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57)长沙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7 15:50:40
原文地址: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57)长沙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作者:饶水知音

2010年长沙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语言知识及表达(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颠簸(bǒ)     土坯(pī)      牛皮癣(xiǎn)   不见经传(zhuàn)

B.孱弱(chán)   襁褓(qiǎng)   准噶尔(gá)     退避三舍(shè)

C.聒噪(guō)    憎恨(zēng)    一沓纸(tà)     晕头转向(zhuàn)

D.骠勇(biāo)   溃脓(huì)     明晃晃(huàng)  遇难成祥(nàn)

B.( A. 癣xuǎn; C. 沓dá;D. 骠p iào,晃huǎ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那一代写书的和唱歌的曾经梦想认识现实和改变世界,现在的人们仅仅希求着一时的取乐,在令人身心疲惫的生存竟争中靠着音乐的沙发喘一口气。

B.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沸腾的水涡,回旋的沙暴,翻滚的龙卷风,把我们吸了进去;我们不由自主地打着转,蒙着眼,喘不过气来,有时充满了晕炫的狂喜。

C. 它总是沉默地隐在梧桐树的绿荫里,仿佛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在生命的烛光中回味那段也许繁华、抑或悲凉的岁月。

D. 站在熙熙嚷嚷的街口,这流光溢彩、灯红酒绿的景象令人惝恍迷离,猛然间神思飞越,走向历史的纵深处,慨叹着这十朝古都的涅槃。

C.( A. 竟争—竞争   B. 晕炫—晕眩   D. 熙熙嚷嚷—熙熙攘攘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少年如初生之日,来日方长,春秋鼎盛,本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季节,僵化的思想、刻板的体制会消解他们的创造性。

B.浯溪是湘南著名的风景区,奇峭的山岩石壁上,保留了许多摩崖石刻,其中入木三分、珠圆玉润的《大唐中兴颂》据说是颜真卿生平的得意之作。

C.网络里无恶意的言论如果蔓延开来,就有如流金铄石,顿然有了强大的力量,招致掩盖真相、混淆是非甚至矮化高贵、玷污清白的后果。

D. 有质量的讨论往往是这样的,由一个学识渊博、地位尊隆的人开讲,抛砖引玉,打开了思路,于是后续的发言者接连不断,各抒己见。

B .( A. 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放在此处,用错对象。B.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C.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比喻天气极热。用在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D.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辞,多用于自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余英时先生显然是怀着一种历史责任感,要还原一段独特的情感历程,还原一个可感喟的情感心灵,把一个历史学家还原为一个情感主体。

B.目前美国各大影院正在热映《诸神之战》,用绚丽的特技讲述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之子遭遇的各种磨难,夺下周末票房冠军。

C.一个真诚的知识分子只要没有僵化,就必然会不断地“变”,不断地打破自我、时代的框架和高度,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D.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恶化不仅给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也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和稳定。

A .( B.结构混乱(或中途易辙)在“热映”与“《诸神之战》”之间添加“的”;C.搭配不当,“打破”可以与“框架”搭配,但不能与“高度”搭配;D.语序不当,将“不仅”与“也”之后的内容对调。)

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感觉陈(寅恪)先生常在文字活泼上下功夫,有时兴之所至,还会故作“戏言”。      。更由于表述者和读者之间文字修养和意趣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弄巧反拙的结果。

①更引柳宗元“俳又非圣人之所弃”的见解,将此类“文备众体”、兼具“史才、诗笔、议论”的表述方式 上升到“有益于世”的高度。

②不曾领会者,自难莞尔,致失逗趣之初衷,也是有的。

③他曾撰文为韩愈之“以文为戏”辩,以为若“就文学技巧观之”,韩愈那几篇语涉神怪之谈、“邻于小说家”的文章,“实韩集中最佳作品”。

④不过他在试图活泼之时,仍不忘文字之工拙,无意为大众说法;其出语半庄半谐之间,往往隐含深意,甚至故意考校读者的解悟能力。

⑤这样的眼光,或可视为陈先生活泼文字的注脚。

A. ④②①③⑤      B.⑤①④②③      C. ③①⑤④②      D.②③⑤①④

C.(由“更引”可知③在①之前,由“这样的眼光”可知⑤应紧贴在③①之后。②“不曾领会”扣住④中的“隐含深意”,因此④在②之前;“不过”一词引出另一层意义,且与后文“差异”“ 弄巧反拙”意脉相连,所以④②应排在③①⑤之后)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其中6—9题每小题3分,10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译文:陈亮字同甫,是永康人。出生时眼睛里有异样的光芒,为人很有才气豪迈不群,爱好谈论兵法,论述评议滔滔不绝,写几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曾经写作《酌古论》,郡里的太守周葵看了后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一个国士!”到了周葵执政的时候,朝廷的士子禀告事情时,周葵一定让他们向陈亮行礼,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豪杰。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慊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译文:隆兴初年,(宋国)跟金国签订合和平协议,国人很高兴能有这样休养生息的机会;唯独陈亮表示不赞同,于是上呈《中兴五论》,奏章送入朝廷,(皇帝)没有答复。陈亮围绕钱塘城察看,感叹地说曰:“钱塘城将要被水淹没啊”!大概是因为钱塘城的地势低于西湖吧。淳熙五年,孝宗即皇帝位有十七年了。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召请陈亮召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用他。皇帝亲近的大臣厌恶陈亮的直言不讳,于是皇上就颁下都堂审察的诏令。陈亮等待诏令十天后,再次到皇宫上书。皇帝想要授予他官职,陈亮笑着说:“我是想替国家开创数百年的基业,哪里是想借此来换取一个官职呢?”于是渡过长江回到了家乡。整天与同县的狂放的士子饮酒,醉酒后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有一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这件事向刑部侍郎何澹告发。何澹曾经担任考试官,黜免了陈亮,陈亮愤愤不平,屡次在言语中轻慢何澹,何澹听到后怀恨在心,就把这个情况写下来禀告上司,陈亮因这事在大理寺受审,受到鞭笞拷打,被打得体无完肤。孝宗了解陈亮,等到官员上奏请旨的时候,就说:“陈亮这事是秀才醉酒后胡言乱语,哪里有什么罪过!”便将(治陈亮罪)文牍丢到地上。陈亮这才得以免罪。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译文:过了不久,陈亮的家奴杀了人,凑巧被杀的人曾经侮辱过陈亮的父亲,那家的人因此怀疑事情是由陈亮指使的,便将他告到官府。于是将陈亮的父亲囚禁在州里的监狱,属台官认为陈亮的案情很严重,便将他交由大理寺处理。当时丞相王淮明白皇上想要救活陈亮,而辛弃疾、罗点等人平常就看重陈亮的才学,所以援救陈亮时特别用力,(陈亮)才能不被处死。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尔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②,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及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译文:没过多久,光宗考试进士,拿礼尔政刑等关键问题询问进士,陈亮用君道师道来作答。当时光宗不朝拜太上皇孝宗(重华宫),群臣接连不断的劝谏,光宗都不听。听了陈亮的策对,就很高兴,认为陈亮的话有益于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陈亮被考官列为第三名,光宗亲笔破格提至第一名。后来知道是提拔的是陈亮,就非常高兴。孝宗住在南内,宁宗(宋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住在东宫,他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高兴。陈亮被授予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签书的官职。还未到任,就在某天晚上死去,年仅五十五岁。

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译文:陈亮的志向在经国济世方面,重视诺言,人人都能看出他的赤胆忠心。虽然是一个平民,推荐士子恐怕没有谁不得上他。家中只有中等的家产,是个才能特异家境贫寒的人,他就这样生活一直没有改变。去世以后,叶适向朝廷请求,将陈亮的一个儿子补授为官,但是朝廷没有这样的先例。

李卓吾③曰:“终始知公者叶,虽与文公游,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堂堂朱夫子反以章句绳亮,粗豪目光,悲夫!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真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

译文:李卓吾(李贽)说:“最后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陈亮)虽然与文公交往,但是文公并不了解他啊。最早了解陈亮的人竟然是区区的一个郡守周葵,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堂堂的夫子朱熹反而用章句之学来衡量陈亮说他眼光粗豪,可悲呀!士子只担心不粗豪啊,真正的精明细致是从又粗又豪中产生的呀;如果不粗豪,就都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士子。”

(选自《 明代散文选注》,岳麓书社出版,有删改)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屡辞征辟,后诏至京,“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即日授左司谏,直诏文馆,赐巾服简带”(《宋史。隐逸传》)。②重华宫:为孝宗所居处,借指退位为太上皇的孝宗。③卓吾: 李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④文公:朱熹,字元晦,文公是其谥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朝士白事,必令揖亮            白:明白

B.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            居:居住

C. 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          首:首先

D. 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故典:先例、成例

7.D【解析】白:禀告。居:过了,经过。首,告发、检举。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而目光有芒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C.即檄状以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既知为亮,则大喜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7. C(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译为“来”、“用来”;A、前者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后者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B、前者副词,可译为“于是、就”;后者介词,表凭借,可译为“经由、通过”。 D、副词,可译为“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B.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C.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D.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8.C(注意发语词和语尾词等标志性词语,如“乃”“而”“时”;注意动词及其搭配对象,如“囚”“属”“知”等。原文标点为: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很有才气,喜欢谈论兵法,写作水平也很高,深得所在地之郡守周葵的赏识与栽培,也因此有幸结识了当时的英雄豪杰。

B.陈亮失意之时,整日借酒消愁,曾有一次,因为酒后骂了当时的主考官何澹,所以遭到了罢免,并被其陷害下狱,受尽折磨。

C.对于光宗不朝太上皇孝宗之事,陈亮的谈论暗合光宗之意,也得到了孝宗与宁宗的认可,所以在考试进士时,被光宗钦点为第一,随后还被授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一职。

D.陈亮家境不是很殷实,才能卓异,性格直率,敢于直谏,前后共上书三次,可堪重用却终生未能得以重用,就连常与他的朱熹也并不真正了解,作者深感遗憾和痛惜。

9.B(不是骂了主考官,是戏为大言,陈亮当时也无官无职,且何澹也是曾经的主考官,所以不存在罢免。相关的“免”应解释为“贬退”。)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5分)

译文: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召请陈亮召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用他。(关键点:“更”“诣”“榜”“故事”“擢”。)

⑵终始知公者叶,虽与文公游,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                                                                   (5分)

译文:最后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陈亮)虽然与文公交往,但是文公并不了解他啊。最先了解陈亮的人竟然是区区的一个郡守周葵,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关键点:“虽”“知”“乃”以及“者”“哉”等句式。)

10.(1)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征召陈亮召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用他。(关键点:“更”“诣阙”“榜”“故事”“擢”。)

(2)最后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陈亮)虽然与文公交往,但是文公并不了解他啊。最早了解陈亮的人竟然是区区的一个郡守周葵,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关键点:“虽”“知”“乃”以及“者”“哉”等句式。)

三、古代诗歌赏析和古诗文默写(共13分)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筝,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1)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一点1分。)

(2)诗歌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

(1)丛菊两开他日泪,       。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屈原《湘夫人》)

(3)蹑足行伍之间,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12.(1)孤舟一系故园心;白帝城高急暮砧。(2)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3)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2分。其中选择题6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但这种参与的方式必须允许以快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有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鉴于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建立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急迫问题。

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而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低碳生活强调节约能源,它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矛盾。这不是生活质量低下的体现,而是科技高度发达之后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B.不顾环境的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选择低碳生活体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C.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减少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参加到低碳生活中来的,只需要明白有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D.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借助金融市场、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等方式来体现其在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13.C(文中“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强调的是普通人首先必须树立“低碳生活”的态度,其意不在否定“能力”;据后文“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可知,普通人也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14.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的一项是

A.中国白洋淀地区,使用的明灯都由太阳能提供电源,通过科技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灭,晚上定时自动亮灯,无形中节约了能源消耗。

B.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近四分之一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中产阶级购买 的车辆大多选择小排量车。

C.在非洲,有的地区有力地制止了滥砍滥伐的现象,并通过减少火车、汽车的运行次数、降低民众出行频率的方式大量地减少了碳排放量。

D.在荷兰,旅行途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搭乘公交、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体验当地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欧洲部分王室成员和政府高官都是骑车出行的带头人。

14.C(“减少运行次数”“降低出行的频率”虽然减少了碳排放量,却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15.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在应对气候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6分)

答:(1)没有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使各国担负同样的责任;(2)可能会出现在重视气候问题的同时,而忽略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问题;(3)以为应对气候问题只是政府的责任,而忽视了对民众的要求;(4)以为发展低碳经济可能会降低民众的生活质量。(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蟋蟀声声

蓝翎

⑴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

⑵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

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

⑷伴着虫声睡去,远远胜似催眠曲。

⑸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什么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

⑹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

⑺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梁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的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梁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梁,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⑻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是最恐怖的地方。晚上,小朋友在村头上玩,有时碰上阴天,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迷信,当然不会像现在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那是磷火”,而是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的,或者说是他们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只觉得头发竖,心发怵,赶快跑回家,蒙上被子。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的亮,闭上眼睛,仍然亮。

⑼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

⑽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去试试。

⑾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⑿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下地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年年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

⒀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睁开眼看看天,看看星,半夜刚过,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然而却没有听到像现在电影上那样的“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我再也没有入睡,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再也没有机会睡在那里静听蟋蟀的鸣声了。

⒁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挎土布背包的区干部就出现在街上,一声动员,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

⒂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花城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16.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解释(第15段)“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句中 “‘进入’”的含义。(4分)

答:“进入”的意思是“侵略、入侵”(2分),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粉饰自己侵略行为的愤慨与斥责(2分)。

17.第3段说:“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答:①城市的喧嚣、噪音让人烦躁不安,绝对的寂静又过于凄冷、单调,“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恰恰弥补了两者的不足,使人平静舒适愉悦。②“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使人心情轻松,易于入睡,也能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③儿时的“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曾为我赶走了寂寞与恐惧,带来了安全与坦然。(每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满分。)

18. 请分析文章第6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答为:过渡)。既承接了上文自己对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2、(内容上)由写虫声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自然转入到写童年时期日本侵略者给人带来的恐怖与灾难。

19.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8分)

答:①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侵略家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憎恶与痛恨。②写与鬼子的斗争及消灭鬼子后人们的举动表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品质。③文章结尾对那些不思悔改的日本侵略者的嘲弄与讽刺,表达了“我”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凸显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④以“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的”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⑤以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表现对和谐、温馨的生活的赞美。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温总理经典语录之——答中外记者问

谈到对百姓的牵挂:“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谈解决民生问题: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我和我在座的同事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谈人民的快乐幸福: 温总理借用诗人艾青《窗外的争吵》中的一句:“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

从上面的三段话中你读到了总理的哪些精神品质。(6分)

答:①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生命的无私的奉献精神。②不畏惧灾难和人言,不因循守旧,敢于革新的开拓精神。③关心困难群体,渴望全民共同富裕,把人民放心上,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的主人翁精神。

20.阅读下面的图文,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图片说明:

1966年8月13日,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处机场,从越南战场归来的海军陆战队下士庇隆·辛纳曼扔下拐杖,拥抱等候他的妻子。

请为这幅图拟一个标题,标题中必须含有“拐杖”一词,并简要阐述拟题的理由。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1)“你是我的拐杖”:这个标题选择了庇隆·辛纳曼的视角;他饱受战争折磨和摧残,身心渴求慰藉,此时妻子便是他疗治创伤继续生活下去的“拐杖”;这个标题彰显出战争的残酷和爱情的伟大。

(2)“我是你的拐杖”:这个标题选择了庇隆·辛纳曼妻子的视角;面对身心俱伤的丈夫,她用自己的善良、坚强去抚慰他,决心成为他的“拐杖”;这个标题侧重表现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坚强和乐观。

2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悦读好书,共享精品”大众有奖推荐图书活动启事

为推动全民参与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首都精品图书生产,进一步提高全民阅读积极性,提升全民阅读质量,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特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前夕举办“悦读好书,共享精品”大众有奖推荐图书活动,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参与对象

社会大众

二、活动时间

2010年4月1日—4月20日

三、推荐范围

在2006年—2009年间由我国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管理、人文社科、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生活、少儿六大门类图书中,每个门类推荐一本您自己最喜爱的好书。

四、推荐方式

网络在线推荐:登录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网站(www.bjppb.gov.cn)进入推荐系统。可任选图书种类,每类限推荐一种,每人限投一票。为方便联系,请如实填写推荐者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

五、奖励方式

随机抽取产生四个等级的奖励:  1.一等奖10名,奖品为价值1000元的购书卡;2.二等奖20名,奖品为价值500元的购书卡; 3.三等奖50名,奖品为价值200元的购书卡;4.参与奖200名,奖品为价值100元的购书卡。

六、公布推荐结果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分类发布大众喜爱的精品图书榜。期待您的热情参与!

咨询电话:010-64081077

主办: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

承办:北京市出版工作者协会

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

(选自2010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

此项活动按照计划现已全部完成。请你根据启事内容与相关提示语等信息,就“‘悦读好书,共享精品’大众有奖推荐图书活动”拟一则消息。自拟标题。正文部分不超过120字。(6分)

标题:

正文:

答案示例:

标题:有奖推荐图书活动圆满结束(2分,“有奖推荐图书活动”1分,“圆满结束”1分,意思相同即可)

正文: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有奖网上推荐图书活动于4月23日圆满结束。(2分,未写主办方或时间,扣1分)此次活动以“悦读好书,共享精品”为主题,旨在提高大众的阅读兴趣与质量,促进图书精品的生产。(1分)采用网上投票的形式,参与面广。另外,对随机产生的获奖读者也进行了奖励。(1分,两点任写一点即可得分)(答题时应按照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依次排列重要、次重要的信息。)

七、作文(60分)

22. 请以“一叶知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57)长沙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48)黄冈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182)浙江金华十校模拟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181)南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41)石家庄市第二次模拟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39)北京东城区第二次模拟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44)山东青岛市第二次模拟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37)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1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60)云南玉溪一中等校五月联考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34)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38)北京市海淀区第二次模拟考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56)武汉市高三年级五月模拟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45)苏、锡、常、镇第二次模拟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180)江苏盐城第二次调研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49)东北四名校第二次联考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55)山西四校第四次联考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5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61)武汉武昌区五月调研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34)徐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33)南宁市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32)浙江省六校联合考试 ]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259)山西太原五中五月模拟试题 [转载]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二模考试 2011年高考作文:各地名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