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友知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30:37
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身边的好友。看看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些什么样子的人,通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因为志趣相投,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一个相同的事业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创业进步的伟大目标;而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吃喝玩乐而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的只是在一起赌博、胡闹的随意性;而最可憎的应该是那些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走在一起的,他们内外勾结、狼狈为奸。所以,根据不同人所交结的朋友不同,我们就可以来认识所考察的人是贤才,还是不肖的坏人。这样,我们就能对他人保持警惕,避免被他人所利用而掉进他人所设的局里面。

  贤士是永远和贤士趣味相投而在一起的。俗话说,鱼爱鱼,虾爱虾,乌龟爱的是王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集团,是怎样在"物以类聚"这一规律下聚在一起的。"观其友而知其人"的智慧,用来看北洋军阀,是最合适不过的。

  北洋军阀这些人,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我们先来看看袁世凯,他是一个唯利是从、唯利是图的人,说他是两面派,未免冤枉了他,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多面派。在晚清复杂的政治格局中,他八面玲珑,不管风向哪面吹,他都会顺风而动。

  1885年,袁世凯经李鸿章保荐,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请调回国。在北京,袁世凯利用他叔祖袁甲三和其他的社会关系,广交权贵,很快就博得官宦们的宠心。他们认为袁是少有的"知兵文臣",进而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

  同时,袁还极力谄媚巴结慈禧太后的亲信、握有兵权的荣禄,他把翻译的兵书呈递荣禄请求指教,并百般地向荣表白其倾慕之心。

  于是,袁世凯很快就在荣的心目中有了位置,荣称其为"特殊人才",欲大力提携。从此,袁世凯打通了步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道路。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的实力也大大减弱。清王朝感到现有的军队很难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便想再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

  1895年12月21日,袁世凯肩负着皇帝给他的练兵重任,到达距天津东南70里的小站,用日本陆军的制度和训练方法督办新建陆军。袁世凯也正是靠着这支力量最后得以"窃国"。

  康有为"公车上书"在朝野内外引发了一场地震,不仅是清朝的守旧势力感到震惊,更让那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由于光绪帝锐意兴治、奋发图强,袁世凯觉得康有为提出的变法主张很可能会符合光绪帝的心意,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袁世凯便有意接近康有为,还把康有为称为"大哥",显得异常亲切。他还常向康有为吹嘘自己在朝鲜时,与日本人如何如何打过仗,以及主张对日强硬等"英雄壮举",袁世凯很快便取得了康有为的信任。

  同时,袁世凯又时常登门拜访了几乎所有的老臣,向顽固派表白自己反对"维新"的心迹。而此时,清朝的顽固派每天都到颐和园,哭诉光绪和维新派的"罪状",纷纷要求慈禧重新执政。

  终于到了戊戌变法面临失败的时候,光绪帝深感处境孤危,朝不保夕。于是下了道密诏给康有为、谭嗣同等,要求他们"妥速密筹,设法相救"。9月18日晚,康有为集合了维新派"经画救上之策",决定由谭嗣同携带密诏"说袁勤王","杀荣禄、除旧党"。深夜,谭嗣同来到法华寺袁的寓所。

  当谭说明来意后,袁一再表白"青天在上,不敢辜负天恩","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但能有益于君国,必当死生以之"。谭见如此,便把"诛旧党"、"杀荣禄"的方案和盘托出。

  谭嗣同走后,袁世凯权衡两派实力,马上作出决定,于20日上午乘火车去天津荣禄处,彻底出卖了维新派,同时建议"欲破奸谋,卫慈圣耳"。

  由于袁世凯的出卖,使慈禧太后提前发动了政变,绞杀了变法运动。随着谭嗣同等"六君子"的人头落地,袁世凯也飞黄腾达了。他获得赏银四千两,荣升为工部左侍郎,仍统率武卫右军一万人。他的顶戴花翎上沾满了维新派英豪们的鲜血。

  袁世凯在关键时刻为慈禧立了大功,深得慈禧赏识。慈禧太后和荣禄一致认为:袁世凯既熟悉洋务、为洋人所信赖,又有魄力,尤其是对慈禧太后忠心不贰。于是这个八面玲珑、诡计多端、极其阴险狡诈的袁世凯,又一次受到提拔,在李鸿章死后,便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日俄战争后,袁世凯清醒地看到"不立宪即革命",别无它路可以选择的政治局面;同时,他也看到"立宪"完全可以保住他的靠山慈禧太后,进而保全自己。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种政治潮流,必将前功尽弃。

  于是,袁世凯于1905年又开始了投机立宪活动。处处以"开通风气"自鬻,连上奏折,侈谈立宪。1907年夏秋之交,立宪运动达到了高潮,袁世凯一跃成为"急进派"。7月28日,袁奏请"赶紧实行立宪",并列陈十件大事。9月,他担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后,更热心于立宪。1908年初,他还奏请"限年立宪,从速办理"。于是,袁世凯在国人心目中,俨然成了一个立宪派的中坚分子。1908年,慈褚太后和光绪帝同在11月中旬死亡。慈禧太后垂危之际安排由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年号为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掌握军政大权。在北洋集团和满族亲贵之间,由于矛盾日益尖锐,袁世凯被罢了官。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仓促出京逃往河南。其后,袁世凯施行韬晦之计,暗中却一直和心腹、爪牙保持联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政治活动,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后不到3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在清王朝即将彻底灭亡之际,清廷迫不及待地需要物色一个能有效地绞杀革命的人物。一部分皇亲贵族和帝国主义各国驻京公使,一致认为"非袁不可收拾局面"。

  于是,袁世凯乘机再起。袁先是担任湖广总督,接着又把湖北前线的军权完全揽到手里。夺取军权后,袁世凯更加野心勃勃,开始了攫取民国总统职位的阴谋活动。

  袁世凯在北京稳住阵脚之后,便回过头来对付革命党人。多少年来的反革命实践已经让他感到,此次革命绝非偶然,更不能只靠镇压而制止。

  于是,袁世凯又操起了惯用的两面派伎俩。为了迎合革命党人"反满"的愿望,他把自己装扮成汉族利益的维护者。

  当他觉得"诱和"有了希望后,又派人到处活动,企图获得"国民共举",当上"第一任之中华共和总统"。

  为了祖国的南北统一,孙中山不得不让步。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自己临时大总统的职务。结果,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果实,被诡计多端的袁世凯篡夺了。袁世凯粉墨登场,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宝座。

  1912年8月,同盟会与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和共和实进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一切党务都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在当时,国民党就是反对袁世凯独裁的唯一大党。1912年底至1913年初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取得了胜利,并预定宋教仁担任内阁总理。袁世凯眼看内阁回到国民党的手中,进而又要变成束缚他的工具,袁世凯岂能容忍?

  在这权力发生危机的时刻,袁世凯丧心病狂,不择手段,通过特务头子洪述祖,传令曾经在上海当过流氓和帮会头子的应夔丞,制造了一桩震动全国的大血案。1913年春,宋教仁在湖南、湖北等地旅行后抵达上海。3月20日夜,由上海启程返北京,当他刚刚步入火车站,就被应夔丞所收买的兵痞武士英用枪击伤,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于3月22日逝世,终年31岁。就这样,原来那个口口声声大讲"大总统是国民公仆",时时处处鼓吹"共和"的袁世凯,终于撕下了冠冕堂皇的假面具,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独裁专制主义者的面目出现在人民的面前了。袁世凯苦心经营独裁专制,却始终对总统的地位感到不满足。于是,他一边制造舆论扬言"非帝制不可",一边又开始了他称帝的罪恶活动。袁世凯深知要复辟帝制,必须首先取得日本的支持。

  因此,对日本侵占山东,他采取了退让政策。更有甚者,为了讨好日本侵略者,实现其所谓"日华亲善",竟屈膝投降,丧权辱国,承认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的亲信还将流氓、妓女等乌七八糟的丑类组织起来,美化为"人力车夫请愿团"、"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刹时间,北京出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对恢复帝制有"狂热"之情的"请愿团"。

  袁世凯为了笼络称帝的支持者,大肆滥授爵位,广施恩德。甚至挖空心思,为了取得满族王公亲贵们的支持,还试图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废帝溥仪,以此和清皇室联姻。因而,尽管清朝皇室满心嫉妒、怨恨,却也只好发表声明拥护袁世凯当皇帝,还准备让出皇宫,迁往颐和园。袁世凯在耍尽花招之后,才肯称帝,无非是要说明,他当皇帝既是天命所赋,又是人心所向。

  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石大人胡同的前清外务部公署内,袁世凯狂笑不已:"吾生五十三年,今日为妄举。"这是两面三刀的袁世凯阴谋得逞后的狂喜,也是对受到欺诈者的嘲弄!要看欺骗者的伎俩,在这方面袁世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再来看看同属于北洋军阀里面的段祺瑞。段祺瑞属于袁世凯手下的北洋三杰之一。所谓的的北洋三杰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号称龙、虎、狗,里面没有一个是善良的角色。

  段祺瑞此生最大的作为,是曾"完美"地逼走了几任总统。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非常不情愿地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去黎府通知黎元洪继承总统职位。那一天,段祺瑞与黎元洪端坐在楠木桌旁,谁也不开口说话,如两尊木雕的泥塑。呆坐了半天,段祺瑞突然起立向黎元洪三鞠躬,黎也赶快欠身还礼。礼毕,二人仍还原位,段仍不开口,黎也不做声……旁边的人自然不敢发一言。这幕哑剧足足演了40多分钟,段祺瑞终于起身告退,黎元洪也只好茫茫然起身送客。这时段祺瑞对总统府秘书长说:"黎总统这里没有人,你就留下帮忙吧。"

  段祺瑞用这种方式宣布黎为总统,分明只是把黎当成一个玩物而已。其后不久,因段祺瑞事事作梗,黎元洪被逼得神经迷乱,竟把"辫帅"张勋请进北京,结果演出了一场复辟闹剧。等到段祺瑞得意洋洋地打跑张勋,完成"三造共和"的美名后,黎元洪就只能老泪横流,挂印而去了。

  黎后的总统是冯国璋,段平时称其为"四哥"。他们同为袁家得力干将,号称北洋一狗一虎。冯上任之初,曾握着段的手说:"再也没有府院之争了。"可是面对权力,这两兄弟争得更厉害,段与黎是水火相煎,他们却是真刀真枪!段的霸道与跋扈逼得冯国璋走投无路,自带了一旅精兵,200箱子弹,以巡视南方战场为名,沿津浦线南下,直奔南京老巢去了。可是段却派心腹段芝贵在蚌埠截住了冯大总统,冯大总统不可能看不到围在火车周围的荷枪士兵,只好眼望近在咫尺的南京,恨在心头不敢言声,乖乖地回到北京,从此彻底放权给段祺瑞。

  如果说段祺瑞逼走总统毕竟还算是政治斗争的话,那么他指使手下得力干将徐树铮,折磨蒋百里就显得太过阴毒了。蒋百里是保定军校校长,留日的高才生,因为在日本军校成绩极端优秀,曾得到过日本天皇亲赐的宝剑。他的梦想就是要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国家,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但段担心蒋"坐大",因为他知道,袁世凯当年就是办军校网罗了一大批人,最后夺得了天下的,他岂能容一介书生蒋百里成为心腹大患?于是他对保定军校百般刁难,要物不给,要钱没有。蒋百里拿总统批示的条子来提钱,徐树铮在段祺瑞的纵容下就敢说:既然是总统批的条子,你就去找总统要钱吧!

  蒋百里悲愤交加,星夜赶回保定军校召集全体学员开大会。在会场上,他哽咽道:"我从来没想到中国的事情太难办了,这里难办,别处也一样难办。我对不起大家……"然后他突然拔枪顶住自己的胸膛,旁边的卫兵急忙冲上去抢他的枪,但是已经晚了,枪声响处,蒋百里瘫在讲台上。虽然后来蒋百里没有死,但他的自杀却震动了全国。

  孙中山在黄埔建军以前并没有自己亲手建立的军队,所以在和袁世凯,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军阀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屡屡受挫,发出了"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感叹。

  君子所交必君子,小人所交必小人。高山流水,管宁割席,鲍叔牙的朋友是管仲,蹇叔的朋友是百里奚,徐庶的朋友是诸葛亮;反之臭味相投,秦桧的朋友和部下,就只有张俊、万俟卨了。孙中山不能不说是不英明,但是如果他要是早点知道观其友而知其人的这个道理的话,那么也不用走那么多的弯路才来明白"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这个道理了。

  当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只是如果一个人周围全是狐朋狗友的话,那么对这个人多一个警惕,或许能帮助你少钻一个圈套,少入一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