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四时养生法-中医养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2:14:08

顺应四时养生法

2010-05-13 20:40:06 来源: 网络 

  夏季养生法夏季共有三个月,从立夏至立秋,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约在农历四月至六月间。这一时期的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了如下论述: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謡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此时人们应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讨厌日子长,使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精神外向,喜爱外界事物,这是适应夏季气候、保护养长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到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这是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所造成的,而且到冬天还会再发重病。

 

以上是夏季养生的主要原则,有关夏季养生的具体方法如下:

 

夏季外邪致病特点与预防夏季外邪暑湿为主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

 

暑多兼湿,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空气中湿度大,加之或因外感雾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湿邪亦易伤脾阳,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为湿邪所遏,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常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

 

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谨防暑湿之邪伤人并应兼顾护阳气夏季预防暑湿侵袭是养生防病的重点。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注意避暑降温,保持工作、生活环境的清凉通风;在长夏注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黄帝内经》指出 “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夏天保护阳气注意以下几点:

 

(1)谨防风邪: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2)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出现这类症状更加明显。所以,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