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国和文化交流 - 铁凝回答网友提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7:16:22
关于韩国和文化交流

 
铁凝回答网友提问
网友:您觉得您写的书里面哪些适合现在二十几岁的人来读的?
铁凝 : 我觉得我新出版的文字是很朴素的,就是《铁凝日记——汉城的事》,我认为
应该适合一些年轻人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上午接受几家媒体采访的时候,也表达过类似的感觉。昨天为了这本书和在北京的韩国留学生以及韩国学者有一个非常轻松的小型座谈会,我看到韩国的一些留学生他们读了这个书的感受,他们觉得非常感动,他们也怀着不是很紧张的心情,很轻松地读进去了。然后他们传达给我一些信息,一些很年轻的孩子,也就是20多岁左右,他们说了一个想法。昨天主要是通过这部书轻松地讨论一下中韩文化,这些留学生觉得韩流和汉风分别在韩国和中国都有自己的气候。照我看,韩流的来势似乎更加凶猛一些。但是我看到这些韩流主要的表征或者是内涵大多还是服饰、影视、歌星、体育明星、足球运动员、发型、染发、美发、整容甚至化妆品,这些标志着韩国时尚文化这部分。
现在我们一提到韩流大举进攻中国,我感觉到还是停留在这些内涵上。昨天那些韩国留学生也在谈这个问题,他说我自己一个韩国人,我来到中国留学,当人们问我到中国第一想到的概念是什么,这个留学生马上说万里长城。但是问同龄的中国学生,您到韩国第一想到的概念是什么,大多数学生谈足球和金喜善,这个交流是非常表层的。言外之意,侧重点不同,韩国的年轻人看中中国的是什么,或者他想了解中国的是什么,跟中国的一些年轻人对韩流的接受、接纳和认同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文化交流是有意义的,但是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后来另一个学者说,铁凝女士您觉得韩流,您预测在中国还有几年能过去。我说真的抱歉,我不能够预测这个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同时策略地统计了一下,我感觉韩流影响的中国人基本上是在35岁以下,35岁以上的人可以是欣赏的态度、了解的态度,但他没有袭击我,没有真正的袭击我,我是35岁以上的人所以没有办法预测到这一点。
我认为韩国的时尚流行文化确实影响到了一大批中国35岁以下的人,我想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我觉得韩国的文化潮流有很多好的东西。为什么我希望20多岁的读者也能读一些韩流之外的书,这本书谈不上时尚,也谈不上什么戏剧性的大冲突,也没有大的悬念,但这本书却是我这种35岁以上的人,不宜介绍韩国表面的文化为宗旨的,通过我这个写作人的眼睛,又是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眼睛,看这个国家的另外的方方面面。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年轻人或者更年轻的20多岁的读者,应该除了这些韩流,也应该透过一些缝隙真正了解这个民族。“韩流”这些时尚的东西,是代表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这个民族在1987年就加入了世界发达国家的俱乐部,之所以有这样的发达经济,不丢弃这些传统的东西有更深层的原因。以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没有资本彻底了解国家,但通过这本书通过我的眼光看待这个国家,通过最细微、最小处,这是一本从小处着眼的书。我想他们会喜欢。
主持人 : 从这本书里我们还发现了您的另外一个文化使者的身份,无论您作为一个文化使者也好,或者您的父亲作为一个作家也好,它与商业性的往来有什么不一样?
铁凝 : 我觉得还是不一样的,最初的感受,日记的原由不是一时的冲动,我去过三次韩国,但前两次都没有写一些东西,第三次住的时间比较长,充其量是40多天,为什么有话要说,有事情要记录,有任务要写,就是从中韩建交一年半以后,我的家庭、我的父辈和韩国的艺术鉴赏家,与韩国的画家有了民间的往来。是什么使他们有民间交往呢?起因还是艺术。因为1994年春天我父亲在中国美术馆办过一次画展,就是因为几个韩国人看了他的画展非常感动,就是也不知道这几个人是谁?就是他们对这个画发自内心的虔诚,也是一个特点。那时候我对韩国一无所知,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念初中的时候,只有一些朝鲜电影,在朝鲜电影里出现的是南韩,都是间谍、反派,然后他们到了朝鲜就是对暗号,搞活动。
我一说韩国,这些人就到我家里去,怀着对艺术的狂热。我的父亲是西画家。那时候我停留了这样几个关键词,一个是间谍,朝鲜都是对暗号。还有就是整容术,有一个电影是演南韩的女特务,要顶替朝鲜的一个姑娘,然后韩国的一个医术比较高超的医生,对她进行整容术。第二,有什么匪帮。第三间谍。第四是整容术。
1994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正面接触民间的人,他们不代表政府、也没有什么组织性很强的会议邀请,他们就是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而感动,这有韩国人激情浪漫的一面,他看到您就要追着您,当时我们的家庭对他们有很长时间的戒备,很长时间不能沟通。也正因为有艺术,为什么打动我和我父亲,还是艺术本身。
在谈吐当中,我们讲很多的政治术语,我那时都可以不听。但这个时候讨论艺术,很显然看到一个韩国人对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可以鼓掌,对他进行拥抱,我看到这些都非常感动。他是不是对艺术而感动,这些都可以看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文学、文化、艺术,也包括音乐,都是没有国界的,可以先于政治、体制、制度,它是一个最便当的路,因为艺术的本质、文学的本质可以唤起人们的心灵,只要感受到了,国界的语言障碍都不存在了。
在这十年当中我都是一个旁观者,世俗点的说,我的名气比我父亲名气大,但我后来认识的这些韩国朋友,他知道我是一个作家。但他不会盲从地崇拜您,他们却崇拜我的父亲,因为是艺术的力量。这种艺术的交流,是民间更深的情感,那种心灵的融合和认同。
后来我的这本书出版以后,韩国的金夏中先生也给我写了一封信。在干燥寒冷的北京,他对一个作家表示最真诚的情感。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他也在感慨,他说不同民族之间的,来自民间的艺术文化的交流,它其实也会促进两国政治的进步。
主持人 : 也确实是这样,像您前面举的这些例子,实际上是当初的政治上的宣传,可能会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民族之间的隔阂,后来您举韩流,这有很大的商业成份,商业上的交流比较片面。文化的交流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比较深层次的沟通的东西。
铁凝 : 您说的这个深层次的沟通说的比较好,韩国的留学生也有这样的愿望。他们还是比较冷静的,并不是来到中国看到到处都是韩国的品牌、服饰、电影、歌星,中国的一个城市当中的年轻人随便都可以举出很多来,他们并没有陶醉其中,他们还有淡淡的焦虑。我认为国家虽小,但这个民族还是了不起的。在历史上经过那么多的苦难,要想认识当今韩国的民族,我想除了您说的更深入的了解,除了韩流之外,其实还有更深的内涵需要和等待我们有兴趣的中国人去了解、去认识。但他们的担心我倒也觉得不必太过担心,因为他们说这种交流虽然是表面的,但任何更深入的交流都要从表层开始,有了这个开始就会更加容易。
如果有了这个交流,您说怎么深入?韩国人最讨厌中国人说慢慢来,但我还是要说慢慢来。发展经济可以着急,但文化的实际不能着急,文化的积淀对一个民族心灵的养育不是一两天的事,不是很短暂的时间就能解决的事情。
主持人 : 您讲了这么多的您对韩国的印象,能不能问一些具体的,您觉得目前中国人对韩国人的印象,有什么地方有偏差?韩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有什么地方有明显的偏差?
铁凝 : 我不能概括,知道从异己的角度。可能我说出来就是一个偏差,但我一定要做一个声明,我一再声明,我还没有这个资格谈论这个。但有一部分的中国人对韩国的历史所知甚少,更多的看到韩国发达的一面,就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一面。他们的时尚、足球、他们吃狗肉,他们的泡菜,对人体的免疫力。
一般比较少有中国年轻人去了解韩国当代年轻人的认真的精神。在中国只是有人告诉我说全智贤比金喜善更好,或者说他更喜欢谁,仍然还只停留在这些潮流的表面上。所以,对韩国民族的历史等方面,很少有了解的兴趣。如果您全部接纳韩国的时尚文化,其实还应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支撑这个东西的是什么?韩国在五六十年代的经济是非常落后的,汉城不是这么大的现代化大都市,他们的文化相对来讲还没有被高速发展所扭曲,他们的东方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还是有的,包括留着一些很时尚的发型、着装,他们还是会对长者鞠躬、谦让。有一部分年轻人还没有看到,我以前也没有看到,但从我交往的时候才看到这些。
韩国人可能对中国人也有一些偏差,第一,很多韩国人觉得他们国家的发展,最根源的还是有中华文化的。比如说汉字,古代的朝鲜用的是汉字,这点谁都不能否认。但对当今的中国,比如他们谈到了中国人不守信用,一些商人不守信用。中国人随便答应事情,就是觉得不守信用、不是很真。我听了这些话以后,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本能反应就是不愉快。
但这个偏差在哪里呢?我对比了中韩两国的某些迷信之后,还是有一定的偏差。我倒过来说,中国人可能这些情况都存在,商人的不守信用,没有诚信,做事马虎潦草不认真,胡乱答应事,答应完事情并不去做,这些都有。但偏差在哪里呢?我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韩国回来以后,我还是觉得中国人的心胸总体来说还是开阔的,我们的国民还是宽容的、开阔的。
我想他有说对的一面,但也有偏差。可能那种偏差对我们所说的那些缺点,他们又非常计较,自尊心很强,有时候太过了。所以很难一句话说清偏差在哪里。也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