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本,培育青岛的城市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23:28
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新的全面部署,首次提出“把培育城市精神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倡导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市风气,积极探索培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青岛形象。”这表明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神,已经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一、城市精神是城市长远发展的动力源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它既反映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水平,又对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源。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精神对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城市精神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塑造崭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如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进行了城市精神的专题研究,提炼、概括了体现城市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敢为天下先,提出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拓荒牛”成为“深圳精神”的生动体现。随着浦东的开发和上海90年代的大发展,上海确定要打造“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守成到创新、从精明到高明的大转换。“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团结向上、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大连精神,“开明开放、博爱博雅、诚朴诚信、创业创新”的南京精神,也成为凝聚人心、加快发展的时代强音。
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内核,从更深层次塑造城市形象。它是城市风气在精神层面的积淀与升华,又对城市风气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为城市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环境支持。城市精神应是城市文化中积极向上因素的集中体现,因此,城市精神必须立足于文化传承,体现时代精神,突出城市特色,着眼长远发展,对全体市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其他城市具有不可比拟的地方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青岛精神”的内涵要求
青岛地处齐鲁之邦,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青岛是沿海开放城市,得开放风气之先;青岛又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山海城”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兼备竞争进取的意识和兼收并蓄的气量,城市充满朝气与活力。这一切,影响着青岛城市风气并兼备海的气魄,山的气质。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着力塑造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青岛精神,就是立足于体现民族精神,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指导下,把培育城市精神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引导广大市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爱祖国、爱青岛的主人翁意识,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既是青岛在长期的开放发展环境中形成的城市特色、人格魅力,又是青岛市广大市民在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进程中要着力塑造的新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立足于体现城市特色,以创新、竞争的意识,展现“山海城”一体的特色风貌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胆识气量,激发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和谐的城市朝气与活力,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具有先进的文化、开放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高远的追求、进取的意识、文明的行为和完美的人格。追求卓越是以海尔为代表的青岛优秀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也是青岛加快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把追求卓越放大为城市精神,就是要立足于展现时代精神,着眼长远发展,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以敬业报国、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拼搏奉献,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积极倡导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市风气,就是要始终保持拼搏精神、争优意识、领先状态,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与时俱进中领先一步,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就是要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紧密结合,始终坚持诚信为本、依法办事、文明规范,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特色城市;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和城市的文明素养,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宽阔的胸襟、大度的气量,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有益成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扎实高效的出色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的态势和领先的地位。
三、培育“青岛精神”,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现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求全市上下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本,把弘扬和培育青岛精神作为加快发展的源动力,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超前的思路,更加优异的工作,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形成有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精神风貌。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城市精神的支柱,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众,引导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形成敢闯敢创、敢试敢进、敢争敢拼的社会氛围。坚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信用体系,建设“诚信青岛”。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广大市民健康优良的道德素质、遵纪守法的民主法制素质、文明守信的文明规范素质,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和观念的现代化。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办成功奥运”为主线,以迎奥运促进创建文明城市,以创建文明城市推动迎奥运,努力培育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境界,增强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学习型城市风气
把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培育城市精神的基础,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青岛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六教并举的大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营造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氛围。在各行各业和全体市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求知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读书学习热潮,营造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氛围,提高有效运用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公共学习资源。重视公共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建设,为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城市、农村各类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提高配套建设标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公共学习资源优势,引导市民学习历史、学习文化、学习科技。加快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体育设施面向社会的开放,促进社会学习教育资源的整合。
3、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把环境建设作为培养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条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青岛建设成为资源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洁静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具有现代化滨海城市特色的生态城市。在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确保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的基础上,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大气、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促进南北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逐步健全市政环境基础设施和污染预防控制系统,优化城市市容环境,搞好城市的“亮化”、“美化”,塑造城市精品区域,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4、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
牢固树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大文化观,突出发展海洋文化、建筑文化、企业文化、名人文化、广场文化等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文化中心建设。丰富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内涵。建设青岛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区(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形成健全的基层文化网络。加大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力度。办好奥林匹克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等一批全市性重大节庆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繁荣群众文化,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全国、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区)活动,到2005年,十二个市区全部达到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区)标准。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文化资产优化配置为重点,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业、会展业、演出业、影视娱乐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群,积极培育发展文化骨干企业。把青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开放创新的文化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