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皓宇:西北印象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43:47
刘皓宇:西北印象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祖国的大西北,我一直是梦回魂牵,心神向往的。这次,湖南夕阳红旅行社组织中老年人作一次大西北的旅游,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也满足了我的宿愿。全团人马达八百之众,从9月12日至25日共旅游了十四天,大家从长沙出发,路经西安、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嘉峪关、兰州、洛阳,再回到长沙,行程达三千多公里。我在旅行团是分在第十组,同行有三十多位,一路火车、汽车,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真如风驰电挚,沿途所见所闻,丰富多彩,既饱览了西北的雄伟山河,又接触了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民。

游古城西安

火车从长沙经过一昼夜来到西安,在西安,我们浏览了明城墙、大雁塔、华清池及兵马俑。明城墙是明代修建环绕西安的城廓,也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它的厚度达八九米,高达十多米,每隔一定的距离建筑一座阁楼,远远望去,巍为壮观。阁楼里陈列着历代的兵器及各类文物,也有卖旅游产品的。导游边讲解边告诉我们一个故事:以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第一站是到西安。当他来到西安以后,没让他进城,先逗留在城外宾馆里,他心生疑窦,不懂何故。后来主人们请他身穿唐服,打扮成皇帝模样,由向导引领他进入城门。一霎时,城门大开,金鼓齐鸣,旌旗蔽天,城内道路上铺着红地毯,各级官员也穿着唐代官服列队迎迓,仿佛又回到了古时的唐代,克林顿才恍然大悟,自己被扮演了一次皇帝。这件事一直传为美谈。接着我们驱车至大雁塔广场。这广场有接近天安门广场那么大,正中间矗立一座唐玄奘的大型塑像,仪态虔诚和善,令人想起他当年去西天取经坚忍不拔的决心。而后面的大雁塔岿然耸立,那宽阔的基底,加上土黄色的塔身,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不少游客纷纷拍照留念。导游说:这塔建于唐代,原是用来保藏佛经的,相传有一只大雁折翅落此,便取名大雁塔。离此不远还有一座小雁塔。这两座塔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雨,仍未有任何损坏,诚属难得。随后我们驱车参观在临潼县的华清池。这是唐玄宗为他的宠妃杨玉环修建的。走进大门,迎面的华清宫,红墙黄瓦,雕栏画栋,绮丽豪华,在前面的水池旁种有一排排垂柳,与后面伟岸的骊山交相辉映,显得山青水秀,富丽堂皇。池旁修了一座汉白玉石半裸的杨贵妃塑像,果真“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好多游客纷纷在塑像前摄影,仿佛要媲美一般。我们观看了杨贵妃当年洗浴的澡池,这是在一间宽大的房子内用石块砌成的水盆,据说当年镶有金玉,可现在一点也不豪华。我不禁记起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诗句,这写得多美,把现实大大地神化了。有位小伙子看后说:"这样的浴池跟现代的浴池比,的确太差劲了。"然而这就是当年御用的洗澡盆啊!它一方面说明了时代的进步,另方面也反映了诗人想象力的丰富。人们出来后,便又到离此不远的世界八大历史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参观。兵马俑展览厅就建筑在原来发现陶俑的现场,厅顶呈穹窿形,没有一根柱子,跨度五百米有多,厅内十分宽阔,这些陶俑每具都有人高,列成队伍,气势非凡,还有铜车马、军马等,看去就跟当年的军阵一样,我想即使今天要塑造这样的陶俑,也是不容易的,导游谈及兵马俑发现的经过,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当地要改善水利条件,一位姓杨的农民与同伙去地里挖井,当挖到几丈深后,忽然挖出一个瓦制的人头,他吓了一大跳,以为是神鬼作怪,不吉利,于是告诉了生产队干部,干部报告给了西安市,市里马上反映到陕西省及中央,引起了上层的高度重视,便派大批文物干部前来发掘,最后终于发现了这一世界奇迹。后来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到西安,特地要会见这位发现兵马俑的农民,还跟他合影留念,从此杨姓农民便成了新闻人物。现在他每天像上班一样,坐在展厅旁卖旅游产品的店铺边,给众多游客签名,可他除会写自己的名字外,不会写别的字,这样的签名也给他增加了一些收入。


参观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

结束了西安的旅游,火车便把我们直拉到甘肃的敦煌,从西安到敦煌有一千多里,火车要跑一天一晚。我们是十四日晚起程,到第二天黄昏才到达柳园车站,柳园是个小站,离敦煌还有一百多公里,我们下火车后得改乘汽车,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在柳园下火车时,一阵冷风袭来,像有人推着大家往前走似的,大家连忙加衣。导游告诉我们:这儿是西北著名的风口,由于地形狭窄,风吹过便像过门风一般速度加快了,形成强劲的风力。她还说;敦煌附近正在修建火车站,不久以后,火车便可直达敦煌了。当接我们的汽车到达下榻的华盛宾馆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

次日清晨,大巴士把我们拉到了离城二十多里的著名敦煌石窟--莫高窟,这是我向往已久的艺术宫殿。走进窟区,牌坊上写着“石室宝藏”四个大字,路边栽了许多白杨和棆树,再走几十米就看见写有“莫高窟”的牌坊了,迎面见到倚山壁立,建筑有七层像宝塔似的阁楼,两旁走廊边就是一间间石屋,足足有几百个,这即是驰名中外的敦煌艺术宝藏了。当地为了保护这些稀世之珍,规定参观者不得触摸室内的壁画与摄影。走进石屋,里面都是各种佛像,有释迦牟尼,弥勒佛。睡佛。四大金刚等等,这些佛像四周又有小的佛像与图案,如飞天。花鸟等,原来我观看“飞天舞”以为“飞天”形象高大,有如天马行空,然而现实中的“飞天”小得可怜,不过是佛像的陪衬画而已。可貴的是,这些佛像和壁画经过两千多年仍然色彩鲜艳。最值得一书的是,清代有一位湖北来的王姓道士,他在一个隐蔽的石室里发现了大批经书与文物,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与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莫高窟周围多是沙漠,只有这里是高耸的石山。当年为什么要在此地修建这么多的石窟?内藏这么多的佛像,还保存好多佛经,文物?这真是值得研究的。可以想见当年的敦煌,地处丝絧之路,一定是热闹繁荣,车水马龙的,否则决不会有众多工匠到这里来修建如此伟大的工程。据说,解放前曾有不少外国人盗走了许多壁画,而本国人任其盗走,“碗大的珍珠不识宝”,以致如今好多珍贵的壁画竟收藏在外国的博物馆里,真是可惜!在离莫高窟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棆林窟”,也有不少佛像,与莫高窟风格不同。现在,敦煌已经建立了研究所,专门研究敦煌的艺术文化,号称“敦煌学”。

从莫高窟出来,邻近是鳴沙山与月牙泉。我们经过一张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辽阔的黄沙,有山有坡,游客们进去得租一双红色的长统靴子,以防沙子进入脚内。我看到那沙漠一望无际,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有骆驼载着游客在沙漠中行走,如诗如画;;也有人爬到沙山上,从山顶滑下来的,好多人在沙山顶上行走,远远看去,酷似一串彩色的珠链。一位好事的游客用自己的足迹在沙子上写了“长沙”两个大字,我连忙拿着数码相机拍了一些照片,把这难得的景色留下来。最奇怪的是在沙山的中央低洼处,冒出一湾泉水,那水池呈月牙状,周围长着丛丛绿树,还有亭台楼阁,简直是沙漠中一块水草丰满的绿洲。为什么在这干枯的沙漠中会有泉水出现,而且终年不枯竭?为什么没有风沙将其掩盖?是值得地质学家好好探索的。这些沙山看来已经形成千百年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沙山,而别处没有?也是个謎。我们在鸣沙山一直玩到黄昏,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吐鲁番的风情

结束了敦煌之行,经过一夜的行程,来到吐鲁番火车站。谁知车站离市区还有一百多里远,在新疆,由于地域辽阔,一百多里真算不得好远。火车站离市区之所以甚远,可能因吐鲁番是个低于海拔的洼地,火车不能适应陡坡的缘故。来到吐鲁番,汽车把我们首先送到了著名的“葡萄沟”。这儿通过一座城堡似的大门,看见山墈上刻着“葡萄沟”三个大字,旁边的凉棚上挂着红色的横幅:“相约最热的火洲,感受最甜的热情”。往右边走,眼见许多绿意盎然的葡萄架。那架子形成一道凉棚似的小街,足有半里多长,内面喂养不少公鸡,是提供“斗鸡比赛”用的。沿街有许多小贩,设摊出卖土特产品,有葡萄干、艳丽的维吾尔服装、刀具、瓷瓶、佛像及书籍等,我买了几个驼骨雕成的十字架,带回送人。出了“葡萄沟”来到“高昌故城”。这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坐着驴车进去几百米,所见都是一些古城堡的遗址。透过遗址隐约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宫殿、屋宇,然而如今都成土堆和荒丘了。相传唐代这里是西域一个小王国,商业相当发达,后来被匈奴人所灭,居民便四处逃散,城池也就废弃了,经过几千年的风沙侵蚀,以致形成如今这个样子。这使我想到历史的沧桑不可预料,那些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当年曾显赫一时,可如今又安在哉?在故城中,出现一道风景:一些如花似玉的维吾尔姑娘正招揽游客和她们一块儿照相,每照一次收费十元。我也被姑娘们拖着照了一张。我想:现在维吾尔姑娘们也晓得怎样赚钱了。离开高昌故城,我们又参观坎儿井博物馆。未来之前,我原以为“坎儿井”是个水井,到此才知道它是清代左宗棠、林则徐引领群众在此开辟的水利工程。当年开了一条地下阴河,让雪山上的水渗透到阴河中,再从地面开挖竖井取水灌溉、饮用。为纪念他们为人民所做的好事,在博物馆内,塑造了左宗棠与林则徐的雕像,供后人瞻仰。最后,我们到了一户维吾尔族人家,门前挂着一块“科技示范户”的牌子,一位漂亮的维吾尔小伙子站在门口盛情地欢迎我们。这人家的庭院,上边是阴凉的葡萄棚,下面摆着桌台和椅子。他要我们分男女坐在桌台两边,用西瓜和葡萄款待客人。随后小伙子用生硬的汉语致欢迎词,接着与一位维族姑娘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小伙子做着各种灵活的手势,表示:“我有地,我有钱。你嫁给我吧!”而姑娘回答:“我不爱你的地,也不爱你的钱,我是要嫁给一个好男人。”两人跳舞以后,小伙子又教客人学跳维吾尔舞,大家跳着唱着,不分彼此,充满了欢乐与和谐的气氛。跳舞结束后,主人就向游客出卖各种葡萄干,并且教我们分认不同葡萄干的品质。我看到了一种叫“索索”的小葡萄干,只有胡椒那么大,要两百多元一公斤,据说这种葡萄干可做药用,治疗风湿病,颇有疗效。

奔向乌鲁木齐

离开吐鲁番,当天便乘汽车直开乌鲁木齐。沿途所见,几百里不见人烟,满眼砂石,一片荒凉,那戈壁滩与沙漠中见不到一丝水草的影子,给人以死亡的感觉。我想到我们的祖国号称地大物博,可地的确是大,物在有些地区并不博,要开发大西北,首先要种树、植草,解决水源问题,还要移民,确是任重道远的啊!当车过盐湖城时,我们看见不远有个大湖,湖里没有一条船,也没有一只水鸟。路旁的土墙上写着“中国的死海”几个大字。继续前进,看见荒原上架设数以百计的风车,迎风转动,车架上写着“兵团风电”的字样。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的风力发电站,利用风力作为能源,转化成电力,供当地人民使用。当路过达坂城时,汽车停下,景色也颇荒凉,这时有一些商贩争着销售黄豆、青豆、黑各种豆类。以前我唱过王洛宾的歌曲:“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两只眼睛真漂亮,假如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当时从歌曲中对达坂城的印象十分美好,可到了这里,既见不到长辫子的姑娘,也没有美丽的景色,真是歌曲把这儿大大地美化了。到黄昏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久已向往的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市,下榻在“美食家大酒店”。

第二天,我们去天山的天池游览。汽车开始在平原上奔跑,路旁有工厂、田庄,走了一个多小时,便沿盘山公路攀登了,两旁都是崇山峻岭,森林密布,我偶然看见树林下有一些像蒙古包似的白色帐幕,以为有蒙古人住在山上,导游说:这不是蒙古包,而是哈萨克人游牧用的临时住所,叫做“毡房”。他们赶着牛羊四处走动,夜晚便住在这种临时幕帐里。继续攀登,又看见络绎不绝的缆车,载着游人穿梭不断,红色的缆车与碧绿的森林交相辉映,显得异彩纷呈。我们到达汽车停放处,下车再往前步行,约走过一里多地,一座秀丽的湖泊便展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天池。天池约有十几平方公里大,里面有游艇和画舫,坐一次要六十元。池边挂着一排排艳丽的哈萨克族长裙,不少女士们争着穿上衣裙,做着各种姿态留影。天池的四周环绕着青山翠谷,远远地还可见白顶的雪山。这天池水清如镜,海拔有两千多米,真是“高山有好水”啊!水的来源多是雪山融化的雪水汇成。游完天池已是下午三点,我们便回到旅店休息了。

按行程安排我们在乌鲁木齐市有一天参观市容。乌鲁木齐不愧为西北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这里马路宽阔,纵横交错,高楼不多,但街道清洁,人口也不密集,许多地方留有新疆建设兵团建设的痕迹,给人以舒展开阔的感觉。来到市中心处,耸立着一座六层楼的新华书店,书的品种繁多,有一层是专卖维吾尔文的。书店门前的标牌上写着“天山读书节”的字样,这与长沙的新华书店相比,显得气派多了。下午,到维吾尔族聚居区参观,这里显示出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特色,清真寺呈绿色的圆顶、还有拱门、高柱,上面都标有维吾尔文字。有一个叫“巴尔来克大札巴”(意思是国际商业集貿中心)的超市,里面多是些个体商户,有皮衣、围巾、衣裙、玩具、五金、食品、乐器等出售,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维吾尔族的衣裙、围巾特别艳丽,皮货也品种繁多,颇显民族特色。售货员中,多是漂亮的维族姑娘,她们穿着华美,但再也不见梳有许多小辫子的了(邓小平曾说:我是维吾尔姑娘,小辫子多。意思是被别人抓住的把柄多)。我花三十元买了一条羊毛护腰带,系在腰上,十分暖和。乌鲁木齐市内回族馆子很多,门前写着“清真”二字,乌鲁木齐街上所见多是汉人,维吾尔族同胞并不常见。导游说:他们是集中居住的,不到聚居地去,看不到多少维吾尔人。我们顺街逛了一大圈,好多房屋都是新建的,给人以新兴城市的良好印象。我慕名吃了一顿羊肉抓饭和烤包子,别有风味。当离开时,我们在火车站见到有开南疆喀什、阿克苏与开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的车次。新疆如今交通四通八达,已经成了我国对中东国家开展商贸的口岸了。

登临嘉峪关

离开乌鲁木齐,旅游专车又把我们送回到甘肃的嘉峪关。在火车上,远远便见到嘉峪关的城墙与阁楼。过去在想象中以为这里比较荒凉,只有沙漠与关塞罢了。可下车以后,使我大为惊异。眼前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马路笔直而清洁,绿树成荫,两旁都是新建的六层楼住房,呈现一派崭新的面貌,车站前的广场上,碧草如茵,中间竖立有古人骑马飞奔的塑像。导游告诉我们:这里自从建立酒泉钢厂后,全国各地的移民多了,便越来越繁荣了。我们乘汽车经过十多里路,来到嘉峪关城楼,这里城墙高耸,门口有赵朴初写的“天下第一雄关”书法,城墙上有四座城楼,气势雄伟,登临可以远眺茫茫戈壁滩与沙漠。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是明代长城沿线所辖千多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一直保存完好。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构成,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固若金汤。内城开了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来,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怀柔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了三层歇山顶式的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与外城的南北墙相连,上建嘉峪关楼。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修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这里还流传一块砖的传说故事。说的是明朝修嘉峪关时,主管官员给工程主持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多余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砖”。现在这块砖还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的檐台上,游客们来此都要特地看一看这"最后一砖",表示对古代工匠聪明才智的敬佩。归途,我买了一些瑪瑙和沙漠玫瑰(一种花瓣状的砂石)留作纪念。

从嘉峪关往回走,经过一晚,来到了甘肃的省会兰州。在兰州参观了黄河铁桥及黄河母亲雕像,吃了兰州拉面,便又一路滔滔直奔河南洛阳了。

在洛阳,我们专程游览了龙门石窟。这里离洛阳十三公里,它与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公元494年),直到北宋年代才完成,现存佛像十万多尊,窟龛两千三百多个。

其中魏窟是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开凿的,他在龙门山开凿了古阳洞,到魏宣武帝、魏孝明帝时连续开凿了宾阳洞的北中南三大石窟,古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达80万以上,后来还开凿了药方洞,东魏时又开凿有莲花洞等石窟。古阳洞自丘慧成开始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显露众多的中国艺术风格,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威严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含微笑,这比云岗石窟更显出中国佛像艺术的高超。

唐窟则是最盛期的唐朝开凿的,占龙门石窟总数的60%以上,而武则天执政时开凿的石窟又占唐代石窟的多数,这与她长期住在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高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先后建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还出钱二万贯,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

另外,在书法上,龙门石窟的二十品,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字形端正大方,刚健有力,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的精品。也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                                       

龙门地处伊水之旁,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伊阙"自古以来就是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如今,在‘伊阙’之前修建了公园,还有步行街,商贩们设摊贩卖各种旅游产品,更增添了繁盛的景气。                     
洛阳是这次我们西北之行的最后一站。这里是盛产扗丹之城,不过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富贵雍容的扗丹花。
从洛阳,我们一火车直回长沙,结束了漫长的行程。此次三千里旅行,使我们饱览了大西北的风光,大开了眼界,虽是跑马看花,也是满载而归的。我深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知识,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好处很多。我此行的记述只能是说个大概。把这些见闻介绍给网友们,衷心希望大家也分享这种旅游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