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56:02

财富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

2010-05-06 08:24:21

归档在 历史思辨 | 浏览 8130 次 | 评论 48 条

正是因为财富权力去向关乎国家稳定,所以,自古以来,都有很多思想家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解答。

在先秦古籍《尚书》中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都把重视人民的利益视为统治者的德政。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儒、墨、道、法各学派思想家,他们从各自的政治需要出发,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这一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认为,财富掌握在人民手中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孔丘提出“足食”、“富而后教”的论点,把充裕人民的物质财富作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他的富民措施主要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即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财,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他把人民的富足看作是政府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这就是著名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的财政思想。孔丘的富民思想在中国长期成为传统的教条,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轲与荀况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轲的富民政策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他的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是制恒产、兴井田、给每农户五亩宅、百亩田,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他的薄税敛主张是:商舍不税,也不征货物税、房地税和无职业者的人头税,只征单一的农业税,即相当农民收获九分之一的劳动地租。孟轲认为实行了这些富民措施,就能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梁惠王上》),达到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荀况继承了早期儒家不与民争利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了治国必先富民的意义。他批评统治者好利聚敛是“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并分析了财富分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荀子·王制》)。他从治国必先富民的理论出发,要求统治者“以政裕民”(《富国》),即采取节用薄敛和倡导发展生产等措施,使民富裕。他说:“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大略》)。他认为人民富裕,有利于生产发展,“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而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从而“上下俱富”(《富国》)。荀况把民富与国富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对儒家的富民思想作了总结性的阐发。

而主张“兼爱”的墨家却从小生产者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出发,反对亏人自利,要求在互爱互利中求富。墨家认为求富的途径在于自己的努力劳动:“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他们反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辞过》)。要求厉行节约,减轻人民负担。但墨家在富民与富国关系上,不同于儒家,他们主张“官府实而财不散”(《尚贤中》),要求充实官府而不是藏富于民。认为国家“仓有备粟”(《七患》),就能“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人民生活才有保障,所谓“官府实则万民富”。墨家把小生产者的幸福,寄托于王公大人的雨露阳光,幻想统治者能节用去侈,“爱利万民”(《尚贤中》),“加于民利”(《节用》),给人民以安居乐业的条件。

道家倡无为,一切因顺自然,反对统治者干涉人民的经济活动,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第五十七章),让人民自由牟取财富。但道家在根本上是反对人们追求财富的,认为“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因而要求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使人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过俭朴的生活。道家认为,虽然客观上财富不多,但只要主观上自我满足,就算是富足,所谓“知足者富也”(《老子》第三十三章)。道家的富民以寡欲知足为前提,实质上是在生产很不发达状态下相对于普遍贫困而言的。

即使有国家主义嫌疑的法家早期对此也多重视富民。如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是富国与富民兼重。《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至商鞅,虽有“令贫者富”(《商君书·去强》)之说,但富民并非其目的。及至韩非,才真正提出“足民何可以为治”(《韩非子·六反》)——也就是从理论上认为应该君富民。他认为"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管子·国蓄》),“甚富不可使”(《侈靡》),认为民太富,不利于统治。因此主张“民富则不如贫”(《山权数》),“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把富民看作只是从属于富国所需的一种手段——这也就是法家长期以来不足以成为基本统治思想的原因。

在国外,也有究竟是财富权力究竟是归统治者还是归人民的不同认识和做法。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国债方面。

16、17世纪时荷兰的国债比西班牙的高很多,1650年时荷兰国债折合人均1.6公斤银子而西班牙国债仅折合人均0.6公斤银子 ,但前者的国债利息在3%至5%之间,西班牙在16世纪要支付10%以上的利息,荷兰没有因这种国债而衰败,而西班牙则从17世纪中叶开始衰落。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国债承受力也远比法国高,前者的人均国债高于法国,但那种高负债不仅没拖垮英国,反而是英国的国债利息只有法国的一半左右,让英国不断强盛。之所以英国(以及当年的荷兰)的国债融资成本比法国的低一半,其证券市场也比法国更发达,根本原因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所巩固的宪政制衡有关,那次革命之后英国王权受到议会的进一步制约,使国王不能随意征税、不能侵犯私人财产,财产税等只能由议会立法。由于议会更能代表社会的利益,并且其立法与决策过程也非常透明,这使证券投资者对政府有充分的信任,因此很愿意买英国的国债,而且要求的利息(融资成本)也不高。相比之下,西班牙、法国的王权不受制约,国王的决策过程又不透明,多次对其国债赖账、拖欠利息,这些都无法让投资者对集权政府有信心,其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是否能长久靠赤字加国债发展,跟其制度架构分不开。

在今天。瑞士的富有世人皆知,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为世人所向往。在如此富有的国家中,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丁可卯稍有出入便会举债度日,当政府为社会或国家利益而力所不能及时,政府会与民间携手做好所有的事情。事实上,政府通过引导,以及有限的行政手段完全可以调动民间资金,而民间也极乐于参与政府主导开发的任何项目。而曾经的亚洲飞速发展的四小龙之一的韩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突飞猛进,数十年时间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国民迅速地富裕起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如日中天。天有不测风云,危机来临,当亚洲金融危机降临头上时,大义的韩国国民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捐出外汇存款及金银细软以渡国家迅速从危机梦魇中摆脱出来。

 

96上一篇 << 岂能借“民办”幌子违法搞“小升…      下一篇 >> 新闻简讯  

“五子登科”,国民党败退的根源

2010-05-07 8:56:50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3138 次|评论 5 条

究竟是重视人民,还是重视财产,这是一个有为政权和短命政权的分水岭。《论语》“颜渊第十二”有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维系国家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心,至于武器装备乃至粮食都是第二位的。孔子这一看法,在其去世后300多年的楚汉相争时,得到了集中体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3138) 评论(5)

财富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

2010-05-06 8:24:21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8138 次|评论 48 条

正是因为财富权力去向关乎国家稳定,所以,自古以来,都有很多思想家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解答。在先秦古籍《尚书》中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都把重视人民的利益视为统治者的德政。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儒、墨、道、法各学派思想家,他们从各自的政治需要出发,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这一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认为,财富掌握在人民手中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孔...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8138) 评论(48)

斯大林是怎样对待劳动者的

2010-05-04 7:54:28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43890 次|评论 50 条

 五一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苏联号称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自然对这个节日格外重视——每一年五月一日,苏联政府都要在红场举...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43890) 评论(50)

宪法为什么保护不了刘少奇

2010-05-03 2:29:23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5137 次|评论 10 条

 1968年10月13日,中共历史上最为奇特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它的奇特之处在哪呢?按规定,全会应出席中央委员87人(原97人,去世10人)、候补中央委员98人。因一些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已被打倒或受审查,被关在监狱或牛棚中,所以实到中央委员40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不足应到会人员半数,这在中外执政党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恰恰是这个不足应到会人员半数的全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政治生命的死刑,制造了中共历史上的最大冤案:&n...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5137) 评论(10)

三驾马车拉不动中国经济

2010-04-30 8:47:45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4071 次|评论 6 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一直靠诸如台湾韩国新加坡这样的东亚“三驾马车”的国家和地区显然已无法托盘,必须把目光投向欧美大国。而纵观历史和对照,德国的经济统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二十世纪初的最大事件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而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事,则是它们的覆灭。那么,覆灭后的东欧社会主义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东西德是如何完成其经济上的统一这一过程看出一些端倪来。东德...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4071) 评论(6)

苏联经济体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2010-04-28 8:29:41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121417 次|评论 111 条

我在2009年12月24日的博文《警惕新一轮通货膨胀》一文中写到“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货币泛滥引起,而通货膨胀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潜...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121417) 评论(111)

中国优秀的企业家是怎样消失的

2010-04-27 8:23:49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4631 次|评论 4 条

在我们一般人印象中,1978年开始的对外开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引进外资。而事实上,这一开放的核心应该不是资金,而是人。毛泽东曾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不是武器。经济发展也跟战争一样:其决定因素不是钱,而是人——有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才能的企业家。本来,中国本土也有这样的人才,惜乎在五十年代那场天翻地覆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中,这批人被摧残殆尽,不成片段。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段历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应始于1952年。这...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4631) 评论(4)

波总统空难,俄波关系雪上加霜

2010-04-26 8:24:51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1745 次|评论 1 条

此间,最让举世震惊的消息,莫过于波兰总统空难事件。据报道,波兰总统乘坐客机4月10日从波兰首都华沙飞往俄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市,客机降落过程中坠毁。机上共有96人,波兰方面88人无一生还。坠机事件发生在波兰总统亲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时,这将使得原本就疙疙瘩瘩的俄波关系雪上加霜。要厘清俄波关系,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射到70多年前的俄波关系,而波兰总统这次亲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的“卡廷惨案”,也正是当时波兰...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1745) 评论(1)

欧洲的“朋友”是怎样对待中国的

2010-04-23 8:16:57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15633 次|评论 40 条

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曾被毛泽东称它为“东欧社会主义的明灯”——也是中国在欧洲的唯一朋友。既然是唯一朋友,当然也就舍得在它身上大把用钱了。根据前中国国际办公厅外事处长后改任军委总参外事局常务副局长朱开印先生的回忆:“当时阿尔巴尼亚已转入正常建设,军队也没有打仗,也没有很过不去的困难,可是他们的代表团一个接一个来,一来就是一长串‘帐’单,一副不容讨价还价,非给不可的架势,仅在1972这一年,我们给阿尔巴尼亚的各种无偿援助,平均到...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15633) 评论(40)

非洲真的需要中国的援助吗?

2010-04-22 8:36:54

归档在 历史思辨 |浏览 45914 次|评论 85 条

新中国建立后,因为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我们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渐行渐远;又因为我们后来跟苏联闹翻,跟以苏联为首的所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也始乱终弃。最后只好把目光投向遥远的非洲,去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寻找朋友。这样做虽然有不得已的苦衷,但结果却是十分严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虽然是领土大国、人口大国,却不能不居于世界三流国家地位,对国际事务没有实质性的发言权,无法与世界大国交朋友,更没有办法成为世界大国;我们交的那些穷...

查看全文>> 分享 浏览(45914) 评论(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