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的症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04:21

血虚的症状

 

  血虚的症状有些人听到中医讲自己是“血虚”,便以为是患了西医的贫血症。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西医的贫血西医所说的贫血,成年男性血红素应在 12 毫克每百毫升,女性应在 11 毫克每百毫升以上才正常,不足此标准及称为贫血。常见的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自体免疫性贫血、恶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 等。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血虚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患者所出现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痿黄、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一系列症候群的概括。它并不等於西医的某一种病。同时,在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中都可以见到血虚的症候。血虚的症状因为中医所指的血,不仅代表西医的血液,而已还包括了高级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活动。故中医所诊断的“血虚”症,绝对不等於西医的贫血症。

  中医对血虚症的治疗中医对血虚症的治疗,多采用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加减。同时,根据中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理论,血虚者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在治疗血虚的方剂中,加入党参、黄耆、甘草、山药等补气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药补血药药性一般而言,血虚的症状中药补血药中偏温、偏滋腻的多,以药理学而言,有的能增加白血球、血小板、红血球、血红蛋白,有的能促进骨髓造血,有的与补充铁离子有关。部份的药还有抗衰老的作用。血虚临床上以气血两亏、气阴两亏、精血两亏居多,所以临床用药常与补气、补精、补阴药同用。

  补血药药理作用能增加白血球的药有何首乌、山萸肉、女贞子、黄耆、白术、补骨脂、茜草、鸡血藤、八角茴香、石韦。

  增加血小板的药有熟地、何首乌、虎杖、大黄。

  能增加红血球的药有熟地、阿胶、何首乌、当归、党参、黄耆、鹿茸、鹿角、代赭石、灵磁石、麦饭石。  

四物湯,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酒浸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等四味藥組成。其中因為藥物本身的選擇不同,加以相互之間搭配變化,而使本方呈現活血、止血、養血、涼血、補血等不同功效。(如表一)

當歸,李東垣說:「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說明當歸頭、身、尾各有功效上的差異。甚至在明、李士材<<雷公炮製藥性解>>中還說:「若全用不如不使,服食無效,單使妙也。」一般為生用,若加強活血則用酒炒製。現代研究有些人胃腸會對當歸精油過敏,食用後易有腹瀉現象發生,<<本草備要>>:「然滑大腸,瀉者忌用。」
地黃,有生地黃、乾地黃、熟地黃之分,生則寒,乾則涼,熟則溫。熟地黃因為含有較多的黏多醣體,性較滋膩,容易妨礙腸胃消化吸收,必須經過一定的炮製過程,方可使用。<<本草備要>>:「為補血之上劑,以好酒拌砂仁末,浸蒸晒九次用。」

芍藥,有白芍、赤芍兩種。「白芍補而收,赤芍瀉而散,白益脾,能於土中瀉水,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本草求真>>:「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土中瀉木,赤則能於血中活滯。」臨床運用,活血則用赤芍,補血則用白芍。

川芎,為血中氣藥,所謂氣行則血行,故方中用之推動血行。「性善散,…然香竄辛散,能走泄真氣。」明.張景岳<<本草正從>>:「芎,歸俱屬血藥,而芎之散動尤甚於歸,多服久服,令人走散真氣,能致暴亡,用者識之。」
臨床常見患者因體質不同服用四物湯後易出現五大症狀:青春痘、腹脹、腹瀉、經行點滴不止及口乾口破喉痛,可視症狀調整藥物後應可避免。(如表二)

常見的兩個疑問是懷孕或男生可不可以吃?以孕婦來說若單用四物湯,方中之當歸、川芎可能過於辛散易致動胎,所以須減歸、芎之用量,或再加味。而男生若出現血虛之症狀,是一樣適合服用四物湯的。

若用於調經時,須注意服用的時機必須在月經經期過後,曾見不少患者在經期間自行服用四物湯,結果出現經行點滴多日不止。

中國人本來就是個重補又愛吃補的民族,許多大家所熟知的中藥補品就是如此地流傳下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的時機及視個人體質是否合適而調整藥材,「一帖補到底」的文化在科學化的今日是有其省思的必要!


表一 四物湯依功效不同選用藥材

     活血  止血   養血   涼血   補血
當歸  當歸尾  當歸頭  全當歸  當歸身  當歸身
芍藥  赤芍   炒白芍  炒白芍  生白芍  炒白芍
川芎  量要大  量要少  量要少  一般用量 一般用量
地黃  視涼血或補血而定  熟地黃  生地黃  熟地黃
表二 常見五大服用四物湯後易出現症狀及避免方法

症 狀      避 免 方 法
青春痘      改用生地、生白芍
腹 脹      減地黃,或加木香、陳皮
腹 瀉      減當歸,或加乾薑、白朮
經行點滴不止   加阿膠、艾葉、甘草
口乾或口破或喉痛 加少量黃柏、知母 .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
 
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脉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眼睛老觉得乾涩,看一会儿书或电视、计算机,眼睛就很疲劳、酸胀得厉害,而且手脚容易麻木。这就是肝血虚的初期症状了,大家不要对此粗心大意,因为血一亏大,人肝胆上的各种大病就不请而至了‘

中医讲,肝主“藏血”,意思是说肝是我们人体的“血库”。当吃的东西经过脾胃转化成能被人体利用的气血后,血液便“藏”在肝脏,唐代的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也是说肝脏藏血、对血液有调节作用,人情绪激动了或身体哪个部分活动多了,肝脏就把储藏的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哪个部分,就像国家的财政支出一样,哪里急需钱了,就往哪里多拨些。所以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与肝脏直接相关。其中,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合筋,所以双眼、双手、双脚与肝脏关系最密切,肝血虚了,不能营养双眼,眼睛就会乾涩、变花,容易疲劳;不能营养筋脉了,手脚就容易麻木。《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发现自己有肝血虚这种情况时,可以选用两个很好的补血穴位 :血海足三里

血海:古人在无意中发现砭刺(针刺放血)这个地方可以祛人体内的淤血,因此就把它用来治疗体内有淤血的病,在很多次实践中,他们发现这个穴位不仅可以祛淤血,更能生新血,可以调治一切血病,因此给它起名“血海”

刺激血海来“生血”,最好的办法是用艾灸,另外一个不受时间和条件限制的办法则是按揉。

艾灸血海最好选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比如秋末快入冬的时候、刚开春的时候,这样可以更好地鼓舞气血的生长,其它时间以按揉为主。

每天上午9~11点刺激效果最好,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的旺时,人体阳气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按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晚上9~11点再进行艾灸。

血海的位置很好找,用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站长补充:本穴位于膝盖骨内上缘2寸处。取穴法一般都是医生用手掌覆在病人的膝盖上,五指朝上,大拇指下即是本穴,如果是自己用手掌覆在自己的膝盖上,还要五指朝上,最好是翘起脚来做会比较顺手,哈哈哈!〉

足三里的运用方法参考前面所描述的。〈站长补充: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寸。 也就是,外膝眼下四指,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每天中午饭前和饭后按揉血海,两侧交替,每次每穴2分钟,饭后按揉两侧足三里3分钟;晚上9~11点的时候,开始艾灸穴位,每穴灸10分钟〈艾条离皮肤大约两指,能感觉到皮肤发热但不烫为度,艾灸后喝一小杯温开水。

如果能长期坚持,人体的肝脏就不会出任何问题,而且,有关肝上的所有病症都可得到缓解和好转。另外一个能很快缓解眼晴疲劳、乾涩的小方法是给眼部“加热”:快速摩擦双手,至手掌发热,然后,闭上双眼,用手掌心贴住双眼(不要用力压迫,贴紧即可),同时做深呼吸,,反复几次就能减轻眼睛疲劳,特别适合要整天对著计算机工作的白领;切忌直接用手用力揉眼!因为这时眼睛已经很累了,它的防线很脆弱,如果用力的话很容易伤到眼球。

肝血虚的五味禁忌:《内经》载“酸入肝”,“甘温补血”,所以肝血虚之人要多吃酸甘、甘温之品,如核桃、栗子、菠菜、牛肉、动物肝脏等:忌吃辛辣之品,因为辛辣耗血、眼睛涩、痛者尤其不要吃大蒜、洋葱。

另外给您提供两个简单有效的小食疗方:

老年人手脚麻木或者不自主颤抖的,用鸡肝5只,天麻20克,加水适量,两味同煮服食,每日一次。

眼睛乾涩者,可用猪肝适量,白水炖服,不要加盐及其它调料,每日50克。
  肝血虚吃什么药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有时人的精神作用很重要,你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样你的状态就能好一半了。
  其次虚症分气血 滋补按阴阳1.气虚补气 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食欲不振,或见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尿频或失禁、舌淡苔少、脉虚无力等为气虚症,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六味丸、补中益气汤或丸、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或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黄精等中药或大枣、饴糖之类进补。
 2.肝血虚吃什么药血虚补血 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或细数无力等为血虚症。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归脾汤或丸、十全大补汤或丸、人参养荣汤或丸、河车大造丸、乌鸡白凤丸、首乌片、胎盘糖衣片;或熟地、当归、首乌、紫河车、阿胶、白芍、桂圆、桑葚子之属进补。
   3.阳虚补阳 胃寒肢冷,口不渴,面白自汗,食欲不振,虚喘,五更泄或溏泄、尿清长、阳痿早泄、遗精遗尿、腰腿酸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为阳虚症。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人参鹿角胶、参茸补丸、金贵肾气汤或丸、附桂八味汤或丸、右归饮、右归丸、青娥丸、四神汤或丸、二仙汤或、海马多鞭丸、男宝等,或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胶、仙茅、淫羊霍、苁蓉、葫芦巴、巴戟肉、蛇床子、韭菜籽、阳起石、海狗肾、牛鞭、骡鞭、狗肾、蛤蚧、冬虫草、补骨脂、胡桃肉、杜仲之属进补。
 4.肝血虚吃什么药阴虚补阴 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不眠,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尿少色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阴虚症。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百合固金汤或丸、养阴润肺汤丸、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二冬青、五汁饮、一贯煎、寿胎丸、大补阴丸、大补元煎、固本丸、生脉散、增液汤、六味地黄汤或丸、都气汤或丸、麦味地黄汤或丸、知柏地黄汤或丸、左归饮、左归丸、二至丸等、或生(熟)地、天冬、麦冬、枸杞、沙参、玉竹、石斛、女贞子、龟板、鳖甲、银耳、桑寄生、百合、知母等进补。
  但药不是随便可用的,应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补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冬令滋补药品的运用应该遵循四大原则:
  1.不要随意服用,无虚滥补。如果身体很好,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也不必刻意进补。过多进补,不但无益,反而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服用过多的人参,会出现烦躁、激动、失眠、腹胀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2.肝血虚吃什么药平素胃肠虚弱的人,在进补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
  3.在感冒或其他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尤其是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应该待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病症迁延难愈。
  4.在滋补的同时,应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很好利用。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一)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医学教育网整理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脉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二)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慢性疾病、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医学教育网整理虚火内灼,则见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虚不能上润,则见口咽干燥;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