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借着袁腾飞讲课内容闹事的人表明了立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46:57
http://home.xueleku.com/space.php?uid=51800&do=blog&id=59335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借着袁腾飞讲课内容闹事的人表明了立场。
2010年05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对不同意见应该“包容”》之后,《 人民日报》子报《新京报》又发了对袁腾飞现象的观点,现将两篇文章粘贴过来:   人民日报:能否包容不同意见检验社会的开明与自信              当下,不时有此类新闻:一些地方对不同声音、批评意见乃至揭露问题的声音进行封////堵。网络上则充斥着这般风景:一些观点相左的网友相互对骂、攻讦。这种现象不太正常。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言//论表达自//由,也是提供一条释放情绪的渠道。思想、精神、情绪,有如河流,要让它顺畅地流动,这就得有“河床”,必要时还得“泄洪”,疏导、疏通,而绝不能封///堵。否则,泛滥起来,便可能成为灾难。当然,这种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不可以用来造//谣、诽//谤,不可以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不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可以散布虚//假信息。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兼听则明,各级领导尤其需要包容不同意//见。只有允许各种不同声音的存在,只有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情况,才有利于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如果不能包容不同意见,听不得不同声音,甚至只习惯听顺耳话、赞美话、奉承话,只喜欢拍马屁的人,那么便很可能被甜腻的蜜语所黏,被势利小人所包围,这实在是很危险的。现在一些地方,见不得、听不得、容不得不同声音、不同意见,更容不得批//评,甚至对一些合法表达不同意见的人罗//织罪//名,动用国///家//机//器封///堵、抓捕、判刑,这是非常错误的。这违//背了国家法律,侵害了公民权//利,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不仅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社会公众也需要包容不同意见。这体现在家庭、单位、企业、团体,也体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之间。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但你应该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和自//由。缺乏这种胸襟和气度,只能“顺毛摸”,不能触“逆鳞”,这实际上是狭隘、虚弱的表现。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自己也不会被别人尊重。包容不同意//见,是一个集体中人际之间和谐、和睦、和平、和气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都能够包容不同意见,和睦相处,那么,社会便会更加和顺融洽。
包容不同意见,是一种高度,境界的高度,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是一种宽度,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海阔天空的容人雅量;是一种深度,需要有深厚的底蕴,深邃的精神,深刻的见识,深远的思想。能否包容不同意见,检验一个人的胸襟与气度,检验一个社会的开//明与自信。
2010年05月26日12:43 新京报
原本普普通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因一些“火爆”讲课视频的意外流传,而在网上、网下引起热烈争议。
一些人不满其“流氓嘴脸”而相互串联邀约,打着“讨袁护宪”的旗号,围攻了袁腾飞所任教的海淀区北京精华学校,并在高呼“一切反动派绝没有好下场”、“袁腾飞必须向全国人民道歉”、“清算流氓无赖”等口号后凯旋,留下了“下次再来”的豪言壮语。后来在涵芬楼书店,也来了这么一出。
很显然,“讨袁护宪”的口号,是从当年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引申比附而来。问题是此袁非彼袁,袁腾飞只是个教书匠,不是窃国大盗袁世凯。讨伐袁世凯只能用武力,而认为袁腾飞言论不当,要“ 讨”也可以,却不是这么个讨法。冤有头,债有主,袁腾飞的问题,该找袁腾飞本人才是。要说袁老师好歹是个成名的文化人,要找他并不难,可以写信,可以上网,也可以打电话发邮件。不知道谁给了某些人如此权力,让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闯入学校,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干扰与事件无关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
这次行动打出“护宪”的口号,这当然很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人人都应该保护、遵循。问题是,到底谁“违宪”了?
根据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执行的权力,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而有权提起公诉的是各级检察院,有权裁定公民是否违法犯罪的,则是各级法院。某些人口口声声“护”的“宪”,并未赋予他们声称袁腾飞“违宪”、要求其“伏法认罪”的任何权力,也就是说,袁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些讲话,究竟是正常行使公民言论自由权,是职务内不当言论,还是真的“违宪”了,得由相关部门说了算,而且当事人也有自辩权和沉默权。
恰相反,要是真的“护宪”,某些人的言行反倒危险得很。成群结队地跑到学校,气势汹汹地找人揪人,至少损害了学校及其师生的、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合法自由和权利,如果学校师生较真,完全可以把这些“讨袁护宪者”以“护宪”的名义驱逐出去。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袁腾飞的功底并非不受争议;作为一个教师,他在课堂上的某些言论也未必都妥当,质疑、商榷、批评、指责,都是允许的、合理的,但打着“讨袁护宪”这样大义凛然的旗号,却在旗号背后私藏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是注定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接受的。
文化革命十年我国早有定论为“十年浩劫”,而今“讨袁护宪”者要想动摇历史的定论,显然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