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街》上的人生 思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16:45:48
《米格尔街》上的人生
思郁
迄今为止,奈保尔的小说我最为喜欢的还是那些自传性质的作品,《米格尔街》是其中之一。

我心目中无限文学的化身是博尔赫斯,我谈论其他作家的时候总是以此为标准。博尔赫斯的写作的特点是最大程度上提升了写作的形而上特性,最小程度上关涉日常生活,这样以来,用他衡量那些写日常琐碎生活的作家就失去了可比性。我曾经因此很挑剔地说奈保尔并不是我心仪的那种类型的作家,说他写作中的自负和傲慢,说他的小说不值一读,现在想来这也许已经不是挑剔,而是草率了。我可以说奈保尔和博尔赫斯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作家,两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而不是用博尔赫斯来贬低奈保尔。我总觉得进入奈保尔的世界是如此的困难,他的那些长篇小说在我看来是如此的乏味、陌生和遥远。是因为文化差异么,还是他笔下的那个殖民地世界因为无数次的雷同而变得千疮百孔?还有他写作的那种姿态,总觉得那种观察方式是如此的疏离,无法亲近。
迄今为止,奈保尔的小说我最为喜欢的还是那些自传性质的作品,《米格尔街》是其中之一。这本书虽然是他的小说处女座,但其中并没有显露出丝毫的稚嫩和无力,反而让我以为这是他成熟期的作品。一般来说,尝试自传性的写作都是在作家功成名就之后,因为他有足够的精力可以游刃有余地回忆他早年的生活经历,用虚构的笔法对过去进行重构,让他的过去变得怀旧和迷人。而且更重要的,小说中的这种平淡笔法,简洁的诗学更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但是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确实展露了他的这种平实朴素的写法,一个个人物,几句简单的对话,小小的动作,一幅白描式的人物画卷就传神地出现了。我很好奇的是,在这部处女作面世之前,他是如何准备的,或者说他受到了什么样的书写训练?
我总觉得在写作的道路上少不了他的父亲影响。他的父亲叫做西帕萨德·奈保尔,1906年出生,1953年去世。他的父亲生前是一位记者,也是一位作家,生前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但并未取得很大的反响。同样,他父亲的小说中处理的素材也是关于特立尼达印度人的生活,但是与奈保尔后来的作品不同,他父亲的小说中没有涉及到种族问题的冲突或融合,只是用一种传统的笔法描述特立尼达人的生活,那种古老的仪式,印度人的传统,破碎家庭的幸福和美。在奈保尔看来,如果他的父亲如果能从关于古老礼拜仪式之美的短篇小说后退一步,考虑一下殖民地的背景,也许他的小说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是“这样后退一步到糟糕的殖民地背景,很可能会让他感到痛苦,而他在写作中,不愿面对痛苦”。(《作家看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在奈保尔看来,他父亲的小说中还有一个题材的禁区,那就是他的童年。他父亲幼时丧父,家境贫寒,在各个亲戚家长大。在后来的很多次复述中,他的父亲让他看到了那种有些凄凉和悲惨童年中喜剧性的一面,但他只是偶尔讲给奈保尔听,从来不写。后来的奈保尔回想起这段经历,他说:“如果我们在一个由写作传统的地方生活过,自白式的自传也许是种合适的写作形式,我父亲就有可能不会这么耻于写自传。但是那种写作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写作都不会有读者,在像特立尼达这样一个地方,历史上有那么多暴行,写个人痛苦会招致嘲笑。”也就是说,除非你远远的离开特立尼达,在另外一个社会才能写作这样的素材。读过《米格尔街》你就会有这种印象,他父亲生前没有做到的事情,奈保尔却做到了。
《米格尔街》写于1954年,即他父亲去世一年之后,奈保尔在伦敦开始写作这部小说,“十六年后在伦敦,有段时间我情绪低落,开始觉得我永远也无法走上作家之路。我想到了那条街上和街上的人,他们让我写出了我的第一本书”。按照奈保尔后来的说法,这本书写的是那条街的“平面”景象,十七个短篇,十七个人物和故事,虽然这些个故事互相没有什么联系,但是这些人却同时出现在多个故事中,最终组成了米格尔大街上的众生相:乏味的裁缝“博加特”、好脾气的木匠波普、令人讨厌和惧怕的乔治、想通过学习走出米格尔大街的伊莱亚斯令人同情、落魄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斯、自尊要强的“大脚”、手艺人墨尔根、迂腐而善良的注册会计泰特斯·霍伊特、干净整洁的垃圾工人埃多斯、喜欢捣腾机械的比哈库、悲观主义者理发师博勒、一心想做艺术家的爱德华、总是热爱生活的海特……当然,除了这些人物,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人物和故事:“我”以及告别米格尔大街的故事。在最后一个故事中,当“我”就要离开的时候,小说是这样叙述的:“我离开的前一个晚上,我妈搞了个小小的酒会,有点像遗体告别。人们进门便会满脸悲伤地告诉我会多么想念我,而后便把我忘到脑后,专心致志地吃喝起来。”这些人物一个个陆续出场,仿佛电影中的画面,又仿佛把我们带回自己的记忆深处,那些面孔亲切熟悉,就如同我们少时的村里人和邻居的模样。这个时候读起来奈保尔的讥诮和讽刺也是充满了温情,所有过去的一切无论是闹剧,悲剧或者喜剧都变成了记忆中的一道道的画面,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
奈保尔在随笔《论写作》中说,他创作的目标是真实,细节经验的真实,这也是写作本身的含义之一。按照这个标准,我以为来源于儿时记忆中的《米格尔街》比那些虚构的作品更伟大。
思郁
2009-12-13书
经典印象之:
米格尔街,【英】V·S·奈保尔著,王志勇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定价:24.00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