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导致了民工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03:26
(2010-03-20 13:19:53)
2008年金融海啸的袭击,东莞出现了人浮于事的情况。大量农民工返乡,并产生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庞大的失业群体。时隔一年,大量企业却招不到人,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再次死灰复燃。珠三角的劳动力市场在一年内经历“冰火两重天”。有了一年前的金融海啸的陪衬,这次民工荒现象尤其让人深思。根据行内人士的估计,仅仅珠三角今年的缺工就可能达到500万人。
民工荒,并不是2010年的特有现象。自2004年以来,我国就出现了多次的民工荒现象。但在规模上和突然性上让人始料未及,为多年来之最。那么,如果说2004年的民工荒是由于劳资矛盾引起的,那2008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之后,2010年的民工荒还会因为这个原因吗?
就民工荒产生的原因,目前我们能看到几种解释:
有人认为,目前的民工荒主要是技术人员的短缺,而不是其它工种。理由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大学生又高分低能,走出校门还需要培训才能上岗,所以农民工中的技术人员是最紧缺的。但是,根据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一直存在,并不是今年特有的。今年民工荒主要缺少“普工”,即不具备任何技术的农民工。
有人认为,国家政策好了,耕田不用缴农业税,而且还有补贴,此外农产品的价格也上升了,在家耕田比出门打工更加划算,所以农民工不愿意出门打工了。但是根据学者的实地调查,很多农民工即使赋闲在家也不会重操旧业----耕田,因为他们不认为耕田比出门打工去更划算。只要有机会,在农村的中青年人都愿意到大城市闯天地。
更有人认为,第二代的农民工不能吃苦,太娇生惯养,导致他们不愿意务工。这个说法可能只适合部分群体,但并无普遍性。但有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目前的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先从缺工群体的大致年龄作为突破口找出最根本的原因。以珠三角为例,这次500万民工荒的缺口中,一半以上是16岁至40岁的中青年普工。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上,40岁以下的劳动力供给越来越少,供给不足。那供给不足有是谁造成的呢?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将增加3亿人。很多人认为这是新增的嗷嗷待哺的婴儿,但同时也是不断补充的年轻劳动力。从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原来按照正常发展的人口趋势被人为提前推进“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改革开放30年,将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谁来负责为30年高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慢慢步入衰老的民工们的生活?人口老龄化,怎么办?是时候破除计划生育这块“坚冰”了。
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是社会长期以来累计的矛盾,是内因。外因则是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的经济发展。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保“八”成功,中央政府推行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些钱都是通过直接投资或者信贷的方式注入经济实体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能得到这些投资和信贷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字号企业,而不是那些亟需贷款发展的民营企业。中央政府的4万亿和地方政府相配套的投资,大部分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有房地产。因此地方就出现了目前的经济繁荣景况,这就是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们留下来找工作的原因。
为什么会选择留下来?大城市生活成本高,这几年特别明显的物价飞涨,更让工资没见涨的农民工吃不消。与其在大城市节衣缩食还存不了两个钱,倒不如留在内地建筑行业留下来。《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社保系统,由于垮地转保问题没彻底解决,对大部分农民工来说,社保是一块非常虚幻的“薄饼”。
为何东莞等地的大城市农民工工资涨不了呢?思维简单的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资本家的苛刻。其实除此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金融海啸刚过,大部分出口加工厂都还没缓过神来;没有讨价还价能力的下游企业利润微薄,无法通过涨价来消化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合同法》增加了企业不少劳动力成本);4万亿元投资犹海市蜃楼,难以通过渗透效应拯救民营企业,这必然导致“国进民退”。试问,在这些原因联合制衡下,工资还能涨吗?当然除了公务员系统、国企、事业单位。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民工只要有点机会在内地呆着,他就不会出去。因为城乡二元结构,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不能解决户口、社保和子女的就学问题。
“民工荒”说明就业形势大好吗?看挤破头颅的大学招聘会和千军万马式的公务员考试就知道了;说明经济形势大好吗?看飞涨的物价和楼价,以及口袋里不变的工资你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