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简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29:53
太极拳简介 (1)
  
  概述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据考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帧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套,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人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影响之深。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
  
  陈式:分老架与新架两种。老架原有七种拳套,历不断传习和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传的陈式太极拳第一、二路拳套。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其动作顺序与老架同,架式与转圈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难度动作;另一种动作小巧紧凑,练会后逐渐加圈,也称赵堡架。陈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显刚隐柔,刚柔相济,动作螺旋、缠绕,手法多变,忽隐忽现,快慢相间;呼吸讲究“丹田内转”;架式宽大低沉,并有发劲、跳跃和震脚动作。
  
  杨式: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僮,从师于陈长兴,壮年返故里,后到北京传习拳艺。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的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吴式: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拜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其子吴间鑑泉(1870—1942)在继承父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使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即以前流传的吴式太极拳。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谨。
  
  武式: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初从师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为求得深造,后又跟陈青萍学陈式新架,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孙式:清末河北定县人孙禄堂,精通形意、八卦,民国初向郝为真学太极拳,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独创孙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的套路,为太极拳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
  
  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练拳时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颏里收。顶劲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二)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这样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
  用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旦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说,呼吸一总是与胸廓的张缩、肩肿的活动自然结合着。在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
  两肩微含、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使肺脏、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须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四)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合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象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五)圆裆松胯: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贯上下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圆。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健,两腿弯屈轮换支持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银部关节须放松,膝关节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步灵便。
  
  (六)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两臂由于肩、肘的下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道劲。*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些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能使胸部完全涵虚,使脊背团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串到上肢手臂。
  
  (七)舒指坐腕:舒指是掌指自然伸展,坐腕是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与全身动作连成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
  
  (八)尾闾中正:尾阎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因之太极拳运动时极重视尾阎中正,不论是直的或是斜的动作姿势,都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阎中正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所以尾闾中正同样是和以上七点联贯统一的。能够统一地做到这八点,就可以使躯干、上肢、下肢的内在劲力达到完整如一的地步。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鼓荡是对内在精神所提的要求,鼓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说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奋是沉着的,“神宜内敛”的,并不流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十)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太极拳运动要象抽丝那样既缓又匀、又稳又静,迈步又要象猫那样轻起轻落,提步、落步都要有轻灵的感觉。静是太极拳特点之一,练太极拳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做到心理安静,排除杂念,使精神完全集中到运动上来。心静,才能“用意不用力”,使运动象抽丝那样安静。太极拳讲究“用意识引导动作”,是一种“会意”的运动。“缓以会意”,只有徐缓的活动才能会意,因之它要求运动象抽丝那样徐缓不躁。太极拳又讲究速度均匀,要求保持适当的等速运动,又需象抽丝那样均匀地抽拉。其步法必须相应地象猫迈步那样轻灵。
  
  太极拳对健康的影响 北京医学院早在60年代就发表了《从医学看太极拳》的文章,他们从练太极拳的老人组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及敬老院的老人组,进行了系统的医 学检查和对照比较。结果证明,在体格发育,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的结构形态与机能情况等各方面,练太极拳的一组指标好,老年性变化的程度也低。体格发育方面:练太极拳的老人肌肉都比较发达,肢体围度也粗,臂力和握力大,肺活量高。老年性脊椎畸形(驼背、脊椎侧弯)在太极拳组较少:心脏血管系统方面:经过心电图、心脏x光照象和负荷前後血压、脉搏变化的检查,除心脏测量大小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外,其它项目都是太极拳组比对照组的指标好。
  
  骨骼代谢方面:因为老年人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骨骼方面特别明显,如脊椎骨变得松软,长出许多骨突增生,甚至形成骨刺,严重的就形成驼背、腰痛。经过x线照象,发现太极拳组老人的脊椎间隙比对照组的老人宽,椎体骨刺少,脊骨松软程度和压缩变形的人比较少。从以上的检查结果可以看出,练太极拳对於人的心肺、血管、骨骼方面都起著良好的作用。对於两组的神经系统虽然没有进行检查,但是因为练太极拳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存在杂念,可以使大脑很好的休息。通过实践可以肯定地说,练太极拳对於人的神经系统一定起着良好的影响。
  
  最近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队老年人哏内分泌系统有良好影响。尤其是在对代谢和衰老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垂体----甲状腺轴和垂体----性腺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长期锻练太极拳能使他们垂体分泌的某些促激索的代偿能力进一步加强。由於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太极拳的特点 从以上列举的研究课题来看,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浅而深的对阐明太极拳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检查和实验依据,对整理和提高传统的保健----太极拳积累了重要资料。这就是祖国医学,很早就和传统的保健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今天的现代医学也已经开始对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保健----太极拳重视了起来。有更多的国际友人喜爱这项运动,不少国家还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到中国来访问。所以“生命在於运动”,运动应首推太极拳,因为它能推迟衰老,是保健长寿的很好锻练手段。我是极力推广太极拳运动的,而太极拳的大架更是富有独特的风格,向以杨派著称。
  
  杨派太极拳,是河北永年杨露蝉先辈从河南温县陈沟陈长兴老先生处学得(他练拳勤奋,尽得太极拳术奥秘),来京后北京始知有太极拳,由杨氏世代相传,至河北任县崔立志(毅士)老师已为四代传人。我带艺投师崔门至今己三十七载,先生为人纯朴善良、忠厚处世,教授拳术一丝不苟,且对锻练要求甚严,深有杨氏之风,而又别具一格,我切身深有体会。
  
  杨派大架太极拳特点很多,除了它的运动量大以外,主要特点有三:
  
  (一)开展、大方、舒松、轻灵、稳捷、沉著、圆活、柔和;外柔内刚,棉里藏针,用意不用力,以意领气。
  (二)意守拳路,开档阔步(步法不丁不八,似弓非弓):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猫行步,抽丝劲)
  (三〕精神形体统一,做到松、整、圆、匀、稳。我练拳的目的当时是为了防身自卫,所以对老师所教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我认为欲求一艺,非刻苦不为功,一招一式直到老师满意为止,老师肯教,学生肯学,这是最好的条件。多年的艰苦锻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练拳习武不仅是防身自卫,更重要的是增强体质,保健身心,它和中医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高级的运动锻炼形式。我认为健康的主要标志是,吃得香、睡得好,耐力强,精力足,体轻足捷,而且很少感冒,一旦内脏失调出些小的“故障”,也能通过合理的锻练手段进行调节,使之趋於正常。我虽然是个医生,但我不过份强调多服药物,因为“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药养”、“食养”也是调养,但不如“气养”。所谓“气养”,一是练功行气,充实内脏,增强体力;一是心胸阔,扫除杂念,调节七情。
  
  循序渐进先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一般锻练要先练简单的动作,侍有一定基础再学传统老架。单练、定式练、连续练,或成趟(套)练均可。练好太极拳,首先是练好拳架,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学会一式再练一式,模拟揣摩,参悟其理,不可贪多,“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而且要不断地请老师纠正动作。俗说“练拳容易改拳难”,等到“定型”了再予纠正就困难了。有人说“活动就比不动强”,这诚然有道理,但活动的姿势正确,运动的合理,效果就会更好。关於太极拳的医疗价值,报导很多,如果经常的操练太极拳,坚持运动,可以增加呼吸能量,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从中医学来看,它能调和阴阳,疏导气血,通畅经络,充实内脏,从而使“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正气存内”,加强身心的抗体,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起到却病延年,养生长寿。至於上述有关练太极拳的西医生理病理的论述,仅供参考。中医学与保健的关系这样的密切,说明它有充份的活力,保健运动的锻练不是为了持强好斗,而是为了健康长寿。孟子提倡”持志”“养气”即是养生大旨,所谓“持志”,“养气”,是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精神及健康饱满的感情,中国人练武术一向注重武德、武风,也应当在锻练太极拳的运动中体现出来。人的“生命有限,事业无穷”,愿我们将有限之年,贡献给伟大的事业,祝愿各位青春长在,愉快幸福的健康长寿。
  
  太极拳简介 (2)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初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即依此图解释拳理,规范拳技。
  
  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的状态。
  
  太极拳讲究通过“静中求动”,达到静中有动。即身体处于相对静止,要求意气周流,呈外静内动之象。具体体现于练拳的预备势和收势。还讲究通过“动中求静”,达到动中有静。即肢体运转时,内意要专著守一,内气要平缓如一,出现相对的内静。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初时,陈家沟的陈王庭创立了太极拳,遂世代相传。杨露禅为学到陈家太极拳,屈身为陈家奴仆,从墙壁的裂口偷看陈长兴练拳,并偷偷修炼起来。后来陈长兴被他所感动,正式收他为徒。
  
  杨露禅习得陈家太极拳后,进行了改良,并回故乡河北进行推广,于是形成了杨家太极拳法。
  
  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又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也就体现了其内家功夫的特点。
  
  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丰认梦率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咱,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络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派。
陈氏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迹,不涉於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试一形容,手中有权,
  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
  迥旋倚侧,攒跃皆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
  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陈氏太极拳拳谱  
  陈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精顺。)或逆(用倒转法,其精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我进击人,令其不防,彼若能防,必非妙方(四句是我侵人)。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精义述真  
  李秒丰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术,更不是“舞术”健身操。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是内功拳。是内外兼修、健身为基、修心为法、练身为用的武术。
  天下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或不发劲的拳。太极柔乃是以方法为化、刚用为打,刚柔相济方入太极,打人仍是太极拳的本质。
  一、拳理简述话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太极拳”,是因其以太极理论为指导,取其形、用其意,画圈、走圆、绕8字,劲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刚打,化打合,是谓太极拳也。
  练太极拳要明理、人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论,一阴一阳之
  谓也。又道理、道德、自然法则,规律是也。阴阳乃自然界之玄机,万物之根本,非指具体事物,是事物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生观和方法论,是对世界本元的看法,是让人聪明的学问。事物发展要合规律,不背自然法则,是谓人道、合道。道法自然,合自然,自然便是道。化于具体乃平常心是也。
  拳,不惟太极。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 之协调,力之运用,其无二至。“五弓”也好, “整体力”也好,“上下相随”也好,均在其 中。人之力平衡、协调、运用,无不赖于肌肉、 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折叠而生。道 之谓阴阳,太极阴阳合抱,阴阳互动互生,互 转互换。松紧便是阴阳的具化,矛盾、对立, 统一。至于拳,一松一紧之谓也。松紧就是 拳,松紧亦是道,是阴阳理论的具化和实用, 松紧便是人身之太极,乃拳之不二法门。
  二、入门法则述真
  太极拳入门,松静为本,守中为根,发力为用,熟招为法,要领为纲,平衡为要,协调为命。呼吸自然,心态自然,拳法自然。顺自然,合自然,自然而超然,超然而然。
  修心为上,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不气纯刚。气需养,呼吸顺拳,深长均静,轻慢圆匀。心为一身之机,心流神气,心命百骸。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自到。
  形之于外,静则松,松则柔,柔则轻,轻则灵;沉则稳,稳则实,实则厚,厚则刚。内外合一,刚柔相济,方谓太极。
  平心静气求自然,呼吸顺拳乃关键,惟求平衡与协调。静力平衡,动力协调,协调平衡自奥妙。头领要虚,肩松、肩活、肩开、腋虚,肩扣后而沉。背拔、身拔、足撑、臂裹、胯坐、腰拉、腰塌、腰活,关节松活气腾然,自然撑掤因势变。夺造化,盗天机,须知阴阳变虚实,松中求,静中悟,紧中得,推手验,战中用。松紧入手,分松分紧,松紧相系,紧中求松,松中求紧,松紧合融,松紧瞬变,运松落紧,松紧一瞬,方能分刚分柔,合刚合柔,融刚融柔,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似柔,非刚非柔,即刚即柔,柔即刚,刚即柔,刚柔瞬变,飘忽不定,无力根,无力源,无滞点,无形、无像,不用意,一切皆在自然中,自然而超然。气机动,无处不刚柔,即可达前人之述“太极不用手,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着何处何处击”之妙。君若识得此中理,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以手领身,以身运手,步随身换,绕手缠丝走太极(走8字),螺旋转圆不等闲,外动、内动、内外动,不动而动仍太极。浑身太极无敌手,撒放摔打任自由。
  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别看太极柔,刚柔腰中求。”腰为一身之主宰,运动之枢纽,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门要穴在腰,其内两肾相藏,肾主水藏精,精为命之基。精化气,凝神骤气精亦固。中为丹田,气之源。腰为带脉,络全身之脉,一脉通百脉皆通。故腰为太极之魂,腰活:胯活身活力活。
  腰胯之功,太极发力之宗,腰拧胯挫,力出劲足。太极揉球,非转腰胯,揉球只是活腰,腰胯须分,有分有合。转胯非转腰,亦是活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动胯要稳住腰,专动胯。腰拧胯挫,腰转胯合。胯挫胯合,胯摧胯缩,胯展胯坐,胯运腰合。腰胯拧合松紧为要,配合臂展、臂转、臂开、臂合、手转、腕翻、腰中抖弹,身拧螺旋,肢体力现,其练是谓“抖翎”。非仅活胯转腰能为,皆赖腰胯相分相合,分之相系,合之反弹。君可细思,细量,细悟,细验。“抖翎”发力之训练,乃太极拳综合发力之法,亦是高层发力之法,更是武人梦求之力,向秘不外传,外人只知其形,内人只知其表,今公之于众,以慰太极。愿求真者有所求。
  能发力只是一个方面,太极乃是一整体。无功招法皆空,无招法功无以为用。招不熟无以为巧,功不到无以为好,身心不合无以为妙,机不知无以为奥。明理、人行、合道,拳之本力也。拳之道平衡协调,拳之法松松紧紧,拳之用刚柔相济。拳之气在心,拳之意在心,拳之力亦在心。拳之劲借用朱连元先生转授杨氏拳六合劲之说表述更显精炼:“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腰胯发力由内而外,不露其形,劲贯四梢运全身。
  太极拳沾连黏随最为要,舍己从人须做到。发力随机不可妄,化打合一方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随;心不贪身不过,心不缩形不瘪,心不烦气自和,心不邪德自正。机势断续一瞬间,全凭听劲(知觉)不一般,若能懂劲功深时,随机造势处处机,出手功成只一念。是谓“招熟而懂劲、由劲而阶及神明,愈
  练愈精”。
  太极拳虽法门独特,但并不难,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学走来后学跑,健步如飞能做到。慢到慢时慢不了,身轻如燕根如山,蓄劲纳百川,发劲似雷电,动中求静静犹动,刚柔不分人上乘。
  如能修得太极功,练拳推手两相容。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懂劲由推手得,沾连黏随由推手悉,机遇由推手求,发力由推手验,功夫由推手证。推手为太极独门纲要,习者不可不视。推手要由单人双,多练散推,即自由推手,近似实战,战之方能自如。
  打手要点:松亦打,紧亦打,不松不紧不能打,前劲已断,后劲未续,瞬间力发,化力、泄力顺敌势,借力、顺力机缘找,主观臆断全不要,因敌变化神奇妙。
  四、拳之气说
  太极拳惟讲心态平和自然,既是入门之道,又是出门之法。拳中本无气,亦不无气,气不气,不气而气。气乃人体能量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松静状态下内在的、实在的感知。表现为精力充沛,内劲盈足,气势旺盛。然气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无门。气由静而观,由松而来,由养而得,惟求松静平和。可练之法乃调息、调身、调心而已。心静身松气腾然,所谓炼“气功”是也。气无需,无需贯,亦无需运。意决不能跟气走,本末倒置。惟松静,气自沉丹田,气自贯丹田,小腹自沉实鼓荡。’松静气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气骤气散任自由,聚为蓄,散为用。何需周天搬运、画蛇添足。心机动气遍身躯,发之则出,收之则合。陈鑫太极真诀只有一个“心”字,乃真言也。太极心法实乃道家虚无丹法,称之为无为大法、自然大法,上上心法,无尚心法。心法乃最高功法。
  内力即内劲,由养气而得,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前人之论精辟至极,乃实践之体悟。今之印证亦然,有力者无劲,无力者劲足,在心不在气,气在心而不在身。内劲之感受:养气如水库之蓄水,地壳内溶岩之加压、加温;发力之机如岩浆遇壳之隙,水之决堤,不发而发,不发不可不发;劲发似岩浆之喷,水
  之倾泄,排山倒海,势不可当。蓄力纳百川吞山河,发力一瞬,惊雷电闪。内劲发力之形似气缸活塞点火,循环往复。
  五、功夫层次、阶段论
  太极拳功夫层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拳论云:“招熟、懂劲、神明。”孙禄堂先生分为“水下、水中、水上”三层。吴图南先生把功夫定为“全身透空”,乃杨少侯先生之凌空劲是也。
  太极拳功夫一般分为三层,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势承转自如,刚柔可分,柔化刚打,或先柔或先刚。中乘:懂劲,知己亦知彼,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来龙去脉,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变化,一般为太极态,阴阳交融,亦松亦紧,刚柔相济,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为无极态,全身透空、虚无,无刚柔,无化打,沾身便弹,出手便摧,无力可挡。
  太极拳训练大体有五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呼吸促不能随,躯硬肢僵力拙,平衡难控,协调不顺。重点是熟悉要领,熟招记势。
  第二阶段:为人阴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人腹式呼吸,体松肢柔,协调平衡可控,动势仍不稳定,拳无力,是谓脱胎换骨。
  第三阶段:为平衡阴阳期。呼吸顺拳,心态平和,有刚有柔,外柔内刚,劲由内发,出拳有力,劲力充足,平衡协调自控,身备“五弓”,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劲强,是谓强筋健骨。
  第四阶段:阴阳相济,呼吸畅达,无形无意,身自协调平衡,步随身换,动亦静,静亦动,化即打,打即化,内气强,是谓太极态。
  第五阶段:炼神还虚,呼吸绵绵,全身透空,虚无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随风而飘,无刚无柔,无化无打,劲力凌空,是谓无极态。
  六、真言苦口正误
  前人之论,多假借物像类比推理,更有个人之体悟,且文字晦涩,切不可凭字妄臆,关键是要知道前人所述者为何。今之人承之不可泥古,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不可以讹传讹,要辨正误,承其髓,化繁为简,用现代知识科学解释方为圣明。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气魄,才能光大太极,发扬武学。
  如以“四两拔千斤”喻太极亦是一比,乃力学之旋转力(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杠杆力(支点力、静力、平衡力、动力)之运用,切莫当真,以此为耀,若当真莫过于以卵击石,终被巨力打败无疑。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非无敌。然,太极拳乃好拳,非无敌之拳可比。天下本没有无敌之拳,只有无敌之人。拳无优劣,招无好坏,人化皆精,出神都妙。世上更无绝招、绝技。招多虽好,然招不在多,招在熟,在巧,在变,在运化,纯熟巧妙自绝。一变十,十化百乃是胜招。别人之绝非你之绝,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实的。
  太极拳舍己从人非舍近求远,不舍己从人不能沾连黏随,必丢顶抗,败北难免。舍己从人是沾连黏随的必经之路,沾连黏随是得机之门,它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制敌、御敌,是为瞬之机发力创造条件,打基础、寻隙机,是致胜的前提,乃太极拳之奥。
  太极拳之妙在于得机,舍己从人,粘连黏随便能引进落空,懂劲、功到方能合即出,化力、泄力、顺力、借力自合。太极之髓在于发力一瞬,适时适机,觉时已晚,小力胜大力于一念无念之间。阴阳相济,巨力打无点,犹如步深渊,开石无所畏,搬山又何惧?只要你入门,什么都不怕,一松一紧自运化。太极非力胜,亦是
  力赢。此太极之法。
  太极10年不出门,乃未得其法,终未人道,而非其拳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摸也;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学一年胜十载。
  太极拳之柔与刚,松与紧,不是嘴能做到的。要根据自己练功的层次或阶段有所侧重,不能不求,不能硬追,层次有交叉,但无捷径可跳跃,扎实的脚步才能走出顺畅的路来,否则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神功、绝技君莫迫。“虚无大师”、“空静尚人”、“贾圣宗”、“甄思”、“魏之名”之流,孔方兄不拒,美元更喜。轨迹李紫剑,《少林与太极》之拳打恶人乃是真理;大成杨波,《精武》软硬兼施述真经。太极拳惟求心态平和自然,呼吸绵绵,神藏于内,敛入骨,射于外人敌之髓,非“心存歹意”可比。豪横不惧,力大不怕,弱小不欺。
  愚虽不才,习太极30余载,只为健身,于功无缘,经验没有,教训不少,愧对太极。惟明一理:武以德为尚。向不信神功绝技,隔空、隔墙打人不过游戏。笔者若错,君可论理。君若不弃,愿以身相让,莫说隔空,神君可否贴身打人放人乎?笔者虽无功无力,即入太极,大气不敢出,身无根,只沾人连随若黏,放人只会轻
  弹,被打之人不过电击,可与绝技匹敌?愿与神功绝技以身试艺;更愿与同好交,向明人请教,与同道磋艺;亦愿辅助后学求得真技。
  笔者无意流泪,观人玩术,学子受欺,心亦滴血。今之所述,真言苦口,意为弘扬中华武术之魂,以太极为喻。拳本无门,实为习承而已。承武之精,运武之髓,扬武之威,展武之德,乃武之魂,武林共尊。 用武要言  
  陈长兴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 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 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 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 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 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 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 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 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 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 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 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 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 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 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 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 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 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 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太极拳总论 缓慢柔和,平稳舒展。
连绵贯串,呼吸自然。
虚实分明,上下相随。
速度均匀,轻灵美观。
含胸塌腰,沉肘松肩。
虚灵顶劲,开裆贵圆。
下盘稳固,浩气沉丹。
清气上升,升于百会。
浊气下降,降于涌泉。
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
滑如冰凌粘如鳔,轻似棉华硬似铁。
运劲如抽丝,发步如猫行。
连引代击,蓄而后发。
舍己从人,随机应变。
以形引气,以气催形。
形气结合,特点表现。
肌肉发胀,手指发麻。
丹田发沉,膀胱发热。
足根发重,头顶发悬。
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
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粘劲?  
  “粘”是太极拳推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个互相作用,用内劲与对沾连的动作。
  
  粘劲是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内劲,是太极拳的中庸之劲。与对方接触后不先不后、不顶不丢,实质上是以吾劲敷盖在对方劲力上,好像对方一人在练推手。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浮我随,故沉我松。
  
  太极拳是一种短打拳种。要求能寸劲击发,“挨”着何处何处击。因此,“粘”是技击的前提。粘得牢,才算懂劲。只有粘贴住对方,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短打技能。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指出:“太极拳手若粘不上人,就谈不上用。”他认为“粘”是太极拳技击的要素,练拳要终身求它。
  
  粘劲须得在推手中追求。《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指出了求粘劲的方法与途径。“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丝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正确、反复的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
  
  推手时上肢画圈缠丝,下肢随上肢前进、后退移换重心,在“不顶不丢”的原则下,运用三根九防线的粘贴适应动作。不论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是定步推手还是活步推手,初练时,特别要注意粘点皮肤灵感。通过粘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久练,功夫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求粘劲,大脑的思维是关键。接受信息传递,辩证思维传递接收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对来自内外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大脑要做出果断的正确反馈,意导人体各器官,各组织协调工作,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推手时的听劲、懂劲来自粘劲。没有粘就没有肤感,因此,双手要起到接收情报作用。推手时,先在手,后在身,做到处处能粘、处处能随,不丢不顶。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练时要遵循“舍己从人”的原则,处处能察觉和顺应客观的变化规律。动作圆转自如,从人仍能主宰于我,不失我之中正不偏,就能制人,并且不被人制。
  
  
  练习太极拳的粘劲要明确目的方法,会总结循序渐进的练习。   
  1.定人
  (1)初级阶段。要选择太极拳技术比自己高的陪练,最好请老师做陪练。因为初练拳者,心情紧张,手臂部知觉不灵,犹如木棍,腰胯不松,进退虚实不分。因此,让老师引领,边推边指正动作姿势及粘、掤的表现。这种推手俗称“喂劲”。如慈母之喂食,日久感觉渐趋灵敏,由于手臂而肩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均能粘住敌身。仿佛婴孩之母接受喂食而能自动的精确进食一般,意求粘连劲。切记不必急于求其他劲力,要单一目标而求之。
  
  (2)总结阶段。熟练后,应与此等技术者推练,这样推练是一种比较法,边推边总结自己的接触感受,也是手者离母独立生活的阶段。实践出真知,与同等技术者推练,当然不如与老师推练那样,粘、连、沾、随、不丢不顶。推时会产生凸凹、顶、丢、偏之病,这样两人才能吸取教训,不断求精。
  
  (3)验证阶段。要选择初练推手者练习求粘。因为初练者与己初练时一样。让彼把自己原来的毛病表现出来,更能促进练粘功的进程。只要能适应彼的各种动作,说明自己的粘功有了根基。然后与不同层次的人推练,逐渐求适应感觉,久练,达到随心所欲用粘功。
  
  2.定形式
  各种形式是前人推手求粘劲的途径,他们创立的推手形式都经历了实践考验。各种形式是按人们的认识从易到难的规律制定的。陈式太极拳有五种推手形式,即挽花、定步、活步、大(扌履)、花脚步。练习者按照这种形式顺序求练,粘劲功夫定能求达。
  
  3.定位置
  要根据推手的形式,选择练习搭手的位置。推手的粘吸位置顺序为:上肢腕、肘、臂、肩;下肢脚、膝、胯、臀。然后从远到近,以身试手练习。最终练出浑身能掤,能粘。这样才能趁机放劲,力求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击”的高级功夫。
  
  4.定速度
  初练者动作不灵活,意导缓慢,推练时要随着形式、位置变换速度。速度顺序要先练慢速再练快速,然后再练快慢交错,逐步求达快慢都能粘吸对方。
  
  5.定力度
  推手用轻力,再逐渐加力度。不论轻力还是重力,都应均匀用力。每周要用重力推练三次,每次约五分钟,然后用轻力推练。目的是使对方更好地掌握感知的粘劲。再用重、轻、空三种力度变换练。求敏感要在不知中形成习惯,增加难度,才能加速粘,掤功夫的提高。
  
  6.定距离
  距离固定初学者有规可循。上肢的粘、连与下肢有关,与腰胯旋转有关。初练时,距离不定,便容易凶顶、丢之病,最好是先定步,再动前弓步,掤练一段时间,再活步推练,能直来直去上下步,也能走圆弧推练。坚持推练,肤感定增。
  
  最后要综合训练,先按照五种推手形式求粘,再练散手用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防守能做到堵、截、理、绕四肢法,放劲能画圆出方,干净利索。  意气力结合练太极  
  张思九
  
  根据2003年2月20日《参考消息》科学走廊的报道:“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每天由心脏泵出的(新鲜)血液约6000升,向(周身)、手臂、腿部和头部提供足够的氧。一个健康人的肺每分钟呼吸16次,吸进10升(新鲜)空气,人的机体从中获得0.25升氧,每天获得360升氧。”
  太极拳、太极剑是一项历史悠久、富于民族风格,以疗病、保健、防早衰和延年益寿为目的体育运动。余积40多年打拳、练剑的经验,深刻体验到凡是纯熟套路者,都要注意研究,在打拳、练剑运动中,把上述人的生理机能和太极运动的力学哲理紧密结合起来,从自然呼吸的普通练法,向意、气、力三结合,内外统一高层次的科学练法攀登。
  人体的血液和呼吸,即血与气是什么关系呢?血液是人体中最珍贵的,但血与气相比,气是主帅,肺有了气才能制造新鲜血液。只有肺腑吸入新鲜空气,氧被纳新、二氧化碳被呼出肺外,从而制造了人体最需的新鲜血液。打拳、练剑就是要充分发挥呼吸的机理,多吸新鲜空气,多制新鲜血液,供人体发育成长,抗衰老、延年益寿。
  下面试谈意、气、力的具体结合方法:
  意:就是在演练时,要全身骨节自然松开,悉心静气,聚精会神,始终想着套路各势,用意不用力、头顶悬,一个势子接一个势子练下去,思想一点不能开小差。 
  气:就是把呼吸与动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变换每一个势子的过程中,过渡动作要把气呼出去、定式动作要把气吸入肺腑。开则吸,合则呼;起则吸,落则呼。有的大势子还要深呼吸结合短呼吸去练,越练越舒缓,使呼吸逐渐深长,气血流注周流全身。久演久练,则得真正功夫,臂膊稳沉有内劲。  
  力:就是要把每一个势子的力点找准。按个人的体力尽量力达到位。迈步如猫行,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沉肩屈肘。快慢如行云流水,势势连贯、不可间断。手、眼、身法、步,上下都要协调得当,动作舒展、大方、圆活、轻灵。动中求静、虽动犹静,有柔有刚、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感觉。  
  凡是打拳、练剑,意、气、力配合好的人,由于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多吸入了新鲜空气,增加了氧,多制造了新鲜血液。练完后则气不喘,浑身感到轻松、舒适、精神爽快。这种明显效果,既锻炼了肌肉,强壮了骨骼,又保证了最宝贵的生命质量,延长了只有一次的寿命。
  
太极思维对武术的影响  
  
  康 戈 武
  
  (一)“太极”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太极”一词,初见于被中国学界奉为众经之首的《周易》。《周易.系辞上》载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已的八种事物。在这一派生过程中,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导至生生不已的原因是阴阳相依与永无休止的阴阳转化。先哲们认为这一派生过程中体现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于是,太极一阴阳、物物一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
  
  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被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渗透于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深透到了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展。
  
  (二)“顺阴阳而运动”是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
  
  体现着“顺阴阳而运动”原则的武术,在先秦时已见记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稍晚于《周易》见载的春秋末年越女论剑和战国时《庄子》的有关论述。
  
  “越女”论剑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整篇言辞都是以阴阳变化法则解说攻守制胜之理。(《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庄子》认为攻防格斗的奇巧在于阴阳。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庄子.人间世》)。并指出“奇巧”的要点在于遵循阴阳转化法则:“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在武术格斗中,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就能以巧胜拙,后发先至。
  
  中国古代武术,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沿着“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一直在延绵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里发展着。至明代中叶后,古代武术发展达到了它的巅峰时,仍然是以“顺阴阳而运动”为原则。这一情况,在普受时人和后世武人推崇的明代武术大家戚继光(1528—1587)和俞大猷(?—1580)的著作中,都有体现。
  
  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长兵短用篇》、《短兵长用篇》,通篇着笔于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论述长与短相互为用的关系。俞大猷在《剑经》中,以阴阳转化法则揭示了转化刚与柔、动与静、先与后等对应因素的方法。提出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效防制胜原则和方法。被后世拳家视为不传之秘。
  
  总之,戚继光《纪效新书》和俞大猷《剑经》,代表着古代武术沿“顺阴阳而运动”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如果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这一内含来说,可以将戚、俞二位及其以前的同类武术观念称为早期萌动的“太极运动观”。但是,准确些说,只能算是“阴阳运动观”。直到自明清之际出现将“太极”自然观的象、数、理逐步融入拳术的太极拳运动,太极运动观才步入了形成和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