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吉林通钢悲剧为何没能有效避免--能源--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03:21


  7月24日,民企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时遭职工反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7月27日《新京报》)在媒体发布上述消息后,吉林省国资委于27日表示,该事件是极少数担心既得利益受损的别有用心者制造的一起严重的群访事件。

  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个刚刚被任命了一天的职业经理人,为一起群体性事件付出了生命代价。而他本人并不是冲突的死结所在,却在充满对立气氛的时间和地点,成为无从释放的群体性不理智情绪的牺牲品。如今,他的遗体已经被运回河北老家,而通钢的秩序也基本恢复常态。我们却有必要思考,这样的悲剧有没有避免的可能?

  群体性事件固然有表达诉求的客观功效,但在所有的表达途径中它是最应当被谨慎使用的一种。人员聚集往往导致场面失控,人们带着表达意愿、解决问题的良好初衷而来,其结局却有可能超出所有人的预料。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无非是保证其他表达途径的畅通无阻。如果人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更便利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没有谁一定要冒着无法掌控局面的风险来寻求答案。从贵州瓮安到湖北石首,这样的道理一再得到验证。

  通钢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是职工反对建龙集团控股通化钢铁,这样的态度和情绪不是一天两天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从2005年建龙参股通钢,到2008年初通钢亏损严重,建龙以股权分立的形式退出,再到钢铁行业宏观形势好转,通钢开始重新盈利,建龙“杀回马枪”控股通钢。伴随一路波折的,既有作为通钢“婆婆”的当地国资委与建龙集团之间的争锋与博弈,同样也必然伴随着通钢员工对建龙入主一事的反馈和看法。如果这些意见都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被会聚和体现到企业改制与重组的进程中,那么造成流血后果的通钢悲剧就没有不可避免的道理。

  在27日对外发布消息时,吉林省国资委表示,建龙集团对通钢增资扩股方案,是在通钢集团已经改制,员工身份全部转换,并在股东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履行了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方案的实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这样的解释显然意在证明,当地政府部门同意或者力主建龙控股通钢是合法和合理的。不过即便经过改制,是不是国企员工并不影响通钢员工对重组这样的重大事项享有知情和表达意见的权利。而在相关的审核与审批之外,根据法律规定,重组这样的大事还应当征求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的意见。

  即便不谈应然的权利问题,仅仅从顺利推进重组这个实用和功利的目标出发,事先做好员工工作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从报道的情况来看,企业员工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没有建立起来,建龙控股通钢的消息通过大会向一定级别的干部传达。得知消息的员工已经出现在厂区聚集的情况,出来面对的却是新入主的建龙集团方面的高管,双方的冲突由此爆发并失去控制。新任总经理陈国军就在这种缺乏沟通和信任的氛围中被围困,群体性的发泄淹没了理智也淹没了生命。

  通钢悲剧有关国企改制,有关钢铁行业重组,但其核心根源仍是如何面对民众诉求、如何保护民众利益的问题。即便如有关部门所言,这起事件是极少数担心既得利益受损的别有用心者所制造,我们仍需反思这些“极少数”为何能够鼓动数以千计的“不明真相”者,仍需反思我们为何不能让最大多数的民众成为知晓真相者。通钢悲剧付出了血的代价,理应更有警示意义。(周东飞)

 

时评:吉林通钢悲剧为何没能有效避免--能源--人民网 时评:吉林通钢悲剧为何没能有效避免 时评:吉林通钢悲剧为何没能有效避免 一个本该避免的悲剧为何最终还是发生了 罗彩霞案为何“久拖不审”(人民时评)--社会--人民网 人民时评:法律为何管不了“土地闲置”难题?--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李源潮为何提倡“三不精神”?--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又见自杀悲剧,干部的心理压力如何化解--观点--人民网 『时评』银行为何能“合法”欺负人 蒙古为何没能征服日本 毛岸英的尸骨为何没运回国内安葬?---人民网 时评:任志强为何要与八零后沟通-詹国枢 -詹国枢-强国博客-人民网 时评:若政策到位,没奥运北京也能"天天蓝" 人民时评:公车贴标,能成"治"公车私用"万能药"?--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如何理解胡总书记的“人人都能成才”?--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世博会能救多少人的命?--观点--人民网 时评:郭德刚到底能走多远-詹国枢 -詹国枢-强国博客-人民网 刘畅:最牛宝宝为何没能消除公众疑虑 极一时的慕容氏为何没能统一北方?( 晋商为何没能成为资本家?---韩毓海 毛岸英尸骨为何没能运回国内安葬 毛岸英尸骨为何没能运回国内安葬 毛岸英尸骨为何没能运回国内安葬 李儒为何没能说服董卓将貂蝉赐给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