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间的黄杨木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46:04
  • 扎根民间的黄杨木雕

  •   ■温州电视台主持人许溟嵘 ■嘉宾主持金辉  
       民间是艺术的沃土,艺术来自民间。有造诣的艺术家只有扎根民间,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其作品方可谓繁花似锦,充满生命力,艺术才能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深秋,当秋风给大地染上斑斓色彩的时候,我们穿梭在乐清、永嘉的乡间小路上,采访犹如烂漫的山花开放在民间的黄杨木雕生产厂家,心中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因为黄杨木雕是木头雕刻而成,其艺术恰似参天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根深叶茂,浓荫一片。  
      许溟嵘(以下简称许):  
      在上周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乐清的王笃芳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和组委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是国际性的评审活动,不定期地在世界各国进行。1995年,我国第一次评出13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今年是第二次评选。  
      金辉(以下简称金):  
      此次王笃芳选送的参赛作品共有《东坡喜砚》、《庄子梦蝶》、《李清照》、《老子》等10多件木雕。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秘书长法格尔和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看了他的作品后,大加赞赏。法格尔说:“很有中国特色,非常不错。”冯骥才先生对他的《东坡喜砚》尤为看好,认为雕刻得非常好,有一种唐朝的韵味,能把唐代的木雕风格运用到作品中。经评委们无记名投票,最终王笃芳等14位民间艺人技压群芳,获得“大师”称号。  
      许:温州黄杨木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说明温州黄杨木雕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了。  
      金:是的。黄杨木雕就是以黄杨木为雕刻材料的木雕艺术。黄杨木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所以黄杨木雕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现在温州黄杨木雕在日本、东南亚和我国台湾省等地拥有相当数量的收藏者,价格之高引世人注目。  
      许:温州黄杨木雕,顾名思义,看来黄杨木雕的发源地应该在温州了吧。  
      金:没错,乐清是黄杨木雕发源地。至今,这里还流传着黄杨木雕发明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乐清翁土羊有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一天,他放牛经过一座寺庙,看到庙里有一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门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金华来的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叶承荣进步很快。  
      有一天,叶承荣在柳市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它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工艺园中也就有了黄杨木雕。  
      但是,真正使黄杨木雕走向艺术高峰的还是朱子常。是他用心血为温州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朱子常与黄杨木雕  
      朱子常,名正伦,字子常。出生于清光绪年间,一直居住在温州城西街手肘头巷口一座朝东大屋的南首房。其父朱莲川是绘画艺人,外祖父和舅父陈汝斌均是塑佛艺匠。他幼时生活在充满民间艺术的氛围中,5岁丧父,因家境清贫,被寄养在外祖父家。他聪颖好学,深受外祖父的喜爱,9岁学艺,拜大舅父陈汝斌为师学塑佛像,后又从姑父潘雨庭学习泥塑艺术。从此,朱子常的艺术才能便逐渐显露出来。  
      当时,温州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寺院塑像锐减,塑佛艺人纷纷另谋生计。朱子常经友人启发,尝试性地创作了富有艺术价值的黄杨木雕刻人物,并获成功。为了提高技艺,他时常观看地方戏曲和名家画作,揣摩各类人物的神态。  
      35岁时,他的黄杨木雕人物作品《济癫和尚》由温州商会推荐参加南洋第一届劝业会国际比赛,荣获优等奖。消息传来,温州人奔走相告,如同今天的温州皮鞋荣获中国名牌荣誉一样,十分的风光。温州官府派人将朱子常请上了轿子,抬遍温州城东南西北四大门,以资鼓励。没有多久,朱子常的另一件黄杨木雕作品《捉迷藏》组雕在国际巴拿马赛会上又获二等奖。从此,朱子常名声鹊起,但他并不自满,继续潜心艺术,使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时至今日,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仍具国家大师级的水准。他的多件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元明清雕塑卷》;近年来,《文物天地》、《收藏家》等杂志专版介绍了他的作品;温州博物馆的“温州人”展厅中,还专题介绍他的代表作《捉迷藏》、《济癫和尚》、《渔翁》和《苏武牧羊》等。这是温州民间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金:如果说朱子常第一次为温州木雕赢得了国际声誉,奠定了温州黄杨木雕艺术的基础,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王凤祚、叶润周等民间艺术家对黄杨木雕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王凤祚1954年创作的《苏武牧羊》在华东民间艺术观摩会上展览,引起了轰动。那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高度评价了《苏武牧羊》,这件作品得了一等奖。第二年在前苏联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会上,这件作品参展并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  
      叶润周擅长镂雕技艺,他创作的优秀作品,有的作为国家礼品,有的出国展览。他的代表作有《变型皆大欢喜》、《红绸舞》、《秋翁遇仙》、《钟馗镇邪》、《群仙欢舞庆人间》等。这些作品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许:艺术要扎根民间,同时又要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朱子常之后,温州黄杨木雕出现了三大艺术流派,就是叶、王、高三大家。叶即叶承荣、叶阜如、叶润周的几代传人,王以父辈王凤祚和子辈王笃纯、王笃芳为一艺术流派,高派则是以高公博为代表的劈雕艺术流派。  
      扎根民间的创新  
      来自民间的温州黄杨木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创新之路。正是这些新老艺术家们的可贵探索,为这门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感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虞金顺等便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们在技法上除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创作了镶嵌等几种方法,使黄杨木雕艺术愈加丰满成熟。高公博的劈雕则是从传统黄杨木雕中派生出来的,独领风骚,自成风格。  
      共和国的同龄人高公博,是位工艺美术大师级人物,在国内工艺美术界颇有影响。他悟性极高又勤奋好学,敏思又慎独,生性豁达开朗,在艺术追求上是一个永不知足的人。他原从事仿古木雕,有深厚的传统木雕功底。他在全面继承和广泛吸取传统民间工艺精华的基础上,又孜孜不倦地刻苦追求自我,摆脱自我,从而突破传统的藩篱,终于跨出了传统的徘徊。他把黄杨木劈开,从剖面上去寻找突破,从他手中开创了黄杨劈雕艺术。这从根本上突破了黄杨木雕固有的程式,极大地提高了木雕的艺术品位,以全新的面目屹立在中国木雕艺术之林。他的创新,他的成功,使传统的黄杨木雕艺术走出了数百年以来的局促,使黄杨木雕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我也是从创新中找到了黄杨木雕的艺术感觉。  
      王笃纯是王凤祚的长子,14岁起随父学艺,1953年进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培训班学习。学成后回到家乡乐清,为繁荣创作,培养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几百件黄杨木雕艺术作品。其中《三鹅嬉水》、《默想》等作品选送美国参加诺克斯维尔1982年世界博览会。根雕《两岸同根》,1989年获刘开渠根艺奖银牌奖。他说,我们是木雕世家,全家有28人从事木雕技艺,但我们从父辈起就世代扎根民间,吸取民间养料,回报民间。  
      现为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的王笃芳也是同样,即便到学院深造,也坚持把知识结合在民间艺术当中,运用一种体面、体块来表现一种线条,面和线相结合,使木雕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如他创作的《东坡喜砚》,柔软的衣袖、细密的长须、专注的神态,活脱脱一个屏气凝神、专心不二的苏老夫子形象。  
      许:黄杨木雕的发展离不开像朱子常、王凤祚、高公博等艺术大师的辛勤探索和创造性劳动,同时也离不开那些长期在民间默默无闻地从事着黄杨木雕创作的人们,因为大师是从他们中间脱颖而出的,黄杨木雕的根始终是在民间。  
      金:目前在乐清、永嘉等地,黄杨木雕的发展势头喜人,民间创作十分繁荣,队伍也在壮大。不仅在乐清,就在永嘉一带,三代传人、四代传人在工艺美术上也不少,也出了艺术大师,这说明来自民间的黄杨木雕是很有生命力的。  
      许:有了民间坚实的基础,有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温州黄杨木雕艺术正根深叶茂,健康发展。1996年,乐清市象阳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黄杨木雕不愧为温州的又一张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