四川人张德施仍记得,北方的水稻很好吃。

  1970年3月的一天,张德施和十几个经过改造的学生回重庆等待分配,住在重庆宾馆的日子里,他们再度接受政审。

  这次政审刷掉了一半的大学生。“他们不是成绩不好,而是出身出了点问题。”张德施看到关于816核工厂的报道里说,一个贾姓男生因政审没过而流泪。“那个时候政审没过,对学生来说打击还是很大的。”

  亚洲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

  如唐僧取经般历经道道关卡,张德施终于怀揣政审材料和报到证,坐上了开往816核工厂所在地白涛镇的小船。

  出于保密需要,816当时对外称“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白涛镇”这个地名也从中国地图上抹去。

  张德施记得,一路上乌江两岸树木郁郁葱葱。他知道,茂盛的植被和坚硬的山体是核工业基地的天然掩护。此外,由于816核工程使用水冷核反应堆,需要大量冷却水,所以选在江边的山体建厂。

  一份重庆公开的三线建设资料说,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3488人。扩建和改建的常规武器生产厂有现在大家熟知的长安汽车厂,几乎所有三线建设的军工厂均被安置在偏远的山区并配备重兵把守,816厂由于生产原子弹原料,自然是需要保卫的“重中之重”。

  这样,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重庆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重庆学者王康语)。“深挖洞” 成了那个时候三线建设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