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菩提-林清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2:31:28
随喜菩提序
朋友好意地拿来三卷影片给我看,是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大陆导演张艺谋的《菊豆》、香港导演严浩的《滚滚红尘》,因为是连着看的,感触特别的深刻。他们同时都具有鲜明的历史和地理背静,但描述的却是人共同的情感。这些不同类型的情感里都有着悲情之美,情到深处,令人流下同情之泪。
好电影虽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把定义放在感动人心、流畅无碍,有风格、有结构之美,有深切的人文思想与人道关怀,这三部电影无疑的都在水准之上。
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导演,似乎都选择了抒情的音乐、开阔的大远景,以及缓慢推展的情节基调。这让我们有了更深的叹息。叹息的是,在中国的大背景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悲情的故事呢?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悲剧。
中国的乐器可能是世界上最能悲哀的乐器。我每次听到洞箫、二胡、南胡、琵琶所演奏的音乐都有掩不住的悲意,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如泣如诉。即使像古筝、扬琴在本质上或没有那样悲伤,也是叮叮当当,引人忧伤。
音乐只是音乐,电影也只是电影,但是如果在艺术形式上,我们只擅长于用悲剧来表示,那可能是深层意识里共同的本质。中国人还是比较喜欢悲剧吧!可悲的是,当悲剧不能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并不转化为喜剧,而是变成了牛肉场。红尘是苦,生命是悲,是任谁也懂得的。在红尘里深化自我,使我们有深刻的心,再以这种深刻来提升转化,用一种净化的态度向前走。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鲁迅先生的名句,其实“相逢一笑”是很高的境界,因为生命只是偶然的擦肩而过......
一切人生的历程都有悲情,即使是佛教信徒,或甚至是修行者,也不能免于悲情。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逃避的悲情,释迦牟尼才会在深夜里离开辉煌的皇宫走向冷寂的雪山和森林,是希望能解开这一团悲情的迷雾,从而“离苦得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佛的最根本的教化“苦、集、灭、道”,说的虽然都是苦,其目标是教我们离苦。因此,佛法虽以人生的苦难出发,却不是为让我们痛苦而存在的。反之,是为了走向平安、坦然、喜乐而存在。不然,佛也不必一再向我们宣讲“极乐世界”了。
佛虽然一再讲因果、业报、轮回,以及人生苦难的真实,但不是为了教我们束缚而讲,是教我们认识,然后一个一个放下它!
由生命的苦恼而走进入佛门,是很好的,但是闻法而雀跃,欢喜信受不是更好吗?苦恼中求悟是很好的,以喜悦的心来求悟不是更好吗?以厌离世间的心走向净土是很好的,但是以欢喜净土的心走向极乐世界不是更好吗?
“随喜”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曾经发过十个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共养。
四者忏除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 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身。
十者普皆回向。
第五大愿正是“随喜功德”。
随喜呀!随喜!窗外初开的紫茉莉是微笑的,雨后剪尾羽的燕子在风中跳舞,夏日午后树梢的鸣蝉唱着喜悦之歌,云彩与风和气打招呼,闪电和雷鸣为春天鼓掌......这一切的现实的世界,不都是如此的美好,令人涌起如莲的喜悦吗?
如果我要送礼物给至爱的朋友,我要送什么呢?
我愿意把一种名字叫做“喜悦”的心情,用七彩的色纸包起来,用金黄色的丝带打结,呈现给天下的人。让那些已经忘了微笑,许久没有开怀,愁眉深锁的人,都能够品位到生命的芳香。可能在打开包装纸的时候发现空无一物,有的人感到失望,有的人笑了起来。
是呀,我用一切的颜色来包装,只是为了要人知道“空无一物”是世间最好的礼物。在空中没有杂染,能领受无为欢愉的人,才能认识到这是多么珍贵的礼物。
现在,我以一种随喜的心情,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