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 阿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1:18:03
    ⑴信息化及信息社会的提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预感到一个新社会的到来,并开始试图描述这个社会。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称之为“知识生产社会”,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称之为“知识经济社会”,贝尔(Danial Bell)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梅槕忠夫称之为“情报社会”,托夫勒(Alvin Toffler)称之为“第三次浪潮”。尽管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比较集中的看法是,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

化是事物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发展的过程。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日文音译为Johoka)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人最先提出的[1]。1963年1月,梅槕忠夫在《朝日放送》杂志上发表其所著的《论信息产业》一文首次向人们描绘了“信息革命”和“情报社会”的前景。1964年1月,《朝日放送》杂志又刊登了上岛教授的一篇论文《论信息社会的社会学》,上岛教授在该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这一概念。文章指出,日本正快速进入信息产业社会。1964—1966年,日本的《朝日放送》杂志对信息社会及其特征问题展开讨论。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小组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依照“工业化”概念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信息化”下了一个定义:“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转变。”

真正对信息社会做出一个定性概括的是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他在1982年发表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首先用“信息社会”来描述未来社会,并且用大量的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事实来解释和证明它。

⑵人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

人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探讨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2]。

第一阶段大约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末,人们开始对信息有所认识并进行了科学研究,以“信息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大约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一批学者从信息经济的角度对信息社会进行了探讨。马克卢普在1962年提出了“知识生产社会”理论。

第三阶段大约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信息社会理论正式提出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贝尔于1973年出版了著名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在该书中他准确地指出了美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变化,并描述了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波拉特(Mac Uri Porat)依据马克卢普的理论运用自己的方法体系成功地对美国1977年的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他和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成了美国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依据。法国西蒙·诺拉(Simon Nora)和阿兰·孟克(Alain Minc)1978年出版的畅销书《社会的信息化》对信息社会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该书是受当时法国总统德斯坦的委托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撰写的,丹尼尔还为其写了英译本前言。诺拉在书中探讨了计算机与远程通讯紧密结合而产生的远程数据处理(telematics)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指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建议法国政府用国家政策来促进信息化,并应有必要手段能预见网络的未来和控制网络。1980年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出版,他认为农业化是第一次浪潮,工业化是第二次浪潮,而信息化则是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的《大趋势——改变人们生活的10个新方向》的出版,正式提出了“信息社会”这一概念。

第四阶段从90年代至今,信息社会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信息化一词开始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使用。世界经合组织(OCED)在1996年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一书,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社会的普遍关注,“知识经济”之风刮遍全球。

⑶信息化的必然性

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从经济学角度看,工业化时代是从机电技术革命开始,而且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本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主要是能源、材料等物质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这就迫使人们转向另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它的实质是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与消费来降低原料和能量的消费,信息经济的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正当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之际,人类又从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中获得了新的启示:信息资源不仅储量无限,而且还会在开发利用中不断增值。因此,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际上,日本提出信息化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它使日本认识到作为资源稀缺国发展重工业经济面临的危险,所以发展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选择。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行信息化政策,试图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来扩大信息经济的规模,力求形成一种物质经济和信息经济共同发展,互补共进的新格局。信息经济不仅要大力开发信息资源,而且还要将信息作为投入要素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的所有领域,这就必然在整个经济领域掀起“经济信息化”的浪潮。经济信息化是信息化的最初表现形式,它会带动促进社会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因此,经济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依据。

人类要生存,就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此,就要增强自身的体力和信息功能。然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为了改变徒手与自然打交道的落后状况,一直致力于通过发展物质科学技术来弥补自身体力和感官功能之不足。当这种体力功能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认识到仅靠单纯扩展体力功能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因为体力功能的扩展与信息功能的扩展是相辅相成的,信息功能长期得不到扩展自然会阻碍体力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因此信息功能的扩展便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00多年前,电话、电报的发明及其广泛运用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已开始向信息科学技术转移。1983年,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其著作《信息社会》中指出,工业社会发展的核心科学技术是蒸汽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科学技术则是电子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并增强人的脑力劳动能力。工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动力革命,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出大量的产品,促进了交通运输;信息社会电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革命,产生了大量系统化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和情报信息。人类社会经历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并逐步向信息社会发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以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料和能量资源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交换和利用为主流,并以信息产品引导和控制物质型产品的生产,因而是一种信息型的经济。信息经济首先是从发达国家提出并且从发达国家开始产生的。现代社会之所以称作信息社会,正是因为社会创造的财富约有2/3是通过交换信息而使原有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而获得的,而直接从生产中得到的财富反而只占总财富的1/3。

信息化 - 阿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信息化与科学发展观 - zhangxicai29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工程的含义 - 阿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 - 阿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无奇不有的性生活】 - 强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营养美食粥 - 小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信息化时代的新趋势:实名制 - 铜豌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工程项目管理的权衡术 - 阿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博客在线工具大全——爆强 - 哥们干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千万别恶心阿 看看肯德鸡的内幕 发贴仅10小时浏览过万! - 强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强x颜x笑x欢新职业 齿皓唇红美x乳x模 - 红叶阿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强肾的几个实用方法 - 秋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强肾的几个实用方法图 - 秋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强拆盛行背后的“破窗”心理 - 和平演进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强拆盛行背后的“破窗”心理 - 和平演进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资料] 光强的定义 - 城市猎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被强*J之后的坠落(震撼视频!!) - 清香白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500强的本质和差距 - 马光远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健康】适合睡前能吃与睡前不能吃的食物 - 强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圖文】致命!十大美丽的剧毒植物 - 强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强肾的几个实用方法图 - 秋叶的日志 - 网易博客2 独特的养元(强肾)法 - 傲雪寒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揭示强庄股洗盘的秘密 - 都市愚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选股技巧]三招巧抓最赚钱的强庄股 - 都市愚夫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