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07:53
治疗各种头痛的特效穴
头痛,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紧张焦虑,抑郁暴躁,脾胃积食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头痛。
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
1、偏头痛: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 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5、头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 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P.S. 每个人的肢体比例都不同,在寻找穴位时只要摸上去有酸、痛、电、麻等感觉,揉了之后对自己有帮助,能做到离穴不离经即可。不必非得按照书上的定位方法来测量。
从以上方案中可以看到,凡是巡行头部的经络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头痛。并且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是哪条经络巡行,从而在该经络上寻找痛点进行疏通调治即可。大道至简!
气属阳,阳主动,血属阴,阴主静。
祛斑:每天按太冲、合谷和血海,每天早餐前空腹喝一大杯温水。平时用玫瑰花、月季花泡水喝,或者熬粥时放些花瓣进去,多吃西红柿。
外洗方:
1)每晚用胡萝卜加牛奶涂在脸上,第二天早上洗去。
2)番茄汁,加入适量蜂蜜和少许面粉调成膏状,涂于面部20~30分钟。(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心情愉悦)
肝血阴虚——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这种严重的毛病。腰腿痛,落枕,睡觉时腿老抽筋;眼花;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莫名其妙地为一点小事发火。
只要每晚睡前依次按揉双侧阳陵泉、承山和三阴交3分钟。
肺阴虚——小孩和中老年人身上特别多见,每天按合谷穴,多吃酸味的东西,少吃辛辣的东西。
胃病:每天7~9点按足三里、天枢.坚持饭后摩腹,顺时针方向10分钟,饭后半小时~1小时按中脘。
脾虚:9~11点脾俞和足三里。
肚胀呕吐——找足三里、中脘
脱肛——足三里、脾俞、百会(中气不足)
子宫脱垂——足三里、百会、关元(中气不足)
胃下垂——足三里、脾俞、胃俞(中气不足)
哮喘——(春季)合谷、肺俞、关元、足三里、太溪(夏季)合谷、足三里、阴陵泉、肺俞、印堂
春季保肝重穴——太冲、鱼际、太溪、尺泽。(多吃菊花茶)
夏季养心大穴——阴陵泉、百会、印堂。
秋季护肺宝穴——鱼际、曲池、迎香、合谷。(多吃酸味少辛辣)
冬季补肾——阴陵泉、关元、肾俞
脾气虚——脾俞、足三里
补血——血海、足三里(眼干、变花、手脚麻木)上午9点
补阳——关元、劳宫、涌泉(四肢发凉,整晚都暖不热脚)晚上9点左右按为好。
心慌烦躁——心俞(晚上拔罐10分钟)多汗、
易感冒——风池、肺俞
减肥——天枢、中脘和摩腹(每晚饮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降压药——太冲、太溪、曲池(杞菊地黄丸可以长期服用,还能明目)
颈椎病——风府、和三里
肾阳虚——腰部发凉,腰酸腿软肾俞、关元(最好是艾灸其次是拔罐再就是两手速搓热后掌心贴在肾俞上重复3~5次,用电吹风吹热也可以。
肾阳虚的五味禁忌:不能吃寒凉的东西,因为寒凉最伤阳气,可以吃一些稍甜和稍辣的食物,因为辣味属辛,还应吃一些温阳的食物,比如羊肉等。
肾阴虚——身体缺水,常口干还时常手足心热,按揉太溪、关元穴。
耳鸣、听力下降就是有肝火或肾虚——听会穴、太冲向行间单方向推按.(耳鸣,脾气暴躁,眼睛有很多血丝)
风池、耳门拒风邪——耳朵里觉得堵得慌,好像是说话时用手捂着耳朵的感觉;是风邪上扰只要按双侧风池和耳门穴数次,不要吃抗生素。
肾气亏虚需太溪——平时身体挺好也没有什么病就是突然听力下降了不少,耳朵里面吱吱叫;是肾气虚,“人过四十,肾气自半”按太溪和耳门。平时用枸杞和菊花泡茶吃。
糖尿病(1上消)燥热伤肺——口渴多吹,虽然喝水很多,但是仍然觉得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量多。胰俞、鱼际、太溪。每晚9点,按双侧鱼际3分钟,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后按2分钟,最后按太溪3分钟。
糖尿病(2中消)胃燥津伤——吃饭能吃很多,而且很容易饿,但是体重却在下降,感觉口渴,尿多,大便干。胰俞、内庭、太溪。上午7~9点按双侧内庭5分钟,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晚上9点再重复一次,接着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然后再按双侧胰俞2分钟,最后按双侧太溪各3分钟。
糖尿病(3下消)肾阴亏虚——尿频尿量多,而且尿的颜色混浊,脸色开始发黑,口干舌燥,觉得腰膝酸软,有时睡觉会出汗,有时心烦失眠。胰俞、肾俞、太冲、太溪。每天晚上9~11点先用热水泡脚,然后按太冲,从太冲向脚趾方向边揉边推,3分钟接着按太溪3分钟;最后在两侧肾俞和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
尺泽穴是最好的补肾穴
肺经上:肺经的鱼际穴定喘的效果很好,只需按揉即可。
有人总觉得气不够使,有吸不上气的感觉,就点揉2.太渊穴,此穴为肺经原穴,补气效果极佳。
经渠治疗各种咳嗽都有效,使用方便,无需辨证。4.孔最穴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体炎效果不错,还能治痔疮。还有个特效穴——少商,是专治咽喉肿痛的,三棱针点刺出血马上见效。
尺泽是肺经合穴。“合”即汇合之意,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似百川汇合入海,故称为“合”。尺泽穴为肺经合穴,既具有合穴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穴位概述尺泽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后世多延用此名。
尺泽穴对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等所致的咳、痰、喘、吐血、喉咙疼痛有效,也可治疗肘关节疼痛,发凉.
1.人体穴位配伍:配太渊穴,经渠穴治咳嗽,气喘;
2.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3.尺泽穴也是最好的补肾穴,通过降肺气而补肾,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质。肝火旺,肺亦不虚,脾气大但很能克制自己不发火(金能克木)的人常会感到胸中堵闷,喘不上气来。此时可点揉肺经的尺泽穴。尺,此字在此不指尺寸,而暗指肾脏(中医诊脉讲"寸、关、尺",而"尺"正是肾脉之反应处);
泽,是雨露,引申为灌溉,由此可知,此穴有补肾之意。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属水,金气化水,则肺气不壅滞于胸,水可涵木,则肝火得水而平,所以此穴可治上实下虚的高血压症、哮喘症、遗尿症。此穴位于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如下图)

女人常揉三阴穴不老
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 如果你的父母给你存了一笔几千万的财产,你却不知道用。还每天到处借钱,过得穷困潦倒,那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呀?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却眼睁睁的看衰老爬上自己的脸庞和身体。内心充满了愤怒、失望、怅惘……
其实,三阴交穴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
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 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现在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
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脾,脸部现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
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哦。
3 、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 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
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
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4、改善性冷淡 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
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
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 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
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
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1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6、保持血压稳定 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
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另外,三阴交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我有位邻居王教授,是位退休的老中医。老太太今年71岁,脸上一个老年斑都没有,脸皮紧紧的没有松弛现象,皱纹只有浅浅的几根。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每次去爬香山,中途从不休息,都是一口气爬上去的,还不大喘气。
在我的一再套近乎下,老人透露了她的保养秘诀: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每天按揉三阴交,每条腿的三阴交至少按揉或用经络锤敲打10分钟以上。
对于穴位的按揉,不要指望一两天出效果。一定要像王教授这样坚持,坚持才有效果。
父母生我们时,三阴交这个大补穴已经在我们身上了,等于是父母给我们往抗衰老银行里存了一笔巨额财产。既然是父母无私的赠与,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每天坚持按揉链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以上,还惧怕岁月的侵蚀吗?如果感觉用手指按揉比较累,可以用经络锤敲打,或者用筷子头按揉,效果也一样哦。
女人想更健康美丽往下看:
女人病:
1、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7cm左右,小腿胫骨后缘的地方。点按可活血又可止血,滋阴利湿。
2、经后乏力、腰酸腿疼,吃肽藻营养粉和营养餐。
3、月经淋漓不止,原因是脾不统血、气虚下陷。平日吃补中益气丸,红枣,吃肽藻营养粉和营养餐。
4、经量少,滞涩难下,久久不来,平日以山楂煮水喝,可加红糖。
美容篇:
1、用手指肚敲头2分钟、梳头2分钟。头上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
2、用手指肚敲面部、额头、眉骨、鼻子、下巴。
3、敲胳膊上的大肠经(从上臂到手腕都要敲)。
4、刺激按揉丝竹空(靠太阳穴那端的眉尖),可防长斑,减少鱼尾纹。
5 、可同时用玛丽艳黑泥面膜。
养胃篇:
要补血先健脾胃。气血不足,大便必然无力而下。养胃的重点是排“三浊”--浊气、浊水、浊便。小屁、蔫屁、臭屁是放肠胃产生的浊气;响而不臭的屁,是肝胆的浊气,可同时吃高纤乐和活立多。
1、推腹法:从心脏下部开始推,只要是从上往下推,怎么推都行。将脾胃或肝经的废气排泄,引气血重新灌注而解脾胃寒的问题。
2、山药、薏米(1:1的比例)打粉熬粥。健脾祛湿,增长气血。肝火旺、脾胃虚弱者都可以食。有齿痕就是脾虚。
多吃红枣,补气血。
吃完肉、要吃大山楂丸帮助消化。
3、金鸡独立:闭眼,任意抬起一只脚,用意念保持身体平衡,把气血引到脚上,一会就会满身出汗。跟热水泡脚的功效差不多。
4、睡眠质量不好就是肠胃的原因。先按太冲穴,补足心血,再敲胆经。排气多了,大便也色深味重了。这说明肝胆之毒素从肠道排出了。
小贴士:
找穴位:手摸有沙粒或者硬条一样的东西。揉法要让力量透下去。腿上的经要由上向下推,胳膊上的经要由下向上推。
磨牙:气郁不舒或精神紧张造成。吃逍遥丸以健脾舒肝,还可吃白萝卜通通气。气顺痰自消。
感冒:取嚏法。驱除体内的寒气,感冒自消,可同时服用矿物晶效果更佳。
人体袪斑穴
血海穴: 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
找穴要领: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下,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午饭前按摩摩膝盖上的一个血海穴,有利于祛除脸上的雀斑。
每天坚持点揉两侧血海3分钟,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
每天上午9~11点刺激效果最好,这个时段是脾经经气的旺时,人体阳气处呈上升趋势,所以直接按揉就可以了。
太溪穴 补肾大穴
【定位】
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解剖】
下为母长屈肌;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主治】
①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病证。
②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③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④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⑤消渴。
⑥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操作】
直刺0.5-1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龈炎、踝关节扭伤等。配大陵、神门、太冲、志室主治失眠;配尺泽、鱼际、孔最主治咯血;配气海、三阴交、志室主治滑精。
【备注】 输穴;原穴
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
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有很多女性朋友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这时揉太溪穴很管用。
有的人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
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太溪穴还可以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
有的人患有厌食症。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
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
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其实,我们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
肾经上的很多穴位都能治这些病,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虽说太溪穴治这个、然谷穴治那个、涌泉穴也可以治什么,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您不能按说明书上写着太溪穴是治咽喉痛、嗓子干的,但没说然谷穴治,您就不揉然谷穴,这样就麻烦了。所以,当您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哪些穴位最敏感,您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太溪炙法:    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
人体老生寒,太溪定生暖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在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古代很多大医面对病垂的病人,就是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这里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太溪穴,它是人体阳气汇聚的一个重要之地。
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医张士杰,临床最擅长使用太溪穴,无论什么病,他都会取太溪穴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号“张太溪”。我也曾用太溪治疗过不少疑难杂症,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女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十分出色,家庭也很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几年前就想要个孩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去医院检查,夫妻双方都正常,吃了很多药,试了很多民间偏方,也没有作用。找到我的时候,她急迫地说:“武老师,我都33岁了,再不能生小孩就是高龄产妇了,求求您,您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我看她的脸,完全是一派虚寒之象。给她把脉。她的手微微发凉,这是阳虚的表现,阳虚则不达四末,气血到了四肢,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不能给手脚带来温暖了;六脉微细,这是通体虚寒的表现;尺脉尤其微弱,说明她肾气尤其虚弱。
我们知道,冬天的时候,种子是不能发芽的,因为天寒地冻。人体何尝不是如此?肾气不足,身体虚寒,胞宫寒冷,哪里能受孕啊?我给她开了两个成药,一个附子理中丸,一个艾附暖宫丸,让她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交替着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宫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温中散寒、振奋阳气,艾附暖宫丸则能直接温暖胞宫。如此交替,就有望改变她体内的环境。为了确保疗效,我又给了她一盒艾条,让她每天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和太溪。
我教病人用艾条灸穴位的方法是: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这位病人也是这么做的,但两天以后,她打来电话,说:“武老师,我按你的方法灸太溪穴感觉没什么用。”
我一听,心里隐隐有点疑惑,便问她:“为什么没用呢?”
“别的穴位稍微灸一会儿就感到烫,但是这个穴没感觉,灸了半天还是不烫。”
我说:“请你来一趟医院吧,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我给你灸。”
果不其然,艾火离她的皮肤不到1厘米,她只能微微感觉到暖和。大约半个小时后,整整一根艾条烧完了,她感觉依旧。我又点燃了一根,递给她,让她继续灸太溪。她有点着急了,说:“灸了这么久,究竟有没有用啊?”
“没用我干吗要灸呢?你感觉灸得舒服吗?”我问。
“倒是挺舒服的,越来越感觉有股暖流从双腿暖到肚子里。”
“这不就是效果吗?”
第二根艾条烧完一半的时候,她忽然说:“哎呀,我感觉烫了。”
我朝她望去,以前白中微微发青的脸,此刻如三春桃花。
我跟她解释说:“太溪穴大口大口地吸收艾灸的热量,吸收了这么久才够!这说明你体内寒气太重。热量全部被太溪穴吸进温暖你的肾经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觉不到烫。你回去后,别的穴位都不用灸了,只灸太溪就行了,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说完,我又让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她看了非常兴奋,说她的脸色从来都没有这么白里透红过。
大约3个月后,她打来电话,说她回去后,头两天还得灸半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烫,后来这个时间就迅速缩短了。现在,艾条放上去几秒钟就能感觉烫了。她还说,她刚刚检查出来,自己已经怀孕了,问还要不要继续灸。我说:“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何不得鱼忘筌呢?”
这位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灸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
你们不防试一下!太溪穴出目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别名吕细(《针灸大成》)。《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自涌泉发源;尚未见动之形,溜于然谷,亦未见动之形,至此而有动脉可见。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测也。《针灸甲乙经》言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即在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太溪穴时,须令患者卧位或坐式,放松全身肌肉,并将袜子退至露出足跟部。术者用定位的手拇指用力均匀地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反复仔细地按压,寻找患者感觉酸、痛、胀最为明显且为凹陷的地方,即为此穴的准确位置。一般多用捻转补法,即术者用同侧持针的手(左侧太溪用左手,右侧太溪用右手)持1.5寸毫针垂直刺入约1寸深,待有酸、胀、麻等感觉时,施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同时微微向下按压针身,捻转幅度小于90度,频率大于180次/分的捻转补法。一般留针30分钟为宜,并在留针过程中瞩患者意念施针处,每10分钟行针一次,令针感向足跟、内踝或胫骨内侧放散。
太溪穴为肾经输穴、原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可用于治疗阴虚之消渴、咯血、吐血、衄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口中热、咽干、唾痰如胶、牙龈肿痛、尿黄、便秘,肺肾两虚之咳喘,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失眠,腰酸,妇女不孕、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历代文献和临床未见有明显的禁忌症。
神门穴就是神!

注: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小指侧端凹陷处。安定心神的作用非常强,还能泻心火,睡前点按易入睡。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适用人群:主持人、广播员、歌唱演员、教师、公司领导、肩周炎、失眠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我有一位唱京剧的朋友,一天深夜打来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他干涩沙哑的声音,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说:“武医生,我嗓子疼得实在受不了,要不是明天有演出,不会这么晚来电话打扰您,您有什么好办法来帮我解决一下吗?”
我在电话里简单地询问了他嗓子疼痛的情况,主要是问他嗓子干不干,他告诉我有干痛的感觉,并且说前两天感觉有点着凉,忽然间嗓子不舒服,肿起来了,声音变得沙哑,说话也很费力。
听完他的苦诉,我让他坐在床上,把两只脚心对齐,告诉他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并且神秘地告诉他:“摁的时候要闭嘴不能说话,等你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十分钟以后你再告诉我有没有效。”一会儿,电话就打过来了,他高兴地说:“您这一招真灵,我现在嗓子虽然还有点肿,但已经不疼了,改天请您喝茶。”
演出结束后他特地来谢我,我有些不好意思,这只是一个医生的本分罢了。想到他还要经常用嗓子的特殊工作性质,我建议他在每次赶场演出前或熬夜演出后,如果感觉嗓子不舒服,就用手揉摁照海穴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嗓子干痛,并且还给他开了一个小方,每天用金环石斛
为什么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点揉这一个穴位既可以调理阴跷脉又可以调理肾经,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这里可以透露一个小窍门给大家,以便于更好地使用照海穴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就是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升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是真正调动了人体的大药。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阴跷主人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在以后的临床中我逐渐发现,按揉照海穴不仅能治疗嗓子干痛,还能治肩周炎。一位50多岁的老大姐,刚退休,本来想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结果退休不到两个月,忽然觉得肩膀疼得很厉害,到门诊一检查是肩周炎。除了按照常规治疗以外,我还告诉她一个治疗和预防肩周炎辅助窍门。就是让她回家后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如下图)2~3分钟,刺激量以自己产生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坚持按揉1~3次。
没想到,这位大姐一周后就来到门诊找我,非常激动地说,她不仅肩周炎好了,多年的失眠症也好了,中医太神奇了。由此,我也得到启发,在临床中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个穴位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失眠患者,居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我把它作了一个变通,建议有被失眠困扰的朋友,睡前揉几分钟照海穴,不仅可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气,而且还可以让你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何乐而不为呢?
用之有道——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灵龟八穴——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比比皆是,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自古以来,奇经八脉都是道家秘不外传的养生大法。
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正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的大药库。
有人会想,这么多脉络,我怎么找到它呢?其实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八句话讲了八个穴,每个穴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所以,病痛来临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用之有道——
公孙、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征。
最该记住的七个穴位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
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