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弄清背景,中肯评价(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20:02:08
「第五部分 弄清背景,中肯评价(4)」2008-07-30 18:52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巢。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挠挠师所呵。

此诗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责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求新求变,独辟蹊径,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属性就越是退化,难免露出斧凿痕迹,失却雍容浑厚的美,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而与此同时,如果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都超越不出这两大宗的藩篱。

对唐、宋诗风格的不同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大致激情发越者多喜欢唐诗,性格沉潜者多喜欢宋诗。 

【研讨练习】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雪中偶题

郑 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它“奇绝”,有人说它“浅俗”,你是怎样看的?请略加阐述。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本诗写景有何特点?请自选两点加以简析。

                                                                   

                                                                   

4.全诗在写景写人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5.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故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山中答俗人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杳然:远去的样子。

6.世事往往是“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请具体赏析最后两句诗,分析作者道出了“何意栖碧山”的哪些内容。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咏 史

朱淑贞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7.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

                                                             

                                                                       

8.你更喜欢其中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

                                                                      

                                                                         

落      花

李 商 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9.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鹊 桥 仙

夜 闻 杜 鹃①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意”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10.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11.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2.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一)

阮 籍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

蟋蟀吟户牖,蟪蛄1鸣荆棘。蜉蝣2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衣裳为谁施?俯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注:①蟪蛄:又名寒蝉。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寿命不足一年,是一种生命短暂的生物。②蜉蝣:一种生命更为短暂的生物。《淮南子》:“蜉蝣不过三日。”

13.阮籍是一个笃信老庄哲学的魏晋士子,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到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吗?如果不能,那么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正宫】【端正好】(莺莺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4.这是《西厢记》“长亭送别”里崔莺莺的一段唱词。清人金圣叹评点时说它“纯写景,未写情”,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你的理解说出理由。

                                                                          

                                                                       

题 乌 江 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5.这首诗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来咏史感怀,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作者在诗中对他的行为表现出怎样的态度?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旨内容,对你有何启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6.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17.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其相同之处是都在开头通过     

                      营造了一种                        的气

氛。不同之处可以从两首诗在第三句上看出区别:李白诗            

                  ,元稹诗                             ,表达

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

减字木兰花

己卯儋耳春词

苏 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 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8.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这首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了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西 江 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残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9.湖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夜      筝

白 居 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20.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研讨练习参考答案】

1.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酒”“渔人晚归”三和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象,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提示“先到找出写景句1、2、4句,从中分析特点和作用。答题时先点明总体特点,再分说。)

2.“浅俗”,在语言上: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在写景上: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提示:这是一道开放题,可选择其一面也可两者兼答,关键点是“浅俗”只在语言,“奇绝”在写景选材上。)

3.①诗中有画。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声色俱全,形神兼备,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②情景交融。诗人所写的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如寒山、暮蝉、落日、孤烟,寓情于景,形成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③选材典型。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和深刻特征的景物,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和谐静谧。(提示:知人论世可看表达技巧。对全诗的写景部分细致领悟,深入思考。然后多方搜索,比较鉴别。)

4.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提示:借题识文可通大意。“闲居”“赠裴秀才迪”有很明显的提示。)

5.“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游子思故乡:一二句是游资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想像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提示:“空”字的理解要结合全词的情感基调。第二问在三种看法中自选一种作答,关键在于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6.“桃花流水杳然去”,写出了花随溪水、杳然漂去的景观,充满天然、宁静之美,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情趣,这是“栖碧山”的一个原因。“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一片天地与“人间”不一样,既赞扬了这片天地的美丽,同时也说明人间实非诗人愿意居住的地方,反映了诗人超脱现实和世俗的人生追求,这是诗人“栖碧山”的又一个原因。

7.①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②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作品。(提示:答“都是女诗人”不行。)

8.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羽,是对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国土,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入侵的感情流露。

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提示,任选一种看法回答。)

9.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及此,难怪伤感断肠了。

10.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11.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12.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13.不能。相反,它反映了诗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作者看来,人生短暂,要让生命过得有意义,惟一的方法是利用这短暂的时光做出一番慷慨的事业。“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情绪。“生命几何时?”木槿、蟋蟀、蟪蛄、蜉蝣的生命虽短促,但“慷慨各努力”,它们都在与生命抗争而慷慨努力。

14.“长亭送别”是崔莺莺在老夫人的逼迫下,无奈送别心爱的人儿上京应考的场面。这段唱词,作者选用了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氛围,也衬托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这是因景生情。把霜林的变红说成是离人的泪水染成的,这正说明了崔莺莺内心的悲伤。这是借景抒情。整首曲子字字是景,字字是情。因而我不同意金圣叹的看法。

15.这位历史人物是项羽。作者对他不听他人规劝,没能重回江东重整旗鼓再干一番事业,流露出惋惜之情。这首诗揭示了失败之后不要气馁,要忍辱负重、勇往直前的主旨内容。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对我们年轻人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深刻的启迪。

16.都表达了对朋友遭受贬谪的同情、关切和惆怅、伤感之情。

17.写景   悲凉伤感   直抒胸臆   通过侧面描写(用景语表现)

18.①苏轼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别有一番情趣。

19.“明月”用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借指奸佞的小人。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群小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

20.“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身世相对应,第三句是关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有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写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提示:此题为开放题,允许个性化、拓展性理解,但须紧扣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结合诗作展开自然而合理的联系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