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是我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3:23:31
     新平堡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出天镇向北行,翻大凉山,到达山西省最北端的乡镇新平。有人说长城是伟大的建筑奇迹,有人说长城是屏障,有人说长城是地域分界线。可在平远头村到新平尔村一线,长城带给人们的感觉却非几个字、几句话可以简单准确的勾勒出来。高耸的墙内外,撒满了人间的欢乐与痛苦。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段长城像一条硕大的项链。从平远头开始,一路弯弯折折带着颗颗黄色或绿色的珠子横卧在山脚下。珠子有小有大,小的是南北穿插的烽火台和长城上的接火墩,他们或据于长城外的山坡上,挺着粗壮高大的身子俯看四方,或规规矩矩地跨墙而立;大的就是那些裹着长城不断发展壮大的村子,从平远头往西相继是八墩、十六墩、二十墩、新平尔等。如果能从平远头徒步沿长城从东向西,会发现这些村子皆非依长城一侧而建,而是从南北两个方面在高高的土垣下汇合。长城穿村而过,对村南部来说,它像依靠,对于村北部来说,它像屏障。历史资料证明,这些村子的确隶属于不同的省区。在《天镇县村镇简志》上记录,八墩一带早在金世宗大定年间即有人在此居住,为平远堡村看“地房子”。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长城内外已各成村落,城墙外属于察汗小王子管辖,内属大同镇东路平远堡兵管地域外。据村里长者介绍,明代戌边将士是长城内村子最早的常住人口。明代实行的军屯和异地驻防的军队管理体制,它使得成千上万的江南军士告别山清水秀的家乡,携妻带子来到这里,像白杨那样扎根生长。后来战火熄灭了,他们也已习惯了新平的粗犷与豪放,把梦与未来都与这一方水土紧紧地绑在一起。至于为什么长城外会出现对应的村落,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是边境贸易的产物,在边境气氛不紧张的时候,常有些头脑灵活的边兵与囤民和草原游牧者做点小买卖,他们趁着夜色,把粮食、布匹、茶叶、糖块、中成药等物资打包,悄悄地在长城两侧的拧条林里完成交易。久而久之,长城外的贸易者们不愿长途奔波,便依墙建起自己的定居之所。到清代,长城的防御作用逐渐消失,但却仍是南北两村明显的分界线。一墙之隔的村民们各交各的粮,各纳各的捐。不过,高耸的长城此时已不再是“铁不如”的屏障,坚实的夯土被挖开几个大口子,南北两村的人可以自由来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慢慢趋同,俨然是一个村子,大家有难互助、有事互商,甚至还通婚共家。现在村里能清楚描述当年“一村两省”情景的人为数不多了,即使能记起,几位80多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没办法口齿清晰地讲述出来。在他们的记忆中,长城内外都是自己的家,特别是动荡的乱世,这条边界线给了人们不少庇护,为了少交粮、为了求保障,不少家庭在两省间游走,有的父母在山西,儿女到了内蒙古;有的哥哥在长城内生活,弟弟在长城外扎根。力小势微的百姓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智慧与无法左右的时代动荡做着抗衡。盛世年景民安乐。现在穿村而过的长城成了平远头、八墩、十六墩、二十墩等村庄里最有意思的一景,它引人探寻那些逝去的强悍与机警。而村民们已不关心长城内外之类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真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