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娘文化: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15:46
 
   春晚过后,满城尽说小沈阳。喜欢他的人说,小沈阳的魅力在于他的娱乐精神,我们看到了一个身上有活儿的民间艺人,面对观众实实在在的诚意。不喜欢他的人说,他走红是因为他低俗,现在就是大众的审丑时代,他招牌式的跑偏裤子和娘娘腔,都是在哗众取宠。

想起文艺批评家鲁枢元在多年前说过:男人的雌化,正如女人的雄化一样,怕都不是人间正道。但是,在中国,男人雌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现象,并大行其道,风行正当其时。小沈阳的走火,正是这种崇尚媚态社会心理的集中表现。

男人的雌化,便产生错位的审美。由此想起这些年来,不少国人跑到泰国去看人妖表演,而且觉得不过瘾,还把这些低俗不堪的节目引进来。海南的某旅游景区就有这样的表演,据说场场爆满,有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个去的。我曾去瞄了一眼,真不敢恭维,简直俗不可耐。

所以,我必须说,当今那些由性别错位产生的审美艺术都是媚俗的,即使我们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但很可惜,当它风行的时候,它就已经死去了,因为它媚了时代的俗。表面的暂时的轰动效应,代替了持久的审美效应;浅薄的娱乐、消遣功能,代替了艺术的社会批判或肯定倾向,以及心灵的陶冶功能。在市场经济的感召下,艺术走向了一个极端、畸形的倾向,从而产生一种负面的文化怪胎,媚俗的艺术。

当我们考察中国人的心理变异过程时发现,男人的雌化很有历史渊源。《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记叙魏晋士大夫生活的笔记体著作。从中可以发现,魏晋时期男女角色便出现审美错位:男性展现的是阴柔美,女性则表现出阳刚气,集中反映了魏晋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本来魏晋风度,是先秦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风貌,但也饱含了如此萎靡媚态的因素,那么,其他朝代和时期就更不用说了。

到了近代,这种错位审美形成的艺术,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就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派京剧艺术,而且还成为国粹,走出了国门,在国外取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有一个人却始终对这种艺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那就是鲁迅。

鲁迅看了梅兰芳《黛玉葬花》的剧照后,对梅氏扮的林黛玉颇有微词:我先前只读《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是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幅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

过了多年以后,他还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这艺术的可贵,是在于两面光,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里当然还是男的。揭示了我们这个最艺术的国家,最媚态的艺术,最中庸的民族的劣根性。

而在当代,那些所谓的80后的艺术族群,所展现的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媚俗文化,充满一种奶油、春卷式的思维。动漫、卡通再加上果冻似乎成了80前后艺术家的标签,表现在艺术上就成了嬉戏和永远长不大的代名词。这种文化代表了当代中国严重的男性雌化现象,已经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
有人说,审美错位必然产生艺术的怪胎,小沈阳就是媚俗的艺术定位所下的一个蛋。媚俗是当代审美文化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种负现象,也是一种典型的伪审美现象。或者说,是传统美学在无法正确回应当代审美文化的挑战时,所出现的一种畸形的审美形态。低俗化满足了人类带有狂欢性的娱乐需要,但是它离真正的艺术还很远,因此,可以预见,小沈阳虽然可以火一时,但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
古希腊神话里说:人类本来有四条胳膊四条腿,分为三种性别:双雄性、双雌性和雌雄同体,人类不必两性繁殖。后来,宙斯把人从躯体的中间一劈为二,变成男人和女人。中国古人也有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之说。当代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曾经风靡一时,让我们懂得中国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说明中国社会常常存在着人性变异的历史现象。

难道中国男人的一半注定是女人吗,伪娘文化是否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选择?就象鲁迅说的,中国的士大夫惯于将一切都变成趣味,变成清玩,一旦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往往会促其灭亡。这些话对我们应该有所警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