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37:37
朋友之死 

公元230年,安乐乡侯华歆73岁,有个凝结在他心底47年的伤痛,到这一年还没有溶释。老人家已经有一种预感,来日似乎不多了,他最后一次向魏明帝曹睿举荐了管宁,希望能让管宁来代替自己做太尉,皇帝虽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但同意给管宁一品光禄大夫的职位。一如既往,管宁没领这个情,就像半个世纪以前一样,与华歆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那时大家都风华正茂,华歆26岁,管宁25岁,两人都嗜书若命,才华冠绝一时,加上另外一个同样久负盛名的叫邴原的书生,三人被称为一条龙,华为龙首,邴为龙身,管为龙尾。论朋友情份,华管二人尤笃,同吃同住,同劳同读,为了某句经义的分歧而激烈相争的情况是有的,但也仅限于此,过后谁也不曾计较。华歆总觉得这就是人生所难得一二的知己,这种情份是需要真心来维护的,所以他常为管忧而忧,为管乐而乐。同样,他以为,在这样的朋友面前,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必有任何刻意的掩饰。他没想到,自己错了。

事情很突然,两人正坐在管家的一张破席上读书,外面忽然响起了马啼声。华歆转首一瞥,便看到了华衣、华服,当然是坐在高高的华车上。这种显贵,对破衣烂衫的农村小子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啊,就像现在山村的孩子追着城里来的汽车跑,好奇、羡慕,加上一点童心,促使华歆放下手里的经书,走出去,愣愣的站在大门边,目送高头大马消失在乡间小路的尽头。当他转回身来,准备再拿起书本时,他猛的感到有股冷漠的目光在注视着自己。

不错,就是管宁。他的眼神中是失望?谴责?还是傲慢?鄙视?似乎都有。面对依然手拿经书的管宁,华歆瞬间明白了他作此姿态的缘由。华歆当然有些惭愧,但他又不能为这种惭愧辩驳什么,只能慢慢的坐下来,捡起书,低着头重新寻找刚才诵读的段落。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管宁忽的站了起来,默不作声的走到墙角,拿起了一把镰刀,转头向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随后,刺剌剌几声响,两人共坐的破席被镰刀划过,一分为二。同时被划破的,还有正处于震惊中的华歆的那颗迷惑的心。

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的错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莫非知己间还容不下半点的真实?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华歆的心头,一问就是47年。

对于华歆来讲,这是惊心动魄的47年,讨伐董卓,归降孙策,结好曹操,鸠杀皇子,荣升相国,他服事了曹家三代人,历经几生几死,活得轰轰烈烈,终不废少时的诗书苦读。然而,他始终没有放下年青时代的心头死结,他始终觉得与管宁决裂的太没有理由,虽然管宁躲着他,不愿意见他,但他还是想当面告诉管宁:他珍惜朋友间的那份情,因为是朋友,管宁应该原谅他少时的鲁莽,况且,他也只是多瞧了几眼那个戴高帽子的贵族,这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华歆扪心自省,自己直到古稀,一世忠君为国,终不违道德文章。无论当多大的官,他没收过别人的贿礼,即使碍于面子收下,也都一一标上记号,后来都奉还了。不信者可以到华府查察清楚,仓中存储的谷米还不到一石!难道克己为君劳禄一生,还不及隐于山林间的逍遥自在更值得世人钦敬?难道只要人一入仕途,就再也比不上山野村夫纯洁清净?

庭院中梧桐的叶黄了,又绿了。华歆的病越来越严重,大限即将到来,他愈加的想念老朋友。若是两人能单独的对饮几杯,聊聊滚滚黄河水的逝者之情,谈谈人生何其短暂又何其漫长的老来闲话,再奢侈一些,若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将以往相互间心存的所有芥蒂都杯酒相释,哪怕只有一个时辰的欢言,也不负曾经相知一场。如此心舒情畅而逝,死有何哀?

然而管宁终是没有来,直到魏太和五年的冬季,管宁得到了华歆病重的讯息,还是没有来看老朋友一眼。他享受着世人对他“清高恬泊,德行卓绝,海内无偶”的赞誉,躲避着朝廷“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邀请,坚守着自己的“清虚廉白”,又活了十年。

辛丑月中,年节将至,华歆――管宁的朋友――死了,殡时,洛阳天降冻雨,后,三年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