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强:叶问国族主义的褒与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2:04:22
《葉問》國族主義的褒與貶 .張少強
《葉問》重返《精武門》式的國族主義,但又回歸家庭的溫情和 普羅立場。


張少強﹕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質性社會研究中 心主任,主要從事本土生活研究和意識形態分析。

 

四月二十九日上映的《葉問Ⅱ》連日來密集宣傳,似乎要力求追上《葉問》 的強勁聲勢。為什麼《葉問》能夠如此觸動各地華人?《葉問Ⅱ》又能否真的延續這股熱潮?就此,筆者會從影片的潛在歷史寓意入手,回顧一下《葉問》如何做出 合乎國族主義的有效滿足來增進探討。與此同時,筆者亦會指出這部影片對於國族主義又是作出了什麼深切反省,使之不會像政治宣傳那般往往出現令人抗拒的硬 銷。

功夫電影是指以民初拳腳為特徵的動作電影。它的風格通常存在三大特點:一,故事多從近代中國歷史取材,渲染外來的現代軍事壓迫,喚起 近代華人的集體苦難;二,在宣示華人身體何其精湛有力之同時,往往會以武德之說來表彰儒家精神;三,借用中外對打的場面類比中國和別國的交鋒,主角的擊敗 對手類比華人國族的優勝。這就是說採用光影世界來重寫近代中國歷史,以解華人心中的歷史屈辱。

《葉問》透過抗戰前後葉問的生平經歷,明顯 就有承傳這些特點。舉例來說,影片雖無西方人物出現,但卻多番出現現代槍械鎮壓華人,甚而活活殺害功夫好手。這就再度刺中最令華人沮喪的歷史痛楚。縱然心 裏多麼不甘,中國的歷史宿命總要敗於外國的船堅砲利,形而上的傳統文化敵不過形而下的現代軍械。可是,這部影片出現一節葉問在茶樓巧用「寸勁」技壓槍械 (現代軍事)的特寫來扭轉這樣的宿命。當劇情講述警長李釗手持短槍,指責眾人落伍無知之時,葉問就是一手反扣短槍,連隨彈脫整個彈筒,直教李釗默然認輸。 這樣的情節正好呼應一直在華人心中那一股義和團式的歷史慾望,但由於義和團的失敗而無法道出。這樣的情節亦完全擺脫功夫(中國的舊世界)總抵不住子彈(外 來的新世界)那樣的歷史唏噓,可是,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就曾如是地在劇情中感嘆華人這一方面的愚昧幻想。

當劇情進入抗戰年代,由葉問的 生平變化濃縮串連出來的近代華人苦難即時變得越來越多。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葉問》並無同期的《霍元甲》那般主張放下仇恨,反而回到《精武門》式 的國族主義。片中有一段葉問在競技場上跟日軍以一敵十的場面。在意念上這個打鬥場不但代表了日軍的勢力範圍,而且充滿令人不安的黯然氛圍。

故 事的發展還要加入葉問好友武痴林慘死於此,然後功夫不俗的廖師父在葉問的目擊之下同樣慘死於此。這比起《精武門》陳真單挑虹口道場的一幕,只用一塊「東亞 病夫」的橫額來激起義憤,實在更具煽情之能事。葉問的以一敵十所以精采正是包含這些多重義憤的爆發。儘管影片的壓軸部分只有葉問對三蒲將軍的中日比武而導 致效果遜色,可是葉問在上陣之前的一段內心獨白簡直就把華人的國族宣言推至頂點,還以文化卓絕者自居,直指日本人「不配學我們中國武術」。

然 而,《葉問》最為動人的地方並不只是在於這些怒打日人的情節。這反而在於創作單位刻意要把葉問寫成一名顧家男士,並把整部影片的故事主線定在不同角色如何 在抗戰前後為求生活而作出不同選擇。例如:片中的葉問確有合乎習武為己修身齊家的儒家精神,以及國難當前之際保家衛國的要旨,可是影片講到葉問和家人在抗 戰中的生活之時就出現了一段父子在飯桌旁邊的日常對話。這一段對話不但隱含功夫作為國粹之無力助人面對生活,兼有反成生活拖累的意味。兒子葉準:「爸爸! 你以前不是經常打拳嗎?為什麼現在不打了呀!」葉問:「爸爸動得多會餓的嘛!所以,就少動點。對嗎?」

儘管葉問最終都有憑藉一身的精湛國 粹來替國家討回尊嚴,可是當他試圖指責李釗甘當日軍翻譯之時,換來的竟是李釗訴諸「我要吃飯」的抗辯,繼而反指他以一敵十的國族行為如何不切實際。這樣的 情節已然在宣揚國族主義的同時,亦對國族主義作出根本的保留。下及葉問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輛日本軍車,只要哨子在其身後一響,剛是如何英雄的葉問也得如常 人一個悄悄迴避一旁,然後繼續孤寂一人上一條孤寂的路。回到家中,對著妻子訴說心聲又是自覺無用,練武何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之中實在太過渺小,只有家庭最 為重要。這些合乎普羅意識的唯家人論,對於國族主義提出如此近乎徹底的否定,更是極為有效地稀釋國族主義經常出現的過度狂熱,發出了貼近普羅立場的 真切聲音,使得國族主義不再是那麼無所踰越而又凌駕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