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霞的幸福南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2:23:16
“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石油勘探工作者找油必须先想到油,既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要具有乐观睿智的敬业精神。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总地质师、39岁的董月霞是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唯一的女性。
董月霞的声名鹊起,与渤海湾的冀东南堡大油田的发现密不可分。这个储量高达10.2亿吨、相当于大庆油田20年产量的油田,位于河北唐山市境内的曹妃甸港区,油层厚、品质好,是我国石油勘探30多年来一次性规模储量的最大发现。温家宝总理为此十分激动,亲自前往考察,表示祝贺。在能源需求日益紧张的今天,南堡大油田的发现,对于保障国家油气安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从事冀东南堡油田勘探部署、井位论证、随钻分析、地质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研究工作的,正是董月霞。在一个有30年勘探历史,几乎断定无油的老探区,能勘探到如此大规模的油田,她是头等功臣。
2007年年底,董月霞在北京参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欢送晚宴结束时已是晚上10点半,董月霞对一直等候的记者说:“我们谈10分钟?出来一个星期了,好多工作压着,车就在楼下等着,我今晚要赶回唐山。”然后又笑着说:“真是对不起,让你等久了。”
她说话温婉,笑不露齿,黑底白点的V领正装,搭配同样丝巾,透出知性气质的精致。她边麻利地收拾东西,边打电话和司机联系,又可见女地质师的干练。
随后的两天虽是周末,但董月霞都在加班,采访只能断断续续进行。
“我哪称得上杰出啊?在成千上万的石油勘探者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找油人,能赶上南堡大油田的发现,很幸运。我希望将来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
找不到油,简直没脸见人
1993年,董月霞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工作。
“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想当一名工程师。参加工作后,也很喜欢石油勘探的挑战性。尽管石油埋在地下几千米,我们却能用技术手段开采出来,多有意思啊。”
当时的冀东油田小而暗淡,在渤海湾盆地的7个油田当中年产量最少,仅有40万吨。尤其她刚来的那两年,油田勘探举步维艰,打一口井不出油,再打一口,还不出油。几千万的打井钱白白埋在地下,谁不心疼?直到1995年底,冀东油田的探明储量仅为134万吨,如果再找不到新的油藏,几千名油田职工的生存堪忧。时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室主任的董月霞非常焦虑。在冀东油田这个被长期看好的探区,为什么找了多年就是没有大发现?事实与预想一再相悖,油层究竟在哪里?
1997年,经过两年的缜密论证,克服专家意见分歧的矛盾,冀东油田的决策层决定在老爷庙地区重作三维地震勘探,更新旧的地震资料。因为手上的资料数据陈旧,和实际钻探结果差距很大。
这个决定风险很大:平均30万元/平方公里,需要上千万元的资金;即使重做,地震资料的品质也无法保证,更不一定能找到油……最终冀东油田公司总经理周海民拍板下令,做!油田立即与外公司合作,动用最先进的野外地震采集技术,深入探寻油田的脉搏。上万道的数据采集设备,铺成一张密集的大网,笼罩了一度被认为油藏最少的老爷庙地区。
在采集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大大提高的前提下,两个月后,董月霞拿到了一张重新绘制的精密三维地震图,上面描绘的地质状况,与他们的实际钻探情况完全吻合!这一全新完善的资料,成为冀东油田的第一张精确藏宝图。
董月霞和同事立刻按照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布置探井。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带动着,她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16小时,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饿了就吃两块饼干。她甚至把宿舍搬到办公室附近,但跟孩子见面的机会一周不过一两次。她常常到一线勘探,一去就是六七天,同事们说她“太拼命”,她笑笑说:“搞勘探的,就是要走遍千山万水,踏破千难万险,理清千头万绪,想出千方百计!”
第17口井打下去,老爷庙地区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居然高达1360万吨。这让董月霞和同事们欣喜若狂。
2004年5月,冀东油田又在滩海打下了第一口探井——老堡南1号井。当年9月29日,老堡南1号井出油,日产原油700立方米!紧接着的两口井试油均达到500多吨。此后,勘探工作加快步伐,惊喜不断。
在最初“找不到油,简直没脸见人”的日子里,董月霞一直坚信南堡凹陷一定有油,甚至和别人打赌,年产量一定能上100万吨!
她赌赢了,筹码是一个让世人震惊的10.2亿吨大油田。
找油的哲学
董月霞是随着冀东油田公司一起成长的——30岁,被破格晋职为高级工程师;33岁,担任公司的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37岁,被破格晋职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公司副总地质师;2007年11月,为公司总地质师。
从一名小职员走到身居高位的今天,在董月霞的叙述中风轻云淡,她将此归结于两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是她职业生涯的首次升迁。那是1995年的6月,她刚参加工作两年,当时油田勘探处于低谷,勘探室主任和副主任的岗位需要人手。有人支持董月霞,认为她学历高,专业知识过硬,是找油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年富力强;也有人觉得她欠缺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而且是女同志作勘探不太适合……最终,董月霞被任命为勘探室副主任。
“这是我业务工作的一个起点,非常关键。我很感谢当时的主管领导,给了我这个机会。”
第二个转折点,是董月霞决定到大学进一步深造,并于1999年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院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那时恰逢公司发展的敏感期:油田小,人员少,国际油价低迷,整个石油行业都面临巨大压力,冀东油田也无先例送员工去读博士,但是最终领导突破常规,本着培养高端人才的目的,同意了董月霞的申请。作为冀东油田第一个出去攻读博士学位的人,董月霞不免让同事误解:她是不是打算远走高飞?董月霞当即与公司签订了合约,“我出去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我是憋着一口气去读的博士,我一定会回来,一定回来找油!”
抓住机遇,努力学习,并以感恩的心和高度责任感投入工作,这让董月霞在公司给予的两次机会中崭露头角,人生转折得自然流畅,通透明亮。
从一位埋头做事的科研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董月霞觉得两者并不矛盾。她仍然喜欢“埋头苦干,身体力行”,赶赴一线与各专业的同事协同作战,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要成就大事,必须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奢望一蹴而就。勘探行业就是集团军作战,最需要密切配合,而非指手画脚的空口指挥。”
在领导艺术方面,总经理周海民是董月霞的良师挚友。
周海民曾经把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华莱士·E·普拉特的书《找油的哲学》,分发给公司里的勘探开发人员,强调“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石油勘探工作者找油必须先想到油,既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要具有乐观睿智的敬业精神。
在周海民那里,仿佛没有难题,董月霞觉得无法解决的问题,周海民总是大手一挥,说:“这个好办!”在大将气魄的另一面,周海民也务实细致,遇到事情,常常深夜12点召集大家开会,决不肯拖延1分钟。
从陆地转战渤海湾滩海,同样是一场恶战,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难有成效。当时冀东油田与两家国际著名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六年,共打了三口探井,一无所获。董月霞作为技术服务方,曾经建议勘探油田深层,同时兼顾中浅层,但对方不予采纳。2002年,周海民果断收回南堡滩海探矿权后,明确“中浅层”是油田海上勘探的主要目标,并采取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处理项目:南堡凹陷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
面临着资金、技术等诸多问题,周海民带领大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 2004年,一份覆盖1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品质地质资料完成,董月霞和同事“按图索骥”,在此基础上研究新的井位,这才有了南堡大油田的奇迹诞生。
熟悉董月霞的人,或许能从她身上看到周海民的影子:勤奋敬业,办事果敢,雷厉风行。参加工作14年来,她只剪过两三次发,因为“时间宝贵”。
“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敬业。南堡预探的王成明总工程师曾经24小时驻守在钻探现场,试油主管王爱利曾经在海上平台连续住了40多天,打破常人28天的极限……现场钻机一天不停,我们就一天不能休息。甚至钻机停了,我们还要继续勘探研究。行李箱就放在办公室,随时准备出差。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听命。”
这种敬业精神来自哪里?董月霞笑着说:“幸福感。最美好的欢笑天天都有,当我们又打了一口油井,又有新井出油了……”
儿子颁发的幸福勋章
董月霞向来乐观。刚去冀东油田的时候,找油很艰难,她笑说自己别无所长,只会这个,就一定要端正“态度”,挺过难关。她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这样的座右铭:“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007年12月2日,“新闻联播”播出一则新闻:董月霞等十人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那天她回家很晚,儿子还亮着灯等她。见了妈妈,儿子拿出作业本,让妈妈辅导做功课。董月霞一点拨,儿子刷刷地解答完毕,然后抬起头,看着妈妈笑了:“您看您儿子这么聪明,干脆多花点时间,培养他当一名中国杰出青年,哪能光顾自己?”
董月霞被儿子的小伎俩逗乐了。她在家时间很少,儿子千方百计地想和妈妈多黏几分钟。这个别致的“祝贺”,或许还藏着一点小埋怨?
1995年,董月霞刚刚生下儿子三个月,就把孩子托付给公婆,组织参与老爷庙地区二次三维地震的井位部署研究工作。不久,这位年轻母亲就遭遇锥心之痛:
“儿子出生九个月后,不慎感染了腹泻。我工作忙,爱人也不在家,没能及时就医,在家里吃了将近一周的药,后来半夜发高烧,住进医院。在医院孩子出现了一次输液反应,高烧40℃,幸亏抢救及时,当儿子的烧退下来的时候,我很后怕……我一直比较乐观,尽管是女性也很少流泪,那次我哭了……”
儿子八九岁时,有一次考试考得不好,董月霞批评他。儿子红着眼睛反问,“您光说我成绩不好,您又为我补习过一次功课吗?”这句话让她愣住了。
董月霞说自己正在积极努力地做一位贤妻良母,尽管做得不够好,但是家人都给予理解支持,让她很感激。周末有空,她会带儿子去逛书店,下厨房炖个骨头汤,炒个小菜,让两个男人尝尝她的手艺。晚上不看电视,和先生坐在沙发上,聊聊两人在大学时代的往事,觉得很舒服。
“有人说我是工作狂、女强人。他们只是看到表象,看到我办公室的灯光亮到很晚,很少有节假日,看到我根本不逛街不作什么护理,成天埋在资料里。其实,我也拥有一个很美好的家庭,也很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谈到自己收到的最难忘的一件礼物,董月霞笑意盎然。
那是去年暑假,儿子去北京参加某外语培训,因为走得匆忙,董月霞又忙,居然忘了给他零用钱。到了北京,同学给了他10元钱买冰激凌,他揣在兜里舍不得花。路过天桥时,两边都是做小买卖的,他看到一块红地毯上摆着一排排的小玉坠,润润地散发光芒,觉得真美。儿子蹲下来,精挑细选了一个带回唐山,送给了妈妈。
这个小玉坠,董月霞至今珍藏着,那是儿子颁发给她的最高荣誉,是一枚幸福勋章。
“今年春节,我要回农村老家,亲自张罗一桌好吃的。老人、弟弟妹妹、爱人儿子都坐在身旁,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想想就快乐。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她挑起弯弯的唇,抿嘴笑了。(2008.03)
作者:陈敏 点击次数:487
出处:《中国青年》 上传日期:200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