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列1--制造模式的转型 - 奔牛 - 畅享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5:37:07

[原创]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列1--制造模式的转型

今天开始,写点关于汽车供应链的系列短文,把这10年来平生所学所用所见所得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也算是对得起自己了。本人才疏学浅,陈述内容或理论若有差错,敬请谅解。

先从汽车的生产模式谈起吧。众所周知,汽车工业从欧洲发源,然后在福特创造了大规模生产模式后,美国汽车工业接过火炬,成为新的领头羊,再然后日本精益生产模式取代了美国的统治地位。这其中汽车工业经历了从单件生产、大规模生产、改善的大规模生产、精益生产、乃至到当今的高度整合IT的供应链管理,风风雨雨1个多世纪,集中了多少英雄豪杰尽显身手。

首先是单件生产模式,设计、生产主要由小作坊完成,工匠式的生产,手工技艺水平很高;但每辆车的零部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换。产量也很低,全世界一年不过几万辆。当今还是可以看到这样的模式,主要是供应上流社会的超豪华轿车,比如Porsche,劳斯莱斯等。

上世纪20年代,福特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工艺革新产品--T型车,从而宣告汽车工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规模生产模式。这种方式大量采用装配流水线,生产大量的标准产品,这样零部件都可以互换,质量控制也变得容易。但是大且多的模式实际上是以厂商自身利益出发,忽略并轻视客户和供应商,福特只生产T型车,客户没的选择,不买也得买。福特为了牟取超额利润,建立自己的纵向一体化零部件供应体系,连玻璃都是自己做,其他两大厂商通用和克莱斯勒也是如此。从而造成整个汽车行业缺乏创新,并不能适应美国以外市场的需求。

二战以后,经济复苏,同业竞争者开始增多,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转化,客户慢慢变成市场主导,要求新产品的出现,改善的大规模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时代的特征是纵向一体化开始慢慢松动,更多的独立供应商开始出,比如Bosch,Continental,Lear,TRW,JCI等等,他们能够提供比主机厂更富创造力的新产品、新部件,从而盘活了整个汽车市场。同时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信息化管理思想诞生了,它就是MRP。MRP非常适合大量生产方式的应用,虽然现在来看,它由很多缺陷,比如Leadtime和Processrouting是固定的,capacity是无限的,计划改变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大量生产的前提下,上述这些缺陷都如同深海里的礁石,一俊遮百丑,没关系!

然而,汽车工业在成长,客户也在成长,他们对汽车的要求日益挑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尤其在市场容量狭小,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更是如此。时世造英雄,两位丰田的日本精英(一个叫丰田什么?忘了,还有一个叫大野耐一)在这个时候适时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精益生产LP,同时宣告了新时代的诞生。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消除浪费,丰田把浪费分为7类和4层,同时创造了系列方法来消除浪费,如著名的JIT看板、均衡生产、TPM、人员多能化等等,目的就是消除各个环节上的浪费。日本通过精益生产方式能快速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需要,其效率指标均明显高于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在80年代终于赶上美国三大巨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04年丰田的利润比通用、戴克和福特三家之和还要多。于是欧美也开始学习日本的做法,并由此把精益生产上升到理论高度,6 Sigma思想的广泛运用更令LP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欧美汽车工业在暂时折服于日本人的同时,通过学习日本的精益思想,又创造出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时代。企业的管理全部建筑在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互连,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上世纪末,美国三大巨头纷纷完成了向电子商务的转型,建立了庞大的供应链采购平台,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篇章。

写累了,休息会,过两天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