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进,努力建设和谐国际关系学院--致全院师生员工的一封公开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24:49
团结奋进,努力建设和谐国际关系学院
——致全院师生员工的一封公开信
各位老师、同学们:
最近因张鸣教授在媒体上的一些言论,使学院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对于言论涉及的一些问题,我们将通过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做出正面的回应和说明,给大家一个交代。今天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国际关系学院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来爱护她,维护她,并通过共同努力建设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学院。

由于历史原因,90年代中期我院的发展不是十分的景气,最低潮时我们只有半个博士点(仅有的科社共运专业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享),只有一个博士生导师,十来个教授,在读的学生只有百余人。
进入21世纪,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规划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七八年的艰苦努力,学院有了很大的发展。截止2006年年底,我院在读学生达到1101人,其中中国学生856人,留学生245人,成为全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院积极引进拔尖人才并选留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像时殷弘、金灿荣、查道炯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纷纷来我院工作,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实力。目前我院教职员工76人,其中包括教授、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25人,讲师17人;在学科建设方面,我院在本科层次拥有国际政治、外交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政党政治两个专业方向;硕士博士均拥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学、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治、世界经济、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8个专业,硕士点今年还新增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科布局日渐完善;在科学研究方面,我院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仅近几年我院申请到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两个、国家重点项目一个,其他国家、部级项目十余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成功获得了“211”工程建设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与中国对外战略”以及985 “国际政治经济与欧洲问题研究创新基地”两个项目。我院组织出版的“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和“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多本被列为“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为国内多所兄弟院校推荐使用;在国际交流方面,我院也加大力度,在教师和学生出国方面的数量都大大增加,我院教师参与的美国密歇根、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课程教学,大大扩大了我院的国际影响。我院学生还曾多次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学院增加了荣誉。我院还创建了“中国国际问题论坛”以及“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两个学术品牌,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我们每个师生职工,包括我院的老的领导和老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们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但与此同时,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繁重的工作。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较,我们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迄今为止我院还没有一个全国重点学科。此外,不少新建立的院系发展势头也很快,形势咄咄逼人。在这种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只有同心协力、埋头苦干,才能站稳脚跟,争取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在这一关键的时期我们因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分歧意见而造成严重的内耗,就会在竞争中丧失优势,逐步落后,甚至功亏一篑、一落千丈。一个学院发展起来,至少要经过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可能见成效,但是,衰败起来却是很快的。因此,我们呼吁全院教职员工以大局为重,以学院的发展为重,自觉地抵制有损于学院声誉和直接影响学院发展的做法,努力工作学习,使我们的学院继续大踏步地前进。

国际政治系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央的决定,在1960年成立的政治学系的基础上于1964年组建而成的,成为国内成立最早,力量最强的政治学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研究机构。国际政治系成立后除设立国际政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学研究机构外,还一直保留了政治学教研室和西方政治教研室,并在人民大学率先招收了这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原国际政治系同当时的苏联东欧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国际关系学院,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2001年,根据学校院系调整和专业整合的安排,全校的政治学学科进行整合,原中共党史系的政治学教研室和当代中国政治两个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又整合到了国际关系学院,张鸣教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由党史系转到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政治和政治学两个学科领域都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政治学可以为国际政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而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又为政治学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多兄弟院校都认为这种结构是比较理想的,一些兄弟院校正是在政治学系的基础上发展国际政治专业,乃至建立国际政治系或者国际关系学院。人大国际关系学院以这种发展思路来促进国际政治和政治学的发展,不仅得到了调整前国际关系学院大多数人的认同,也是张鸣教授当初进入国际关系学院时所赞成的。
由于学院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科的迅速增加,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治学和国际政治两个学科领域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从管理角度,学院始终坚持各个学科领域同等重要、共同发展的原则。例如,在教学中,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已经形成一个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学院为全院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并不多,其中政治学专业开设三门:政治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府与政治。学院在硕士生招生考试科目上,政治学理论是所有专业的必考科目;在博士招生上,考试科目的设立,参考书的确定上,政治学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院博士生通开的最重要的一门课就是《政治学前沿》,当然,国际政治的教师也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少精彩的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原党史系的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的外语课程课时较少,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外语水平,学院专门为他们增设了专业外语课,使他们的外语教学享受同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同等的待遇,因此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在学校“211工程”申报论证的过程中,根据全校的整体布局和安排,我们申报了国际问题研究的子项目。经过争取,包括政治学方面的教师的共同参与,学校设立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建设项目,这个项目虽然是重点研究国际问题,但考虑到学院的整体发展,我们一方面,我们在可能的范围内设立了由政治学的教授来主持的与子课题相关的研究项目,占全部研究项目的近40%;另一方面考虑到国际政治已经有了211的支持,因此将学院的资源来侧重支持政治学,其中包括支持政治学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会议。
又如,在985申报和论证的过程中,按照规定,985项目既要体现学科优势,又要同研究基地相结合。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为例,他们的国际问题研究和政治学研究都很强,但由于基地等因素,其985项目却是美国问题研究。而因为人民大学拥有欧洲问题研究基地,因此,学校最终批准和确定的项目名称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欧洲问题研究创新基地”。按照以上的原则,我们同样在985范围内给予政治学很大的支持,政治学的一些教授、副教授出国访问,学院同美国中国政治学学会所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学院与台湾政治大学所联合发起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以及“中越改革与发展比较论坛”等都是以政治学为主要内容的。
再如,在全院21位教授中,政治学片教授占12位,这充分、最好地说明国际关系学院在职称评审中的公正性,并没有学科上的偏向,更没有对政治学的轻视。
可见,问题的出现不是由于国际关系学院重视国际政治而轻视政治学的结果。张鸣教授认为国际关系学院不重视甚至于打击排斥政治学是没有道理的。与张鸣教授的看法相反,政治学片的绝大多数教授是认同和支持学院发展战略的。

国际关系学院一贯强调“团结发展、民主办院”的方针,强调发展是目的,团结是保障,无论在院领导班子内部还是在全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我们都反复强调这一点。遇到不同的意见大家民主讨论,各抒己见,虽然有分歧和争论,但是总体上大家能够达成一致,积极努力的干好工作。为了贯彻上述原则,国际关系学院建立了一套机制,每年或每学期召开一次院务扩大会,除了学院领导班子的全体成员,我们还请所有系所主任、教授和部分青年教师的代表、民主党派人士代表共同商议学院发展的大计。院务扩大会主要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包括批评意见,而不是由学院领导班子来布置工作。事实上,学院一些重大的举措,例如211、985和全国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都经过了院务扩大会的认真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推进的。学院领导班子根据每次院务扩大会的精神和新学期学校的工作要求,研究决定学院新学期的具体工作,并在新学期的全院大会上布置本学期的工作,做到公开透明。正因为如此,学院形成了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环境。人民大学同一些兄弟院校相比,硬件条件不是最好的,有些全国知名的学者愿意到国际关系学院来工作,他们所看重的就是国际关系学院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他们认为在这里能够很好的进行教学和科研,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团结发展,民主办院”的方针,所以使国际关系学院在最近的七八年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也在学校内部以及全国同行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今后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仍然要坚持这一方针。我们坚决反对影响乃至破坏学院这种团结和谐氛围的做法。
我们呼吁国际关系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排除各种干扰,努力维护学院的声誉,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绝对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课堂教学。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全国重点学科的申请、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等大量日常工作,这些工作不允许我们分散精力。如果我们做不好这些工作,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学院不负责任,对人民大学不负责任。面对这些工作,我们并不愿意分散精力去回应张鸣教授,但事已至此,我们真是好不情愿、万不得已。如果我们再不出来讲几句话,是非曲直将会被颠倒。
我们也呼吁全院全体同学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顾全大局,努力维护学院的声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参与到一些无谓的争议中。学院特别需要你们,需要每一个正直、正派的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在当前的这种社会氛围下,特别需要维护学院的稳定。国际关系学院走到这一步是十分不容易的,她是我们大家辛勤劳动和努力的结果,她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共同家园,我们绝不希望自己工作学习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学院。
我们坚决反对张鸣教授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坚决反对在媒体上“打乱仗”的做法,因为这有损国际关系学院的形象,影响了学院的正常的工作。大家知道,任何单位都有程度不同的问题,但是把单位内部的问题拿到媒体上大事炒作,张鸣教授在国内开了个先例。至于张鸣教授在媒体上所谈论的具体问题,如有必要,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做出正面的回应。
国际关系学院 院长
2007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