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飘香:国民党的政治坐标:第三条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52:14

书海飘香:国民党的政治坐标:第三条道路

时间:2010-05-04 09:18 作者:书海飘香 点击:757次

  近现代以来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欧洲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发挥着重大影响,社会民主主义也曾被称作是第三条道路,既介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大陆不少人把社会民主主义归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从历史来看,与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短兵相接的其实并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事实上,从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拉萨尔最早提出国家社会主义到萧伯纳的费边社,伯恩斯坦系统的整合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最后到英国工党的精神导师麦克唐纳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条脉络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完全平行的一条意识形态。有人还把民主社会主义和恩格斯联系起来,这个观点也很难成立。恩格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关系主要是源于第2国际,实际上第二国际很复杂,各种流派都混杂期间,既有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民主社会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相互斗争,最先淘汰的是无政府主义,然后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争斗,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告终,民主社会主义占据主流,后来又有考次基的2个半国际,被科学社会主义称为为黄色国际,与伯恩斯坦的第二国际合流,最终科学社会主义干脆退出,组建第三国际。在第二国际里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完全对立的,恩格斯晚年议会道路的服务目的,依然是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通过议会制夺权来实行共产主义制度,所以我们不能说恩格斯是民主社会主义那个系统的。


  民主社会主义的源头比较复杂,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费边主义,法国的可能派,伯恩斯坦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继承了费边社路线的英国工党灵魂人物麦克唐纳的社会主义理论,而这几大源头中,除了伯恩斯坦的民主社会主义曾经受马克思主义一些影响外,其它流派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没有一点关系。


  从欧洲的一些主流左翼政党的历史看,如英国工党,承继的是费边主义路线,党的定型则是由麦克唐纳改造完成的,英国工党和科学社会主义搭不上一点边和恩格斯也搭不上一点关系。法国社会党演变比较复杂,其前身是由可能派和一些科学社会主义者联盟组成,后面与那些人分分合合,纠缠了很多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与法国社会党的历史有些类似,其前身是全德工人兄弟会,拉萨尔是该会的领袖和灵魂人物,该会后来与科学社会主义势力有牵扯,在1875年与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就是后来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伯恩斯坦,考次基都在该党发挥过重要影响,两股势力分分合合,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从该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很显然曾经受过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但指导该党理论思想的是拉萨尔,伯恩斯坦,考次基的这些民主社会主义。


  若论民主社会主义各种流派中何者为正宗,我认为应该是麦克唐纳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沿革上与1951年正式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在路线上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与同时代孙文的三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可以简单归纳为:1、渐进改良的议会路线,2、对资本征税,搞工业国有化,没收私有土地的地租等方式来达到经济民主,这相当于是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既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3、主张民族独立,反对民族沙文主义,这相当于是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 4、扩大直接民主,搞地方自治,这相当于是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


  中国KMT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渊源很深,早在1905年5月中旬,创党人国父孙文在布鲁塞尔拜见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王威尔德和书记胡斯曼时便自称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后来孙先生在阐述三民主义时便明确说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这些思想也确实是直接来源于社会民主主义。可以这么说,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孙先生是第一人。在KMT内,胡汉民、戴季陶等都具有深厚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功底,他们对三民主义的解读其实都是在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解析的。像胡汉民之《民报之六大主义》是第一次对孙先生的三民主义进行一次完整阐述,具体有(1)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2)建设共和政体;(3)土地国有;(4)维持世界之真正平和;(5)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连合;(6)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所以辛亥革命如果在政治谱系里归纳的话,毋宁说是中国最早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到了民国初年,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政治领域发挥影响的是两个孪生党,KMT(最初叫同盟会),另外一个就是江亢虎1911年11月成立的改组社会党,这两个党走得很近,以至于当时把中国的社会民主主义叫孙逸仙江亢虎之社会主义,而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之精神导师则是孙先生,那时孙先生经常去中国社会党演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并给该党提供欧美的社会主义理论资料比如《社会主义概论》、《社会主义发达史》、《社会主义之理论与实行》、《地税原论》等等。民国2年,中国社会党与中国国民党被袁世凯一并取缔,孙中山,江亢虎流亡海外。江亢虎后来的结局是与汪精卫走得很近,加入汪伪政府,中国社会党基本是在民国初年昙花一现便凋落了。


  中国另外一个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则是1932年4月张君劢、张东荪在北平成立的国社党,民国35年改名叫民社党,是后来民盟这个大杂烩的主要组成,民盟的另外一个主要力量就是青年党,这两个党占据了民盟的绝大部分力量,民国35年之后这两党都退出民盟,加入国府的宪政改革,这时所谓的民盟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下少数一部分人,所以后来有人讲第三势力反对国府,集体左转是完全错误的。


  KMT的三民主义后来完整的体现在1947年的宪法里,从宪法条文看,这完全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纲领,我们将之与社会党国际1951年一大宣言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的纲领作下对比:


  社会党国际的纲领主张


  1)直接民主,认为民众享有秘密平等的普选权


  2)主张多党制


  3)经济方面主张建立一种公私并存的混和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增加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实行社会保险、收入和财产的公平分配。


  而在1947年的宪法,以人民的直接选举权赋予人民在直接民权行使中享有创制、罢免、复决的权力,宪法第129条规定“本宪法所规定之各种选举,除本宪法别有规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等等。如果说民主与多党制只是宪政民主国家普遍的特征,我们尚看不出与自由主义的差异的话,那么在经济民生方面,1947年宪法就很明确的昭示了自己的社会民主主义特征。宪法第 142 条规定“国民经济应以民生主义为基本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民生之均足”, 第 143 条关于土地政策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权,........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征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共享之。国家对于土地之分配与整理,应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 宪法第 144 条关于公有企业的规定“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国民经营之。” 宪法第145 条对私人资本之节制与扶助方面规定“国家对于私人财富及私营事业,认为有妨害国计民生之平衡发展者,应以法律限制之。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受国家之奖励、指导及保护”。


  从两者对比来看,社会党国际1951年的纲领几乎是中国1947年宪法的归纳总结,尤其在经济民主方面都是要求建立一个公私并存的混和经济社会,实现一个自由均富的社会。


  总结起来,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是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平等,也就是宪政体制下的政治权力安排,以及通过国家干预来降低社会不平等。KMT的三民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国共之争的政治意识形态谱系其实质是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国际在中国的争夺,不同的是,后者得到了来自共产国际与苏联的大力支持,而前者则是孤军混战,这和当年的KMT人的理论视野是否有关?那些KMT人难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三民主义其实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吗?中国人近现代以来就一直有种文化自卑心理,所以任何东西只要冠上洋名字,就会被那些大小知识分子趋之若鹜,认为就是很现代,很先进。当年KMT人不提民主社会主义这块洋招牌,只打自己的三民主义招牌,是否在在争夺知识分子的话语权里,以及国际形象方面就差了一着呢?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社民主义都只是KMT理论思想的一体两面,但在现实的政治逻辑中,就必须考虑话语权的拓展。


  其实在1905年5月中旬那次与第二国际负责人的会见中,孙先生提出了兴中会加入第二国际的请求,但没有被采纳,后来的KMT便再也没提出过类似的要求,而且与社会党国际的接触也似乎越来越少,甚至还发生过不快。这里有个历史小插曲,虽然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与英国工党的灵魂麦克唐纳的理论是契合的,而且麦克唐纳在1924年还领导工党上台执政,当时的孙先生为此还发出贺电,但KMT并没有得到麦克唐纳工党政府的认可,在广州商团叛乱时,广州KMT政府还对麦克唐纳的英国工党政府发出最强烈的抗议。


  从现实的功利主义角度看,自由主义在未来中国也不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可能仅局限于在知识界赢得认同而已。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以及近几十年的历史决定,未来中国的主流意识仍然将是社民主义的天下,像台湾这种没有遭遇过GCZY运动的地区都没有自由主义的市场,无论民进党还是KMT,在政治谱系里划分,都只能算是左派政党。所以,对未来有政治抱负的势力,必定将祭起社民主义这杆大旗,像中共以后的政治改良也会朝这方面转型,党内早有人已经提出来了,还有海外的其他一些政治势力也是如此,看到了这个巨大的空白市场。无论是哪派,他们都希望垄断社民主义的解释权,把社民的历史从他们开始算起。但不管他们怎么样的无视或者故意遗忘KMT与社民的源流关系,他们都否认不了,KMT才是中国社民主义的老祖宗,是开创者,而且以后也是遵循第三条道路走下去。


  当然社会民主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非常开放和不断发展修正的理论体系,东欧巨变之后的社会党国际在路线方面出现了新的转变,就是吉登斯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实质上是社会民主主义的自由化。介于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是多元主义,社团主义和社群主义等各种思想的综合。记得前几年,在台湾有人曾经建议KMT走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这个又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