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指导意见年内出台没问题 [张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57:46
收入分配指导意见年内出台没问题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接受南都专访,他作为咨询专家曾多次参与讨论《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起草工作
类别:国内新闻   浏览量:1194
版次:AA11   版名:时局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5-31
作者:张冰 杨章怀 原创   编辑此文
摘要:今年,一份从启动至今长达6年时间、已经6次易稿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有望出台。杨宜勇作为咨询专家曾多次参与讨论《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的起草工作,南方都市报记者昨日就收入分配的相关问题对杨宜勇进行了专访。

杨宜勇接受南都专访。张冰 摄
◎我认为这个《指导意见》在年内出台应该没有问题,不能再拖了,也不会再拖了。
◎我们不能对它期望过大,文件只是提一个目标,建一套机制。
◎我国收入差距大约有60%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大,其他的因素是垄断、不公平、腐败。近两年群体性事件上升大都和收入分配有关。
◎如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都能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受益者。但如果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每个人也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
◎我去加拿大调研的时候,那里的富人说:“穷人的生活不体面,我们的生活没有安全感。”
南都记者杨章怀 实习生 朱书缘 发自北京 “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时间解决可能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这是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今年是对收入分配进行“大改”制度设计的关键一年,在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改革不能再拖了。他还认为,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文件就能解决的,整个社会(政府、企业、劳动者)都是参与的主体,特别是每个人不能“等、靠、要”,要积极主动,不要想搭便车,不要做改革的旁观者。
今年,一份从启动至今长达6年时间、已经6次易稿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有望出台。杨宜勇作为咨询专家曾多次参与讨论《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的起草工作,南方都市报记者昨日就收入分配的相关问题对杨宜勇进行了专访。
收入分配改革 不能再拖了
南都:请介绍一下,中国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杨宜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政治周期在一起,有时候是循环往复,不好划分具体时间。如果说新一轮的收入分配改革,可以说是从“胡温新政”开始的。
南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的收入分配改革呢?
杨宜勇: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提反垄断,最终的结果是在反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收入分配改革?就是要落实十七大政府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布置和要求。我国收入差距大约有60%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大,其他的因素是垄断、不公平、腐败。这次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反对垄断、缩小城乡差距。
南都:你认为拉大这种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杨宜勇:最主要的就是城乡二元制,农民不能完全充分自由流动,因为有户籍的限制,这是最重要的。这个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占到60%左右。其他剩余的垄断行为、市场化改革也会拉大。
南都:你曾经说过:“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时间解决可能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怎么理解?
杨宜勇:我们收入分配改革整体实施方案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框架,不能再“月朦胧,鸟朦胧”。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一年,改革要超越“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在2015年有个具体说法、2020年有个具体目标。
收入分配改革特别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说到底要靠财力。过去,国家没有财力,现在财政在不断增长,2003年以后国家财政由建设性的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由项目性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
至于“太晚了就会错失良机”的意思是:我国现在基尼系数达到0.48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不能再高了。近两年群体性事件上升大都和收入分配有关。收入分配问题必须要管了,如城镇拆迁,农民征地是最大的财产性收入分配,要素的拥有和要素带来的收益是最大的收益。
南都:你说的不要错失良机的时间指的是今年还是未来几年?
杨宜勇:我个人理解就是现在,就是当下。其实,我国关于收入分配改革每年都在改,如今年1月1日给离退休人员涨养老金、优抚对象涨工资,各地在调最低工资标准,工会也在推进集体协商谈判,税务局也在加大各种税收征管等。
改有大改和小改、局部改和系统性的整体设计之分。目前,我国需要进行大改,需要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缩小贫富差距 要有量化指标
南都:请问新一轮的收入分配改革有什么意义?要达到什么标准?
杨宜勇:我觉得如果说要有一个标准,那么首先基尼系数不能再扩大了,在2015年要达到什么标准,2020年要达到什么标准,必须得有一个说法,必须要锁定一个目标,比如基尼系数不大于0.48,然后不遗余力。“十二五”规划的收入分配改革要像“十一五”的节能减排一样,有个量化指标。量化之后要有一个模型测算,确保收入分配差距不再扩大,这是最低目标,最高目标就是要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南都:今年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你希望收入分配改革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怎样的体现?
杨宜勇:过去,收入分配调控没有纳入五年规划约束性指标,很多都是预测性指标,我认为“十一五”计划中有很多约束性、指导性指标,进行具体量化,形成考核机制,让政府针对各自的特点想办法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把控制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作为“十二五”的一个约束性指标,收入分配的软改革就会硬起来。
南都:外界认为,近几年来新一轮的收入分配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你认为改革有什么阻力?
杨宜勇:任何时候,任何改革阻力总是会有。中央政府呼声高,地方声音小,有些地方政府只重视招商引资,很少顾及收入分配;企业也不一定愿意给工人涨工资,也意味着要多受损失;个人方面,现在很多人都是叶公好龙,都说要收入分配改革,但是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到自身利益就不行。现在,中国的中等收入者很多都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者,他们建议要提高个税起征点,要提高到5000-10000元,只允许做加法,不允许做减法,也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其实,中国现在纳个税群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全国有8亿劳动力,纳个人所得税的人不到10%,而国外都是60%-70%的人纳个人所得税。只有更多的人纳税才能去更好地保障社会结构底下的穷人。
南都:在你看来,收入分配改革是不是面临着很大难度?
杨宜勇:当然。这只有搭建一套机制来缩小收入差距。社会方面,总的收入分配要对穷人、弱势群体更多关怀,制度设计就要朝这个方向转;企业分配也是如此,如何协调一般工人和管理层、所有者资本利益的分配。在各级政府提高低收入者最低工资水平的同时,劳动者也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多方面的共赢。
整个社会都是改革参与主体
南都:那么改革的阻力如何解决?靠中央推动吗?
杨宜勇:不可能。现在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民主机制,中央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央只是改革中的一个主体。收入分配改革还有很多主体,政府里面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有大企业和小企业,有国企和私企;个人有穷人、富人、中等收入者。如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都能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受益者。但如果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每个人也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
南都:从2004年开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至今已6次易稿,请问它什么时候能出台?
杨宜勇:该《指导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有八九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课题组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今年初,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对收入分配的内容谈得很多,两会期间,代表的呼声很高。现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有关部门也在跟踪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指导意见》在年内出台应该没有问题,不能再拖了,也不会再拖了。
收入分配大家都说要改,但是具体怎么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所以有时候很难协调,使得《指导意见》出台谨慎,但每年的改革从来没有停步。
南都:你觉得《指导意见》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杨宜勇:我认为其核心意义就是缩小收入差距,理顺分配关系。
南都:你觉得《指导意见》会在收入分配中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杨宜勇:我们不能对它期望过大,文件只是提一个目标,建一套机制,关键是要各类企业和各类劳动者自己参与,要互动,不要搭便车,做改革的旁观者,现在这种现象特别普遍。
不是一个文件能够安排好所有的事情,现在很多人都等改革,等中央文件,光等是没有用的。现在,十七大文件有明确的收入分配目标,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各种主体都要全方位参与互动,应该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参与感。
现在进入了一个公民治理的新时代,每个企业、每个人不能只想搭便车。一般工人涨工资都希望政府能够安排好,但这是企业内部的事情,靠工人和企业集体协商和谈判,工人要花时间,花钱请谈判专家,不能都是“等、靠、要”。现在,工人自己不愿去谈判、协商,那自己就是一种阻力。懈怠就是阻力,不光阻止反抗是阻力,不作为也是阻力。谈判可能效果不理想,但是谈总比不谈强。
南都:那工人以外的弱势群体的利益怎么分配,如农民等?
杨宜勇:未来,农民的收益主要靠农业现代化、推进城市化、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开。农民要提高自身素质,自己创业。谈到创业,大学生也应如此。在美国,毕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人达到25%,而中国不到1%。都说难,其实是自己的惰性,首先,要把自己心里的门槛放下来。韩国的在华大学生在北京创业就非常活跃。
穷人生活不体面,富人没安全感
南都:今年以来,江苏率先在全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有人认为,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否看做是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个起始点?
杨宜勇:其实这个不能说提高多少,关键要看最低工资占当地平均工资的比例。中国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缔约国,该组织建议书是说一个地方的最低工资要达到当地平均工资的40%-60%。所以,不能直接看上涨的绝对数字,关键要看是否因为调高了最低工资的相对标准,缩小了收入差距。富人多缴税,穷人得到体面的补偿,基尼系数缩小,城乡差距变小。
南都:最近,针对部分农产品涨价,国家发改委也出台政策对城市低收入者给予补贴,你怎么看?
杨宜勇:市场波动是短期问题,蔬菜有季节性,但是这对低收入者家庭生活影响很大,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补贴。
南都:你怎么看待目前的热门事件,比如房价暴涨、农场品上涨等,这些会不会和收入分配有关系?
杨宜勇:这些肯定都有关系,但是程度不一样。我国的富人和中等收入者应该转变观点,承担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
我去加拿大调研的时候,那里的富人说:“穷人的生活不体面,我们的生活没有安全感。”当然,在加拿大70%的人纳个人所得税,只有一部分转到穷人身上,另一部分是基本公共服务,比如国防等。其实富人缴税也是在为富人自己服务。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