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卷十四_铜器_博宝网-花卉镜,发坑,金碗-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5 12:53:37
遵生八笺?卷十四

燕闲清赏笺上卷

    清赏诸论? 论古铜色

   
高子说:曹明仲《格古论》写道:入土千年的铜器,它的颜色如翠绿般纯青;入水千年的铜器,颜色却像瓜皮一样绿,都像玉石般晶莹润泽;不到千年的,即便呈青绿色却不晶莹润泽。”这只是说的一般情况,并非全都如此。比如夏商周时的铜器,到现在岂止千年,难道都是晶莹润泽并且都呈青绿而又各自纯色吗?如果说入土就呈青色,入水就呈绿色,那么,那些银白色、红褐色,黑色的古铜器,又是埋在什么地方的呢?凡是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入土年代久远而又靠近山岗的多呈青色,因山气潮湿,久蒸久闷而成青色。靠近河水的多为绿色,因水气含盐卤,久浸久润而成绿色。我看见一件器物,有夏商周三代的款文和记录,半身为水所浸而年代又久,水干水涨留下的印痕有几层,这器物是人水者毫无疑问,可是它的颜色却是纯青的,它落在水潭底的部份约一寸见方,却呈黄绿色。由此看来,铜器入水绿,入土青的说法,难道一概如此吗?我想,铸造器物时铜质清洁晶莹而无杂质的,颜色多发青;有杂质的多发绿。譬如白金,成色十足的,作成器物,颜色是纯白的,久了就会发黑;成色不足的,作成的器物,久了就发红或发绿。这里谈论的是器物的质地,不是它的外形,道理是可以推知的。其它情况,如古墓中靠近尸体的铜器,呈水银色,可是水银色也分两种:有银白色,有铜灰色,特别是铜镜,多为这种情况。古代,死尸入棺多以水银防腐,前代死的人把铜镜一代代传下来,入棺时就用镜作随葬品,取它能照亮地府的意思。所以,墓中铜质清洁晶莹的随葬物,先被水银沾染,年代久了水银人骨,顺物满背成银色,千年后又白又亮,被称为“银背”。那些先受血水脏物污后才受水银浸润的器物,铜质原来不纯的,就呈铅灰色,年代一久,铜灰色不改,被称为“铅背”。那些有一半水银、一半青绿,被朱砂覆盖的铜镜,先被血肉污物腐蚀一半,日子一久就变成青绿色,其中半洁净的是因染了水银,所以,整个镜子的背面,青绿、水银二色相杂。现在品评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背又次之。还有,如果铅背铜镜埋在地下年代久远,就变成纯黑色,称为“黑漆背”,这种的价值又高些,可是,这种颜色很容易做假。至于古代铜鼎、铜杯也有水银色的,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铜器在墓中被水银扩散的气息沾染而形成,所以,铜器只有一个部分呈现水银色的情况。有时,墓地靠近有水银的地方,铜器也呈现水银色。所以,宝鼎一类青铜器没有全身呈水银色的,可是,钟磐一类器物,像这种情况的,一万件里就没有一、二件了。

    上古的铜器,以质厚的为好,年月一久远,锈蚀人骨,质地变得松散脆弱,厚的还可以用,薄的如果稍稍一敲打,不破即裂。又比如没有青绿色,呈纯紫褐色的铜器,曹明仲认为纯紫褐色是人间流传的颜色,这不对。夏商周三代的铜器,因埋在地下,后世人才能搜集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说从夏商周流传到今,才有这种颜色,为什么能保存在世上不被战火销熔或破损而消失呢?这类器物是从高阜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墓穴全由砖石砌成,器物在这干燥的穴内秘藏,又没有水土浸蚀,又无尸气污染,放在石案中,只有地气蒸发浸润,再加上原制精美晶莹,后来,器物变为褐色,而无其他杂色。所以,呈褐色的铜器,铜鼎居多,而小器物和秦汉两代的器物,呈褐色的就很少了。近来发现褐色上有青绿色小点,是因出土之后,人们用酸碱之味浸蚀过罢了,并非深入内里的绿色。故褐色上有云头片、芝麻点、朱砂斑和有翠绿雨雪点的铜器,是传世之宝物,并不是传世三五千年才成褐色。所以,古铜器以褐色为上品,水银色、黑漆色鼎为次,青绿色再次。若得到纯青绿色铜器,不含其他杂色,晶莹如水磨,光彩夺目,这种铜器又在褐色铜器之上。宣德年间的庙宇喜欢仿照褐色,所以那时的铜器以这种颜色居多。凡是出自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不只呈青绿晶莹润泽,它的质地、样式、花纹、落款及标记,都不是后代人所能仿效的,自然不容易伪造。若像曹明仲所说,一定要夏商周三代的铜器才有朱砂斑,这就大错了。宋元两代的铜器也有大片朱砂斑,像鱼卵大小的朱砂斑就更多了。只因铜器在墓中受死人血气浸染,便形成了朱砂斑。朱砂斑也有两三层叠起的情况,用刀刮或用其他东西摩擦,也不能去掉。难道只有三代的铜器如此吗?当然不是。研究古铜器的人们不能不考察!



    新旧铜器辩证





    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以钟和鼎占多数,而且大,能容一升一斗的东西。虽然也有“商重质地、周重纹彩”的说法,然而重质地的未尝不绘花纹,绘花纹的未尝不重质地。那些重质地的商代器物,设计铸造重视质地,样式大小一定,铸造方法精致巧妙,重纹彩的周代器物哪能如此?哪些重纹彩外观的周代器物,雕的图案、刻的篆文虽然精细,花纹线条也不繁杂,嵌在器物上的珠玉也精致,可是方寸不适、太厚,然而质地还是可以的。夏朝搞镶嵌,用金银细细地嵌进器物,成片状的云雷花纹,用碧玉挖起来嵌,很漂亮。曹仲明说商代不讲镶嵌之法,这不对,商代也讲嵌法,只是多用金银片嵌,很少用云雷丝仔细地嵌。现今的能工巧匠,伪造夏商两代用珠玉嵌法的人,采用金银的颜色,这是古代和现代相同的地方,可以伪造;可是用碧玉加工镶嵌的方法,器物上的土锈,似乎不那么容易伪造得以假乱真。最近,我搜集了从古墓中挖掘出土的各种有孔的园形碧玉,如环、佩、充珥、填、珈、?、?等器物,我判断是方园合规定、用来镶宝鼎等青铜器的,令人看了很陌生。即使是识宝器的人,看了以后也一定会说:“这是古代雕琢的玉石,难道不是夏商周三代的铜器吗?”这些东西,往往卖高价钱。谁知古代嵌铜器,铜器周身没有一处完整,表层不是被剥落,就是被青绿色的锈斑所遮,一些地方隐没、一些地方显露的妙处,这些古朴典雅的特点,都是自然形成的。现代嵌制铜器,都是在器物完整的某部分雕琢,有的嵌进,有的挖出,就像泥土剥落一样,然后才用蜡把剥落的地方遮住,哪里用得着眼力去看,工匠用手一模就知道了。

   
唐代天宝年间,有个官办铜器作坊,制的器物花纹细密惹人喜爱,那华美的纹彩完全依照了夏商周三代的制作。有的改变底色为十锦,有的把角龙变成无角龙,有的把雷纹改成斜方形,有的把篆文改为隶书、楷书。这样,反而与上古朴素的风格大相径庭;更遗憾的是铜质较薄,方便一时,没考虑到是否流传千古。现代工匠,看见铜瓶、铜壶等器皿中有青绿朱砂堆积,有水锈烂孔,是因为有人用锄头敲破造成的,后人再捡来用药把它补连好,然后拿到集市去骗卖。这些都是唐代官办作坊造的铜器,并非伪造的膺品。古代工匠做工精细,拨蜡清楚,纹内底板光滑,即便是转角处,或方、或园、或深孔处,就像用刀锤雕刻而成的,花纹和底板都很清爽,整个器物都一样,没有一点砂眼、欠缺,以及分布不均的毛病。

   
那落的款是制铜器的规定,标识是记载功德刻的篆文。所以,夏商周三代的钟和鼎,阴文有一百多个字,从薛尚功刻钟鼎的篆文二十卷一书中,那些篆文都可以考证。到汉唐以后,款识都用阳文了。可是铭文也不仿古,间或也有阴文作标识,也不同钟鼎上古文的篆文写法。大约刻印阳文作标识,用蜡印制作很容易。阴文款识先用蜡挑出字形,经翻砂成阴文,制作起很难,稍微不周到,字形就不清楚,那文字的神韵和制作方法,后人远远不如前人。所以,秦汉的器物赶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唐宋的器物又赶不上秦汉的器物。可是,秦汉不及三代,唐宋不及秦汉,不是因人力不行,而是所用质料不纯净。只是汉工匠技术差,又不善于模仿夏商周三代精巧的工艺;唐宋的工匠虽巧,却又想改变夏商周三代的制作程序,人说世代不如三代,就败在技术的优劣上。谁知愈想弄巧愈出问题,愈精细愈失去古代敦厚、古朴、典雅的风格。本来赶不上三代,反称自己能超过三代,改变程式、改变图案,只重形式上相同,真所谓丑妇效颦,愈呈丑态。近来有真正民间匠人制造的器物,没有功德可记,原来没有款识文字,现在用刀在钟鼎上刻起和篆文相似的文字,磨去刀痕,再用药剂来掩饰,反而失去了原物本来的情趣。鉴赏家用手一模就会识破真相,这只能捉弄无知的愚人。

   
明代庙宇的铜器,有很多是精品,样式也很典雅,做工也很精细。但是小件居多,比如百摺彝炉、乳炉,雨雪点金片贴铸的戟耳彝炉,炉脚做成石榴形的最好;赤金霞片小元鼎炉、象头鬲炉、五供养细腰橐盘、惨金双璃筋架、香合匙瓶、蟠螭镇纸等,都很精妙。大件如鼎炉、角端兽炉、方耳壶、商从尊等,都精美可爱,样式古朴、典雅,可惜不多见。炉底的落款文字是用扁方形印印的,阳文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楷书,笔画完整、印地光滑、蜡色可爱。其他的如判官耳鸡腿脚匾炉、翻炉六棱面铸惨金番字花瓶、四方直脚炉、翻环元瓶、盖凿钱文漏空桶炉等,都是下等品。宣德年间铸造铜器,大多采用蜡茶色和惨金色。蜡茶色是用水银浸泡,擦洗铜器表面使之入里,然后熏烤、洗净而成的。惨金色是先把金熔化成泥状,多次涂抹器物,后用火烤而变成赤色的。这种方法耗费的钱财不可估量,难道是民间工匠所能仿造的吗?只是宣德年间的铜器有花纹的很少,我在京都,仅仅看见一两件像商鼎一样的铜器,腰部的花纹还很好看。比这稍后一点,景泰、成化年间,也有这种颜色的青铜彝炉,用两个狮子头为炉耳,再用厚赤金片做成云、鸟的图案,贴在炉坯上铸造,那炉底落款没有印文,只有用药烧了的“景泰年制”等字,隐约地露在底下。刚观赏时还没看出来,但与宣德年间庙宇之炉相比较,差别很远。





    新铸伪造





   
近来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地,伪造鼎、彝、壶、觚、樽、瓶之类器物,样式均是效法古代,分寸不少,并且图案和落款,都是从古代器物上翻砂得来的,也不很差。但与古铜器相比,就迥然不同了。虽说它的外观看起来光滑可取,可是,一用手摸就觉得它表面粗糙;虽然妆点美观,可是气韵和质地都很低劣。伪造的方法是:铸造出一个坯子后,打磨光洁,有时还用刻刀刻出纹路,有缺口就用井花水调泥矾,浸泡一昼夜,然后取出来烘热,烘了再浸,浸了再烘,反复三遍为止,工匠们给这取名叫“作脚色”。待它干了以后,把卤砂、胆矾、寒水石、硼砂、金丝矾等药物研成粉沫,溶化在青盐水中,用干净的笔蘸药刷它两三次,等一两天洗去药剂,干后又制。以上各道工序重在调定色彩、水洗功夫,要搞三五次才完。然后挖一个地坑,用炭火把土坑各处烧红,把浓醋泼进热坑中,放进铜坯,仍用醋糟浸它,加上土把土坑盖严,窑藏三天才取出来看,铜器上就生出各种颜色的古斑,最后再用蜡擦抹。如果颜色要深点,再用竹叶烧烟熏它。点缀颜色,有寒、温两种方法,都定用明乳香,让人先咀嚼,除尽涩味,才配白蜡和嚼过的明乳香溶和。要它呈青色,就把石青放进蜡中。着绿色,用四支绿;上红色,用朱砂。用温法,蜡比乳香用得多;用寒法,乳,蜡对半用。把乳、蜡调和好后,用来装饰它出的颜色,把乳蜡混合物堆叠成各种凸形,用卤锈针砂加以固定。那些水银色,是用水银砂锡涂抹在铜鼎边角上,再用法蜡颜色蒙住,使底色约露一点点,好用来愚弄鉴赏家。这些伪品,用手一抹,药的腥味就扑鼻,洗也洗不掉。有的伪品制成以后,放在卤碱地中埋藏一两年再挖出来,看起还带点古味。

   
再有,像夏商周三代和秦代、汉代的铜器,有的掉了一只脚,有的掉了一只耳朵,有的器物主体受损,现了一个孔,张了一点边角,这些都不是伪造的。近来,工匠能作冷冲、热冲、冷焊、软铜冲法,器物古色不变。惟有用热冲法,上色的部份,颜色比其它地方稍黑些,如果用铅补加冷焊,都用法蜡填掩到器物内,再用山黄泥调筒遮掩,扮成出上的样子。这是真的古器,只因装饰不太周全,比起伪器还差得远。还有和前者相似,把残片拼合拢的破烂旧铜器,件件都是古董。只因用新法复原制作,人们称它为“改锹”。我在京城看见两件器物:一是父子鼎,虽小却可使用,它的花纹和样式,无人不爱。它伪造的方法是:用古壶盖作鼎腹,拉凑古墓破器的飞龙脚焊上,用旧鼎的耳作耳,制成一个铜炉,我当即说:这不是真正的古董。另一件是一方亚虎父鼎,内外都是水银色,没有一处断纹,最初卖方叫价为一百金,此鼎大小有五寸,既适用又可观赏,人们争着买。我再三鉴别,看出它是将就破碎的古水银方镜,切断成方片,四面用冷焊拼成古炉的耳和脚,它制作工艺巧妙,可称精妙以极。我一识破该炉破绽,大家认为对,争相购炉的人,后来竟然不知走向何处去了。像这样的伪造手法,那技艺的巧妙如神。

    元代杭州的姜娘子、平江王吉两家的铸造方法,名擅当时。他们上的蜡很精,炼的铜也很纯,细致、巧妙的彩色底板衬托的花纹,也很赏目。有的器物制成惨金色,有的将就器物的本色,传到今天,人们多喜欢蜡茶色和黑色,因为它的样式仿效古器,很好看。只是它的花纹细小,斜方形,龟纹、回纹居多。平江五家的铸造法也可以,炼的铜晶莹洁净,拨的蜡也精细,只是样式不好,远不如姜的铸法。

   
近日,淮安铸造效法古代的鎏金器皿,有小鼎炉、香鸭等器物.按旧时样式仿造,淮安的工匠很精通,人们不容易识别。用手摸器皿,表面细腻光滑,仿造的功夫之高,也不能用一时一日来计算。此外,还有大香猊、香鹤、铜人、烛台、香毯、酒炉、投壶、百斤兽盖香炉、花瓶、火盆等物。这么多品种,可弥补古代的空白。淮安也是我大明朝铸造铜器的著名基地。





    论宣铜倭铜炉瓶器皿





   
古代没有铜小香炉,就是《博古图》被帝王收藏,上面也仅有一两个传下来的式样。以后又有了小鼎炉、兽炉、博山炉等高两寸多的炉子,不知汉代和唐代人用来干什么?想来也是墓中随葬物吧。也有中样鼎炉、兽面脚桶炉,这两种炉只能用来单独供奉,不能用来烧香和用于玩赏。近来有潘姓工匠造的铜打炉,名叫“假倭炉”。造这种炉的潘姓工匠小时是浙江人,被俘虏到日本,他生性很机敏,学习日本的铸造技术,在日本十年,他雕凿镶嵌金银日本花的式样,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的制式,后来因日本战败,潘某回到故乡浙江,在我家干了几年,锻打铸造的器物如像日本尺子,内藏十种文具,其中折叠剪刀是古代没有造出的。他造的铜合子、途利筒、青铜炉、花瓶,没有哪一件不精妙,这些是真正的日本器物。所以,这些器物刚上市时卖价很高,它炼的铜纯净,呈惨金色,雕凿镶嵌的金银器,花纹精细精妙,与日本器物没有两样。又比如近来吴歙的制品,比潘某的似乎要好,其实,只是样式、花纹巧妙一点,对古代铜鼎的特点,一点没有借鉴、效法。再比如用黄铜除去腥气,借名钩金,锻打制造方园鼎炉、青铜炉、花纹都按《博古图》的样式,炉外抹上金叶。这种器物放在什么地方?只能用来作神佛的供物。最初几年,潘某制的铜器好像不易看到,谁买到都当成宝贝,后代一定有喜爱、看重它的人。’

   
外国器物,如像日本人制作的细眼罩盖薰炉也很美观。还有惨金色的香盘,盘口的四方制有四个蹲着的兽,上面用雕花透空的罩子盖着,用来烧印文香篆,很有闲静的情趣。又比如温酒器、水罐、吸水小铜中丞、抹金铜提、盔甲腰刀枪、五供养莲花架、紫铜汤壶、小钹、罐罩合、槟榔合、石类罐、刮锈铜民、海螺碧铜镜、铜鼓、供献盘台碟子、雕花金钱、锻花银钱、凿银细花卷段、凿金大小戒指,器物上嵌着奇石,各种精妙的地方,不可胜收。人们称赞这些器物:“无处不有机巧”。的确如此!

   
近来,吴中伪造细腰小酒杯、敞口大酒杯、方园大酒怀、素花矮酒杯、雨雪金点戟耳青铜炉、细嵌金银碧填鼎炉、香奁、牺尊、团螭镇纸、细嵌天鹿辟邪象罐、水银青绿古镜、二寸高小汉壶、方瓶、惨金观音,弥勒等器物,颜色、样式各种各样,外形都很好看,很有雅趣。比如出自徐守素的器物,非常精致,无可挑剔,价格只有古器的一半,它质料纯精,工艺精细,功夫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琢磨,不像一般器物快速制成。把徐某的器物放在高雅的书斋,也值得把玩鉴赏。他所制的器物虽然不是出自古代匠人之手,就凭他的技艺,也可以想象上古器物的风致神韵,谁说吴郡这些伪品无可取之处呢?吴郡伪品与那些粗劣制品不可同日而语,鉴赏器物的专家们应该比较一下。





    论古铜器具取用





   
上古时的铜器保存到今天的,姑且拿适用的几种来谈一谈。铜鼎,是古人盛食物的器具,所以,用供奉三鼎、五鼎来供奉神灵。现在将它用作烧香的香炉,已不再用它盛供品供奉神灵了。但是,鼎因大小之别又有两种不同用途,大鼎设于厅堂之上,小鼎放置于书斋之中。方鼎以飞龙脚文王鼎为上品;兽吞直角亚虎父鼎,商代的召父鼎,周代的花脚鼎,光滑呈白色的如南宫鼎为次品;周代的像篮鼎,腹大而膀脚象腿,以及百乳鼎一类,都是下品。方鼎中的小鼎,有周代的王伯鼎,单从鼎,周丰鼎。又比如方约四五寸大小的青绿小方鼎和惨金色小方鼎,样式效法周文王王伯鼎的样式制作的,适合于书斋中作熏香之用,这些都是唐代的官办作坊和元代的姜娘子所铸造的,鼎上花纹精美,制式美观。

   
那三兽面圆鼎中,有商代的父乙鼎、父己鼎、父癸鼎、若癸鼎;圆腹鼎有商代的子鼎、秉仲鼎、像形号饕餮鼎、立戈鼎、季娲鼎;光滑呈白色的像商代的鱼鼎、周代的益鼎、素腹鼎;鼎口之下微微收束的,像商代的乙毛鼎、蝉纹鼎、父甲鼎、公非鼎;鼎口敞开的,像飞龙脚子父鼎,均可列为上品。圆鼎中的小鼎,像周代的大叔鼎、垂花鼎、弦鼎、唐代三螭鼎,都可以单独作供奉用,只是式样很少有雅致的。其他的像瓜腹鼎、鸡腿鼎、方耳鼎、环耳鼎、敞口鼎炉,都不值得赏玩,全是下等品。

     
彝炉样式中像周代的隔彝、父辛彝、商代的虎首彝、百折彝,方形的像已酉彝、珍奇的像周代的百乳彝,都可以作厅堂上的焚香器具。其他的像彝、敦、鬲、炉等器具,虽然是古代器物,但不能作单独供奉之用。如能得到商代的母乙鬲、周代的蔑敖鬲、饕餮鬲、师望敦、兕敦、翼敦、也可以充当厅堂上小桌供奉。以上各种样式刊载于《博古图》中,可按图查看。

     
是古代的饮酒器具。意思是取?的上端一完就危险,是让饮酒的人要懂得节制,才没有危险,有告诫人们不要滥饮的意思。盂的形状像盂钵,两耳微耸,又像腰腹问伸出一对翅膀,民间把它称为“人面杯”。杯,也是古时的酒器,制成牛角状,加笼子盖着,也是戒贪酒快活的意思。《诗经》上说:用那兕牛杯饮酒(此杯用牛角制成),那兕兽杯的样子就像此杯。尽管现今的酒杯形状很多,但唯独没有这种样子的酒杯。

       
卮是古时洗手盛水的用具。矫口向上翘而腰腹平坦,有一手柄的,有三只脚的,也有圆的,形状像鸭子一般,古代将它作洗漱时装水的器具。现在,民间把卮当?,又将?当卮,称为金银酒器,是不对的。盘和洗这两种器具,盘深而洗浅,盘用来装废水,有的盘器内侧刻有篆字,有的两耳朝上耸,有的盘内侧还绘有各种海兽。有的用三条蹲伏着的龙做脚,有的雷纹圆脚的,又叫彝盘,民间称为“歃血盘”,其实不是。现今可作香橼盘用。而洗器,是用来洗手的用具,所以,有的花纹采用双鱼纹,有的采用菱花纹。有三只小脚的,也有圆脚的,有的两侧有兽面图案的翻环。现用它来装水,作筵席上主人和客人相互敬酒时的洗涤用具,这似乎是古人传下来的习俗。还有像洗器而有两只手柄和握手状的,名叫“杆”。即(浴具),也可当洗器用。觚、尊、觯,都是饮酒器具,这三种器具都可以用来插花。觚口和尊口都是敞开的,花插在里面太松散,不好看,必须作一支锡直管套在器口内,将大口收束成为小口,便于约束花枝,不让花枝松散倒斜。还可以装人活水插牡丹、芙蓉等花,如不这样花就不能长久保鲜。古时,瓶是用来装酒的,《诗经)上就有“清酒百壶”。“瓶之罄矣”的诗句。如古时的素温壶,壶口像大蒜头形状的,欲称“蒜蒲瓶”,也就是古代的壶;这种壶非常方便注人活水,用来插牡丹、艾药一类的花,塞口小,质地厚实的最好。其他的如粟纹器四环壶、方壶、匾壶、弓耳壶,这五种器都适合花枝插人。如周代的蟠螭瓶、螭首瓶,民间称作观音瓶的,现今的酒壶就完全采用这种样式。经修改后的汉代麟瓶,形状像一只稍弯的瓠子,背面有手柄。这种瓶,民间将它列人瓠子壶一类,其实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瓠子壶,是取自《诗经》里“酌之以瓠”的意思。今用这种瓶来装水,浇灌花草,一向被誉为用于书斋中养植香蒲和兰草的高雅器具。周代的皤虬瓿、鱼瓿、罂瓶,与前面所说的蟠螭瓶、螭首瓶一样,都是用来插各种花枝的。

   
又如现在的鸠头拐杖,老年人多有吞咽食物困难的毛病,而取鸠鸟能治疗食噎之意。所以,夏、商、周三代鸠头拐杖的杖头,都嵌满金、银、玉来装饰。还发现有飞鸠拐杖头,满身为惨金色。用来作棕竹拐杖的装饰,非常漂亮。如汉代的蟠龙、蟠螭杖头,形状像瓜槌,这就不及商周时代的鸠头杖雅致。如汉代的编钟,那小而能发出乐声的,很适合书斋中独奏,如能得到宫、商二音最妙。古时的布钱,有的烫了金字的,可以用来作画轴用。小样提卤,可以用来装浆糊,如伯盏?盘、周季、姜盂双耳杯,形状小巧,可放在砚台旁作笔洗。

   
镜子是人人都必须用的,如秦时的光背镜,质地厚实没有纹路,非常适用。其次像银背海兽、蒲桃荔枝、五岳图形、十二生肖、宝花云龙、十二符、四灵三瑞、三神八卫、六花浮水、七乳四乳、十六花蟠螭、龙凤雉马等背,都很精妙。必须是清亮如水,没有一点杂质,民间所说的无任何变形,即使将镜子旋转一圈,形影也不会改变的最为珍贵。还有像铜钱大小的小镜,镜面都没有瘢痕。特别是那满背镶嵌有金银饰物的散花小镜,镜的背面无论是制成花纹的还是光的都非常令人满意,价格也十分昂贵,似乎不易得到。携带镜子,游山宿寺,也是不可缺少的。鉴赏要以直径一尺的外圆镜,以及直径三寸以上的至如铜钱大小的镜为上品,其他的五寸,七寸大小的镜子次之,而菱花八角方镜,全无价值,轩辕球镜,可用来悬挂在卧室的床前,这未必能避妖邪,只不过取其意思罢了。

    古时的铜制腰束、铜钩丝织腰带很多,有一尺多长的,规格不一,有用金银碧玉镶嵌装饰的,有装饰“商”发音金片的,有同样用兽面作器腹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其他如羊头钩、惨金色螳螂捕蝉钩,都是秦汉两代的器物。如这些器物没有地方可用,可悬挂在书斋壁上挂画、挂剑、挂拂尘等,非常雅致。如雁脚灯、凤龟灯、有柄行灯,可用来作烛台点灯;驼灯、羊灯、犀灯,可用作油灯。这都是书斋中用器的一种。又如一尺余直径的浅盘,有三只脚的,做工非常精细漂亮,是古时放酒杯的盘器。盏盘像圆形盂缸,有耳环可供两手握持,这是汉代的器物。古时的彝器都配有船形盘器,那船形盘器即是今天的承盏盘。到处都有这种器物,而且花纹,颜色都很漂亮,现在用于香橼木箱上作配件,没有其他用处。常见的虾蟆蹲螭,这种器物制作工艺很精湛,不知古人作什么用,现用作镇纸。还有大铜伏虎,此器长约七八寸,重量有两三斤也是汉代器物。所有这些,都是随葬物品,现在用来压书。我得到一只研炉,长约一尺二寸,宽七寸。左边稍低,铸造有方孔,火焰从方孔中喷出烤灸砚台,正中一寸左右稍低矮,便于墨汁保温和搁笔;右边摆放茶壶,可用来饮茶和酒,以便深夜主客长谈时饮用,砚炉上刻有文字:“蕴离火于坤德兮,回春阳于坚冰;释淘汛冻凌兮。洒请?于管城。”由此可见,整个冬天的学业,一天都不可以不在灯下用功了。总之,我们都不应过早将这些物品视为观赏的东西。而将这些东西用以书斋欣赏,借此愉悦心性,愿与有相同爱好的鉴赏家进行品评研究。





    论汉唐铜章





        古时的铜章,相继出土的,成千上万,即便是顾先生的《印数》一书,仍然称没收集齐全。我的行辈曾多次到燕国集市收集了上千枚印章,这些印章在十年中,价格高低差别很大。从前没有官印和私印的区别,今天才把王侯伯长的印列为官印,其价值远远高于从前;又将姓氏印列为私印,其价值比平常也高出一倍,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许多珍品,有玉印、金印、银印、玛瑙印、玻璃印、宝石印,有瓷烧印,瓷烧印中以官窑、歌窑、青州窑烧制的最多。大凡这些印章,上端以“斗”为印鼻,间或也有用鹿作印鼻和用瓦作印鼻的。而铜质的印章,用龟、用螭、用辟邪、用驼、用凫、用虎、用坛、用免、用瓦、用鱼、用钱、用覆斗、用环、用四连环、用亭、用鼻、用异兽、用鹿、用羊、用马、用狻猊、用豸等制作,无奇不有。印鼻的颜色,或用惨金色,或用涂金或用细错金、或用银商金等颜色。它制作的工艺精妙,就比如它是一个立方体,六个面都刻有文字,子章和母章配成一套。母章的印铸一母兽,子章的印鼻铸一子兽,两枚印章合在一起,如母抱子,二者相接触的正中或者另三面刻有文字。我买得一方印,子章,母章一对共两套,这三枚印章都刻有边款文字,这又是官印和私印中价值最高的,也不可多得。那雕刻玉石的技艺,刻工精细周到,篆文笔意,一丝不苟,无可挑剔,这是用昆吾山的玉石刀雕刻的。那便是汉代人的双钩碾玉刻法,也不是后人可以相比的。所以,玉剔的宝印,更被鉴赏家们看重。

    古人的印文,除姓氏之外,只有字号和小名,别无闲散道号,家族世代的名位,引用成现在的话,只是“臣某”的钱。汉人的守关重臣向皇帝送奏折,用小印印。又如“封”字,是古时没有的,系后人创造。古时的“白记”,就是“封”字的意思。我曾见到一枚印章上刻有这样的文字:“某氏私记,宜身致前,迫事无闲;愿君自发,封完印信。”这是唐宋时代的印章,汉代人不会刻这样的文字。就单个的字,也只能模仿禽鸟、龙虎、双螭、花草的形状,这常见于圆印章上。刻有“子孙永宝”、“宜尔子孙”、”“子孙世昌”的印.都是闲文印意。汉代的官印.配有印箱佩带。我收藏有一铜印箱,高一寸八方,方一寸五分,形状和今天的官印印匣相同,印箱前后铸有能开合的门扇和锁扣,印箱的两边有鼻耳,便于穿上绳索或佩带携带。印箱的外表像青绿玉石一样晶莹亮泽,箱内装有子母印章一套,这也是小铜器中一件珍奇器物。

       
近日,关中洛河下游一带贪利小人,仿造假印,混人真品,用来愚弄收藏印章的人。像军司马王任日利,不一而足,而且这类假印很不容易辨识。今天那些模仿刻制汉章的人,以汉代篆文雕刻行家自居。以至有好奇之徒,故意刻损边旁,残缺笔画,自认为有古意,令人好笑。就是《印薮》六秩中搜集的印章,损伤印文的也没有超过十枚,即或有伤痕,也是因埋入地里年代久远,被水锈浸蚀剥落,或是因填满了泥沙,在剔除清洗时损伤的,并不是古印文原来就如此。想追求古意,为什么不效法古篆法和古刀法,却学那些后人损伤笔画,而追求形似,这又是近日必须辨识清楚的。如果是行家,他们自然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又如青田石中的灯光石,像玉那么晶莹洁白,在光照下,就像真的灯光,近年来很不容易得到,价格也非常昂贵。石里面有斑点的就不是佳品了。除青田石之外,还有白石,红黄青黑等石,还有黑白相间的,红黄相间的,这些石,质地光润,坚韧细腻,可用来雕刻印章,古人喜欢用这种石材作印鼻,如鬼工球印鼻,我曾见过有从外到内,大小球依次滚动的鬼工球印鼻,共十二层,滚到最里面的一个小球像绿豆般大小才停止,不知用什么方法刻成,真是鬼斧神功!我们杭州,过去能称为最善刻制印鼻的工匠,只有岑东云、沈封湖二人,擅长雕刻各种图形。岑东云更擅长于制作连环,三层五层相叠,还会制作奇特怪异的彩色花纹套挽等印鼻,他刻的印文也高沈封湖一筹;而沈封湖的刻文,没有可取之处。后人有效法他们雕刻技艺的,但却缺少古朴雅致的风韵。这也算是制印章中的不可多见的高超技法,所以一并记录在案。又如福建有用象牙雕刻人马做印鼻的工匠,这是刻制印章的疽毒,即使是做工精细,但又有什么用呢?





    刻玉章法





   
王心鲁说:雕刻玉章的技法,另外没有用药物烘烤的奇特方法,都是引用陶隐居《赡酥昆吾刀说》中的方法。我传授的方法,只是用真菊花钢来锻造成刻刀,宽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它平尖法的刀锋来使用。在新旧玉章上刻篆文,用木架把玉章固定,用刻刀按字的笔划雕刻,一刀刻不进,再刻一刀,最多刻三刀,玉屑就会刻起。但是不可用力太猛,用力过大刻刀就会打滑而难以刻入,要用手腕运刀。身边还应撂放一块磨刀石,随时要磨刀,保持刻刀锋利,没有不成功的。我见王心鲁刻玉技艺精湛,他所刻的章,很像真的汉章。而且王先生仿效季直表,小楷和缘文都刻得极好,所以都予以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