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山辞职显示日本政治成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2:05:45
政治家的命运与大众的命运孰重孰轻?
6月2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被迫辞职,成为日本第四个执政不满1年便辞职的首相,首相走马灯似的的辞职已经成了日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惯例。
一般说来,国家政坛动荡,对国家的内政外交、经济民生有负面影响。而在日本,尽管首相走马灯似的更换却能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政治体制的成熟与否,用什么检验呢?日本的政体是好还是坏呢?
去年8月,鸠山在众议院选举中作出承诺:至少将普天间基地迁到冲绳县外。但今年5月底的日美协议未能兑现这一承诺,衍生罢免福岛瑞穗,导致福岛领导的社民党退出执政联盟,使鸠山政府失去重要伙伴,民调出现大跌。他的民意支持率跌破20%,只有19.1%。传统上,在日本首相的民意的支持率跌破20%这个关口的时候,通常都会辞职,包括以前像小泉,麻生,安倍等等,当时他们辞职的时候,民意调查率,大都是跌破了20%。可见在日本国民的意志多么重要,它随时随地直接地决定着政治家的命运影响着政治家的决策,一旦政治家的所作所为违背承诺脱离了民意的轨道,他的政治命运的终结也就不远了。
当初鸠山承诺实现普天间基地‘县外’搬迁,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获得选民的支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屈从美国压力,不仅没实现‘县外’搬迁,还语焉不详的阐释‘东亚共同体’不排斥某些区域外国家,搞得‘东亚共同体’拖泥带水不伦不类,丧失了活力。既然是自己竞选时承诺和倡导的,且得到了选民的支持,就说明是执政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岂能屈从外界压力任意变更?鸠山先生做事缺乏原则,变卦性太大,渐失民意乃至辞职是理所应当的。这彰显了日本民主监督运行机制的实效和完善。
有人说,日本政治是一种‘协商政治’,当首相的不是权力最大的人,施政上在党内外受诸多掣肘。首相人选是执政党内各派利益平衡之下的‘产物’,利益失衡就得换人。日本的政治文化决定其很难产生具有绝对权威的领袖。试问哪个国家哪个政党的执政人物不是协商妥协的‘产物’?只是日本这个‘产物’在后来的决策与民意的互动中处于民意更有效的监督之下,使他们随时承担自己决策失误的风险,直至付出执政的代价。一旦出了民意所限定的格,非载葱不可。而日本政局动荡,国家运行仍然保持平稳,正说明了日本民主的完善,说明国家离开政治巨人可行,而所谓政治巨人一刻也离不开国民的支持,离开了,他就成不了事,一刻也‘巨’不起来。这是日本政治家的‘悲哀’,却是日本国民的幸运。这是民主政治的进步,是日本政治的一大亮点。
日本这种走马灯似的换相现象,给我们展示的是政治家走下神坛,政治由神秘走向平凡,是政治平民化的精彩。是让政治家的命运妨碍大众命运,还是让民众的命运左右政治家的命运的的理智抉择。日本频繁换相,国家运转正常的背后,是政治家的泪水映衬出的国民体面的主人地位,是矛盾在政坛的激发和民间社会的和谐。
而对于那些尊贵无比风光无限的一些国家‘绝对权威的领袖’来说,他们不用面对日本政治家那样的压力,他们甚至公然对日本媒体的民意调查这种形式提出质疑,他们为自己不同于日本的不必担心民意监督的政治体制沾沾自喜,他们大权在握,说一不二,一鸟入林百鸟绝音,他们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承诺,也不用担心民意的监督和失信下台的风险。他们左右大众的命运,大众的命运却左右不了他们;他们完全可以为了自己和集团的利益,永远的赖在位子上,而不必担心下面的不平之声;他们有资格因为自己的尊贵和风光瞧不起日本政治家的卑微,却难掩饰背后国民难以言状的哀怨。
看来政治改革的一个原则应该是,摆正政治家的命运和大众的命运孰重孰轻。2010-6-3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