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 - 四证堂 - lsmodel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3:09:04

  在“二战”史中,希特勒的闪电战,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灭掉了欧洲十四国,这称得上一个军事奇迹。然而,陷于德国重兵包围之中的英法军队,从法国敦刻尔克死里逃生的大撤退,更称得上奇迹中的奇迹。英法军队的成功撤退,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事后,丘吉尔说:“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这次救援中却孕育着胜利。”由驱逐舰、渔船、旅游艇等五花八门船只组成的“特混”船队为了怎样的目的奋勇向前? 这支杂牌船队如何在几天内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张晓林教授做客《二战讲坛》,为您讲述举世震惊的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40万英法联军在入侵德军的围追堵截下,向加来海峡溃退,被强大的德国钢铁大军包围在以海边小镇敦刻尔克为中心的几十平方公里内。从5月26日到6月3日的9天内,尽管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追兵进攻,海里还有潜艇袭击,但34万大军成功渡过了加来海峡,回到英国,上演了震惊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悲喜剧,创造了“战争史上一大奇迹”。 战争中,圆满的进攻能赢得胜利,圆满的撤退也孕育着最后的胜利。从海上撤退到英伦三岛的英法军队,为日后埋葬“第三帝国”保存了有生力量,留下了真正的掘墓人。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开始向法国派遣远征军。到1940年5月,尽管陆上战争实际处于停滞状态,但在法国逐渐增多的英军也达到10个师,约39万人,总司令是约翰.戈特将军。英国是一个以海军为主体的海上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这39万的陆上远征军,已经尽遣陆军的精华。

  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都迷信自己的中立。如果希特勒能如他口头说的尊重三国的中立,法国的安全将得到有力的保障。中立的荷比卢三国从北部分隔开法国和德国,东部是17世纪起就在国际战争中严守中立的瑞士,并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经维也纳会议得到欧洲列国的承认,法国自然可以保证无忧。只有东北方向,从瑞士到卢森堡约300多公里,法德两国接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耗费巨资,沿法德边界,一直延伸到比利时,修建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

  钢铁巨垒,坑道战壕,地雷鹿砦,再加上几十万执戈待旦的大军,也可保安然无忧。 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荷比卢的中立靠不住一样,英法也并不绝对相信希特勒会尊重他们的中立。战前,英法曾建议向比利时提供援助,以期让他们的军队提前进入比利时。但比利时害怕这会给德国提供借口,招来入侵,而拒绝了。按照法军总参谋长、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制定的“D”作战计划,在法国的北部、比利时的背后,部署了重兵集团第一集团军群,准备一旦德国向比利时发起进攻,便强行开进比利时,把德军阻止在比境内的代尔河一线。计划规定,陆上作战的指挥由法国承担,海上封锁德国的任务,则由英国海军负责,同时英国向法国战场提供空中支援。

  5月10号凌晨,集结在西线的136个师的数百万德军,在几千架飞机的掩护下,向荷、比、卢、法四国同时发起闪电式进攻。在陆上进攻荷比卢三国的同时,则从空中轰炸了法国北部的机场和军事目标。 在北段,德国的“B”集团军群首先攻入荷兰和比利时境内,势如破竹,弱小的荷比军队防不胜防,土崩瓦解。首当其冲的比利时的“中立”已不复存在,便正式向英法要求援助。英法联军按“D”作战计划,迅速开进比利时,构筑防线。“B”集团军群的右翼进攻只是佯攻,是希特勒的一个引诱性动作,目的是把英法军队北引,空出中部。甘末林的“D”计划正投希特勒的怀抱。位于中部阿登山区正面的德国“A”集团军群是进攻的主力,编有两个坦克集群,古德里安 指挥的第19装甲军和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是坦克集群进攻的主要矛头。

  阿登山区位于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的交界处,山高林密,悬崖陡峭,坦克、汽车一类的机械化部队视为畏途,这也不是法国军队防御的重点,仅部署了一个法国集团军。不过,越过阿登山地,渡过马斯河,便是法国北部高原,向西南200余公里,就是法国的首都巴黎;向西约300公里便可抵达加来海峡。德军一旦突破阿登山地,英法联军寄予厚望的马其诺防线就一文不值。

  在中部阿登山区的进攻,面对的是卢森堡这个弹丸小国,古德里安的装甲铁流一扫而过,如入无人之境。他主要对付的敌人不是法国或卢森堡的军队,而是恶劣曲折的阿登山路。他的装甲大军蜿蜒达100英里,前后无法呼应,有一辆坦克毁坏,除非把它推入山谷,后面的便全部停止。这时候,如果他遭到空中或陆上的袭击,他将无任何还手之力。但是,古德里安没有受到任何攻击,唯一担任防御的法国第9集团军“静坐”在山地的背后,享受着暂时的清静。

  战线的南段,在绵延300多公里的“马奇诺防线 ”的正面,德国的“C”集团军群阵地也炮声隆隆。但是,只见门帘响,不见人出来。蜷缩在防线后面的25个师的法军,心安意得地满足于防御的成功。 5月15号凌晨,英国战时首相的丘吉尔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来电人是法国总理雷诺,声音中一片绝望恐慌:“我们被打败了!德国人绕过了马奇诺防线,已经突破了马斯河!”

  德军在阿登山区的中央突破,已经迂回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使这条法国人寄予厚望的防线一文不值! 丘吉尔也目瞪口呆。他刚就任首相时在下院发表的感人的演说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方针是什么?我要说:就是用上帝赐予我们的全部力量,从海、陆、空三路拼命作战……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这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来取得胜利! ……”

  但是,目前他面对的现实是:胜利属于突破了阿登山区的德国人! 德军的进攻如闪电般迅速,他刚就任首相职,法国陆上前线的防御作战一直是法国负责,他对很多情况还不太明了。

  5月12号,古德里安的钢铁大军已成功穿越阿登山区,把西线盟军的防线撕开了一个50英里宽的巨大缺口,以世界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攻速度,浩浩荡荡向西杀去。惊慌失措的法国第9集团军挡不住这条钢铁洪流,一触即溃,匆忙炸断了马斯河上的桥梁,构筑了一道临时防线。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古德里安大军在色当附近一举突破防线,强渡马斯河。这时,德国大军向西南可攻击巴黎,向西,可奔向大海,用德军甘末林将军的话说,“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挡得住德国人的去路了。”

  古德里安没有杀向巴黎,选择了奔向大海。 5月16号,接到雷诺电话的第二天,丘吉尔亲自飞往巴黎。虽然他还没有亲临前线,但给丘吉尔的印象是,法国统帅部首先被打败了。一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总理府烟火缭绕,在清理文件,已经在作撤退的准备了。而且,没有任何战略预备兵力去抵挡汹涌而来的德国大军。

  丘吉尔回来后,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在继续同法军协作实施反击作战的同时,必须做第二手准备。海军部立即着手制定并准备实施撤回英国远征军的计划,计划的代号名为“发电机”。随后,海军部开始秘密征集民间船舶,随时备用。 5月16号,丘吉尔到达巴黎的当天,古德里安抵达瓦兹河; 5月18号,攻占圣康坦; 5月20号,越过亚眠,进抵阿布维尔附近的拉茫什海峡,也就是英国人所称的英吉利海峡。至此,约40万的盟军部队被隔离在法比边境到沿海的狭长地带,形状像一个口袋,袋口朝着大海。

  5月20号,古德里安的装甲大军继续沿拉茫什海峡转头北上,围困了布格涅和加来。 5月24号,前锋坦克进逼格拉夫运河,距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唯一可能从海上退却的港口——仅16公里。同时,英法军队在北线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正潮水般地向敦刻尔克溃退。在古德里安看来,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只要扎紧这个口袋,敌人决逃不脱被全歼的命运。他极为兴奋地爬上指挥坦克,随之向他后面的坦克大军发出新的命令: “目标敦刻尔克,全面进攻!”

  德军进抵加来海峡后,数十万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向法国内地的退路已被切断,形势岌岌可危。敦刻尔克是唯一没有被德军控制的港口,这时,古德里安的装甲大军离敦刻尔克16公里时,而戈特的英法军队距敦刻尔克还有30多公里。但是,当古德里安的千匹铁骑正要扬蹄飞奔时,却被一封电报勒紧了缰绳。

  德军最高统帅部来电:“停止前进,沿运河一线转入防守。” 古德里安和他的指挥官们暴怒不已:“愚蠢!谁下的命令?” 回电称:“元首亲自下令,不得违抗!” 不错,这正是希特勒的意志。5月24号,希特勒飞抵前线指挥部视察,听取了战场汇报,下达了上述命令。

  天赐良机。戈特命令立即抢占敦刻尔克,并沿运河构筑防线,阻击德军新的进攻。5月26号晚,丘吉尔下达命令,立即实施“发电机”计划。英国海军派出指挥人员,专门在敦刻尔克成立了撤运指挥部。各种各样的舰船集结到英国南部的6个港口,编队后开赴海峡对面,英国的战斗机飞赴敦刻尔克上空,以保证撤退英军的安全。

  英国远征军共有13个师,39万人,总司令是陆军上将约翰?戈特勋爵。戈特是一个标准的军人,身材魁梧,腰杆始终挺得笔直,性格坚毅,说话时嗓门大得如洪钟一般,在军中有着“老虎”的美誉。他一次大战时率军猛攻兴登堡防线大获成功,荣膺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是他的军事思想仍停留在堑壕战的阶段,对德国人的快速装甲战缺乏起码的思想准备。

  进入比利时境内的戈特指挥的英国远征军成功顶住了正面的德军,但他的右侧翼却完全崩塌了,左翼是比利时军队,也很难相信他们能顶住德军的进攻。当德军在色当渡过马斯河,将法军第9集团军击溃,危及英国远征军的右翼时,戈特才发现自己有被包围的危险。法国人指挥混乱无方,德军已经迂回到他的侧后,他也不得不开始潮水般的溃退。退往哪里去呢?这时候的英法联盟作战已名存实亡,他必须对英国政府负责,对英国民众负责,对他麾下的这近40万英军的精华负责。最安全的去处是英国本土,但与法国大陆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

  戈特慢慢地走到桌旁,俯下身看着那张巨大的英法地图,默默地沉思着,他在选择最为有利的撤退路线和渡海港口。在退往法国的途中,戈特一直和他的参谋人员谋划着此事,他把目光盯住了法国最北部的一个港口小镇。终于,他的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神情,拿起一支红笔,在法国的敦刻尔克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

  戈特将他的计划报告了丘吉尔首相。丘吉尔立即命令海军部制定了“发电机”计划,希望能从敦刻尔克将英国远征军撤回本土。黑暗渐渐来临,与浓厚的雾蔼一起混合成沉重的夜幕,将伦敦城完全笼罩。海军部大楼依旧灯火通明,丘吉尔正同幕僚共进晚餐。与往日首相的高谈阔论不同,丘吉尔神情默然,始终一言不发。他默默地吃了一点,离桌时忧伤地低声说道:“我觉得身体不舒服。”“发电机”计划已通知了英国各有关部队,但丘吉尔的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德国装甲部队在摧毁了布伦与加来英法联军的防线后,于24日已推进到敦刻尔克附近10公里处的阿运河一线。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已被挤进从大海伸展进来的一条狭长的内陆走廊,纵深60英里,宽15—20英里。在走廊的东面,落入陷井的盟军面对的是庞大的德国B集团军群;在西面,他们面对着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相距只有10英里。只要德军装甲部队再发动一次猛攻,就会撕破英法联军临时构建的“口袋”形防线,全歼英国远征军。

  看来,“发电机”计划已毫无意义。英法联军插翅难逃。除非有奇迹降临。丘吉尔的私人秘书西尔兴冲冲地推门进来,大声喊着:“好消息,首相,好消息!”。丘吉尔疑惑地看着那张喜形于色的脸,心中思量道,这都什么时候了,会有什么好消息呢?西尔有点语无伦次地报告,“德军装甲部队在阿运河防线一带停止前进。”丘吉尔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情报准确吗?”“千真万确!德军两天前就停止前进了。情报部门以为他们在作进攻前的休整,现在获得准确的消息,这是希特勒的命令。” “奇迹,真是奇迹!感谢上帝,英国远征军有救啦!”

  撤退的决心已下,戈特上将显得镇定自若,抓紧时间部署海滩环形防线。26日下午,一批顽强的善于固守的部队已牢牢占据了撤离走廊西面的所有主要城镇。东面,已有6个师布防完毕。南面则由法国第一集团军阻挡着德军前进的道路。这样,环形防线内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通道,近20万军队像旋涡翻卷的人河,涌向敦刻尔克海滩。

  丘吉尔首相任命海军中将伯伦特?拉姆奇为撤退工作的总指挥,并将任务交给了皇家海军。 拉姆奇中将是多佛尔海军基地的指挥官,“发电机”计划的具体执行者。从5月19号起,他开始征集船舶,并向海军部要求调驱逐舰护航。到计划实施时,他手头有129艘各种渡船,40艘新旧不一的驱逐舰。

  多佛尔海峡,法国人称加来海峡,是英法间英吉利海峡的东部部分,最窄处直线距离只有33公里。1993年,英法间已在连接加来和多佛尔的海底修建了隧道,火车通过仅仅20分钟。但在历史上,这却是一道难于逾越的天堑。自从11世纪诺曼底人跨越海峡在英格兰建立封建王朝后,英吉利海峡就是英国安全的屏障,从西班牙帝国到拿破仑帝国,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面对海峡他们都无能为力。但是,这难于逾越的天堑,在1939年的5月挡住的不是入侵的外敌,而是急切盼望回家寻求安全庇护的子弟兵。

  在拉姆奇的主持下,英国海军参谋人员在敦刻尔克对岸的多佛尔的发电机房里制定了撤退计划,由此代号为“发电机计划”。要使这个计划得以实现,在短期内运送几十万军队并非易事,看来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拉姆奇海军中将身材短小,但头脑敏锐、意志坚定,特别痛恨官样文章,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工作方式。他最不能容忍愚蠢的人,如果发现某个军官表达辞不达意,就粗暴地打断对方,并将他免职。他希望手下的军官都富于首创精神和冒险的品质。看来,由拉姆奇担任实施“发电机计划”的总指挥再合适不过了。

  为了方便指挥撤退工作,拉姆奇将他的办公室从宏伟的多佛尔城堡内转移到城堡下面,隐蔽在镇东面著名的向垩悬崖下。满头银发的拉姆奇伏在办公桌上,最后一次审视着救援计划。开始作“发电机”计划的准备时,是5月19号,当时海峡对岸还有三个港口,即加来、布格涅和敦刻尔克。当计划开始实施时,唯一可利用的港口只剩下敦刻尔克了。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的一个港口,它原是一座古代城堡,经过上千年的发展,1939年已成为法国第三大港口,设有7个适于停泊大船的大型船渠、4个干船坞和50公里长的码头。但是,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下,港口已基本报废,就剩下25英里带有坡度的沙滩,这是盟军撤退的唯一希望。拉姆奇非常熟悉这一带海域,弯弯曲曲充满暗礁,被人们称为“船舶的坟墓”,大型船只根本进不去,只有小型驱逐舰勉强可以靠岸。拉姆奇转身看着海图上标出的X、Y、Z三条救援线路,愈发感到忧虑。

  Z航线是敦刻尔克至多佛尔最短的航线,全长39海里,但它完全处于德国远程大炮的有效射击范围,根本不能使用。X航线是另一条较短的航线,全长55海里,但是它被英国此前布下的水雷完全封锁,清出一条航道需要几天功夫,而德国人不可能给出多少时间。唯一可以使用的是Y航线,然而,它的全程有87海里,每次航行需要5个半小时,如果遇上海潮偏离航线,所需时间更长,更何况还会遭到德国从海、陆、空的攻击。这几乎也是一条死亡航线,但拉姆奇已没有别的选择。

  拉姆奇手上只有不多的舰艇和渡船,更多的船舶正在赶来途中。为了争取时间,他不等海军部正式下达命令,于下午3时自行决定提前派船到敦刻尔克去。派出的第一艘船是“莫纳皇后”号,它带有先遣探路的性质。临行前,参谋人员告知船长共有三条线路,希望他们能够选择比较安全的Y航线。满脸络腮胡子的船长似乎根本没把德军的威胁放在眼里。

  “我在海上航行几十年,躲开几发炮弹还不容易!”他急切地说道,“走Y航线几乎等于去一趟奥斯坦德,从那里还要再向西朝英国方向折回。我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海上兜圈子上,愿上帝保佑!”“发电机”计划的执行军官们也希望能闯出一条更有效的路来,对“莫纳皇后”号报着一丝侥幸的希望。但大家心中都认为“莫纳皇后”号凶多吉少。

  “莫纳皇后”号的前半程还较为安全,在离敦刻尔克约20海里的地方,加来方向的德军发现了它,炮弹呼啸而来,有的是单发炮弹,有的则是炮弹齐射,舰船周围炮弹漫天飞。大概是因为距离太远,又是射击运动中的船体,第一排炮弹从船顶呼啸飞过,第二次打在船尾……船上到处都是弹片,但没有一颗炮弹击中船体。

  炮击刚刚停止,一架容克式轰炸机带着怪叫俯冲下来,丢下5枚炸弹,幸运的是炸弹都丢偏了。船员们被炸得心急火燎的,对着天空大声喊叫,“英国皇家空军都到哪里去了,难道他们现在还在睡大觉?”

  他们的叫骂还真灵,当更多的客克式轰炸机向“莫纳皇后”号扑来时,一队英国空军的歼击机出现在上空,拼命追逐着德国轰炸机。一架容克式轰炸机只盯着海中的船只,根本没顾上背后的英国飞机,当他冲向“莫纳皇后”号时,随着英国飞机吐出的一串串火焰,它拖着长长的黑烟一头栽向海里。另一架容克式轰炸机张准备向“莫纳皇后”号发动袭击,却被英国歼击机咬住了,一阵急促的机关炮,将它击落。

  在英国空军的掩护下,“莫纳皇后”号终于艰难地驶向敦刻尔克的码头。船长放眼望去,码头上火焰冲天,镇上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海滩上拥动着黑压压的人头,那是无数等待救援的士兵,眼中充满着无限的渴望。

  “莫纳皇后”号刚一靠岸,等待在岸边的几队士兵欢呼起来,在指挥官的吆喝声中,有组织地登上船。“莫纳皇后”号尽最大努力装了1400多名士兵,餐厅成为伤员的卧室,甲板上挤满了人。在返回多佛尔的路上,“莫纳皇后”号就没那么幸运了,再次遭到德国大炮的猛烈轰击,一颗炮弹落在了船尾的后甲板上,炸死炸伤几十名士兵。此后又遭到了几次空袭,又有十几人被机关炮打死打伤。

  “莫纳皇后”号历尽艰辛返回了多佛尔。拉姆奇满怀希望地问前来报告的军官:“他们还算顺利吗?”“不行,一共有23人被打死,60多人负伤,更糟糕的是,40海里的航程花了近10个小时,而不是预想中的3小时。”而且,当天早晨派出的6艘船,一艘被炸沉,另外5艘过中途后返回,没有一条船通过Z航线。

  拉姆奇的脸顿时又阴沉下来。显然,Z航线不能再用了,至少白天不能再冒险了。唯一的选择就是87海里长的Y航线了,这意味着需要多一倍的渡船和护航军舰,船队暴露在德军轰炸机下的时间也要延长一倍。而且,情况越来越明确,在敦刻尔克待运的有几十万军队,更不要说武*器装备了。这不是拉姆齐这个小小的基地司令和手中有限的舰船所能为的了。

  整个英国开始了全民动员,“发电机”开始高速运转。海军部命令,近海所有的驱逐舰,包括还在挪威海域执行作战任务的驱逐舰队,甚至大型的巡洋舰,立即全部撤回,开赴多佛尔海峡。所有的民间商船、渡船、游船、拖船、渔船,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船只,全部集中到多佛尔港,分类编成护航船队,到敦刻尔克接运英国军队。国家征召所有的船员、水手,所有能弄船操辑的人员,哪怕是业余爱好者,立即向各地的海军机构报到。

  这已经不是什么军事秘密了,广播电台、公众媒体向英国民众一遍遍地大声呼吁: “快去营救我们的孩子!他们处于危险中!” 陷入敦刻尔克困境的,有多少母亲的孩子,多少妻子的丈夫,多少兄弟的兄弟!亲情在撕裂着英伦三岛,最懦弱的人都焕发出最大的勇敢。

  一艘艘的大小船只驶出英格兰南部的江河细川,岬角港湾,一批批的人流涌进海军站点。许多人开着自己豪华的游艇,体育运动的帆船、摩托艇,甚至是带着广告横幅“海峡一日游”的游船,加入到这浩浩荡荡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敦刻尔克大舰队”。航渡中,有的被德军的岸上炮火击中,有的被天上的飞机击中,但没有人退却。在海水中浸泡了数日望眼欲穿的英军士兵,看到这壮观的一幕,禁不住泪流满面。

  一个民族在抵抗外敌入侵时的顽强精神和强烈的凝聚力,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许多小船都冠以堂皇的名字,如“防御者”号、“坚定”号和“声誉”号等等,和英国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同名,实际上只是一些几十英尺长,甚至十多英尺长的小船。在这几天里,丘吉尔没有见到他的海军部地图室主任海军上校皮姆和其他两三个熟人,原来,他们驾驶了一艘荷兰小船,几天内运送了800多人。经过几天的动员,800多艘各种类型、各种动力的船只加入了营救船队,这只船队称之为“蚊子舰队”。

  5月28日,驱逐舰“马尔科姆”号正从敦刻尔克返回多佛尔,舰上被营救的士兵们已安下心来,但许多士兵仍为尚留在海滩上的同伴担心,突然,有人高声叫起来:“你们看,那是什么”!大家随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远处的地平线上,一大片小小的黑点布满海面。渐渐地,小点显出船只的影像,除了偶尔可见的几只大的轮船外,大多是各种各样的小船。有小渔船,网渔船、游船,有漂亮的游艇、溅满泥污的挖泥船,铁锈斑斑的方驳,有带着船帆的驳船,拖着救生艇的拖船,举着铁臂的搅泥船……它们都在朝着敦刻尔克驶去。而此时的敦刻尔克无异于一座炼狱,已成一片火海,火光映红了整个防坡堤。占地115英亩的货栈也在燃烧。港口的上空已被浓厚的烟雾笼罩。

  蚊子舰队“满载”返航,立即招来了德军的猛烈攻击,一排排炮弹爆炸,在小船四周掀起巨大的水柱,轰炸机向大船俯冲投弹,甲板上火光冲天,黑烟升腾。一些小船被炸得粉碎,中弹的大船冒着浓烟仍顽强地前进。碧蓝的海水被鲜血染红……这里有士兵的鲜血,也有志愿水手的鲜血,它们很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蚊子舰队”单是船只数目之多,就足以弥补空袭和炮火攻击造成的损失。何况还有后续加入船队。它们在撤退行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光辉的业绩彪炳史册。 今天,只身泅渡英吉利海峡已经成为人类挑战大自然的一个壮举,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勇敢者,英国还专门成立了民间的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机构,中国的游泳健将张健也成功横渡。真不知道,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在地上有追兵、天上有飞机轰炸的背景下,有没有这样的勇敢者作这个尝试。

  多佛尔码头薄雾冥冥,“狼犬”号驱逐舰启航了。甲板上站着一个身材瘦削挺拔的军官,他那酷似鹰隼似的脸庞透着威严和精明,他是海军大臣的参谋长、航海专家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他被任命为敦刻尔克港高级海军军官,负责港口的全部撤退工作,他手下的工作队有12名军官和150名士兵。

  刚才,在白垩悬崖下的“发电机房”里,拉姆奇海军中将向他交待了任务。坦南特离开之前,拉姆奇漫不经心地补充了一句:“你们最多可望救出4.5万人”。“狼犬”号躲过了德国飞机的袭击,驶入敦刻尔克。如果说坦南特刚才只是心情凝重,此刻他的心几乎要破碎了。

  一大批德国飞机呼啸着向码头投下炸弹,整个海岸线都在燃烧,码头上的建筑物几乎都在冒烟。成群结队的英国士兵涌进敦刻尔克,涌向海滩,一片混乱。空袭时,他们慌乱地挤作一团,或无目的地乱跑。

  坦南特会见了戈特的参谋长帕以特准将后,就立即开始了工作。坦南特迅速整顿了港口的秩序,组织士兵有条不紊地从海滩登船。但是,登船的速度太慢,大船无法靠近海滩,只能用小艇一批一批送上大船,每只小艇一次只能运送几十个人,更多的人在焦急地等待着。坦南特看着士兵们渴望焦急的眼睛,心急如焚。他在想,如果能使用港口的码头,就能使进度加快五六倍。他抬眼看了一下熊熊燃烧的码头,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突然,坦南特心中一颤,他的目光被敦刻尔克入口处两道长长的防波堤吸引住了:不妨用它们作为临时港口使用。德国人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防波堤会有什么作用,未对他们进行任何轰炸,因而防波堤完好无损。这两条防波堤东西向伸向大海,像一双手臂一样向中间合拢,中间刚好够一条船通过。特别是东面的那条防波堤,上面盖着木板走道的混凝土木桩伸向大海约1400码。如果能作码头使用,撤离速度将大大提高。

  坦南特想,我要创造一个奇迹,虽然这是一件危险而又棘手的事情,但别无他法,只有试一试,这是唯一的希望。结果证明,部队利用防波堤登船是成功的,但德国飞机却成了艇船出港后的最大威胁。5月29号,德国180多架施图卡轰炸机袭击敦刻尔克,防波堤遭到飞机的猛烈轰炸,尽管如此,它在撤退中却显出了奇效。这一天,船队利用防波堤共运走4万7千名联军官兵,比拉姆奇海军中将预计的总共只能运走4万5千人还要多出两千人。

  26号起,经希特勒批准,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又恢复了进攻。但是,戈特将军利用难得的间隙,巩固了防御阵地,战线一时沿运河防线稳定下来。 28号,比利时政府宣布投降,抵抗的比利时军队也随之放下了武*器,一时在袋形区域的东部前沿出现了长达30多公里的缺口。但戈特将军紧急调派蒙哥马利指挥的第3 师,连夜迂回50公里,封堵住这个缺口。 到29号,奉希特勒的命令,德国的装甲部队调离了敦刻尔克,这里是一片水网地带,不适合坦克作战,德国的步兵接替了阵地,继续向防守的英军发起进攻。

  随着德国进攻的加剧,不断收缩包围圈,大批的退却部队涌入敦刻尔克狭窄的区域。有英军,也有法军,还有比利时军队。虽然比利时政府投降了,但这部分军队不愿放下武*器,情愿和英法军队在一起。许多到达敦刻尔克的部队已经打乱了建制,排不成排,连不成连。许多人还不知道形势的严峻,不知道他们已经深陷德军的包围之中。不过,在敦刻尔克港担任指挥的坦南特海军上校对等待撤退的军队进行了编组,虽然建制混乱,但撤退正在秩序井然地进行。

  撤退正在顺利地进行,这多半要归功于敦刻尔克上空烟雾的掩护。似乎上苍有意庇护英国人,敦刻尔克一带云层低垂,被德国炸毁的炼油厂熊熊燃烧,升腾起的烟尘和云雾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形成了一道厚厚的屏障,把港口遮蔽得严严实实。德国飞机几次飞临都无从下手。海军司令雷德尔决心让海军一显身手。两个中队共9只鱼雷快艇被调往荷兰的登海尔德港,距敦刻尔克只有90海里,他们多在夜里袭击英国运输舰船。驱逐舰“觉醒”号满载600多人缓缓离开海滩。沿Y航线向多佛尔驶去。

  一艘德国鱼雷艇象鬼魅一样在昆特灯标水域附近转悠了一个多小时,它熄灭了灯光,保持无线电静默,耐心地等待着猎物。突然,了望哨大叫起来,“前而发现英国驱逐舰,距离10000米”。鱼雷艇斜刺着朝“觉醒”号冲过去。海面上两条几乎平行的条纹象银色锻带一样闪着磷光,锻带越接越长,冲向“觉醒”号,是鱼雷。“觉醒”号迅速转向,第一牧鱼雷从舰首滑过去了,但无法躲过第二牧鱼雷。鱼雷在锅炉舰爆炸了,将舰艇栏腰炸断,15秒钟后便开始下沉,舰首和舰尾在海平面形成了奇特的V字型。挤在舰艇的轮机舱、锅炉舱、贮藏室里的和士兵已无法逃身,带着回家后与亲人团聚的美梦永远沉入峡底。

  29号下午,天气逐渐转晴。敦刻尔克仿佛被人揭去了头上的面纱,整个港口和港口附近的航道变得异常清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闪闪发光。德国2个俯冲轰炸机大队像一群乌鸦飞到敦刻尔克,来势凶猛。英国皇家空军的巡逻机大队刚刚撤岗,施图卡轰炸机如鱼得水,肆意展开屠杀式的攻击。海滩上黑压压的等待登船的士兵们成了攻击目标,炸弹抛起了巨大的沙雨,溅落在飞奔的士兵们身上,但他们很快发现柔软的沙子像软垫似的,能把炸弹的大部分爆炸力吸收掉,只要趴在沙滩上,哪怕炸弹在身旁也没太大的危险。

  但是,防波堤和航行中的舰船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扫雷舰“韦弗利”号载着600名士兵刚刚驶离港口,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呼啸声,12架容克式轰炸机向它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舰长异常机警,指挥舰艇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或快或慢,艰难曲折地躲避炸弹,甲板上的舰炮不停地向德机还击。持续了约半个小时,“韦弗利”号除了被德机的机枪击中外,投向它的炸弹全都落在了水中。

  容克式轰炸机全部降低高度,几乎擦着舰艇的桅杆进行投弹。“韦弗利”号的好运到头了,一枚炸弹将舵炸毁,另一枚炸弹直接命中船身,穿过船底,撕开了一个直径6英尺的大洞。海水凶猛涌入船舱,舰艇开始迅速下沉,大部分舰员和搭船的几百名士兵遇难。

  许多海上航行的舰船是在靠近英国的近海边被炸沉炸伤的,就在岸上亲人的目视中,在一步之遥的距离内失去了生命。英国起飞了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与德国飞机对抗,不断有德国飞机被击落。但是,从海边到海上,要保护的目标太多,英国空军防不胜防。每当德国飞机从低空掠过,尖厉的嘶叫声裂人肺腑,鲜血染红了海滩。

  敦刻尔克撤退开始时,加来的英军仍在坚守。英军统帅部给坚守加来的英军下达了死命令:“你们继续存在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远征军的极大帮助。”这意味着,加来的守军必须为敦刻尔克的大撤退作出牺牲。到28号,加来失守了。5月30号,天气变坏,低云覆盖着多佛尔海峡,德国飞机失去了轰炸的目标。英军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加速接运撤退的官兵。因为没有了空中威胁,一支完全由平民志愿水手组成的船队到达加来海滩,船只各种各样。继29号运走47000名士兵后,30日这天,撤走的人数达53000人。按这样的速度,6月1日就可以把英国军队撤完。但是,低云的天气并没影响地面德军的进攻,包围圈在继续缩小,远程大口径炮弹已经落入敦刻尔克港区。

  英国制定“发电机”计划是背着法国进行的,在26号计划正式开始时,才通知法国。开始几天,回撤的主要是英军,法军为数很少。5月31日,丘吉尔再次飞赴巴黎,修补因撤退问题而出现在英法之间的裂隙。当天做出决定,法军和英军分享撤退的权利,人数对等。法国的舰船也加入护航和运送,5月31号,德国的轰炸机又来光顾,但盟军的撤离有条不紊,68000名盟军官兵离开了敦刻尔克海滩。

  6月1号,天气晴好,德国空军倾巢出动,庞大的机群遮天蔽日,一个多小时的轰炸,英国有3 艘驱逐舰被炸沉,4艘受伤。当天,撤走的人员为64000人,其中法军35000人。但损失的舰船也创下了记录:31艘被击沉,11艘遭重创。

  6月2号,最后一批英军离开了敦刻尔克,剩下的法军仍坚守在日益缩小的环形防御阵地。3号,撤出的士兵为26000多人,几乎全是法国士兵。至3号深夜4号的凌晨,担任后卫的法军看着最后一艘快艇载着他们的师长将军离开了已成废墟的敦刻尔克港。 港内已经没有一条船了,背后就是波涛汹涌的加来海峡。

  面对蜂涌攻入港区的德军部队,余下的4万名法军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他们将在德国的战俘营里打发以后的日子。但是,这次大撤退却成功地撤出了33万八千多人。英法军队的成功撤退,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但是,希特勒为什么要下这样一个遗误战机的命令?不仅当时的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迷惑不解,逃脱了虎口的英法联军也猜测不透。在战后的钮伦堡审判中,这也是盟军的指挥官们想获得的答案。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任何简单的解释都未必是真实的。

  英国的“发电机”计划,共征集调动了8500多艘各种类型的大小船只,从敦刻尔克向英国撤运军队33万8千余人,其中英军22万人,法军8万多人,还有一部分比利时军队,剩余的4万多法军被俘。盟军损失舰船240多艘,损失飞机302架。遗弃在海滩上的武*器装备有:火炮2400门,坦克700辆,机枪8000挺。但是,盟军保存了人,保存了战争的有生力量,他们以后都成为诺曼底反攻的骨干力量。以后的英军名将如蒙哥马利、亚历山大等,都在敦刻尔克大撤离的名单之列。丘吉尔在总结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骄傲地说:“英帝国就是存在1000年之后,人们还能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