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后妃称号(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04:02

看来看去也只有东汉和清朝时的后宫比较低调,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妃就是妃,嫔不过是嫔而已,只是在人数上有所突破,不过比起先前的朝代真是太纯朴了!

好了就先从皇后说起,史载: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后为称,取象二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最高统治者称为王,王的配偶即称王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功高三皇,德过五帝,自称皇帝,那么他的老婆也就改名为皇后,以后遂成定制。皇后被称为“海内小君”,有特定的舆服、冠冕和仪卫,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皇帝的生日称万寿节,皇后的生日称千秋节,这些都说明在一国中以皇帝为尊,而在后宫中则以皇后为尊。史载: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袛承宗庙,母临天下。不过在郑玄注《礼记》说:“后之言后,言在夫之后也。”可见皇后再高贵、再尊严也只能跟在皇帝的后面,仰息皇帝的吐气罢了。

再来说说夫人的意思,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正式场合。

古代用法

一、诸侯之妻。周指诸侯国君之妻。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汉指列侯之妻。

《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列,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

二、帝王嫔妃的名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秦与汉初依此例。

《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汉武帝增加倢伃等号。其后称号益繁。曹魏始以夫人为妃嫔称号之一。王后以下,妃嫔分五等,以夫人为最高。魏明帝增为十二等,贵嫔与夫人位次王后,晋以夫人为三夫人之一。南朝宋省。

三、命妇封号。唐文武一品与国公之母及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之母及妻为郡夫人。宋徽宗政和时,执政以上之妻封夫人。明一、二品官之妻皆封夫人。清并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四、指众人。左传襄公四年,“ 夫人愁痛”,注,夫人,犹人人也。2008年山东卷,聊斋志异-张成,非犹夫人之弟。

贵妃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始设,地位次于皇后、皇贵妃,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渤海称王之妻为贵妃,则相当于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但各朝尊卑不同。历代贵妃中最有名者为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

【出处】:《宋书·后妃传序》:“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华、修容,置贵妃,位比相国,进贵嫔,位比丞相,贵人,位比三司,以为三夫人。”《新唐书·百官志二》:“内官:贵妃、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正一品。掌佐皇后论妇礼於内,无所不统。”

唐宋二朝时,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称四夫人,爵位正一品。

明朝时,宫中皇妃的封号有很多,如顺妃、宁妃等,但贵妃仍是最高级的封号。

西汉直到隋文帝时,妃并不是仅次于皇后的称号,排位比较靠后,西汉时列于皇后之下的是婕妤,后来汉元帝又创制了昭仪,而妃的古义本指配偶,古音通配,也就是说妃本来的意思是指配偶,可能是专指有地位人的配偶,如嫘祖为黄帝正妃。有时候也特指太子、亲王的正房老婆,如皇帝纳皇后。…皇太子纳妃。…亲王纳妃。――《新唐书》。
西汉和东汉时都未再设立妃,魏明帝时设立了淑妃,但排列在贵嫔的下面,位于第三位,隋炀帝时,设立了三夫人为贵妃、淑妃、德妃,位列皇后之下,从此妃又开始登上主场了,仅次于皇后,到了清朝皇后下有增设了皇贵妃、贵妃,其后才是妃。

纵观中国历史,位居妃位的女人可不算少,这里只列举几位有名的后妃吧,

宸妃

   宸,北极星所在,常用以指宫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称。宸妃名号始设于唐高宗李治时。宋、明、清皆有之。永徽六年(665),唐高宗李治宠爱武昭仪(武则天),想进一步册封武昭仪,但四夫人名位已满,无法进封。于是高宗决定特封她为宸妃,但因大臣韩瑗、来济力谏而止。宋明道元年(1032),宋仁宗生母顺容李氏将卒,太后刘娥特命进号宸妃,表示优异之意。

宋真宗李宸妃

宋真宗章懿皇后李氏,因其曾被册封为宸妃,历史上一般称其为李宸妃。 李宸妃为宋真宗赵恒的妃嫔,宋仁宗赵祯生母。杭州人,祖父李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李仁德,后来封为左班殿直。

李氏初入宫,为真宗宠妃刘娥的侍女,庄重寡言。真宗宠爱刘娥,想立其为后,奈何刘娥家世并不显赫,又无子嗣,群臣不服。正苦恼的时候,李氏梦到仙人降生为己子。真宗与刘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办法。逐让李氏侍寝,不久果然有孕。李氏随真宗临砌台,鬓上玉钗不慎坠落。真宗心中暗暗祈祷:如果玉钗完好无损,就是男孩。侍从拾起钗,果然完好无损。真宗甚喜。不久,生皇子,取名赵受益(后来的宋仁宗),封李氏为崇阳县君。后来,李氏又生一女,晋封才人,却不幸夭折。后进封婉仪。

宋仁宗即位,皇太后刘娥晋封李婉仪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守陵。刘太后又命刘美、张怀德访其亲属,其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

仁宗虽为其子,然而真宗将其归于刘娥名下,并与杨淑妃一同视养。李氏也毫无怨言,终其一生,未以天子母而自妄。明道元年,妃病重,太后命人晋封为宸妃,遣太医视望,册封当日薨,享年四十六岁。

明道二年,皇太后刘娥病逝,诸臣将此事上报仁宗,燕王更心怀不轨,称李妃为刘娥所毒害。仁宗震惊,命李妃兄弟李用和去查看李氏棺木,见陪葬器物比拟一品夫人,尸体用水银保养,面如生前,李氏亦穿上皇后服饰。仁宗逐至刘娥灵牌前自责谢罪,谥封刘娥为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生母李氏为庄懿皇后。刘家尊封更胜往昔。李氏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庆历中,仁宗改谥曰章懿皇后,与刘娥一同升祔太庙。封李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赉甚渥。仁宗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之子李玮。

明世宗沈宸妃

沈贵妃,明世宗朱厚熜妃嫔。嘉靖十五年(1537年)九月初九日,同时进封沈宸妃和闫丽妃为贵妃。

相关史料

《明世宗实录 卷一九一》

嘉靖十五年九月初九日,进封宸妃沈氏、丽氏(妃)闫氏俱为贵妃。端嫔曹氏为端妃,安嫔沈氏为安妃,康嫔杜氏为康妃。

清太宗宸妃海兰珠

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孝端文皇后哲哲的侄女,庄妃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清太宗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

《清史稿 列传一》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姊也。天聪八年,来归。崇德元年,封关睢宫宸妃。妃有宠于太宗,生子,为大赦,子二岁而殇,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闻妃病而还,未至,妃已薨。上恸甚,一曰忽迷惘,自午至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过妃墓,复大恸。妃母和硕贤妃来吊,上命内大臣掖舆临妃墓。郡王阿达礼、辅国公扎哈纳当妃丧作乐,皆坐夺爵。宸妃

据说海兰珠是某位贝勒的妻子,随夫来盛京朝拜皇太极时,被皇太极一眼看中,海兰珠也很喜欢皇太极,两情相悦下,皇太极找海兰珠的老公谈判,将自己宫里一个早已不甚宠爱的后妃下嫁给其夫,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海兰珠的老公无奈只好答应,就这样海兰珠入了宫。但不知是该可喜还是该可悲,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后,很受皇太极的宠爱,被封为宸妃,仅次于皇后,住的宫殿还取名为关睢宫,取自《诗经》中象征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崇德二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很快就决定立这个婴儿为皇位继承人,大宴群臣,大赦天下。然而这个孩子并没有活多久,随后海兰珠也死了,看到爱妃病亡,自己却无能为力,皇太极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宸妃死后两年,皇太极也命归九泉了。

淑 妃

魏明帝始置,在嫔妃中,仅次于贵妃与夫人,地位相当于外官中的相国。后多有设置。

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孝穆皇后纪氏,明宪宗上谥曰恭恪庄僖淑妃,称为纪淑妃。

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

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原是皇后穆黄花身边的侍女,是后来才跃上枝头作凤凰,集三千宠爱于一身。高纬与她的荒唐,使北齐遭到覆亡的命运。

唐高宗淑妃萧氏

萧淑妃(?-655年),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族人,齐梁皇室后裔。那个传说像猫一样的女人,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即嫁给了李治,生了三个孩子,高宗登基后,进位淑妃,比当时的王皇后要受宠,可最后还是败给了武则天。

惠妃

历史沿革

唐朝开元年间始置,唐玄宗置惠妃、丽妃、华妃三妃,正一品。惠妃居首,以宠武攸止女,封惠妃,礼秩与皇后相同。卒后,追谥贞顺皇后。

金代海陵王当政时,与元妃、姝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同为十二妃封号。

明太祖洪武初,确立后官制度,惠妃与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顺妃、康妃和宁妃同为妃子封号。

唐玄宗惠妃贞顺皇后(699年-737年)武氏,唐玄宗李隆基宠妃。唐玄宗置惠、丽、华三妃,惠妃居首,以宠武氏。武惠妃,礼秩与皇后相同。卒后,追谥贞顺皇后。武惠妃生夏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上仙公主、寿王李瑁、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

清圣祖惠妃,纳喇氏,郎中索尔和女,康熙帝妃嫔。纳喇氏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纳喇氏为惠嫔,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年间曾奉养于廉亲王府,后廉亲王获罪,再度回到宫中。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卒。

惠妃也可以称作是姓那拉氏,是叶赫部族的那拉氏(叶赫那拉氏),与乌拉那拉氏有所不同。

元妃,妃嫔称号。本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杨伯骏注均作此解。辽、金二代以为妃子名号。金有元、跚、淑、德、贤五妃,均当于正一品官,以元妃为诸妃之首。

相关人物:

清太宗宸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终年33岁,皇太极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死后两年,皇太极也命归九泉了。