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普及化后的通识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3:32:08
大学普及化后的通识教育 [ 作者:台湾淡江大学通识与核心课程中心主任 谢朝钟    转贴自:中国通识教育在线    点击数:907    文章录入:admin ]

在人人上大学的情况下,基础能力训练是首要的任务。唯有在保证基础教育成功的前题下,通识教育才能取得专业科系的敬重、学生的重视、社会的认同。

在政治权威时代,如何统治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共同科教育主要是统一的政治与意识形态教育;在自由化的时代,如何争取学生的认同才是学校重要的关怀,因此平民化、生活化的通识课程应运而生。

在少数人受大学教育的时代,通识教育实施的是博雅教育;在普及化的时代,生活细节就可能成为通识教育的内涵。在许多学生都在便利超商、加油站打工的这个时代,大学通识教育讲博雅,谁听得进去?时至今日,通识教育不能像唐?吉诃德一样,要与实用主义对抗;通识教育应该像Plater所说的:“既是基础也是鹰架、既实练也启发、既世俗也超脱。”(Plater, 2003)
    在菁英教育的时代,大学最重要的是“提升”水平;在普及化的时代,最重要的是“维持”水平。当大部分的学生想的是如何找到一份可糊口的工作时,“卓越”两个字是不可承受之重。通识教育在这个时候可以集中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不需要太多口号和理论,严格要求学生的语言、信息、历史、社会、科技等学科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还有可能,才去想想我们从来不会作的批判性思考、道德推理、问题解决、反省评估等等高远却是学生完全不知为何物的理想。

美国大学常常发生专业科系质疑通识教育单位没有把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好的例子,这种情况反映一体两面事实:一是他们质疑、二是他们倚重通识教育。无论质疑或是倚重,对通识教育的提升和革新都是好的。正因为这样的力量,使得大学、大学系统、乃至政府每年花了许多人力和时间,讨论通识教育的兴革。这样的情况在台湾似乎没有发生过,是否因为专业科系太厚道?还是对通识教育根本不理不睬?不管是厚道还是不理睬,对通识教育的发展其实都是负面的。没有建议和批判,通识教育怎能进步?

大学普及化了,念大学变成必要的投资,或甚至是投机;但投资标的其实已经大幅贬值了。大学教育的质量呢?它一向不是教改的重点,甚至不被认为是问题。如果质量是重要的,那么自由就不是那么重要;如果基本训练是重要的,那么通识教育就不需要多么花俏。我想我们的通识教育是太高明了,我们在这种环境下还想维持古希腊的精神,是否可能呢?

大学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理应回归基本面,务实去面对经费不足、学生程度遽降等问题,而不是空谈一些古希腊的理想。通识教育,在人人上大学的情况下,作基础能力训练是首要的任务。唯有在保证基础教育成功的前题下,通识教育才能取得专业科系的敬重、学生的重视、社会的认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生必须有相当的基本能力才能接受普通文化陶冶,否则戏剧欣赏变成看电影、音乐欣赏变成听流行音乐,还像大学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