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战争行为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20:29:24

人类战争行为的秘密

☆魏远峰

 

据粗略计算,从人类诞生至今,至少已有70亿人在战争中丧生;按成年人体内血液约5公斤计算,那么人类已经为战争流出了350亿公斤鲜血,约3500万立方米。一条深1,宽100,长350公里的血河里红流滚滚,蔚为大观。

人类为什么总是凶狠地吞噬自己的同类呢?

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社会原因,当然居于决定性地位。但人的攻击性本能,也从来都在战争中存在并作用着。

在中世纪以前的战争中,人的攻击行为是毫无节制的,极其残暴的攻击行为在人们看来是正常的。后来,由于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因为战争中分工程度的提高,人的攻击行为才渐渐有所收敛。

可是当人进入疯狂的战争状态时,残酷的本能就会凸现出来。日军侵华战争中的暴行,又一次验证了人类攻击性行为的疯狂,会使人与野兽无异。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人的本性时说: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脱离兽性,所以关于兽性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差异。

必须指出,社会和政府总是能够对人的攻击本能有很大的催化和弱化作用。也就是说,政府引导方向的不同会使人的攻击性本能有着截然不同的释放。诺贝特·埃利亚斯说:“只有重大的社会动乱和有意识的宣传,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在较大的民众圈里重新唤起人类的本能,即由杀戳和摧残所引起的快感合法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政府是罪大恶极的。以日本侵华战争的“三光政策”为例,它当然是受到政府的默许甚至是引导的。

再回顾一下二战发起前,纳粹德国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手段,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疯狂的政府发动疯狂的战争、疯狂的军队指挥着疯狂的军人、疯狂的军人发泄着疯狂的攻击本能这条可怕的因果链条。

人类的攻击性行为的生物化学本源在于人体内的雄性荷尔蒙即激素。雄性荷尔蒙使雄性动物的好斗性要明显高于雌性。有过养马、牛、驴等牲畜的经历的人都知道;一些雄性的上轻强壮的牲畜,不仅对同类富于攻击性,甚至对人也又咬又踢。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他们实施“阉割”。阉割后它们绝大部分变成温驯、吃苦耐劳的好“牲畜”。

对于人类而言,男性之所以相对地比女性更富于攻击性,是因为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值要远远地高于女性。雄性激素的能量必须根据一种机制来发挥释放,如果是良性释放,可成为人们奋发向上、巨大动力;如果是恶性释放,就会成为破坏世界的动因。人类的战争行为就是一种有组织、大规模、集体性的恶性释放。

在现代战争或未来战争中,各种各样的远距离精确打击武器正越来越多地被投入战场,人们面对面残酷厮杀的场面越来越少了,是不是说明人类的战争行为正越来越摆脱人类的攻击本能的支配呢?

不是,用克劳塞维茨的话说:“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的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粗暴地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而这种暴力是更残酷的暴力。

如今,人体全部的DNA密码将被破译出来,这不仅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许可能会找到另一种更有效、更本质的遏制战争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