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争论(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20:33:58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争论(3)

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认为,
杨叔子不是单纯的写作的文人,
也不是所谓的“科学文化人”,
而是货真价实的科学家。
又自幼熟读《老子》和《论语》,
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
他的《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
岂止是打破“冷战”坚冰,
简直为我们描绘出:
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
相异互补和相同互通。
两者和而不同,
共同创新的美丽新图景。

应该算是了不起的成就,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标本。
用以研究科学与人文如何不同,
及和之后又会有什么东西发生。
与一般人文学者的云山雾罩不同,
杨院士按照科学的惯例开宗明义,
给出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界说明: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目的,
或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
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逻辑、实证和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和目的,
或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
是求善。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
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
就越人文也就越善。
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以及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人文往往是非逻辑、非实证和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赵南元教授则认为,
这个科学与人文的分界之说,
乍看符合一般人的常识,
也有其正确的一面,
但也包含了根本性的错误:

第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
一方面承认科学是,
一个知识体系与认识体系,
一方面又说科学是,
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之语:
一切知识体系与认识体系,
都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产物,
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
而不可能独立于,
人的精神世界之外,
除非世界存在上帝,
他可以在创造人类之前,
设计宇宙的运行规律。

即使从研究对象的角度,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目的,
也不仅仅是研究和认识,
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人本身的精神世界,
同样是科学研究的视野。
科学同样与人的精神世界,
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
而且十分密切和紧密。

第二个错误是,
科学求真而人文求善。
因为科学理论,
是人的发明和发现,
科学改善着人类生存和命运,
所以科学与人文都是求善。
只是两者对善的理解不同,
或是二者的价值体系不同,
它们的伦理体系也不同。

杨叔子界说的正确的一面,
在于指出了科学与人文
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通俗的说逻辑的,
就是要讲道理;
实证的,
就是要摆事实而且要有证据;
如果总结成一句话语,
那就是“不许胡说”,
也就是不能胡言乱语。

科学理论是一元的,
因为科学有着广泛的领域,
是越来越多的学科,
所组成的一种共同体;
存在着公认的价值体系;
可以判断理论正确与否;
可以区分理论的真伪良莠。
由于这一价值体系,
与人类的生物价值体系一致,
所以科学的价值系,
可以被不同种族和民族,
使用不同言语,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
有着不同宗教信仰,
以及其它一些不同的情形,
在内的所有科学家或探索者,
共同接受或一致认同。
毕竟这些科学家和探索者,
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物种。

人文就大不相同,
所谓非逻辑,
就是可以不讲道理,
所谓非实证或非证实,
就是可以不顾事实,
总结成一句话语,
就是“允许胡说”,
即允许胡言乱语。

人文的价值体系:
重视“超越性”
而鄙视人的生物性,
认为可以自由设计,
高尚的道德与伦理。
或是把某种宗教信仰,
看成“终极关怀”的礼遇。
无论是自由的设计,
还是宗教信仰,
都不可能有公认的标准,
所以人文的价值体系,
就必然是多元的体系,
换句话说,
既然允许胡说,
当然不可能取得共识。

这样看来,
活动越符合什么利益,
就越人文也就越善的言语,
则成了有问题的言语,
利益优先的功利主义态度,
显然不那么超越,
而过于世俗。

恰恰相反
这完全符合生物学原理,
也符合科学的价值体系。
应该说越符合人民利益,
就越科学就越善。
利益是一元的东西。
而人文往往是,
追求“终极关怀”,
是上层次的东西。

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根本分歧,
也是科学与人文之间,
不可调和的主要根源。
任何想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做出“共生互动“的努力,
都得面对这一分歧的挑战。
杨院士文章中所举的例子,
恰恰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还无法证明: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是在人文导向下,
才没有迷失方向。
而相反的例子倒却很多,
美国的科学家中,
信教者的比例比普通人小得多。

赵教授认为杨院士之文,
从反面告诉我们:
科学人文水火不容,
如果硬要二者牵手,
则会既毁了科学,
又毁了人文。
如果一位人文学者说
科学需要人文来导向,
我们只会觉得
他有些无知和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