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2:21:08

董一博(1912-1987) 原名董开夫,山东枣庄人。1929年9月入滕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1931年9月入济南育英中学求学。其间参加了共青团。由于革命活动频繁,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从1933年至1935年辗转流亡在外,与组织失去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董一博在家乡积极组织读书会、抗日后援会、鲁南抗日青年团活动。后与枣庄朱道南、褚雅青等共产党人取得联系。1937年10初,日军节节南侵,当地群众纷纷南逃,曙光小学被迫放假。当时,沙沟乡农校校长逃离,校内存有20多支枪和几百发子弹,董一博遂组织青年团前往交涉,打下借条,“和平”接管了全部枪械,带着6名青年,用两头小毛驴驮着离开沙沟到枣庄,随胞兄董尧卿一起组织“鲁南抗日民众自卫军”。
1937年11月初,枣庄特委接收董一博重新入党。1938年1月中旬,自卫军要北上泗水于敌后设营。董一博率两个中队和宣传小分队先遣。董一博率部沿途宣传,使部队顺利抵达泗水,于腊月二十六日首次截击日军辎重车队,取得初战胜利。3月,董一博与胞兄南下徐州向特委请示工作。在徐州,根据特委书记郭子化的指示,董一博带郭亲笔信化装去沛县找到张光中,一起到第五战区游击司令李明扬处讨得“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的名义,张被委任为队长。董过湖转道峄西,将泗水溃败回家的孙景文中队重新振作起来,于4月20日下午在金马驹截击日军开往台儿庄前线的运输车辆,打死日军3人,缴获战利品一宗。5月,组织开展了保卫麦收运动。6月,在滕东参加讨伐土顽申宪武战斗,董起草战斗檄文《为讨伐叛逆申宪武告鲁南同胞书》。
1939年夏,日、伪集结兵力对峄西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 董部先后在运南、路西一带周旋斗敌。扫荡过后,峄西地区基本伪化。后在国民党军十军团调孔部北上的危急时刻,他与胞兄力谏孔昭同留下抗日。董一博在孔处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直陈利害,得到爱国将领孔昭同的信任,孔委任董一博为六师独立旅少将旅长,托以全权代表的重任,与八路军联系部队的改编事宜。后这支部队正式并入八路军一一五师。
1940年1月,董一博被编为404号首长,同时以“凤城部队” 作独立旅代号,带着随行参谋和两名警卫再回路南打开局面。他们连夜行军,平安越过临枣铁路,首先来到抗日村杏峪,召开了抗战积极分子会议,慰问自卫军家属,以“凤城部队锄奸 团名义”油印抗日传单散发,砸烂了香城烟馆,将奸民刘白毛 处决。又以地方武装张紫佩小部为基础建立了张庄山区凤城部 队第二办事处。以潜伏小武装孙怡然部建立了凤城部队第二团, 委任孙为团长。于界沟以刘鸿瑞为首建立了第一办事处。以张碧原为一团团长在津浦路东、滕南一带号召发展武装,以陈润础为三团长兼三办主任在津浦铁路西、微山湖一带号召发展武装。
1942年,调山东滨海解放区工作。1944年,任滨海建国学院分队长。1947年调鲁南军区任解放军军官训练处处长。1949 年调任华东大学部主任,教授哲学。1950年,调任山东大学讲师。1952年调华东局文化部秘书处任处长。1954年,调中央燃料工业部任教育处处长。1956年,调任北京电力学校校长,后任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副院长。
1978年,董一博调任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1979年5月29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为抢救文史资料大声疾呼》一文,积极提倡抢救和整理文史资料。他创办了文史资料出版 社(中国文史出版社),首先提出了开展海外史料的征集工作。他组织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重大冤案材料的搜集、 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其中,如“牺盟会”、“决死队”、“内人党”、“苏州监狱”、“新疆叛徒案”等,以及刘少奇、 彭德怀、贺龙、陈毅、华岗、吕振羽、张金保、刘清扬等冤案资料,绝大部分已编入《文史资料》辑选。在全国政协工作期间,董一博广泛团结各阶层民主人士,组织编写力量,壮大文史队伍,为开创文史工作新局面作出了贡献。
1981年董一博离休后,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中国地方志修纂事业。是年7月,他出任全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1982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要重视编修新地方志》和在《中国地方史志》发表《试论中国地方志的发展》等文章。1983年4月,出席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任大会秘书长。5月,主持召开全国 县志座谈会。7月,出席城市编志座谈会。1984年,选为中国地 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在《武汉志通讯》发表《积极发掘整理旧 方志资料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文章。1985年,任《中国大 辞典》编辑委员会主任。在天津主持召开旧志整理工作会议,任旧志整理委员会主任。1986年,在《哈尔滨史志》上发表 《探索创新方志总体论》。从1981年至1986年,为推动地方志事业,他两次上书党中央,恳切陈词,表现了一位革命老战士的历史责任感。他不顾年老多病,为振兴中国地方志事业奔南走北,先后深入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几十个地区县进行调查研 究,发动和指导地方志的编写工作。他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方志工作,曾于1981、1986年两次来薛城了解经济建设情况,指导家乡的地方志编写工作,并为《薛城区志》题写了书名。 董一博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方志学的创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87年11月25日,董一博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