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刚:杨小彦 怪才的跨界书房(南方都市报 2010-5-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12:08
杨小彦 怪才的跨界书房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402
版次:GB32   版名:南方阅读 书房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5-30
作者:钟刚 黄集昊 原创   编辑此文
摘要:1957年6月出生,广州人,博士、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曾任花城出版社编辑《画廊》杂志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常务副社长,加拿大中文电台时事评论员等。曾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多篇,著述有《尚扬评传》、《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新中国摄影60年》。

进门就见这道“书廊”。

杨小彦的书房里有红酒、音乐。他身后是青年画家们赠他的画作。

杨小彦笔下的朋友们。

书房里挂的条幅。

书架上,放着儿子杨宽画的杨小彦像。
杨小彦
1957年6月出生,广州人,博士、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曾任花城出版社编辑《画廊》杂志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常务副社长,加拿大中文电台时事评论员等。曾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多篇,著述有《尚扬评传》、《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新中国摄影60年》。
和一些专注在某个领域的大学教授不同,杨小彦是一个异数,身份复杂,不知道把他划到哪个界、哪个圈,用他的话说,是“乱得一塌糊涂”。
他的本科学油画,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美术史,拿的是建筑学博士,在大学里教的却是新闻学。他既写艺术评论,又画画,先是画油画,最近又对国画的兴趣更浓一点,办过几次展览,应该也卖过画。
像杨小彦这样“跨界”的学者,在国内找不到第二人。在他的书房中,凭借藏书来判断他是做什么的、兴趣点在哪里,几乎是困难的。
杨小彦的书房在番禺市桥的侨基花园,租的是一个烂尾的楼层,价格便宜,两百多平方米,每月租金不到2000块。
和杨小彦一块租在这里的有十几位画家,大多是画油画的。由于他们的画室离地铁三号线市桥站很近,干脆就把这个地方叫三号线艺术空间。
他们还以三号线艺术空间的名义,办过展览,出过画册,杨小彦也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在杨小彦的书房,墙上挂的画,也大多都是这些青年艺术家送给他的,其中包括刘庆元、罗灵、江衡的画。不少画中的人物就是杨小彦自己,在刘庆元的版画中,杨小彦穿着毛线衫,戴着一副眼镜,歪着头,显得轻松、诙谐。
杨小彦像是这群年轻艺术家的“军师”:稍具规模的画廊开张,都会找他去策划开幕展;哪个青年画家有了一批画,要办展览了,也会找他,希望他能用一篇评论为他们的画“拔高拔高”。从杨小彦的产量来看,他拒绝这些年轻的画家的时候不是太多。
“杨小彦写文章极快,坐下来,噼里啪啦,一篇文章就出来了。”住在杨小彦楼下的画家江山说,“大家坐在我这里来聊天,杨老师就在旁边用我的电脑,在那里敲敲打打,一篇文章要不了多久。”
“我之所以喜欢写年轻艺术家,是我对他们了解,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是写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你写他们的不好,那可是要被骂死的。”尽管如此,杨小彦的工作也不仅仅停留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的兴趣几乎总在变化,在朋友眼中,杨小彦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总在不同的点上跳跃。“如果要把这些点都连成一线条,会是非常复杂和错乱的。”
在杨小彦的书房中,一箱黎雄才的画册堆在角落,桌面上摆的是李伟铭的名作《图像的历史》,翻到了101页的《黎雄才、高剑父艺术异同论》一章。杨小彦目前正在准备为“百年黎雄才”的纪念活动提交一篇论文,最近花了不少精力在这个上面。
“我读书抱的是实用主义原则,要做什么研究,写什么文章,会在一段时间里集中读哪个方面的书。”杨小彦说,自己的记忆力谈不上好,但是非常注意精读和略读,不使蛮力,效果也不差。
曾经做过作家梦的杨小彦,现在基本上不看小说了。他的文学书放在书房中比较偏远的地方,相当于书房中“西伯利亚”。有些书上甚至都积满了尘,太久都没有翻动了。
在诗人柏桦的记忆里,杨小彦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是广州城内名气很大的人,他的小说《孤岛》被广泛传播,当时还在广州外语学院(现在的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读书的柏桦,就从朋友口中知道了这个传说中的人物。
杨小彦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还提到了这部小说。“不过,考虑到写得太幼稚了,没敢贴到博客上去。”现在回过头看来,杨小彦觉得读小说还是太浪费时间了。文学书也就基本闲置起来了。
沿着他的书架看过来,新闻学的书最少,摄影类的书占据的“地段”最好,拿起来也最便利。艺术类的书使用率比较高,这或许和杨小彦主要以艺术写作为主有很大的关系。
在摄影评论家李媚眼中,杨小彦非常聪明,有才气,手脚奇快,李媚在深圳办《现代摄影》时,杨小彦是她的主力撰稿人,“一碰上缺稿的情况,就找他填空,肯定没有问题。”在杨小彦的书房,就收藏了完整的一套、现在已经停刊的《现代摄影》,这本杂志曾经在八九十年代辉煌一时,启蒙和推介了一大批年轻摄影家。不过,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这本杂志彻底换了模样。
杨小彦就这样一直在美术和摄影之间游走,他近两年出过两本书,一本是艺术评论集《篡图》,另一本是《新中国摄影60年》。
这样的读书和写作,在很多人看来有点“混搭”,更让人觉得费解的是他拿了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又跑到大学里教学生新闻采访与写作,甚至还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研究传播学。在书桌上,高华的《革命年代》一书的旁边就是一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像传播论》。
杨小彦的兴趣转换,甚至被人认为有些过度跨界了,犯了大忌。比如他既做艺术批评,又画画,这就被视为不守规矩的表现,不过,在杨小彦看来,规矩和框框完全可以被打破,一切顺着性情就好了。即使写起批评文章来,他也是丝毫不客气,对任何人都不留情面,也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书斋知识分子。”杨小彦说,如果有人要对自己身份识别,那是有难度的。“他就是一个读书人,一位业余画家,一位有些让人琢磨不够的怪才,”一位青年批评家认为,杨小彦简直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艺术界找不到相似的人,国内怕是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撰文:南都记者 钟刚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
http://gcontent.nddaily.com/4/e8/4e8412ad48562e3c/Blog/340/9bb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