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宫女回忆:慈禧晚年沉默慈祥却怕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20:33:31
晚清宫女回忆:慈禧晚年沉默慈祥却怕鬼  

摘自:金易 沈义羚 著 《宫女谈往录》 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

阅读提示:在刘邦死后十五年里,吕氏大权在握,耍尽了威风,结果还不免被鬼弄死。这样的宫廷大事,老太后不会不知道的,尤其是第一个太后专权的结局。老太后害死的人并不下于吕后。前车之鉴,想想自己晚年的结果,也不能不感到心惊肉跳。这或许就是老太后实权在握,不怕人而怕鬼的原因吧!

写完《乞巧》这节以后,我不禁伫笔深思。清宫里的好些举动有些在《红楼梦》里都能寻见踪迹。

我现在不去查书了,因为读者比我熟悉。《红楼梦》里好多叙述到女孩子做针线活的地方,像史湘云,算是个侯门小姐吧,写她和寡婶娘在一起做针线的地方最多,而她又最巧,给宝玉做过香囊(荷包),替袭人为宝玉做过鞋等等;富商巨贾家庭长大的薛宝钗搬进大观园后,在香菱的陪同下,秋窗深夜还做针线,在绛芸轩里还能替袭人绣鸳鸯呢!连林黛玉都能做精巧的香袋儿,何况其他人。各屋的丫头更不用说了,慧紫娟不是坐在回廊上做针线时试的莽玉吗?黄金莺不是替宝玉巧结梅花络吗?俊袭人在怡红院里绣过荷花鸳鸯,最出名的巧手要数晴雯了,深夜勇补孔雀金裘,可以说巧冠群芳了。

《红楼梦》里写女孩子做针线的地方不下几十处。贾宝玉在四时即景诗里不也说过“卷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吗?其劳作也是相当艰苦的。以宝钗为例:“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见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每日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估计她们不会没有针线妈妈的(旗人称做针线的保姆叫针线妈妈),可她们还自己做针线。这大概是大家闺秀的风范吧!汉民族自古以来对女人的要求有四项标准,曰妇德、曰妇言、曰妇容、曰妇工。德,指品质;言,指应对礼节;容,指相貌体态;工,指劳作,如刺绣、烹饪等。满洲妇女大概在努尔哈赤编排牛禄(狩猎生产、作战的最小编制)开始,就已形成战时体制,男征女织,女人就已成为后勤部人员了。她们从小就要勤劳操作。满族入关后,很快就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满族的大家闺秀也很可能以这四德为风范,虽然是锦衣玉食,也要有描龙绣凤的巧手。不然,怎么解释大观园里大家闺秀的做女工呢?显然,这和宫里的风气是一样的。多数的人以为宫里的侍女们,横针不摸,竖线不拿,除伺候主子以外,伸直十个手指头养膘,懒得要命,那就错怪清廷的制度了。她们大体不是为了将来“缝、连、补、缀”度日而做针线活,而是为了“敢将十指夸针巧”,能作工艺品等小点缀。这女红和琴棋书画相同,作为上层妇女的一种修养美德,说通俗了,比嫁妆还高一等,也算是陪嫁的重要本钱之一。

这里我自夸一句,年轻的时候好新鲜事,最爱数别人家的门坎子(北京俗话,管闲串门叫数别人家的门坎子,是贬义词),也到过许多旗下亲友家里,一般满洲家庭妇女和在街面上游手好闲吃大饽饽式的男子汉不同,讲究的是“上炕一把剪子,下地一把铲子”,上炕能飞针走线,裁剪冬棉夏单,下地能煎炒烹炸。甚至每家都有本家的拿手菜饭,这是满洲妇女的传统。记得前些日子看《四世同堂》这部电视片,写老太爷(老祖父)生日,有人来暖寿,老太爷留客人吃寿面,必须小顺妈(孙子媳妇)亲自下厨房去抻面,表示恭敬热情。客人吃完面后,要亲自向小顺妈道谢,说:“孙少奶奶,面抻得好,谢谢。”小顺妈要谦逊地说:“我抻不好,您包涵着吃。”这叫做双方话到礼到。总之,老北京妇女德言容工,要面面做到。那时如果到谁家去,主人买斤机器切面待客,客人会甩甩袖子,拱拱手,向您施礼告辞的。这就是老北京人的风气,而且旗人居多。《红楼梦》里每个女子都有恰如身份的语言、拿手的工艺,这正是德言容工的具体表现。我深切希望博雅君子能从清代的皇家秘笈、笔记小说里,搜、剔、扒、掘,把清室的风俗,勾勒出来,来印证《红楼梦》等书,以造福后人。这种风俗一直影响到现在北京人的生活。

记得老宫女跟我谈,在庚子年老太后仓皇西奔以后,到旧历十一月中的时候,由戈什(护卫武弁)押着车,从北京给老太后送来过冬的衣服。这是晋妃、瑜妃亲手给老太后做的。晋妃、瑜妃都是同治帝的妃子,她们已经住入慈宁宫好久了,惦记着老太后出门在外,尤其是陕西的冬天,天气冷,取暖设备差,哪能像宫里,屋内有暖炕,四外有宫墙,行动到哪,都有手炉、脚炉,所以她们特给老太后做了棉袜子、棉鞋、皮裤子,其中最多的是棉袜子。老太后过去是一天换一双新袜子的,因此她们做了好多双。宫里的事她们原本是丝毫不过问的,就知道吃斋念佛,当然更无权力去支配绣工了。这些棉衣服、棉鞋袜等,都是晋、瑜二妃带着本宫的侍女亲自动手做的。伺候老太后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够让老太后点点头说句不错,更是不容易,老太后对棉袜子棉鞋很满意,这就可以看出晋、瑜二妃做针线的技艺来了。这也是在西安的事,一天老太后斋戒、不吃荤,为了讨老人家的喜欢,皇后亲自动手,给做了香菇面筋,瑾妃做香椿鱼,四格格独出心裁炒了盘麻豆腐,老太后很高兴。我记叙这些事的目的,说明清宫里贵为皇后妃子尚且工于刺绣,善烹调,何况底下的其他人呢?这也足可以说明清朝宫里的风气了。虽然老太后喜欢听戏,但在内宫里笙管笛箫之类是没有的,各个宫苑里也没有飘过笙管的声音,平常日子整个宫里寂静安谧,只求安闲地度过光阴,决没有“朱门沉沉按歌舞”的现象。

闲话扯得太远了,还是听老宫女叙说宫里的事吧!老宫女慢声细语的谈话,就像小河流水一样,缓缓地但又清脆地注入听者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