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19:24
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 ——编写组相关负责人解读《全球华语词典》

  ●《全球华语词典》以“查考的需要”为重点,对于不同华语区的语言习惯采取有选择性地收录,以方便世界各地不同华语区之间的交流

  ●《全球华语词典》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作为比较标准,以显示地区性的差异,这保证了《全球华语词典》在语言趋同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以促进全球各地华语自然融合为旨归的《全球华语词典》,5月17日在京正式出版。在中国大陆地区已有《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提下,为何还要编纂《全球华语词典》?刚刚付梓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就读者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周清海等编写组成员。

  有利于全球华人交流沟通

  问:请问当前为什么要编纂这本《全球华语词典》?

  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是以它为母语的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也是世界上虽有众多方言但至今未被分化的一种语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汉语逐渐克服了种种方言的分歧,形成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种共同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我国台湾地区称为国语,在港澳地区现在也都称普通话,在海外普遍称为华语。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中国人为生计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工作和生活,同时也把汉语带到了世界各地。华语因此也就成了生活在不同地域华人联系和交流的纽带。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港澳台地区的国语和海外其他地区的华语,很自然地出现了一些差异,甚至语言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词汇变异尤为突出,以致成为阅读的障碍。目前,全球华人社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反映当地特有事物或现象的词语,也存在着一些词语的地方变体。这些词语统称为地区词(或社区词)。

  地区词往往成为全球华人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语的国际传播。在网络时代,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必须消除,以利于知识的传输和信息传播;方法之一就是要编纂一部环球华语地区词词典。可以说,编纂环球华语地区词词典是时代的呼唤,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一项开创性的语文建设工程。

  问:《全球华语词典》的出版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中国走向世界,需要全世界华人的支持。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祖籍国)、血脉相连;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纽带、认同的标志、凝聚力的体现。目前全世界学汉语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华人华侨;关心华侨华人的母语教育,祖籍国责无旁贷。各地华语在发展中存在差异,给各地的华语教学带来不便,影响了华语的国际传播,甚至影响了华人社会的正常沟通。编纂出版《全球华语词典》,有利于世界华人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扩大普通话的影响力,对规范和推动华语的使用、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国在世界华人社会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有选择性收录各华语区语言习惯

  问:从世界范围来看,华语使用范围很大,而每个地区因为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导致地区性词语大量存在。那么,在《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上,将如何解决规范性与语言的地域性特色问题?

  答:在编纂过程中,《全球华语词典》以“查考的需要”为重点,对于不同华语区的语言习惯采取有选择性地收录,以方便世界各地不同华语区之间的交流。比如,同一个意义,不同的华语区对语素作了不同的选择,如:捐血——献血,军眷——军属,等等。再比如,语素相同而语序不同的词,如:摊分——分摊,随伴——伴随,梯阶——阶梯,等等。这两类词,都不会影响交流,数量也很多,《全球华语词典》只能有选择性地收入。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1949年之后,中国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大变迁而变迁。中国语言独立发展,对其他华语区很少构成影响。而1949年前的“国语”,却在华语区流传、生根。不同的华语区也分化出不同的区域变体。

  但大体上说,华语区的语言都比较接近1949年前的“国语”,华语区之间语言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多,与1949年以后独立发展的“现代汉语”的距离比较远。

  对这些有距离的现象,不可能强求统一,只能在交流中让差异自然融合。交流是双向的。《全球华语词地》对中国人到其他的华语区时,也有参考的价值。

  问:在编纂《全球华语词典》时,编写组以“查考的需要”为主要任务,丰富现代汉语标准语,具体如何体现?

  答:编纂《全球华语词典》的第二个目的是,在汉语国际化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词汇源泉。据有关部门统计,现代汉语里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这些新词,除了中国自己创造的,如“两会”、“特区”、“一国两制”、“审批”等之外,也有不少是引进的。

  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收了动粗、政要、烂尾、搞定等,就是从华语区引进的新词。但哪些应该收入,哪些不应该收入,是应该谨慎的。

  因此,《全球华语词典》以“查考的需要”为主要任务,大量收入各华语区相对稳定的汉语词语,方便华语区之间的交往。这些词语,在广泛应用,稳定了之后,《现代汉语词典》再考虑收入,就可能更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的性质。

  在交流中,那些被多个区域采用的词语,就可能成为华语的共同词语。这就起到了丰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作用。

  编纂强调柔性引导而非强行统一

  问:编纂《全球华语词典》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汉语的相对规范性和趋同化,那么在编纂上如何既要正视各华语区语言生存的文化背景等现实,又要保持汉语的趋同化发展方向呢?

  答:确实,我们编纂《全球华语词典》还有第三个目的,那就是促进汉语的趋同。《全球华语词典》的解释用语都是地道的现代汉语标准语,并且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作为比较标准,以显示地区性的差异——尤其是微小的,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差异。这保证了《全球华语词典》在语言趋同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如:“与否”,应该注上“现代汉语只用在双音节的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形容词的后边”,以显示一般人没注意的差异。“加以”不能用在单音节副词后面,单音节副词后面只能用“加”,如“不加研究”和“多加注意”。

  语素不同或语序不同的双音词,也都将注上现代汉语等义的词。台湾用“房市”,现代汉语用“楼市”;台湾的“牵手的夫君”,不懂闽南话的读者,一定产生误解。词典在“牵手”下都应该用现代汉语说明“牵手:配偶”。

  词典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加强、巩固华语的共同核心,华语的趋同。

  问:除了编纂出版这本《全球华语词典》,今后还有什么构想?

  答:今后,汉语的应用不限于中国,学习汉语也不全在中国,因此,编好结合当地社会情况与语言情况的汉语教材,就是必须的。汉语学习者与汉语使用者,可能在不同的华语区工作或学习,《全球华语词典》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语言信息。语言教学人员也能从词典中找到有用的语言信息,协助他们的教学。

  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扩展,中国传媒和影视影响力的扩大,将使现代汉语标准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各地华语相互靠拢,也将使华语原来具有的共同核心更加坚实。

  但是,这个影响应该是在交流中逐渐发生的,是沟通交流中自然取舍的结果。我们只能做柔性的引导,而不是强行的统一。《全球华语词典》所提供的资料和注释、说明,就只是一种柔性的引导,能不能在趋同中起作用,完全仰赖于华语区之间语言使用者的共识。

  ■本报记者 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