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是否客观 - 许锡良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2:49:33

许锡良:一张照片是否客观

2010年06月12日 09:39:22分类:哲理美思考

  ——追求学术中立是否有可能?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关涉到学术是否可以完全中立的问题,或者叫客观性的问题。2007年轰动世界的陕西造的“周老虎”,其实已经说明了,照片也是可以造假的,而且还可能以假乱真。六十年来,中国著名的一张画——《开国大典》,那里面的人物的变动,十分频繁,只要一次运动打倒一个开国元勋,就被命令修改一次,或者干脆涂抹掉,空白的地方再补上一个盆景,而且可以做到天衣无缝。相片固然是可以造假的,一幅画的命运,也常常没有客观性,总在随着政治风波而飘荡。只要这事利益悠关,事关权力者的前途命运,这都是有可能造假的。因此,林彪作为十大元帅的历史事实,随着他的陨落,而被修改与抹杀。即使简单到一张相片,而不是复杂的社会及历史,而且这张相片,在我这里完全排除那特意去造假的相片,而是本着客观精神去照的照片,其实,也仍然容易掺杂个人的主观成分的。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常常也是互相渗透的。有时便于分辨,暂时把事实与价值判断作出区分是很有必要的。对真相的尊重与对事实的评判,这常常要区分来看。真相是可以取得共识的,但是对事实评判的价值取向却常常难以取得一致的认同。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提倡学术研究要价值中立,以求客观效果。但是,他又十分担心,学术研究要真正做到价值中立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有时就是单纯地列举事实,就算你列举的完全是真实的,但是如果不够全面,在这些些事例中,你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那一个,你将事例这样排列,而不那样排列,你此时公布,而不在彼时公布,这些举动的后面都是有主观目的的。尽管,你的所作所为全无造假的嫌疑,完全是真诚的,也仍然可能会带有你的选择与偏爱在里面。比如对美的事物描述,你所选择的描述对象肯定是你认为是最美的那部分。那么你描述的这个美的东西,必然是带有你的眼光、认识与嗜好的。一个人即使是完全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说,仍然无法摆脱他的主观见识、他的知识背景及学术研究志趣与视野所带来的影响。一个人在面对一个事物时,他忽略什么,关注什么,其实是受他本人的眼界、经验与认知水平影响的。也就是说,有人用“慧眼”看东西,有人用“肉眼”看东西,还有人用“俗眼”甚至“狗眼”看东西,同样是真诚的,完全不说谎的,但是仍然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大家都去一个地方玩,有人说好玩,有人说不好玩,而且都是真诚的,究竟哪个说得对?也可能都对,因为,这是他们说出来的各自真实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人的志趣有高低,人的关注会有不同,美学家与商人面对同样一个古迹,怎么会产生同样的心境?人的思想智慧的产生,也许是世界是最为奇妙的现象。每个人都生活于这片蓝天碧云下,但是,产生的思想见识却是千差万别。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人们在面对同样一个世界,面对同样一种东西而产生了这样不同的见识?这也许真是人类最大的一个谜。
   那些感受性的东西固然是无法客观的,叙述事情经过也是难以完全做到客观的,正是因为这构成了社会真相与历史现实的复杂性。历史之所以总是一个谜团,千年来难以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就是因为,历史是人思想与活动的产物。拿张志新被杀害这事来说,有人可以解释为是合法审判,正常死亡。即使在行刑前割破她的喉咙,也可以说成是“动了一次手术”,那是因为人的立场不同,利益不同所致。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是利益动物。利益所致,立场所在,屁股常常决定脑袋。因此,历史哲学常常就要探讨历史的真实性问题。有什么样的历史观,那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司马迁这样严谨的历史学家,他笔下的《史记》就常常有许多靠发挥想像力的有强烈的文学色彩的文字。因为,许多事情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但是,那些细节描写,仿佛犹如他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一样。可见,一个社会,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个权威,那将是多么可怕的现象。一个社会为什么要有自由多元公开平等的探讨气氛?就是怕被一种视角偏见遮蔽了事物的复杂性。如果千万双眼睛来看一个事情,千万个脑袋来思考一个事情,那么,即使所有的人都是偏见,只要这个偏见是真诚产物,偏见之间充分的自由开放地博弈,综合在一起也能够比较接近于真相,而且这个过程永远没有完结的时候。要真正保存历史,只有这样一种办法。这也是美国实用主义的精髓所在。美国实用主义容纳一切不同的思想观点,任由人们作自由选择。一个相对客观、公正、接近真相的社会就容易产生。公民也不会因为偏听偏信,从而产生愤青的偏激情绪,而是学会理性宽容,大度包容,不会因为一见自己未尝见过的思想观点,就恨不得杀死对方。在中国许多所谓的“爱国主义者”,其实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中国的高考制度,以及其他所有的统考,其实都在起到一个制造狭隘偏见的作用,总以为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观察事情的角度也只有一个,否则,就无法容忍,就要制造“圣战”。
   那么拿一张照片来看,是否就客观了?其实即使是一张照片,也难保其客观性。表面上看,照片是用相机照出来的,相机是客观的机器,影像是光学意义上的,是完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机器没有感情,也没有价值偏向,是冷冰冰的机器而已。但是,相机的相素不同,采光性度不同,色调不同,质量不同,相片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照同样的物体,不同的相机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这一点只要有点照相常识的人都会很清楚。还有,照相的人照相艺术水平及技术水平的差异,专业倾向与审美情趣不同,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专业摄影师与普通业余爱好者之间就会有专业水准上的差别。有着非常讲究的。同样是业余爱好者,在照同样一个物体时,选择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会差异很大。比如,我们知道过去照一个伟人相的时候,总是把他的正面形象放到最显眼的位置,而且是从下面往上照,采用仰视的角度,就会照得光彩照人,雄伟高大。其实,同样这个人,如果你采用从上往下的俯视角度,效果则截然不同。同样一件事,你怎样照效果也会很不相同的。比如,你要宣传一间学校办得很成功,因此照片的角度就是挑选那些能够显示业绩的靓丽的地方,如果是要显示学校经费短缺,为的是向上伸手要钱,照片就可以专门选择学校那些破旧的地方,把学校里最穷苦的孩子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地集合在一起,含着眼泪,效果就会明显。照片,我们一般以为是最为客观的。其实,照片后面也是人的主观意志在起作用。
   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完全没有客观的东西了吗?也不能这样说。客观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存在那些不同的眼光里面。比如,大家都照一景观,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志趣的人都去用自己的眼光去照出来,或者不同的相机都去照,你会发现,尽管角度不同,照相人的技术水平不同,艺术水准也不同,但是,同样的物体下的相片还是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至少能够让人明白这些照片都是照了同样一个物体或者同一个景观。只要照相的人不故意造假,不像陕西的周老虎那样人为策划造假,那么一个真实的事实还是有可能呈现,或者最接近事实的东西还是有可能被揭示出来的。这就是说,如果只允许一张照片出现,或者只允许一个人有照相的资格,那么无论怎样“实事求是”,无论怎样纯粹客观,也仍然可能被种种的原因与条件遮蔽了事情的真相。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元,众声喧哗,每个人都有权力与资格去检验,以自己的方式去检验。一张照片无法反映出客观的对象,那么无数张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只要不被人为地控制,还是有可能把最真实的东西反映出来的。这就是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多元的声音的原因。多元只能是社会形态,只能是公共空间领域,而不可能是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人如果声称自己掌握了获得真理的唯一方法,然后企图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多元,这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因为,这后面必然会导致人的精神分裂与神经错乱,然后必然会出现造神运动。一个讲话,总是既这样,又那样,既黑又白,久而久之,他自己也会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已经是客观全面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假相。真正的客观全面,就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角度,坚持自己的视角,坚持自己的立场,作自以为是的偏执的观照与研究,只要你是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客观全面与逻辑上的无漏,那么就是有意义的。主观上自认为正确,客观上可能存在错漏,那么,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是片面而深刻的。然后这个社会宽容多元,又允许每种不同的声音发出来。真正的客观与真相才会真正显现。只有公共空间才会有多元,也才需要有多元。个人领域与私人空间是就是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的。如果抹杀这个界限也将是很可怕的。比如你家里的布置,我强迫你要多元,欧式家具与日式家私,还有中式家私都要来一点,混杂在一起,来个中西结合,以示博大。还有如果一个人的学术著作里,左的要来一点,右的也要来一点,进步的来一点,落后的也要来一点,以示自己多元与宽容,逻辑上严重不一贯,那么这个学术著作将是一个百衲衣式的东西,或者是一个垃圾场所,一个公共厕所,这样的人不是博大精深,而是一脑袋瓜子浆糊,这样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毫无规则,毫无自己固守的信念的人是非常可怕的。这种人除了脑袋发昏外,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学术流氓,他的兴趣根本不在学术研究,而是在于权力与利益。
   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态环境才需要多元,正如你不能强迫老虎也来一点素食,让老牛也来一次羊肉大餐,以示多元一样。学术中立,可以就事实部分而言是有意义的,而就价值维度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作为学者,不是学术中立,而是学术独立。学术研究没有中立的可能,但是,却有独立的可能。独立研究,独立思考,即使产生偏见,即使可能错误,也是很有价值的深刻偏见与深刻错误。但是,即使独立研究之偏见,对事实的描述,也并不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还得有一个科学的方法问题。而科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更不是来自权威人物,特别是政治权威人物。但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学术共同体还是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系统的。这套方法系统常常只有业内研究的学术同行才能够好好把握。这就是学术问题的探究要专业化,但是研究的结果,特别是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却要大众化。科学的探究过程要专业化,但是科学的结果要大众化,特别是这种研究结果关涉到千家万户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资格与权力发表自己的感受。因此,一个知识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既是专业知识人,又是公共知识人,最糟糕的就是成为一个见风使舵的、完全为权谋与利益所驱使的“公公知识分子”。一种药物你是怎样配方制造出来的,我们外行可以不管,那是医药专业上的问题,但是,这种药物吃下去死不死人,有无疗效,有多大的副作用,却是人人可以发表意见的。
   学术繁荣的重要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术公共空间的多元化,二是自由平等探讨的动态过程。有这两点作保证,我们就有希望无限接近于一个事情的真相。但真相大白的时候却不太容易达到。尽管如此,其实追求本身,探索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或者学术的研究的生命与意义正在这个过程之中,而不是一个最后结果。一个社会,如果明白了即使一张照片也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就会心平气和地接受来自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的不同声音,即使有偏差,有错误,也不会在“伟大、光荣、正确”、“战无不胜”的幌子下,在致命自负的心态下,把一个罪恶滔天的事情强力遮蔽并推行它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一个思维方式出现严重问题的民族,总是容易灾难不断的。
   2008年1月13日

一张照片是否客观 - 许锡良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严重失衡在明年 - 伍石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绿坝”和“红线” - 陶景洲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我们能看什么 - 胡健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生命的愉悦 - 李银河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国进民退”是个伪问题 - 段永朝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古典音乐入门30首 - 王正绪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血统论”阴魂未散 - 傅国涌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中国式的通胀调控 - 刘煜辉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中国模式已经终结 - 秋风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为何真相总是迟到? - 贺卫方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听赵作海说刑讯逼供 - 贺卫方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不可强词夺“法” - 贺卫方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辩冤白谤的机制 - 贺卫方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好老师坏老师 - 陈青蓝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官四代”,天生不政治 - 许骥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领导的互联网意志 - 康国平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常识? - 孙骁骥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私募这碗饭也不好吃 - 方泉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给我一个官做,我就放弃批评 - 许锡良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采访手记 永州枪案的舆论出口 - 《财经》调查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罗昌平:为何三问央视大火 - 《财经》调查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降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最为重要 - 黄金老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 房地产价格还可能大涨 - 张化桥 - 名家博客 - 博客 - 《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