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树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6:23:13
6分开放分类:中华名人人物教授教育家科学家
收藏分享到顶[0]编辑词条 人人网开心001新浪微博
目录1 生平概况2 人物简历3 主要论著4 相关词条5 参考资料展开全部
1 生平概况2 人物简历3 主要论著4 相关词条5 参考资料收起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辛树帜(1894~1977)中国农业史学家、生物学家。1894年8月8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1977年10月24日卒于陕西省西安市。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生物系,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专攻植物分类学。1927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和系主任、国立编译馆馆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教授兼主任导师,兰州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后任西北农学院院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30年代主要从事生物学研究,曾组织生物采集队首次在广东北江瑶山、广西大瑶山等地采集了 3万号植物标本以及上万号鸟类、兽类和爬虫类、两栖类标本;建立了中山大学动物、植物标本室;标本中以辛氏命名的生物新种有20多种。50年代起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的整理研究,曾系统地提出整理古农书的建议,倡导建立了西北农学院的古农史研究室。著有《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1962)、《易传分析》(1958)、《禹贡新解》(1964)、《中国水土保持历史的研究》(1964)等。并主编有《中国水土保持概论》(1982)。
 
辛树帜
辛树帜,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毕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国西北的农林教育和科学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心血。晚年从事农业科学、古农学研究,撰有《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等著作,为中国农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辛树帜-生平概况
   
出身贫寒家 发愤苦读书
 
辛树帜
辛树帜,1894年8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临澧县东乡辛家嘴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全家只有3亩田,另佃地20多亩,自家耕种,其兄帮人打零工。九岁丧父,小时候曾给地主放过牛,后由其兄抚养长大。9岁人私塾启蒙,1906年秋入高小4年级,1910年进常德师范学校,1915年秋21岁时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辛树帜在武昌高师学习时,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刻苦攻读,决心振兴祖国,以教育和科学昌明政治,解万民于倒悬。当时,他支持孙中山、黄兴的主张,信仰三民主义,并加入国民党。
 
1919年春实习期间,得到原籍临澧县政府的100元津贴,随同学到日本考察了一个月。1919年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为了筹措出国留学资金,他不辞辛苦,在长沙明德中学、湖南第一师范、长郡中学等处任教。教学中,他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和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去采集标本,对学校和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时蔚为风气,使不少学生由此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如后来成为知名专家、教授的植物生理学家、农史学家石声汉,植物学家吴印禅等,都是他当时的学生。
1927年冬,正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时,辛树帜突然接到当时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正副校长的戴季陶、朱家骅发来的电报,约他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寄给他2000元作路费。他本想在柏林大学再深造一二年,但因一再电催,又寄来路费,就只有先踏上归程。
1928年5月,考察队向当时人迹罕至的广西大瑶山、大明山进发。同年11月,辛树帜又组队进入大瑶山进行第二次考察,其规模比第一次更大,考察的区域范围比第一次增加了一倍,直到第二年2月才返回学校。
1932年春,辛树帜由广州北上南京,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处长。次年,该处扩充为国立编译馆,辛树帜任馆长,审查发行大、中、小学教材,统一整理科学名词,使许多从外国音译过来的同物异名科学名词,有了中国统一的名称,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科研和中外交流。此间他还主持编纂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年鉴》 ,主编《黄河志》 、《图书评论》等,大力赞助中华自然科学社,组织青年学者撰文介绍国外科学成果,普及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教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心系大西北 创办两大学
 
辛树帜
1932年,辛树帜前往陕西,考察了西安、华山、周陵、草滩等地,放眼祖国大西北这片广袤而又贫瘠的土地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他被黄土地那沉重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下子迷恋上了这片黄土地,从而萌发了“开发大西北”的一整套宏伟构想。
 
1936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辛树帜继于右任之后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同年初即开始招生。当时该校设有农艺、园艺、森林、畜牧、水利、农业经济6个组(后改称系),校址在陕西武功张家岗(今陕西杨陵区)。因当时陇海铁路尚未全面通车,又很少有汽车等交通工具,加上西北的贫穷与落后,要在大西北办高等农林教育,谈何容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大学校长能否把学校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聘到一批著名教授。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地处陕西关中偏僻农村,又是初建,条件很差,与各种条件均优越的沿海大城市院校相比,实有天壤之别。但辛树帜抱着求才若渴,凭借他的真诚热情、没有官僚作风和市侩习气,吸引了一大批著名专家、教授来到黄土高原与他合作共事。其中有农业经济专家杨亦周(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副省长)、张德粹,水利专家李仪祉、沙玉清、余立基,物理学家祁开智,园艺专家湛克终、章君瑜、涂治(后任新疆八一农学院院长),地质专家王恭睦,农学家沈学年(现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土壤专家周昌芸,化学专家薛愚,植物学家孔宪武,昆虫学家黄其林,林学家齐敬鑫,兽医学家盛彤笙等国内造诣较深、有相当名望的专家教授。随后,一批又一批专家教授及留学归国的年轻学者,也受他的人品、学品、才识所吸引,来校从教。
1938年,北平大学农学院由汉中迁至陕西武功,河南农学院畜牧系由郑州迁到陕西,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称西北农学院,辛树帜改任院长。
1939年,辛树帜因受国民党CC派排挤,被迫离开他一手创建起来的西北农学院。先后担任过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顾问、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导师、川西考察团团长、湖南省参议员、湘鄂赣三省特派员等一些无足轻重的职务。但他仍一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立下宏愿研究整理“湘学”著作,兴办湖南家乡教育。后因日寇攻陷长沙,成了他终生未竟之业。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标志着辛树帜新生活的开始。是年10月,辛树帜到北京学习,读了许多马列主义原著和革命书籍,特别是读了毛泽东的著作,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的前途无限光明。他充满信心和力量,欣然接受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托,重回西北农学院,担任院长之职,他既感激又兴奋,终于有机会实现他早年发展西北农业的夙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北农学院行政、教学、后勤等工作迅速走上正轨。作为一名大学校长,辛树帜觉得有了主心骨,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政治经济理论、时事政治,经常深入各教师家中,深入教研室、课堂、实验室调查研究,和教职工谈心、散步,询问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确定的研究方向,搜集研究资料;有的研究论文,他还要亲笔校订修改,联系发表;有了学术著作,他四处联系出版。从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辛树帜和西北农学院全体教职工一起,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制度,进行院系调整,开展科学研究,抓教职工队伍、教材、图书、仪器设备建设,抓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得突出成绩,成为西北农学院历史上第二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名传海内外的黄金时期。通过这17年的辛勤努力,西北农学院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学术空气,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崭新程度。17年间培养的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分布祖国各地,成为农业科研、教育、生产、推广及建设事业的骨干。同时,也为后来的杨陵农业科学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潜心研农史 开拓新领域
辛树帜
起初,研究工作举步维艰,1958年古农学研究还一度受到冲击和非难。但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由于他组织得当,参与者大力配合,前后20年时间,整理出版了20多种500多万字的著作,受到国内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赞扬,尤其是《齐民要术今释》和《农政全书校注》 ,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英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为写好《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农业卷”,曾派助手来中国与他们座谈讨论,并在后来的一封信中说:“中国科学史农业卷的工作,极大地得益于石(声汉)先生的帮助。”中国树木分类专家陈嵘称赞辛树帜“是自然科学专业的,而研究中国最早的《易经》 、《禹贡》两部古书,在国内还是第一人”。日本的天野元之助和西山武一两位教授,都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著称。当西山武一1958年第一次看到《齐民要术今释》时,高兴地说:“这不仅是贾学(贾指《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之幸,对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也起到一定积极推动作用。”辛树帜研究著作出版的有《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易传分析》、《中国水土保持历史的研究》、《农政全书159种栽培植物的初步探讨》、《禹贡新解》等。其中《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根据从西周到唐朝末期的多种书中有关果树的记载,系统地分析比较了中国最早果树栽培的成就,认真考证了这一时期果树的种类和名实关系,论述了这一时期中国的果树栽培技术,以充分的论据说明中国原产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世界果树栽培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成功地考释了中国早期古籍中所记载的基本果树资料,为后来人从事果树史的研究理出了头绪,也为研究各类专业农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尚书•禹贡》是中国先秦典籍中一篇记述古代地理的著作,全文不过千八百字,文义事理却深奥难解。历代治《禹贡》者辈出,而辛树帜则站在现代科学高度,从水土和贡物人手,独出新解。关于《禹贡》成作年代,新解提出15条论据,考证为西周作品,并对近世盛行的:“战国说”详加驳论;从现代农业科学的立场对《禹贡》重新发掘,提出土壤、田赋、农业地理等方面的历史问题;高度评价古人“平治水土”的历史功绩,并结合现代水土保持而开展研究,为他后来从事中国水土保持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顾颉刚评之为“体大思深”。竺可桢、史念海等亦均给予高度评价。
1974年,辛树帜倡议组织力量编写《中国水土保持学》的意愿,得到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的支持,一整套编写构想也已由他酝酿成熟。1976年,他已届82岁高龄,不顾同事、亲朋再三劝阻,亲自带队前往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区,考察南方水土流失情况。这次考察,使《水土保持学》编写人员深刻认识到中国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严重,南方红壤地区和丘陵山区也一样严重。同年,《中国水土保持学》初稿写出,但他因视力减退,不能亲自执笔校阅,只能让编写组同志逐章逐句读给他听,他边听边提修改意见。全书完成后交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定名为《中国水土保持概论》 。
辛树帜除主持和亲自参加上述研究课题外,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论著的发表出版等“杂务”上,常常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休息时间,去为人写信、改稿等,体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和造诣精深的长者、农史学科带头人“甘为人梯”的可贵精神。其实,石声汉教授在古农学研究上的贡献,也同样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对石声汉留下的遗稿《辑校徐衷南方草物状》 、《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农书评介》以及《农政全书校注》共约70万字的加工整理,使出版社能接受出版。辛树帜在1973年盛夏,不顾酷热整整利用一个暑假,对《农政全书校注》原稿作逐字逐句地认真复审,并将原书校、注、案三种体例的50万字,合并成注解一种,删简到30万字,最后,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辛树帜这种认真负责、甘为人梯、严谨治学、乐当配角的高尚品德,不愧为“辛辛苦苦、独树一帜”的精神,永远是中国学术界、科教界的榜样。
辛树帜-人物简历
   
 
辛树帜
1894年8月8日 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东乡辛家嘴。
1810—1915年 考入湖南(常德)第二师范学校。
1915年 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
1919—1924年 到日本考察一个月;在长沙第一师范、长沙明德中学、长郡中学等校任生物教员。
1924年 负笈欧洲,自费入英国伦敦大学学习。
1925年 转入德国柏林大学专攻生物学。
1928年 返回国内,出任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2年 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处长。
1933年 教育部编审处扩充为国立编译馆任馆长。
1936年 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1938年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易名西北农学院,继任院长。
1939年 先后任行政院经济部农本局高等顾问、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导师、川西考察团团长、湖南省参议、湘鄂赣三省特派员等职。
1945年 任湖南省教育会会长。
1946年 创办兰州大学,任校长。
1948年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1950年 重回西北农学院,任院长。任院长期间曾任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副团长兼西北分团团长、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委会第一副主任、九三学社西安分社副主委暨宣传部长。
1977年10月24日于西安病逝。
 
辛树帜-主要论著
   
 
辛树帜自传
1 辛树帜.禹贡制作年代的分析.西北农学院学报,1957(3).
2 辛树帜.易传的分析.西北农学院学报,1958(2、3、4、).
3 辛树帜.中国水土保持历史的研究.历史研究•科学史集刊,1962(2).
4 辛树帜.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5 辛树帜.禹贡新解.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
6 辛树帜.主编.农政全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5.
7 辛树帜.永远不辜负周总理的殷切期望.陕西日报,1977.01.10.
 
辛树帜-相关词条
   
陈騊声李乔苹郑贞文任鸿隽
王箴韩组康俞同奎丁佐成
虞宏正吴承洛吴有训张绍忠
辛树帜-参考资料
   
http://bbs.gxsd.com.cn/redirect.php?tid=44851&goto=lastpost
http://www.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512/30/t20051230_5689229_3.shtml
收藏 分享到:   顶[0]编辑词条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hudong.com。
附图
上传图片
被引用:辛树帜已被如下媒体引用我来补充
互动百科联盟:做课件-百科中心
媒体:
标题:
URL:
作者:
日期:
保存取消
开放分类:我来补充
中华名人
人物
教授
教育家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