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问题的探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56:42

规律性问题的探寻

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通过探寻把握了规律性问题,可取事半功倍之效,它对优秀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知识能力有欠缺的则是雪中送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需了解历史的多个层面,一般说来,它有四个维度的体现:

广泛性:时间    空间     人物    事件

具体性:原因    过程     结果    影响

内涵性:显性    隐性     静态    动态

深刻性:道德    现实     动机    价值

从历史问题所具有的四个维度深入进去,某些规律性问题会在某些隐含的角落里显现,这里的探寻,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历史过程的线索追踪、原因分析、重大事件或人物的历史影响、历史问题比较、事件人物的评价、历史的反思(启示、启发)、阶段性特征的整理等。

历史过程的线索追踪:

历史过程即历史发展经过的程序会留下特有的轨迹,追踪取决于选择者确定的主体、范围、角度、定性、标准。因此,选择的不同,线索的表现也就不同。例如:中国历史

从社会制度变化的角度看:原始社会(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奴隶社会(禹建立夏朝)→封建社会(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半殖民地板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三中全会以来)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最早进入封建时代的区域和国家(公元前475年)-→封建时代的制度演进、文化积淀、发明创造等均居世界前列-→19世纪中期被西方国家逐步征服,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驱逐外来势力,获取民族独立,进入自主发展(1949年)-→融入世界,步入民族大国之列(三中全会以来)

从经济发展的形态来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半殖民地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来看:独自孤立发展时期(先秦、秦朝、西汉前期)-→走向世界逐步开放时期(西汉武帝以来至明朝宣宗时期)-→海禁与闭关时期(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被迫开放时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半开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三中全会)→全面开放时期(三中全会以来)

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迅速发展→萎缩与陷入绝境→新中国初期的保护与调整→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单一公有制→1984年以来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

从近代探索抗争外来势力,获取独立发展来看:

地主阶级率先觉醒,长期的自救抗争(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新政与预备立宪)

农民阶级奋起抗争(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探索争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南京政府)

无产阶级奋争取胜(五四运动→中共诞生→井冈山道路→延安时期→革命胜利)

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尽管各个阶级的性质、目的、动机等均有不同,但是从反对外来侵略,光复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发展,特别从爱国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以上是中国历史的线索梳理,从中可见选择角度的不同影响。显然,世界史、国别史,以及其它专史,都可采纳此种方法进行线索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