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历史之鉴——1997年绩优股倒下的回忆(转+简评)危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47:01
转载]历史之鉴——1997年绩优股倒下的回忆(转+简评)危柳(2010-05-06 22:17:35) 原文地址:历史之鉴——1997年绩优股倒下的回忆(转+简评)危柳作者:秋夜传奇

(文中括号褐色部分为简评)

  历史是面镜子。不懂历史,可以说就不会对事物有清楚的理解。
  
  本人经历了93-95年那轮大熊市,也经历了1996-1997年那轮大牛市。回顾一下每轮牛熊循环后很多大牌“绩优股”纷纷倒下后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认识公司,可以说定会有莫大的好处。
  
  先说1996-1997年那轮大牛市。深科技,是我当时最钟情的一个股,在经历了三天从6元直奔21.99元的辉煌几乎完成"基本积累"后,我几乎“爱”上了这个股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家公司差不多就是个为IBM做配套的公司,开始怀疑深科技是否已经被严重高估;深发展,同样是深圳股市当时的灵魂股,相信深圳的任何一个老股民对都深发展都有过如同“圣人”般的崇拜感情,要对之产生“高估”的怀疑,至少在感情上是过不去的。但是,基本的估价观念还是告诉我,深发展也有高估的时候吧?于是,1997年6月份,写了篇文章,对发展和深科技提出了初步的怀疑。
  
  也许是从未买过四川长虹,对之的质疑也许就客观、顺利地多。1997年9月,深圳某券商负责自营的老总约我吃饭,探讨一些问题,其中专门提到如何看待四川长虹。我和他就四川长虹有过如下的对话:
  
  老总:长虹才30倍PE,不会见顶吧。(业绩下滑,PE就会高了)
  
  我:长虹一直是沪市最低市盈率的股票,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长虹不可能达到如深科技那样的市盈率,除非有一天它的业绩大幅下滑
  
  老总:业绩下滑?呵,那中国股市还会有绩优股吗?(龙头股的业绩下滑没什么不可能)
  
  我:……?
  
  老总:长虹我们与倪总见过面交谈过,明年业绩还可保持至少30%以上成长,后年将可能有80%-100%的增长,因为农村市场有可能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业绩增长不是想当然的,也不是老总说增长就会增长的)
  
  我:我不知道明后年长虹会如何增长,但我觉着它的业绩有一天肯定要下滑。而且不会很远。
  
  老总:为什么?
  
  我:因为我觉得它与其它厂家没什么大的区别啊。(没有经济特权,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老总:哈哈,如果你要来办个电视机厂,你能干过长虹吗?
  
  我:我不会办企业。但是,其它厂家没必要非要干过长虹才能生存啊。
  
  老总:告诉你,你也许不知道,电视机在中国城市中刚刚普及,但县镇、乡村更是市场惊人。在中国电视机行业,长虹的竞争力是绝对的第一,连日本的企业都怕。而且,再过多少年,中国的高清和数字电视要开播了,长虹将可能要占50%以上的市场,那时长虹股价恐怕几百元以上了。(没有确定性,对未来想当然,还是林园的算清3年的帐最厉害,3年帐算清了,业绩也就高确定性了.而长虹恐怕难算清3年的帐,可能老总自己也心中没底吧.)
  
  我:也许吧,……。
  
  1998年,长虹股价开始崩溃。我又见过那位管自营的老总。正好那时是长虹宣布降价,声称要挤掉竞争对手的市场。这位老总说,价格战对长虹长远是大利好,今后长虹肯定是胜者。(万科也在降价,这跟长虹有什么不同吗?行业不同,结果会否不同?)我说为何?他说,长虹的历史已经表明,它是中国竞争力最强的电视机企业。第二,长虹的老总倪润峰是中国企业界少有的“中央委员”(我以前真的不知道),其它厂家都可以倒,长虹不会倒,国家怎么也会向长虹倾斜的。这是中国国情。你不懂。还有,中国与其它国家不一样,电视机行业的市场几乎是无限的,农村市场很快要爆炸式增长。(没有护城河的保护,靠打价格战,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市场再大也会可能被对手挤跨.不过房地产不会向家电那样永远在不断降价的吧,房地产从长远来说还是能抵御通货膨胀的)
  
  过了几年后,我才对长虹的倒下有了深入的认识:
  
  1。长虹之败,不在市场电视机行业从1997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增长。而且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一直很快。需求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行业一直在增长,长虹作为行业龙头也败了)
  
  2。没有坚固和具实质壁垒性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再大的企业,再高的市场占有率、再高的声望的企业,即便有某个强势的领导人物都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没有坚固持久的护城河,靠不断打价格战,又不能形成寡头垄断,起码伊利和蒙牛还基本双寡头,集中度提高到很高后毛利率可以回稳趋升)
  
  3。独立思考企业价值,勿用其它与之无关的东西来干扰你的思考逻辑。
  
  2004年,当我预言上海汽车这类股迟早要全部跌回去时,很多人却给我一个劲地讲我国汽车市场还有多大多大(汽车行业也是不能形成寡头的行业,产品不断降价);当我提醒万科这类企业不可能长期保持这么高的收益、其企业领导人已经头脑发热的时候,很多人却一个劲地给我讲房地产在中国还有多大多大的需求……。(房地产也不能形成寡头的行业,但是产品能抵御通胀)
  
  企业的价值不等于市场需求

   1997年牛市结束后给我的一个启迪是:所有的当时市场形象最好的“一线绩优股”,后来全部业绩出大问题!——注意,是全部!股价无一不出现崩溃。
  比如深发展、深科技、苏常柴、川老窖、深长城、四川长虹、江苏春兰、青岛海尔、东大阿派、……。
  而当时顶多算“二线股”根本排不上号的万科、中集、乃至当时“三线股”(垃圾股)的云南白药等等,后来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都逐渐回升创新高,直到本轮牛市成为“大牛股”。
  为什么?
  中国的企业,市场经济时间过短,新兴企业的典型特征,随着行业的兴起而繁荣,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坚固的竞争优势,十分脆弱,行业一波动,就出问题。当人们津津乐道说万科将在地产行业调整整合后将会“更强大”时,我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四川长虹,多么熟悉的声音!凭什么?行业还没出问题就看到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