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能放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37:41
但求掌握全局,不因贪小利而失大局。这是破局者所应铭记于心的法则。有的人从小的地方观察入微,但是反而会忽略了大的问题。有的人能把毫厘之差算得一清二楚,但是经常忽略对天下形势的了解;有的人对小事一点也不放过,对于大事常常会感到困惑不解。

  破局者,首先得分清轻重与大小。一个局当中,孰大孰小,当有分寸。遇事时,则能抓大放小,谋求全局。

  宋朝的吕端,就以"大事不糊涂"而称名于世。

  吕端(935-1000年),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今廊坊市安次区)人。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入宋后,曾任太常丞、浚仪知县、定州同判、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蔡州知州、开封知县、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拜为参知政事。是年底,左谏议大夫寇准也被拜为参知政事。当时北方的辽国频频进犯,吕端力主抗辽,主动请求将自己置于寇准之下,敢于直言的寇准深为佩服。太宗便任他为左谏议大夫,而寇准继续做参知政事。每次太宗召见吕端,他总是谈论自己的过失,很少议论别人的不是。因而,太宗越加看重他。

  宋太宗看吕端"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搓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在歌宴上作钓鱼诗,将吕端比做姜太公。要立吕端为相。当朝宰相吕蒙正说不行,说吕端是个糊涂蛋,当不了宰相。太宗却很看好吕端,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后来事实证明吕端为官持重,识大体顾大局,屡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确的主张,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吕端小事糊涂的美名,传说是因为在蔡州与民同乐的时候稍微有那么一点点过头,以至于跟老百姓一起搞出了著名的"福源酒"、"状元红",经常饮用,不胜酒力就伏案酣睡,鼾声不绝……但是吕端对于大局的把握,却有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

  吕端很多事情上都体现出"大事不糊涂"。比如他任相位以后,吕端为了安抚和他竞争失败的寇准,上奏要和寇准"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可以想像,皇上要立吕端为相,寇准还有能耐跟他争,肯定也是有当权重臣在支持。吕端大事果然不糊涂吧。

  另一个他大事不糊涂的案例是他力保宋真宗。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吕端每天都陪同皇太子(宋真宗)入侍,探问病情。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英明过人,私下里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和知制诰胡旦,图谋拥立因纵火焚宫而被废除的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替代太子。

  有一天,吕端循例到宫禁中去探问皇帝的病情,发现太子不在皇帝身边,怀疑其中有变化,就在笏上写了"病危"两个字,命令亲近可靠的官员请太子马上入宫侍候。

  太宗死了,李皇后叫王继恩来召吕端进宫。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化,马上哄骗王继恩,让他查检太宗先前亲笔所写的册立太子的诏书,然后把王继恩锁在书阁内,这才入宫。

  皇后说:"陛下业已驾崩。立嗣以长子(指赵元佐)才顺乎传统,你认为应当如何呢?"

  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去年的今天。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说完,拥着太子到了福宁宫,派人严加保护。

  宋真宗登上王位后,在举行登基仪式时,天子座位前垂着帷帘接见群臣。吕端平静地站在殿下,先不拜天子,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帷帘,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的确是原太子,然后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

  接着,吕端大刀阔斧地把几个反对派驱逐出权力中心:将李继勋派赴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均州,把胡旦流放到浔州,家产充公。

  吕端设思深远,态度镇静,老谋深算,在预知王继恩等人的计谋后,审慎防备,先果断锁住王继恩,防止节外生枝。然后以先帝的名义和顾全大体的理由说服李太后,到真宗即位后,还想到卷帘验明正身,虽属犯上之举,但却是非常时期不可忽视的一道程序。

  最后,为真宗清除异己,稳固其地位,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经程序。

  从这一系列步骤来看,吕端的确不愧"大事不胡涂"的美誉。小事不胡涂,不能说是有见识;大事一定不肯胡涂过去,这就是智慧加决断。

  大事不糊涂吕端的为人又如何?列出几件事看看。吕端爷爷吕兖的顶头上司(五代十国的事)沧州节度使刘守义造反,兵败后吕家被牵连要诛灭九族。当时吕端的爸爸还是个小孩,同乡老友赵玉冒死说吕老爸是他们家儿子不是吕家的,保了吕家一脉。后来吕端报恩,几十年一直照顾赵家,把赵家小孩赵绍宗当成自己亲儿子,还负责给推荐了工作。

  吕端有个老乡,儿子瘫痪卧床,吕端每个月都给钱。但是他却从不私蓄财产。以至于辞世之后两个儿子生活困难,卖了祖宗房产还是一屁股债,媳妇也娶不起。直到宋真宗偶然得知,才替吕家两位公子赎回房产、还清债务、解决个人问题等等不表。

  宋史《吕端传》对吕端的能力为人,各方面评价都高得罕见,甚至夸他"恣仪瑰秀"长得帅。看吕端四十年宦海生涯,两代帝王都很受宠,几乎没有受到冲击,这个就非常罕见。其实仅从这里提到的几件事,就大致能想像到官场的种种凶险,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一路化险为夷走过来。

  对局之中,把"抓大放小"之计用在正道上,则多少有些悲壮和凄凉的色彩。大难当前,有人主动站出来代人受难是一种牺牲小处,完成大局;为了渡过暂时的难关,而被迫放弃眼前的利益也是一种抓大放小。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赵氏家族成员所杀。几年后,晋灵公的继承人晋景公即位。晋景公的宠臣屠岸贾进谗言说:"赵氏家族过去弑杀了灵公,现在他们又在密谋造反。"晋景公信以为真,命屠岸贾将赵氏家族斩尽杀绝。

  有人将这一消息偷偷告诉了赵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赵朔。赵朔把自己已怀孕的夫人送入宫中躲藏,然后自杀身亡。不久,屠岸贾率领军队冲进赵家,将赵氏家族满门抄斩。只有赵朔之妻因事先躲入王宫才幸免于难。后来,赵朔之妻生下一子,取名赵武。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屠岸贾到处寻找赵氏孤儿,并下令把晋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一律杀死,隐藏赵氏孤儿者将处以极刑。

  在这危急时刻,赵家的两位忠实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怎样才能保住赵氏孤儿。程婴有一个儿子与赵氏孤儿同龄,他愿意献出自己的儿子代赵氏孤儿受死。公孙杵臼说:"你肯舍得你的孩儿,不如交付与我,你向屠岸贾自首,说公孙杵臼藏着赵氏孤儿。屠岸贾必定领兵校来捉拿,我便和你亲儿一同受死。你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与他父母报仇,方才是个长策。"商量妥当后,公孙杵臼先带着程婴的儿子藏进山中,然后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这样,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被屠岸贾处死,而真正的赵氏孤儿被安全地送出王宫,由程婴抚养成人。

  赵氏孤儿就是后来的赵武。到赵武十五岁那年,他终于为赵氏家族恢复了名誉和地位。年少的赵武对新任国君晋悼公说:"屠岸贾为非作歹,死有余辜,我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请允许我杀死屠岸贾的全家,为赵家报仇,为忠良雪恨!"晋悼公同意了赵武的请求,赵武最终得以报仇雪恨。

  这也是关于"抓大放小"的故事,小处虽然有所牺牲,有所遗憾,有所瑕疵,有所缺陷,有所不圆满,但是只要最终在大局中获胜,那就是真正的胜利。通过抓大放小,使得处于劣势的赵氏家族终于破了屠岸贾所设的这个阴险的局。

  要做到"抓大放小",应该有了长远和总体的把握,就如多了一只眼睛。这只眼睛长在身外,高屋建瓴,从上往下俯视。这样,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看到事件之内,也看到事件之外,看到现在,也看到过去将来,因此能做出英明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