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存:李稻葵,你到底想干什么?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43:18

陈宝存:李稻葵,你到底想干什么?

    作秀做到了影响宏观政策,李稻葵不可谓不成功。

    最初知道李稻葵,源于他们鼓吹的所谓“二次房改”。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抛开最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改善和农民土地权利的最大化,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中国自有居住率如此之高,基本住房需求农村和城市基本解决。中国商品房真正面对的是城市改善型人群,以及新晋城市群体与城市的产业工人居住水平的提高问题。而夹心层,有那么多的政策房到了他们的名下,面向他们的二次房改,只能是放弃最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问题。而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本不具备解决全部人口的产权居住问题。即使达到,也决不能采用分配制达至合理。

    二次房改,不过是某些人的走秀而已,而凡是作秀,就有李稻葵的身影。

    也许是林毅夫的成功,引发了李稻葵的作秀欲望。誓与林副行长比高,对于海归派的李稻葵来说,哈佛加清华,中美最强的学府出身,一定有超越林毅夫的实力。实际你恰恰错了。如果说林毅夫的成功是基于建设性的建议,而你李稻葵却是破坏性的。你是想把中国经济引导到二次探底的局面。

    网上流传一篇文章《谢国忠当代中国的川岛芳子》(水火)有一句话:现实是,“美国鹦鹉”和“美国海外公务员”,已经全面占领了中国的权力要津!而治国方略中,理论全部是 “受过好好的教育,见过世面,懂现代文明,没有民粹主义”的谢国忠们,这些年来上窜下跳、车载斗量地从大洋彼岸贩卖过来的!”而政策,“是“倚重”谢国忠做“高级经济顾问”,邀请谢国忠做报告的“周小川、尚福林和刘明康”们制造出来的!”

    当然,对水火的的阴谋论我不赞成。但是,不论是07年银监会刘明康主导的房地产新政为主要措施的调控政策,还是4.14国十条及细化政策,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   

    按张五常教授的说法:当局要约束与政策有直接关系的人的言论,也要重视那些对经济感受好的人的意见。弗里德曼当年说过多次,经济感受好重要,有没有学过不重要。我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经济学是常识,常识错误,深入的分析必然错上加错。

    这从前赴后继的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对楼市的预测已经完全看明白了这一点:从02年的魏杰,05年的谢国忠易宪容,之后的曹建海,再到现在的李稻葵。历史会证明给他们看,他们的所谓理论研究把中国经济带向何处?

    我们刚刚过去的08年,有很多人认为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下行。这是大错而特错的。中国经济08年的危机萧条,起自与《新劳动法》好心办坏事,致使中小制造业破产倒闭一蹶不振,那是06年下半年就已经显现的事。而07年银监会的9.27房贷政策,把楼市股市压在了最低点。这与全球金融危机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危机是自己制造的,是银监会制造了08年的一轮经济危机。美其名曰打压房价,实则打压的是就业,是相关70多个行业的健康发展。08年的萧条殷鉴未远。然而,我们又发掘出李稻葵,并被委以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重任。

    林毅夫的成功是基于建设性的建议,而你李稻葵却是破坏性的。

    国十条仅仅月余,房价没见降低多少,但是股市却大幅蒸发了百姓财富。

    援引张五常教授的分析:六月二日《信报》刊登了一个数字表,排列着地球二十二个国家或地区今年股市的累积变动,以股价指数跌得最多的排头,顺次而下,跌得最少的排尾。你道中国排第几呢?以本地的货币算,中国排第二,下跌了百分之十八点九六,仅次于冠军西班牙(下跌百分之二十一点零六),跌斗跌,衰斗衰,中国竟然拿个亚军,你说奇不奇?金融危机以还,中国不是被举世认为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吗?北京的朋友不是大唱经济过热吗?股市不是代表着经济前景的预期吗?斗股市不济,中国怎会考个第二呢?困难不少的美国考第十九。
    这才仅仅是立竿见影的股市。那么对于房地产市场,最近表现出来的土地出让低迷,销售低迷,08年的萧条局面势必重来。而购销双方的观望中,主动权一方一定是房企,而不是消费者。压抑供应的结果,09年春节过后楼市的悄然回暖,由于项目上市和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也一定是对住房的抢购潮。

    而一旦发生抢购,所有的调控政策一定是前功尽弃。

    当我们致力于二套房认定和信贷政策调整的过程,却对市场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只不过又是一轮双紧政策而已。虽然口口声声加大供应,不论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用地,供应计划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这仅仅是计划。而失去房企投资的追捧,所有的商品房和保障房计划都将成为泡影。实际上,国十条以后的地方严政,最终不过是前述8年宏调政策的延续。

   

    清谈误国,清流误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重要支柱不是谁来封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中国现阶段,只有两大亮点:房地产消费拉动和财政投资拉动。未必你李稻葵能有超越阶段的良策。

    勒紧地方财政脖子,降低就业,致使众多的房地产与基本建设停工,农民工回乡,产业工人下岗,等待你李稻葵描述的中国经济快速转型至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中国摆脱房地产业,摆脱政府基本建设,摆脱落后产业。问题是,这中间的10年,乃至20年的过度,他们怎么活着?

    当然,中国经济绝不会二次探底。根本原因是高层还有清晰的全局把握能力。李稻葵坚持的,未必是中国政府的真正目标。所以,不要被李稻葵的作秀,或者银监会所蒙蔽。毕竟,中国经济需要平稳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