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词在传承中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1:43:56

陈雄《 人民日报 》( 2009年3月5日   17 版)

古体诗词在传承中发展

  新时期以来,古体诗词创作出现了发展繁荣的良好局面,其作者、作品、书刊之多,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前人曾经吟诵灿若群星的光辉诗篇,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诗词歌赋的高峰,千年传诵,经久不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体裁样式的诗歌,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品牌,也是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遗产。当代许多新老诗人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传统文化,创作出数以万计的优秀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又洋溢着典雅韵味,大大促进了当代诗词的繁荣昌盛,使中华文化经典品牌重放异彩。

  古体诗中兴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思想的解放。既然唐诗、宋词、元曲皆为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品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那么学习、欣赏与开拓,倾心汲取艺术精华本是天经地义的。像有老作家萧军、姜椿芳、楼适夷等牵头的野草诗社,就与由孙轶青等老同志牵头成立的中华诗词学会及其所创办的《中华诗词》专刊一起,起着率先垂范的良好作用。野草诗社、中华诗词学会以及全国各地众多诗社创作的诗词歌赋作品,编辑出版的诗词专刊和选集,都以经典品牌为标杆,按照唐诗宋词元曲的表现手法和韵律格套着笔,保持和传承着古典诗词的音律美、声调美、形式美。人们从这里可以体察到经典诗词品牌的新生与复兴,领略到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古体诗复兴原因有三:一是民间诗社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建立起来。继野草诗社和中华诗词学会之后,首都建立了北京诗社,驻京部队还成立红叶诗社和将军诗社。众多的民间诗社均是自愿参加,自由组合,不需政府拨款,不用国家编制,并且都以传承经典诗词传统、促进当代诗词繁荣为根本任务。经过30多年的努力,这些民间诗社茁壮成长,越办越好,作用愈来愈大,已成为古体诗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二是形成了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充满活力的古体诗词创作队伍。这支队伍最初以老同志为主体,逐步吸收中青年参加,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学互帮,携手战斗,以自己辉煌的战斗业绩,驰骋于古体诗词的广阔疆场,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力军。野草诗社初时诗社只有七八个长者,而今已发展到100多人。红叶诗社阵容更是强大,他们由萧克上将挂帅,亲笔题签社名,亲手拉来一批老八路共建诗社,共同战斗,如今已有2000多会员,遍及全军全国。三是创办众多诗词专刊,为作者展示才华提供广阔平台。过去若干年,诗刊登载的多是白话诗,律诗古词只是一种点缀。随着民间诗社的建立和队伍的扩大,一个个诗词刊物也创办起来,有的是诗词专刊,有的是诗词特刊,有的是出诗词专辑。条件较好实力较强的诗社,还创办诗词杂志。中华诗词学会创办的《中华诗词》,是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大型民间杂志,面向全国全球华人征稿,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影响海内外。这些诗词刊物,既为广大诗友开辟了温馨的创作园地,也为当代中华诗词大展示大展览提供了一座座平台。

  古体诗词继承与振兴实现了跨越世纪的突破。这里的继承不仅是古体诗词的音韵格律形式,还有其注重现实的优良传统。这些年创作的大量作品大都借用和传承了古体诗词的特有形式和手法,又洋溢着新时代的浓郁芳香,它们在传承唐律瑰丽多姿的艺术特色的同时,也注视时代变迁,注视环境的变化,注视生活节奏的变异,用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尝试新古体、新声韵、新形式去开拓诗歌新颖完美的表现形式,为诗坛增添新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