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语 : 公民如何改变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18:50

宪法是一个政权的身份,那么公民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身份,就是这么一个神圣的字眼,今天却在全世界范围内意义减弱。此文试图探讨一下为什么和怎么办!

 

 

公民,英文为citizen,法文为citoyen,均来自拉丁语的civis,在古罗马时代指罗马的自由人,不仅需要在罗马出生,而且要拥有一些权利和特权。今天公民的含义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国家”中,享受同样的权利并服从同样的法律的人。英文的citizenship和法文的citoyenneté可以指公民的状态,或者说是公民性。公民性不仅是公民自身的状态,也涉及到公民所拥有的权利范围和所要遵守的法律的深度广度。

 

 

传统上,在民主国家,公民改变社会的最直接方式是参与投票,通过选举自己的代理人来改变自己国家和自己城市的发展方向。当然,参加政党,参加竞选也是公民的权利,只是这样的情况较特殊,人数也少,此处不谈。关于投票,公民可以有以下三种表达方式:投,不投,投空白票。我们所说的弃权并非指投空白票,而是不投票。公民性的由强到弱应该是:投,投空白,不投。不投票从来就有,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哪次投票中全体公民都参与的,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不投票的比例在明显增加,这是公民性的减弱。比如在前一段时间举行的法国地区选举中,将近有一半的法国人没有去投票。评论家认为这是法国人民在表达对国家的失望和无奈,我谨慎地同意这种说法。从公民的角度来说,不投票即便也是在表达态度,但不得不算是公民性的减弱,这跟投空白票来表示失望不一样,而且,不投票的人当中,真正是以表达态度而不投的人还是少数的。事实上政客们呼吁公民积极参与投票并非是期望公民来指挥他们去做什么,而是因为弃权的人太多会让政客们失去对局势的掌控,这就好比喝白酒的时候,如果用杯喝(比如一杯是二两半),我们知道自己的量,但是如果换盅来喝,若干盅下去,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了。政客们事实上是不怕空白票的,就怕你不去投,从这个角度上看,不投票也算是积极的影响社会的方式,只是个人的举动融入到整体中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毕竟不投票的人当中,因为其他原因弃权的人更多,没办法,最好还是去投,如果你真有权利投票的话。

 

 

除投票外,公民还有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游行抗议的自由和罢工的自由,这都是公民影响社会的方式,在民主国家也都收到法律和实际的保障。大家都知道法国是一个有罢工传统的国家,这里顺便更正一点,近年来,德国已经超过了法国,成为了罢工最多的国家。罢工和游行总是一体的,罢了工然后去游行,这样的活动跟投票不同,涉及到的并非整个国家事务,而是某个行业甚至仅仅是某个企业。国有系统的罢工可以影响很大,比如法国铁路公司的罢工会让整个法国瘫痪。此外,言论自由也很重要,但是一般性言论往往出于一人之口,能够听到这个声音的已经不多,发出同样声音的自然也少的可怜。

 

 

我是在由大往小说,再往后,还有请愿书,集体签名,还有所谓的上访。这些方式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小,目的也十分具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自然也更小。这些方式在民主国家都是options,但是在其他权利没有得到保证的非民主国家,它们都是最主要的方式。

 

 

不管是在民主国家还是在非民主国家,由这些权利和方式所代表的公民性都在减弱,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但主要有三大类:公民自身的问题,权力机构的问题,经济问题。

 

 

==公民自身的问题==

-满足于小圈子:家庭,朋友,同事。

-个人主义:我们处在一个自我发展的社会,个人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减弱。

-无能为力感: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使得公民越来越感到在知识上和能力上的无能为力。

-观点分化,缺少协同于理解:比如在法国,如果有交通领域的罢工,罢工者首先面对的不是权力机构的压力,而是来自公民内部非罢工者的责难,因为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所有这些问题都最后导致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不感兴趣,只要事不关己,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的,我就不提了。

 

 

==权力机构问题==

权力机构有民主与非民主之分,首先非民主权力机构就不会给公民正常的参与途径,即便是民主的权力机构,也有无数途径来分化瓦解来自公民的声音,请参考我的“人民是如何被忽悠的一,二”。

 

 

==经济问题==

公民性的减弱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根本是来自于经济,如果说公民是所有人的身份,那么这个身份正在给另一个身份让位,这个新的身份就是“消费者”。是的,公民正在从各个方面成为消费者,产品的消费者,新闻的消费者,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消费者,一切全部依赖于Marketing。这样的改变来自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媒体,互联网等),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存在只为经济服务。这样的改变造成或者加剧了上面提到的公民自身的问题和权力机构的问题。

 

 

怎么办?

目前来讲,公民若想改变社会,根本在于公民自身。许多人没有公共利益感,只注重个人利益,公民没有责任感,社会就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公民如果想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自己,建立责任感也就是付出。我们知道,许多人捐钱,出力,捐血,这样的行为自然是好公民的行为,但是最重要的是公民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很重要。既然公民已经不再是公民,而是消费者,那么OK,公民就做好这个消费者,消费商品的之前了解商品来源,生产方式,流程,一旦发现不妥(比如由孩子生产,比如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拒绝购买,消费后积极地在公共平台上评论,分享。对于新闻消费,公民更加需要努力,新闻媒体经常将焦点放到灾难,事故,炒作以及一些无聊的只为刺激感官的东西上,这样的东西会加剧上面说的公民自身的问题,抑制积极的东西的产生和发展,应该将新闻当成普通产品,搞清楚从产到销的整个流程,积极参与,影响其发展。要知道,在经济原则下,作为消费者的公民真的有可能成为上帝,这可以说是公民获得权力的一个好途径。社会如何发展并非由权力机构决定,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权力机构的改变,公民做好消费者以改变社会,权力机构的改变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时代?

所有人都喜欢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为变革的时代,只有事后才会有历史学者告诉大家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变革的时代,所谓里程碑只是一段里程的结束和另一段里程的开始。历史原本就没有电影小说那样精彩,所有所谓的变革都是一点一滴的,所有人都可以称自己的时代为变革的时代,因为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果非要把我们的这个时代称为变革的时代,我觉得距离“标准”还远远不够,我甚至认为目前的这个时代比较平静。虽然历史没有那么精彩,但是重大变革总不会是平静的,公民即便是有了责任感,想要参与公共事务,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消费者”,还是需要方式方法,上面所列举的那些方式方法过于具体,包括选举投票这些大事都不能涵盖所有公民。那么在这个“平静”的时代,公民应该如何参与公共事务,促进社会变革呢?我认为应该是provocation,公民要勇于说不,对任何人任何群体说不,尤其是对“多数人”说不,不管多数人是谁,是政府也好,是传统观念也好,是民主的倡导者也好,哪怕是公民内部也好,只要你看见了多数,都要去说不,有理有据地提出不同看法(不是找茬和谩骂),即便是所有人都认同的看法,只要你能看出问题,都应该去“挑衅”,将水搅乱,因为这个时代太平静,又趋近于变革,好与坏往往不是那么清楚,搅一搅才会更清楚。公民改变社会就是要逆舆论而行,尤其是逆主导和统治舆论而行。穿的跟别人不一样需要勇气,想的跟别人不一样更需要勇气,到处去搅一搅,不放过社会上的任何角落!(当然,最好也能够接受别人对自己说不-不容易)

 

 

最后用我喜欢的一个个人签名来结束此文:我说的话如果让这些人高兴,那很好;如果让那些人生气,那更好。我再加上一句:如果让我看到有人对一个观点抱成了团,我就必须让这些人生气,不管是什么观点!如果有些人会同意此文的观点,那么我更希望有人会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